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心理導引——喜(11~19)▪P5

  ..續本文上一頁黃梅調唱,據說這個調是“夫妻雙雙把家還。”竟然把“夫妻雙雙把家還”唱進佛門裏來,簡直糟透了。

  受了八戒不能歌舞觀聽,香花鬘塗身

  我以前在佛學院教學,嚴格規定不准唱濟公歌,因爲佛學院的學僧都是出家人,出家人戒律是不准歌舞觀聽的。我在社會上開佛學禅定課,就規定“狼”(郎)跟“狗”(哥)一律不准進課堂。持戒的人要講究持戒清淨。如果你是社會上的歌星,你信佛了,在受八戒這一天也不歌舞觀聽,唱了算犯戒。舞蹈不准看,歌聲不准聽。

  有的寺廟裏放起歌曲唱片來了。國家政府憲法規定要尊重、保護宗教,而我們自己卻不尊重自己。出家人能唱流行歌曲嗎?那你何必出家呢?你可以還俗去唱嘛。染汙佛門是有罪過的。一個不信宗教的人尚且要尊重宗教,你身在佛門,不尊重佛教,破壞佛教,連一個普通老百姓都不如。

  不得香花鬘塗身,一切有香味的東西都不能用來塗身。我年輕時受八戒,香肥皂都不敢用,刷牙用的是一種沒有香氣的牙膏,如果沒有,甯願蘸一點鹽刷牙。不准頭上插花,首飾也不准戴,這是指居士來說。

  不坐高廣大床

  受八戒這一天,“不坐高廣大床”。你們睡的床都是兩層的鐵床,我看還可以,不算大。我寮房的床是雙人床,這是大床。既然鋪好了我還得睡,我只睡一半,另外一半幹什麼?全放東西。受八戒那天不能坐高大的座位。嚴格的來說,出家人不坐沙發,因爲太大,太享受。現在時代關系,招待客人,都請客人坐沙發,出家人也陪著坐。你真去端一只小板凳來坐,客人心裏也不好受,那麼只能開許一下。心裏要慚愧,我是不得已而爲之,心裏不起舒適感,像在受苦受難。

  不非時飲食

  “不非時食”,就是過午不食。在家居士這一天就不能吃晚飯,開許一點,喝點流質,薄粥湯還可以。

  八戒不要加成九條

  八關齋戒一共是八條,沒有第九條。可是現在出現了第九條,說“受八戒這一天要念一天佛號”。我年輕時可沒見過,可能近幾年才出現。念一天傷了氣可不好。我講課講得太多,醫生最多給我補補氣。老醫生對我都這樣說:“如果你不休息,這個藥對你也不起作用。” 念佛是好事,念經也是好事情,勤修諸善根,全好。硬性規定了,在社會上工作的就沒辦法受八戒了,要上班啊,哪有時間念一天佛?這樣會堵塞多少人受八戒的機會。又聽說還要念一個通宵,不睡的人念起佛來打瞌睡,明天一睡就醒不過來,仍然把不睡的時間補上,又何苦呢?

  所以,不要貪睡,也要好好保養身體,別把身體拖垮了。身體是修行的工具,你能不愛護嗎?但也不能寵愛、貪愛。好比你給孩子吃點糖,增加點糖份,這沒錯,孩子貪吃糖,你寵愛他,一會給一會給,這孩子一張嘴,牙齒蛀光了,有什麼好?也不莊嚴吧。所以,睡的時候好好養身子,起來精神十足,可不要拖拖拉拉,再打幾個哈欠。我今年72歲了,別人說我年紀大了,午睡起來就工作,完了就講課,我可沒有:“人來齊了嗎?”(有氣無力狀)軍人講軍紀,軍裝一穿,精神抖擻,喊口令“立正”,沒有一個士兵會像左歪右倒似的。

  喜(18) ~傅味琴

  放下自私才能令衆生歡喜

  本次提要:

