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心理导引——喜(11~19)▪P5

  ..续本文上一页黄梅调唱,据说这个调是“夫妻双双把家还。”竟然把“夫妻双双把家还”唱进佛门里来,简直糟透了。

  受了八戒不能歌舞观听,香花鬘涂身

  我以前在佛学院教学,严格规定不准唱济公歌,因为佛学院的学僧都是出家人,出家人戒律是不准歌舞观听的。我在社会上开佛学禅定课,就规定“狼”(郎)跟“狗”(哥)一律不准进课堂。持戒的人要讲究持戒清净。如果你是社会上的歌星,你信佛了,在受八戒这一天也不歌舞观听,唱了算犯戒。舞蹈不准看,歌声不准听。

  有的寺庙里放起歌曲唱片来了。国家政府宪法规定要尊重、保护宗教,而我们自己却不尊重自己。出家人能唱流行歌曲吗?那你何必出家呢?你可以还俗去唱嘛。染污佛门是有罪过的。一个不信宗教的人尚且要尊重宗教,你身在佛门,不尊重佛教,破坏佛教,连一个普通老百姓都不如。

  不得香花鬘涂身,一切有香味的东西都不能用来涂身。我年轻时受八戒,香肥皂都不敢用,刷牙用的是一种没有香气的牙膏,如果没有,宁愿蘸一点盐刷牙。不准头上插花,首饰也不准戴,这是指居士来说。

  不坐高广大床

  受八戒这一天,“不坐高广大床”。你们睡的床都是两层的铁床,我看还可以,不算大。我寮房的床是双人床,这是大床。既然铺好了我还得睡,我只睡一半,另外一半干什么?全放东西。受八戒那天不能坐高大的座位。严格的来说,出家人不坐沙发,因为太大,太享受。现在时代关系,招待客人,都请客人坐沙发,出家人也陪着坐。你真去端一只小板凳来坐,客人心里也不好受,那么只能开许一下。心里要惭愧,我是不得已而为之,心里不起舒适感,像在受苦受难。

  不非时饮食

  “不非时食”,就是过午不食。在家居士这一天就不能吃晚饭,开许一点,喝点流质,薄粥汤还可以。

  八戒不要加成九条

  八关斋戒一共是八条,没有第九条。可是现在出现了第九条,说“受八戒这一天要念一天佛号”。我年轻时可没见过,可能近几年才出现。念一天伤了气可不好。我讲课讲得太多,医生最多给我补补气。老医生对我都这样说:“如果你不休息,这个药对你也不起作用。” 念佛是好事,念经也是好事情,勤修诸善根,全好。硬性规定了,在社会上工作的就没办法受八戒了,要上班啊,哪有时间念一天佛?这样会堵塞多少人受八戒的机会。又听说还要念一个通宵,不睡的人念起佛来打瞌睡,明天一睡就醒不过来,仍然把不睡的时间补上,又何苦呢?

  所以,不要贪睡,也要好好保养身体,别把身体拖垮了。身体是修行的工具,你能不爱护吗?但也不能宠爱、贪爱。好比你给孩子吃点糖,增加点糖份,这没错,孩子贪吃糖,你宠爱他,一会给一会给,这孩子一张嘴,牙齿蛀光了,有什么好?也不庄严吧。所以,睡的时候好好养身子,起来精神十足,可不要拖拖拉拉,再打几个哈欠。我今年72岁了,别人说我年纪大了,午睡起来就工作,完了就讲课,我可没有:“人来齐了吗?”(有气无力状)军人讲军纪,军装一穿,精神抖擞,喊口令“立正”,没有一个士兵会像左歪右倒似的。

  喜(18) ~傅味琴

  放下自私才能令众生欢喜

  本次提要:

