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金光明最勝王經》卷第叁“勸請功德”的講解(170~179)▪P4

  ..續本文上一頁

  起了欲,偏要幹,不由你作主

  有形的絞索起源于無形的絞索,我們每個人頭上都被一條看不見的繩索套住,因爲每個人都是煩惱衆生,過去幹了很多傷害別人的事。爲什麼會去傷害別人?總有個推動的力量吧,這股推動的力量就叫欲,欲就是欲望。你起了欲,被欲套住了,明明知道這件事情不好,偏要幹,不由你作主。

  你被煩惱的繩索套住了,生命雖然還活著,

  法身慧命卻差不多快死了

  解放前,上海出了件大事,有條輪船叫“江亞輪”,沈船了,聽說淹死了兩千多人,使很多家庭非常痛苦悲哀。其中有一個人沒死,傳說是這樣,她已經買好票上船了,她身邊的小孩總是哭,不肯留在船上,要回家。她覺得奇怪,這小孩平時不是這樣的,問他:“爲什麼要回去啦?”他說:“我害怕,有人在每個人頭上都套上了一根紅繩。”媽是看不見,不過想想可能裏面有什麼道理吧,就上岸了,就沒死掉。

  這件事可以給我們一個啓發,你被煩惱的繩索套住了,很難逃得脫,即使你沒有死也不自在,生命雖然還活著,但法身慧命差不多快死了。

  欲是個關鍵,用好了,利益無窮,

  用壞了,罪過無量

  欲就是人的盼望、人想達到的目的,它會變成一種力量,促使你去完成,包括好的方面,也包括壞的方面,就看你怎麼去掌握,怎麼去利用。從好的方面講,我們有偉大的理想、高尚的情操,想完成偉大的事業,處處爲衆生著想,也包括我們想做善事,全是好的欲在推動。從壞的方面來說,抽煙喝酒、當小偷強盜、罵人打人全是壞的欲在推動。從世間法來說,你想賺錢、想做官、想結婚、想成家、想生孩子,也是欲。從修行來說,你想出家、想聽法、想修行、想證果、想成道也是欲。凡是你心裏所想的,這個想所發生的作用,都是在欲上起作用。

  人所有的造作全是因爲心理上這個欲,人的身體只是一個工具,是個無記果,不能肯定它是壞是好。拿手來說,你可以用這只手去害人,也可以利用這只手去救人。所以欲是一個關鍵,用好了,利益無窮,用壞了,罪過無量。

  《金光明最勝王經》卷第叁 滅業障品第五

  ──“勸請功德”的講解(27-2) <總第178>

  傅味琴講于開化文殊院   2007年3月11日

  講法就是把你心裏的欲引向

  好的方面,引向覺悟方面

  本次提要:

  ■ 講法就是把你心裏的欲引向好的方面,引向覺悟方面

   ■ 離欲惡不善法能得初禅,修行起了欲就跑得快,苦惱人起不了欲,修行路

   上慢吞吞,反又就會加重他的苦惱

   ■ 好比病人常受情緒影響,可知修行的奧妙也全在生活裏

   ■ 今天得了法喜飛上天,明天想想仍是煩惱衆生,進一步,退二步,也不知

   扭到啥時候去

   ■ 欲會變,很多都是半路變化的

   ■ 年齡越大,會變得越不天真,因爲精神負擔太重了

   ■ 聽法起了欲,修行就不會動搖,因爲他懂得“一切有相皆虛妄”“心是

   無常的”

  講法就是把你心裏的欲引向好的方面,

  引向覺悟方面

  我們修行也是欲在推動。你們常說:“叁天聽不到傅老師講法,情緒就低沈下去;老師一講法,精神馬上來了,聽了法就會法喜充滿。”這就是欲的作用,講法就是把你心裏的欲引向好的方面,引向覺悟方面。