  ·放下自私才能令衆生歡喜

  ·大乘佛教,能不爲衆生嗎

  ·爲名爭地位,爲利計得失,日子不好過

  ·不爲名利的人修行最堅定

  ·爲保名,不敢說;爲貪利,不肯變,實是空架子

  ·爲了衆生的利益,要糾正錯誤,敢說敢爲

  ·我們是培養佛門龍象

  ·修行就是修一個偉大

  放下自私才能令衆生歡喜

  佛弟子要爲釋迦佛爭光,別給釋迦佛抹黑。現在要見釋迦佛是見不到了,就看你們出家人。財色名食睡要放下,放下五欲的人,放下自私貪愛的人,才能令衆生歡喜。否則自己的貪欲跟衆生的利益發生了沖突,你肯爲衆生嗎?還是願意爲自己!有些人開始讓你高興,可以給你提供方便,到後來還是爲自己。

  大乘佛教,能不爲衆生嗎

  佛弟子只有一個心念:滿胸懷裝的全人類,尤其是修菩薩法。修聲聞乘出離生死的法尚且不能有自私煩惱,何況修大乘佛教,能不爲衆生嗎?提高自己的水平叫自利,提高自己水平的目的是爲了更好地爲衆生,應該這麼理解的。

  爲名爭地位,爲利計得失,日子不好過

  爲名爲利的人日子很難過。爲名的人,就怕自己的名望被降低,他受不了,總是考慮“我”,“你給我排在什麼位置?”有顧慮、有保留、心有歪曲,乃至于有陰謀詭計,能全心全意爲人類、爲衆生嗎?爲利的人,計算得失。有人發心供養,接受你供養的人問你:“你有什麼心願?”因爲要按照他的願望辦事情啊。他說:“我心願是爲了弘揚佛法,辦佛教事業。”這很好。假如另外一個說:“我是爲了兒子出國。”兒子沒出國呢?就說閑話了:“師父沒保佑我,菩薩不靈。”那麼兒子出國了呢?從此再也不供養了,因爲目的達到了,他有爲衆生考慮嗎?

  不爲名利的人修行最堅定

  有句話:無産階級革命最堅定,因爲他沒有名可利用,沒有財産可破壞。同樣,沒有名利觀念的人修行最堅定。沒有利,無産階級;沒有名,平易近人,深入群衆。如果你發現有的修行人爲名利,要小心,這個修行人不堅定的,他不是向釋迦佛學習,他在向高官學名,在跟大老板學利,能算佛弟子嗎?

  爲保名,不敢說;爲貪利,不肯變,實是空架子

  所以有名利思想的人,別看他挺胸凸肚,其實他心裏很虛。有的話他不敢講,一講怕影響自己,怕別人跟他反對,說他閑話,他這個名就受影響了;有的事情他不敢做,這件事一做,我財要損失多少啊!這件事一做,我以後賺錢就困難了。樣子像個大人物,實是空架子,紙老虎。顧慮重重,正法的事情不敢說不敢做,能幹大事嗎?

  爲了衆生的利益,要糾正錯誤,敢說敢爲

  只有誰敢做?沒有名可以壞,因爲本來就不出名;沒有利可以圖,他本來就不准備圖利,而是一心做貢獻的人。像這種人,才有雄心壯志,才有大力,敢說敢爲。爲了釋迦佛爲了衆生,做了再說!你說我閑話,要壞我名,我頭上又沒有高帽子;你要破壞我的利,我本來就一分錢也不拿,你破壞什麼?

  我們是培養佛門龍象

  我們是培養佛門龍象,是培養佛門的高等人才。如果在成就自己的時候,一有名的思想,又有利的思想,你再也高不了。偉大是心胸偉大,可不是官做得大,也不是錢財多叫偉大。

  比如像五臺山,十萬個人進去你也看不見,再進去十萬,五臺山照樣容納得下。

  修行就是修一個偉大

  修行就是修一個偉大。在家修偉大,看你胸懷裏裝下幾個人。有人最多裝下五個人,其他人裝不下了,你說偉大不偉大?哪五個?爸爸、媽媽、我、老婆、兒子,五個人。那麼鄰居的兒子你關心不關心?又不是我家的,管我什麼事情?裝不下。有的家庭更小,只裝得下叁個人,爸爸媽媽不要了;有的家庭更小了,只裝下一個人,一個人是誰?就是他自己。有人鬧離婚,旁人勸說:“孩子會痛苦,別離婚了。”竟然會說:“自己都管不了,還管兒子呢!”未婚前,一對朋友你照顧我,我照顧你:“哎,這個東西好吃,你吃,你吃。”一成家:“這個東西我最喜歡吃,你這個也給我吃吧。”我不過是舉例啓發啓發。

