..续本文上一页人能信佛是一件好事情,我们更应该说年轻人能够学佛法,出家,树立法幢,弘扬佛法,那就更好了。不要抓粒芝麻,丢了西瓜。
有一次,有个居士林想请法师来讲法。法师就说:“你们这个学习班是老太太还是年轻人?年轻人我来讲,老太太我不来了。”真正善知识都把年轻人当宝啊。
不要给别人笼罩阴暗面
要使年轻人能安心学佛法修行,首先要扫掉他们思想上的阴暗面——认为“末法时期了,没办法了”,在这种心理笼罩下,心里的太阳再也开不出来了。你认为末法时期没办法了,可不要去对人家说啊,百姓百姓一百条心,每个人发心不同嘛,个人的心愿有大有小。拿经济上比较富裕的西方国家来说,有的发心要做亿万富翁,有人发心要当国会的议员,有的发心要竞选总统,还有的人没有工作做,他就什么也不想,到政府机关去领救济金,做一辈子懒汉,发心不同啊。所以自己受的影响,自己产生的知见,不要在别人头上施加影响。
没有菩提心的喜,就顶不住别人的诽谤与打击
佛经里说了那么多喜,有人不讲喜,专讲苦恼。我这个老师,如果没有觉悟到喜,一天到晚苦恼,早就死掉了。心里没有欢喜,能活得长吗?从前我听清定上师讲经时说:“有五个人赞叹你,就会有五个人诽谤你。”又风趣地说:“我耳朵痒,就知道有人在诽谤我。”末法时期魔道邪道会轻易地让你弘扬正法吗?要不是我心里有菩提心的喜,早就被气死了,不气死也逃走了。
一怄气就不高兴,这种苦恼日子咋过
我在女众部讲过,女人气量小,听到一句不好的话就怄气,一怄气就不高兴,这种苦恼的日子咋过?心里在想一个念头,还是回小庙吧。小庙有人宠爱,自由散漫,这儿还要受人管,还要受气,留在这儿干吗?
没有法上的喜,能获得智慧吗
我留在福鼎是因为佛教协会领导的邀请,三年多来,有这么多的年轻人喜欢听法,我心里欢喜才留了下来。如果你们在这儿留不住,是谁破坏了你的欢喜?使你欢喜不起来,听法也欢喜不起来,看见老师也欢喜不起来。没有法上的欢喜,能获得智慧吗?
不管好自己,将来怎么当师父
还有,自己挑拨自己,真叫可惜。想想过去在小庙,从来没人管,来到这儿,说是为我好,可是要管,我就受不了。也不想想,你自己不管好,将来怎么当师父啊?怎么去管徒弟啊?你抽烟,徒弟学你样也抽烟,你又不好说他,因为你也抽烟的,只好告诉他一个经验:“抽烟别给居士看见了,到房里去抽。”你现在自由散漫,将来就是当那样的师父,败坏佛门,误人子弟,把人度到三恶道去了。管你是帮你改掉坏习气呀,一个佛弟子哪能好坏不识,本来听课有点觉悟了,天天高兴,听到别人一句话:“管得太严了,不应该这么管。”想想对啊,现在我连抽烟都很困难了,那么真叫是非分不清,不识好人心。
喜(28)
———————— 傅味琴 2001.6.20 ————————
佛弟子要从觉悟中得到欢喜
本次提要:
·佛弟子要从觉悟中得到欢喜
·喜——觉——喜
·得法乳滋养慧命,是最欢喜的事
·没有寿,就是无量寿
·光能见,又是无量寿
·宇宙永恒的光才叫无量
·宇宙的电,得靠因缘和合才发光
·觉光脱离了物体的组合,达到了真正的永恒
佛弟子要从觉悟中得到欢喜
“喜从觉来”,你没有觉悟,听到一些颠倒的话,世俗的话,邪见的话,符合你烦恼习气的话,如果高兴了,你就颠倒了,三恶道的门就对你打开了。所以只有从觉悟得到的欢喜,才是我们佛弟子所希望得到的欢喜,欢喜就是幸福,欢喜要从觉悟来。
喜——觉——喜
