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金光明最胜王经》卷第三“劝请功德”的讲解(170~179)▪P4

  ..续本文上一页

  起了欲,偏要干,不由你作主

  有形的绞索起源于无形的绞索,我们每个人头上都被一条看不见的绳索套住,因为每个人都是烦恼众生,过去干了很多伤害别人的事。为什么会去伤害别人?总有个推动的力量吧,这股推动的力量就叫欲,欲就是欲望。你起了欲,被欲套住了,明明知道这件事情不好,偏要干,不由你作主。

  你被烦恼的绳索套住了,生命虽然还活着,

  法身慧命却差不多快死了

  解放前,上海出了件大事,有条轮船叫“江亚轮”,沉船了,听说淹死了两千多人,使很多家庭非常痛苦悲哀。其中有一个人没死,传说是这样,她已经买好票上船了,她身边的小孩总是哭,不肯留在船上,要回家。她觉得奇怪,这小孩平时不是这样的,问他:“为什么要回去啦?”他说:“我害怕,有人在每个人头上都套上了一根红绳。”妈是看不见,不过想想可能里面有什么道理吧,就上岸了,就没死掉。

  这件事可以给我们一个启发,你被烦恼的绳索套住了,很难逃得脱,即使你没有死也不自在,生命虽然还活着,但法身慧命差不多快死了。

  欲是个关键,用好了,利益无穷,

  用坏了,罪过无量

  欲就是人的盼望、人想达到的目的,它会变成一种力量,促使你去完成,包括好的方面,也包括坏的方面,就看你怎么去掌握,怎么去利用。从好的方面讲,我们有伟大的理想、高尚的情操,想完成伟大的事业,处处为众生着想,也包括我们想做善事,全是好的欲在推动。从坏的方面来说,抽烟喝酒、当小偷强盗、骂人打人全是坏的欲在推动。从世间法来说,你想赚钱、想做官、想结婚、想成家、想生孩子,也是欲。从修行来说,你想出家、想听法、想修行、想证果、想成道也是欲。凡是你心里所想的,这个想所发生的作用,都是在欲上起作用。

  人所有的造作全是因为心理上这个欲,人的身体只是一个工具,是个无记果,不能肯定它是坏是好。拿手来说,你可以用这只手去害人,也可以利用这只手去救人。所以欲是一个关键,用好了,利益无穷,用坏了,罪过无量。

  《金光明最胜王经》卷第三 灭业障品第五

  ──“劝请功德”的讲解(27-2) <总第178>

  傅味琴讲于开化文殊院   2007年3月11日

  讲法就是把你心里的欲引向

  好的方面,引向觉悟方面

  本次提要:

  ■ 讲法就是把你心里的欲引向好的方面,引向觉悟方面

   ■ 离欲恶不善法能得初禅,修行起了欲就跑得快,苦恼人起不了欲,修行路

   上慢吞吞,反又就会加重他的苦恼

   ■ 好比病人常受情绪影响,可知修行的奥妙也全在生活里

   ■ 今天得了法喜飞上天,明天想想仍是烦恼众生,进一步,退二步,也不知

   扭到啥时候去

   ■ 欲会变,很多都是半路变化的

   ■ 年龄越大,会变得越不天真,因为精神负担太重了

   ■ 听法起了欲,修行就不会动摇,因为他懂得“一切有相皆虚妄”“心是

   无常的”

  讲法就是把你心里的欲引向好的方面,

  引向觉悟方面

  我们修行也是欲在推动。你们常说:“三天听不到傅老师讲法,情绪就低沉下去;老师一讲法,精神马上来了,听了法就会法喜充满。”这就是欲的作用,讲法就是把你心里的欲引向好的方面,引向觉悟方面。

  离欲恶不善法能得初禅,修行起了欲就跑得快,

  苦恼人起不了欲,修行路上慢吞吞,反又加重他的苦恼

  拿修禅定来说,你要得到自在,要真正解脱身上的缚,还得靠禅定。禅定要修得好,也靠欲来推动,四如意足第一个就是欲如意足。四如意足也称四神足,是专门讲修禅定的。“神”就是极大的力量,“足”是一个比喻,也就是说你禅定修好了,就有极大的力量,在修行路上跑得很快,能得到修行上的如意。苦恼的人他的欲被抑制了,发动不起来,修行路上就走得慢吞吞、疲疲沓沓,反过来又加重了他的苦恼。

  好比病人常受情绪影响,

  可知修行的奥妙也全在生活里

  人的病为什么好得慢?就是你心里的欢喜、乐观,这种好的情绪没有发动起来。如果你天天自己去发动,今天感觉情绪稍微比昨天好一点,或者身体稍微轻松一点,你赶快利用这个时候起好的欲,一切往好的方面想:我能进一步,也会进两步。你欢喜心就起来了,身子也轻松了。身跟心是互相联系,互相促进的,你反过来做就是互相促退。