  喜(19) ~傅味琴

  能愛一切衆生的人是聰明人

  本次提要:

  ·佛弟子胸懷要寬大,不要搞小團體

  ·有的人信佛,不要衆生只要佛

  ·供衆功德大

  ·供衆要平等,每人有一份

  ·令衆生歡喜,就是令如來歡喜

  ·釋迦佛愛護娑婆世界衆生,受十方佛贊歎

  ·能愛一切衆生的人是聰明人

  佛弟子胸懷要寬大,不要搞小團體

  拿你們修行的同學來說,你胸懷裏裝得下幾個人?如果只裝得下兩、叁、四個人,叫小團體。胸懷爲什麼這麼小呢?所有的同學都是同學,要好大家好,佛弟子胸懷要寬大一點。

  有的人信佛,不要衆生只要佛

  念經經常念到無量,阿彌陀佛就是無量壽無量光。無量不無量,看你胸懷。佛弟子胸懷要裝滿了無量的父母衆生。你能把父母衆生裝在胸懷裏,你就知道關心他,就知道怎麼樣去報恩,你當然能令衆生歡喜。可是有的人信佛信到後來,不要衆生,只要佛。

  供衆功德大

  供衆的功德最大,一是數量多,二是個個都是未來佛。你能供養他,以後他們都成佛了,整個法界也出現了很多的佛,這個功德可大了。你供佛表示對佛的尊敬,當然也是好,但他又不吃的,遠遠比不上供衆功德大。

  供衆要平等,每人有一份

  有的人想我供養師父一百塊錢,一百塊錢拿今天來說也不算小數了。供衆,每人分一塊錢算什麼呀?幹脆別供了,這是世俗觀念。供衆的時候,平等分,哪怕幾元幾角也可以,這叫散儭。我們每月初八會供時,既供釋迦佛,又供十方佛,又供菩薩,又供衆生,參加的大衆每人都有一份,連門口站著看看的也有一份,一個也不少,平等。

  令衆生歡喜,就是令如來歡喜

  令衆生歡喜就是令如來歡喜。眼睛看著一切衆生,是如來最歡喜的事情。舉個例子說,我的學生對我的身體真是愛護備至。假如那個同學在感冒,那個同學在拉肚子,卻沒人照顧。結果我沒事,我起來又得去照顧這個拉肚子的人。那麼你們照顧好同學,我就放心了嘛。你們把同學照顧好,愛護好,也就減輕了我的負擔,我還會長壽一點。

  釋迦佛愛護娑婆世界衆生,受十方佛贊歎

  佛弟子要記住佛的話,要有衆生觀念,要有平等觀念。釋迦佛對娑婆世界衆生特別愛護關心,特別慈悲有緣,所以受十方如來贊歎:“釋迦牟尼佛能發大願,來娑婆世界度娑婆衆生,難能稀有。”那麼你關心娑婆世界的衆生,釋迦佛首先高興,十方諸佛也贊歎,說這個釋迦佛的弟子真有釋迦佛的家風啊!說這麼樣調皮難管,習氣這麼重的娑婆衆生,竟然還有這麼多同學去照顧他,難能稀有啊!也會贊歎你們。再打比方,客人送東西給老奶奶吃,老奶奶給小孫子吃,旁邊人就說:“奶奶,這是買給你吃的。”這可一點也不懂老奶奶的心。能明白老奶奶喜歡給小孫子吃,老奶奶心裏也高興,這個人有智慧。

  能愛一切衆生的人是聰明人

  佛菩薩個個愛衆生。你愛護自己的同學,乃至于愛一切衆生,你是聰明人,佛菩薩就大大贊歎你,說你真知道我的心啊!你對衆生冷冷冰冰,不理不睬,佛菩薩挺不歡喜的呢:我愛衆生,你們不愛衆生,還跟我學,學點啥?佛最喜歡是聽話的弟子,佛最喜歡學他榜樣的弟子,所以佛說過,令衆生歡喜就是令如來歡喜。

  

《心理導引——喜(11~19)》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