  ·放下自私才能令众生欢喜

  ·大乘佛教,能不为众生吗

  ·为名争地位,为利计得失,日子不好过

  ·不为名利的人修行最坚定

  ·为保名,不敢说;为贪利,不肯变,实是空架子

  ·为了众生的利益,要纠正错误,敢说敢为

  ·我们是培养佛门龙象

  ·修行就是修一个伟大

  放下自私才能令众生欢喜

  佛弟子要为释迦佛争光,别给释迦佛抹黑。现在要见释迦佛是见不到了,就看你们出家人。财色名食睡要放下,放下五欲的人,放下自私贪爱的人,才能令众生欢喜。否则自己的贪欲跟众生的利益发生了冲突,你肯为众生吗?还是愿意为自己!有些人开始让你高兴,可以给你提供方便,到后来还是为自己。

  大乘佛教,能不为众生吗

  佛弟子只有一个心念:满胸怀装的全人类,尤其是修菩萨法。修声闻乘出离生死的法尚且不能有自私烦恼,何况修大乘佛教,能不为众生吗?提高自己的水平叫自利,提高自己水平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为众生,应该这么理解的。

  为名争地位,为利计得失,日子不好过

  为名为利的人日子很难过。为名的人,就怕自己的名望被降低,他受不了,总是考虑“我”,“你给我排在什么位置?”有顾虑、有保留、心有歪曲,乃至于有阴谋诡计,能全心全意为人类、为众生吗?为利的人,计算得失。有人发心供养,接受你供养的人问你:“你有什么心愿?”因为要按照他的愿望办事情啊。他说:“我心愿是为了弘扬佛法,办佛教事业。”这很好。假如另外一个说:“我是为了儿子出国。”儿子没出国呢?就说闲话了:“师父没保佑我,菩萨不灵。”那么儿子出国了呢?从此再也不供养了,因为目的达到了,他有为众生考虑吗?

  不为名利的人修行最坚定

  有句话:无产阶级革命最坚定,因为他没有名可利用,没有财产可破坏。同样,没有名利观念的人修行最坚定。没有利,无产阶级;没有名,平易近人,深入群众。如果你发现有的修行人为名利,要小心,这个修行人不坚定的,他不是向释迦佛学习,他在向高官学名,在跟大老板学利,能算佛弟子吗?

  为保名,不敢说;为贪利,不肯变,实是空架子

  所以有名利思想的人,别看他挺胸凸肚,其实他心里很虚。有的话他不敢讲,一讲怕影响自己,怕别人跟他反对,说他闲话,他这个名就受影响了;有的事情他不敢做,这件事一做,我财要损失多少啊!这件事一做,我以后赚钱就困难了。样子像个大人物,实是空架子,纸老虎。顾虑重重,正法的事情不敢说不敢做,能干大事吗?

  为了众生的利益,要纠正错误,敢说敢为

  只有谁敢做?没有名可以坏,因为本来就不出名;没有利可以图,他本来就不准备图利,而是一心做贡献的人。像这种人,才有雄心壮志,才有大力,敢说敢为。为了释迦佛为了众生,做了再说!你说我闲话,要坏我名,我头上又没有高帽子;你要破坏我的利,我本来就一分钱也不拿,你破坏什么?

  我们是培养佛门龙象

  我们是培养佛门龙象,是培养佛门的高等人才。如果在成就自己的时候,一有名的思想,又有利的思想,你再也高不了。伟大是心胸伟大,可不是官做得大,也不是钱财多叫伟大。

  比如像五台山,十万个人进去你也看不见,再进去十万,五台山照样容纳得下。

  修行就是修一个伟大

  修行就是修一个伟大。在家修伟大,看你胸怀里装下几个人。有人最多装下五个人,其他人装不下了,你说伟大不伟大?哪五个?爸爸、妈妈、我、老婆、儿子,五个人。那么邻居的儿子你关心不关心?又不是我家的,管我什么事情?装不下。有的家庭更小,只装得下三个人,爸爸妈妈不要了;有的家庭更小了,只装下一个人,一个人是谁?就是他自己。有人闹离婚,旁人劝说:“孩子会痛苦,别离婚了。”竟然会说:“自己都管不了,还管儿子呢!”未婚前,一对朋友你照顾我,我照顾你:“哎,这个东西好吃,你吃,你吃。”一成家:“这个东西我最喜欢吃,你这个也给我吃吧。”我不过是举例启发启发。