  離欲惡不善法能得初禅,修行起了欲就跑得快,

  苦惱人起不了欲,修行路上慢吞吞,反又加重他的苦惱

  拿修禅定來說,你要得到自在,要真正解脫身上的縛,還得靠禅定。禅定要修得好,也靠欲來推動,四如意足第一個就是欲如意足。四如意足也稱四神足,是專門講修禅定的。“神”就是極大的力量,“足”是一個比喻,也就是說你禅定修好了,就有極大的力量,在修行路上跑得很快,能得到修行上的如意。苦惱的人他的欲被抑製了,發動不起來,修行路上就走得慢吞吞、疲疲沓沓,反過來又加重了他的苦惱。

  好比病人常受情緒影響,

  可知修行的奧妙也全在生活裏

  人的病爲什麼好得慢?就是你心裏的歡喜、樂觀,這種好的情緒沒有發動起來。如果你天天自己去發動,今天感覺情緒稍微比昨天好一點,或者身體稍微輕松一點,你趕快利用這個時候起好的欲,一切往好的方面想:我能進一步,也會進兩步。你歡喜心就起來了,身子也輕松了。身跟心是互相聯系,互相促進的,你反過來做就是互相促退。

  很多人都不懂得這個奧妙,把大好的機會錯過了,從談話中就聽得出來,人家說:“你今天精神好像好一點。”很少有人滿臉高興:“我自己也覺得好一點了。”大多數還是苦惱著臉,“好是好一點,不過我這個病啊……”,那就糟了。

  爲什麼修行要在生活裏修?因爲修行的奧妙全在生活裏。

  今天得了法喜飛上天,明天想想仍是煩惱衆生,

  進一步,退二步,也不知扭到啥時候去

  即使你今天想通了,沒事了,明天想想,又通不過去了,還是不行。以前常有這種事,有時候講法講到裏邊去了,有些人稍微有點明白了,高興啊,真好像生了翅膀飛上去那樣;等到明天,“說來說去我總是一個煩惱衆生呀”,進一步退兩步,像扭秧歌那樣,也不知會扭到啥時候去。

  欲會變,很多都是半路變化的

  由此可見,欲雖然起來了,可是這個欲會變的:有的往好的方面變,有的往壞的方面變。世間上的事情經常這樣,開頭蠻好,半路裏出差錯了;也有開頭不行,半路裏扭過來了,所以欲是可以改變的,很多時候都是半路裏變化的。

  年齡越大,會變得越不天真,

  因爲精神負擔太重了

  當然原因有很多,其中一個,你內心裏有種子,內心裏的念頭不是很單純。往往人越是年齡大,會變得越不天真,心理越複雜,也越不活潑,因爲精神負擔太重。

  聽法起了欲,修行就不會動搖,

  因爲他懂得“一切有相皆虛妄”“心是無常的”

  聽聽法一高興,好的欲起來了,就往佛法這條路走,“這麼好的佛法,我發心天天聽、天天學。”這個時候欲很強,你想拉他回去也不可能,假如親戚跟他說:“這兒生活比較艱苦,回家裏去吧,我給你買一輛小汽車。”他回答:“一切有相皆虛妄。”歡喜心強的時候,佛法一用就用上去了。男朋友來找她:“我到底哪兒有缺點?像我這樣的相貌,一表人才,總說得過去。”她笑笑:“有相皆虛妄。”“我是真心愛你的。”“心是無常的。”

  《金光明最勝王經》卷第叁 滅業障品第五

  ──“勸請功德”的講解(27-3) <總第179>

  傅味琴講于開化文殊院   2007年3月11日

  內有種子發動,外有環境引誘,中途就要變,

  起了世俗的欲,又掉在自己小圈子裏

  本次提要:

  ■ 內有種子發動,外有環境引誘,中途就要變,起了世俗的欲,又掉在自己

   小圈子裏

   ■ 並非黑牛綁住了白牛,也非白牛綁住了黑牛,是繩子把黑牛白牛都綁住了

   ■ 兩人吵架,並非他要跟你吵,亦非你要跟他吵,是兩人都被肚子裏的氣

   綁住了

   ■ 眼根不是物件的枷鎖,物件也不是眼睛的枷鎖,因爲它們兩者而産生的

   欲望與執著才是枷鎖

   ■ 受了愛慕的迷惑,就只能看到片面,全面看世人全是殘缺不全

  內有種子發動,外有環境引誘,中途就要變,

  起了世俗的欲,又掉在自己小圈子裏

  蠻好嘛,怎麼會變?一是心裏許多不好的種子還沒有掃幹淨;二是外面的環境太複雜,受環境的引誘,那麼中途又變了。“修行是好,法我也很喜歡聽,傅老師雖受人愛戴,不過到底年齡太大,我沒有家,又沒兒女,以後我靠誰啊?”這個欲又掉在自己小圈子裏,如果不轉過來,越想根子越牢,越想掉得越深。

  並非黑牛綁住了白牛,也非白牛綁住了黑牛,

  是繩子把黑牛白牛都綁住了

  人就是被欲縛住,欲就是我們的枷鎖,當然這是指不好的欲。佛也這樣講過,我從《佛陀法語》上,摘下來一段原始佛教的內容,唸給大家聽:錫達居士對衆比丘說,“假設有一根繩子或者一把牛轭,將一頭黑公牛跟一頭白公牛綁在一起,那麼應該說黑牛是白牛的枷鎖呢?還是白牛是黑牛的枷鎖呢?”就是黑公牛頭上有根繩子,白公牛頭上也有根繩子,這兩根繩子綁在一起。黑牛要走沒辦法走,白牛也沒辦法走,究竟是黑牛綁住了白牛呢,還是白牛綁住了黑牛呢?

  衆比丘回答:“都不是,居士。黑牛、白牛都被繩子或牛轭所束縛住了。”並不是黑牛把白牛綁住,也不是白牛把黑牛綁住,這兩頭牛都被繩子綁住了。

  兩人吵架,並非他要跟你吵,亦非你要跟他吵,

  是兩人都被肚子裏的氣綁住了

  這兩頭牛,你一看就明白,可是你對自己明白嗎?兩個人吵架,是他要跟你吵架,還是你要跟他吵架?都不是,是兩個人都被繩子綁住了,別人勸他別吵,他還不高興,偏要吵,因爲肚子裏有股氣啊,所以吵架是被肚子裏的氣綁住了,綁住了就沒有你的自在。佛的道理就是叫你從中覺悟過來。

  眼根不是物件的枷鎖,物件也不是眼睛的枷鎖,

  因爲它們兩者而産生的欲望與執著才是枷鎖

  這位居士又跟比丘們講:“比丘們,與此同樣的,眼根不是物件的枷鎖,那物件,也不是眼睛的枷鎖。因爲它們兩者而産生的欲望與執著才是枷鎖。”譬如我們眼睛看著一個美好的東西,眼睛就離不開了,就被那個東西勾住了。這裏就說明白,那個東西不是眼根的枷鎖,是你産生的欲望把你鎖住了。如果你沒有這個欲望,看看有什麼關系?所以我前兩天跟你們說:要“有眼無珠”,修行人眼睛免不了要看,看了不要産生欲望。起了貪有貪的欲望,起了瞋有瞋的欲望。

  受了愛慕的迷惑,就只能看到片面,

  全面看世人全是殘缺不全

  從前有一家小商店,裏面坐了一個少女,又漂亮又莊嚴,有個年輕人對她産生了愛慕,就被這個欲勾住了,每天要去,不買東西也要看一看。後來欲越來越強,他就寫了一封情書給她,無非是我怎麼樣愛慕你。下次他到這個女的面前,女的說:“你的信我收到了,你看問題不全面。你進來吧,你把我看得全面一點。”男的進去一看,嚇壞了:她沒有兩條腿,是個殘疾人。這件事情可以給我們一個啓發,愛慕的迷惑是很厲害的,有了愛慕心就只能看到片面。往往有人愛慕心起來了,會說:“你是十全十美的人啊。”世界上哪有十全十美的人?全是殘缺不全的。

  

《《金光明最勝王經》卷第叁“勸請功德”的講解(170~179)》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