怎么觉悟呢?一个是喜,一个是觉。觉后又是一个喜,归纳起来喜——觉——喜,三个字,其实是两个字,一个觉一个喜。
得法乳滋养慧命,是最欢喜的事
得法乳滋养慧命,是我们最欢喜的事情,人哪怕活到100岁,也不算长命。听说这儿圣训法师临圆寂时说:“人命犹如一棵草。”经书上有句话,“纵许汝百年,百年有尽时”,百年有完的时候,到百年的最后几天,也仍然是短命,因为你只能活几天了,从一岁的眼光来看,活到一百岁,命很长了,可是从99岁的眼光来看,如果你劝他,“你活了九十九岁了,算长命了。”他说:“九十九年早就过去了,跟我有什么关系啊?我现在只有一年了。”
没有寿,就是无量寿
极乐世界无量寿佛,到底有多少岁?无量嘛,就说不出来,其实佛都是无量寿。人世间你想长寿,长寿到最后几天还是短寿。什么才是无量寿?没有寿就是无量寿,有寿就有限度,一百年就只有一百年,一千年就只有一千年。
光能见,又是无量寿
什么东西才没有寿命?灯泡也有寿命,用到某一天它就坏了?因为它有相,是物质所成。地球将来要坏,世界也离不开成住坏空,将来都要毁灭的。什么不会毁坏?(下答:空)那么西方极乐世界不光是一个空啊,如果完全是空,阿弥陀佛你也看不见,又要能见,又是无量寿,不会坏,也不会死,也没有病,永恒的,是什么?(下答:光)哎,光嘛,经书上是说阿弥陀佛的法身光明是红光,刚才不是已经说了吗?灯泡会坏,可是灯泡放出来的光不会坏的,说到了九点钟熄灯了,光也没有了,那是你自己把灯关掉的,如果不关呢?它还是亮着的嘛,说电泡里钨丝爆断喽,就没得光了,这是因为钨丝断了,如果钨丝不断呢?这个光还是有啊。
宇宙永恒的光才叫无量
西方极乐世界没有电灯泡,如果有电灯泡也不叫无量了,也不叫永恒了,那是佛的净土,佛的境界,可不能像一般人所理解得那么庸俗,看成阿弥陀佛真有寿命,这个寿命极大,所以叫“无量寿”,那就不叫无量了,要“愿解如来真实义”,就好比买一个质量最好的灯泡,整天开着不关,能用一百天,即使一百天也是有个数字啊,所以靠灯泡放出来的光是靠不住的,永恒的光是存在宇宙中的,没有物质,没有形态,没有相貌,这才叫无量。
宇宙的电,得靠因缘和合才发光
宇宙的闪电,也会发光,因为电的能量本身就存在宇宙中,一经摩擦,因缘和合就生电。太阳是个火球,也会发出光来,可是它们都是靠不住,比如说太阳光只能照到地球朝向太阳的一面,却照不到地球背向太阳的一面,太阳爆炸,太阳也毁灭了,宇宙即使有电,有电的能量,如果你没有发电厂,你也很难使它发光。即使宇宙的闪电,也要因缘和合才产生,都有条件的。
觉光脱离了物体的组合,达到了真正的永恒
唯有一种光,这种光脱离了所有物体的组合,达到了真正的永恒,那是什么光?那就是觉光,觉悟的光。觉悟的光我们眼睛看不见,但是修行人成就了,这个光就强烈,能放射出来,随时随刻会在你身上出现,因为人的眼睛功能太差了,所以看不见,好比老年人视力差了,戴上老花眼镜就看见了,但现在科学还没有发明一种能看得见众生觉光的眼镜。
喜(29)
———————— 傅味琴 2001.6.20 ————————
菩提心就是觉,
不死的生命就是慧
本次提要:
·智慧增长,觉光也不断增长
·智慧破除迷茫,佛法使心觉悟
·佛土清净,可没有站脚的地方
·菩提心的愿就是觉,净土是光体
·不会死亡的生命就是慧
·追求名利,真叫不现实
·不死的药就是佛法