  喜(19) ~傅味琴

  能爱一切众生的人是聪明人

  本次提要:

  ·佛弟子胸怀要宽大,不要搞小团体

  ·有的人信佛,不要众生只要佛

  ·供众功德大

  ·供众要平等,每人有一份

  ·令众生欢喜,就是令如来欢喜

  ·释迦佛爱护娑婆世界众生,受十方佛赞叹

  ·能爱一切众生的人是聪明人

  佛弟子胸怀要宽大,不要搞小团体

  拿你们修行的同学来说,你胸怀里装得下几个人?如果只装得下两、三、四个人,叫小团体。胸怀为什么这么小呢?所有的同学都是同学,要好大家好,佛弟子胸怀要宽大一点。

  有的人信佛,不要众生只要佛

  念经经常念到无量,阿弥陀佛就是无量寿无量光。无量不无量,看你胸怀。佛弟子胸怀要装满了无量的父母众生。你能把父母众生装在胸怀里,你就知道关心他,就知道怎么样去报恩,你当然能令众生欢喜。可是有的人信佛信到后来,不要众生,只要佛。

  供众功德大

  供众的功德最大,一是数量多,二是个个都是未来佛。你能供养他,以后他们都成佛了,整个法界也出现了很多的佛,这个功德可大了。你供佛表示对佛的尊敬,当然也是好,但他又不吃的,远远比不上供众功德大。

  供众要平等,每人有一份

  有的人想我供养师父一百块钱,一百块钱拿今天来说也不算小数了。供众,每人分一块钱算什么呀?干脆别供了,这是世俗观念。供众的时候,平等分,哪怕几元几角也可以,这叫散儭。我们每月初八会供时,既供释迦佛,又供十方佛,又供菩萨,又供众生,参加的大众每人都有一份,连门口站着看看的也有一份,一个也不少,平等。

  令众生欢喜,就是令如来欢喜

  令众生欢喜就是令如来欢喜。眼睛看着一切众生,是如来最欢喜的事情。举个例子说,我的学生对我的身体真是爱护备至。假如那个同学在感冒,那个同学在拉肚子,却没人照顾。结果我没事,我起来又得去照顾这个拉肚子的人。那么你们照顾好同学,我就放心了嘛。你们把同学照顾好,爱护好,也就减轻了我的负担,我还会长寿一点。

  释迦佛爱护娑婆世界众生,受十方佛赞叹

  佛弟子要记住佛的话,要有众生观念,要有平等观念。释迦佛对娑婆世界众生特别爱护关心,特别慈悲有缘,所以受十方如来赞叹:“释迦牟尼佛能发大愿,来娑婆世界度娑婆众生,难能稀有。”那么你关心娑婆世界的众生,释迦佛首先高兴,十方诸佛也赞叹,说这个释迦佛的弟子真有释迦佛的家风啊!说这么样调皮难管,习气这么重的娑婆众生,竟然还有这么多同学去照顾他,难能稀有啊!也会赞叹你们。再打比方,客人送东西给老奶奶吃,老奶奶给小孙子吃,旁边人就说:“奶奶,这是买给你吃的。”这可一点也不懂老奶奶的心。能明白老奶奶喜欢给小孙子吃,老奶奶心里也高兴,这个人有智慧。

  能爱一切众生的人是聪明人

  佛菩萨个个爱众生。你爱护自己的同学,乃至于爱一切众生,你是聪明人,佛菩萨就大大赞叹你,说你真知道我的心啊!你对众生冷冷冰冰,不理不睬,佛菩萨挺不欢喜的呢:我爱众生,你们不爱众生,还跟我学,学点啥?佛最喜欢是听话的弟子,佛最喜欢学他榜样的弟子,所以佛说过,令众生欢喜就是令如来欢喜。

  

《心理导引——喜(11~19)》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