·滋养法身慧命靠法乳
智慧增长,觉光也不断增长
光太微弱了,所以看不见,智慧不断增长,觉光也不断增长,成了阿罗汉、菩萨、佛就看得见。所以画佛像时就画一个圆光,这就叫觉光,一个人思想觉悟了,开朗了,人家就说:“他今天脸色挺好看,很有光彩。”不过这个光泽只是表现在皮肤上,并不是真的发出光来了,但也与众不同。
智慧破除迷茫,佛法使心觉悟
觉光来自智慧,有智慧才能使你觉悟,有智慧才能破除迷茫。智慧来自法,所以也称慧光,也称法光,也称心光,实际上是一回事,因为你听法是听到心里去了。
佛土清净,可没有站脚的地方
佛土是清净的,是永恒的。那地方没有泥土,也没有瓦片,可是确实有这个地方。如果你真的去那里,打个比方,你乘宇宙飞船,带着这个四大所成的皮肉身体,想到那个佛土去,即使到了,你站的地方也没有,因为它没有泥土也没有瓦片。所以凭我们这个躯壳要想到极乐世界是不可能的。
菩提心的愿就是觉,净土是光体
法藏比丘愿力所成的极乐世界,这种愿力就是智慧的愿力,菩提心的愿力,为度一切众生的愿力,这个愿就是觉,他能发这么大愿,当然他有觉悟,是他从佛法中得到的智慧。愿力就是心力,心力就是光力,净土全是光体,你粗四大的身体有骨头,有皮肉,有重量,你往哪儿站?除非你腾空。
不会死亡的生命就是慧
所以只有法才能够成就一切,如果没有法,一切都不可能成就,否则释迦佛何必说法四十九年?皮肉的身体总要消亡,所以有生老病死。我母亲也死了,我父亲死得更早,外公外婆、祖父祖母也早就死掉了,哪个不死啊?只有一种生命是不会死的,那就是慧,一个人的觉悟,一个人的智慧是永远不会死亡的。
追求名利,真叫不现实
人死了,所有的一切都离开你了,房子也不属于你了。上海有个居士全家信佛,父母原有住房一幢,后来逐渐住了邻居,自己住三个小间,父亲母亲死后,他也老了,最近听说房子给他女儿卖掉了,他住到养老院去。什么都不属于你的,名望也不属于你,比如说,某某人逝世五十周年,开个隆重的纪念会,对他本人来说有什么意思啊?也不会因为你纪念他,他就会从恶道里跳出来,也不因为你纪念他,他就往生极乐世界了,所以忙个一辈子,追求这些名利,真叫不现实,不聪明。
不死的药就是佛法
我们应该要追求一个永恒的东西,永恒的生命就是慧,智慧的生命,觉悟的生命,那才是永恒的。证了果的人,到彼岸,进入常乐我净的涅槃城。常就是永恒,再也没有死亡了。经书上说,如果你要找不会死的药,不死的药只有佛门里有,就是佛法,佛法能够使你不再死亡。证了阿罗汉果的人,因为他没有生,所以没有死,所以阿罗汉叫慧眼,阿罗汉是智慧成就。《金刚经》也说“慧命须菩提”。
滋养法身慧命靠法乳
要了脱生死,就要把我们皮肉的身体换成法的身体,法身不会老,不会病,不会死,怎么去滋养我们法身慧命?小孩子皮肉的身体,靠吃母亲的奶才能长大,因为母亲和孩子的身体都是四大所成,相应才起作用,那么,假如你不喜欢法,天天喝牛奶来滋养法身慧命,没这回事,因为牛有牛皮牛血牛肉牛骨,也是四大所成,怎么能滋养你法身慧命?而且牛奶喝多了,牛脾气越来越厉害,所以我们要滋养法身慧命靠什么?靠法露,法上的甘露。今天能够得到法乳而滋养我们的慧命,这应该是极大的欢喜呀。
《心理导引——喜(20~29)》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