  很多人都不懂得这个奥妙,把大好的机会错过了,从谈话中就听得出来,人家说:“你今天精神好像好一点。”很少有人满脸高兴:“我自己也觉得好一点了。”大多数还是苦恼着脸,“好是好一点,不过我这个病啊……”,那就糟了。

  为什么修行要在生活里修?因为修行的奥妙全在生活里。

  今天得了法喜飞上天,明天想想仍是烦恼众生,

  进一步,退二步,也不知扭到啥时候去

  即使你今天想通了,没事了,明天想想,又通不过去了,还是不行。以前常有这种事,有时候讲法讲到里边去了,有些人稍微有点明白了,高兴啊,真好像生了翅膀飞上去那样;等到明天,“说来说去我总是一个烦恼众生呀”,进一步退两步,像扭秧歌那样,也不知会扭到啥时候去。

  欲会变,很多都是半路变化的

  由此可见,欲虽然起来了,可是这个欲会变的:有的往好的方面变,有的往坏的方面变。世间上的事情经常这样,开头蛮好,半路里出差错了;也有开头不行,半路里扭过来了,所以欲是可以改变的,很多时候都是半路里变化的。

  年龄越大,会变得越不天真,

  因为精神负担太重了

  当然原因有很多,其中一个,你内心里有种子,内心里的念头不是很单纯。往往人越是年龄大,会变得越不天真,心理越复杂,也越不活泼,因为精神负担太重。

  听法起了欲,修行就不会动摇,

  因为他懂得“一切有相皆虚妄”“心是无常的”

  听听法一高兴,好的欲起来了,就往佛法这条路走,“这么好的佛法,我发心天天听、天天学。”这个时候欲很强,你想拉他回去也不可能,假如亲戚跟他说:“这儿生活比较艰苦,回家里去吧,我给你买一辆小汽车。”他回答:“一切有相皆虚妄。”欢喜心强的时候,佛法一用就用上去了。男朋友来找她:“我到底哪儿有缺点?像我这样的相貌,一表人才,总说得过去。”她笑笑:“有相皆虚妄。”“我是真心爱你的。”“心是无常的。”

  《金光明最胜王经》卷第三 灭业障品第五

  ──“劝请功德”的讲解(27-3) <总第179>

  傅味琴讲于开化文殊院   2007年3月11日

  内有种子发动,外有环境引诱,中途就要变,

  起了世俗的欲,又掉在自己小圈子里

  本次提要:

  ■ 内有种子发动,外有环境引诱,中途就要变,起了世俗的欲,又掉在自己

   小圈子里

   ■ 并非黑牛绑住了白牛,也非白牛绑住了黑牛,是绳子把黑牛白牛都绑住了

   ■ 两人吵架,并非他要跟你吵,亦非你要跟他吵,是两人都被肚子里的气

   绑住了

   ■ 眼根不是物件的枷锁,物件也不是眼睛的枷锁,因为它们两者而产生的

   欲望与执著才是枷锁

   ■ 受了爱慕的迷惑,就只能看到片面,全面看世人全是残缺不全

  内有种子发动,外有环境引诱,中途就要变,

  起了世俗的欲,又掉在自己小圈子里

  蛮好嘛,怎么会变?一是心里许多不好的种子还没有扫干净;二是外面的环境太复杂,受环境的引诱,那么中途又变了。“修行是好,法我也很喜欢听,傅老师虽受人爱戴,不过到底年龄太大,我没有家,又没儿女,以后我靠谁啊?”这个欲又掉在自己小圈子里,如果不转过来,越想根子越牢,越想掉得越深。

  并非黑牛绑住了白牛,也非白牛绑住了黑牛,

  是绳子把黑牛白牛都绑住了

  人就是被欲缚住,欲就是我们的枷锁,当然这是指不好的欲。佛也这样讲过,我从《佛陀法语》上,摘下来一段原始佛教的内容,唸给大家听:锡达居士对众比丘说,“假设有一根绳子或者一把牛轭,将一头黑公牛跟一头白公牛绑在一起,那么应该说黑牛是白牛的枷锁呢?还是白牛是黑牛的枷锁呢?”就是黑公牛头上有根绳子,白公牛头上也有根绳子,这两根绳子绑在一起。黑牛要走没办法走,白牛也没办法走,究竟是黑牛绑住了白牛呢,还是白牛绑住了黑牛呢?

  众比丘回答:“都不是,居士。黑牛、白牛都被绳子或牛轭所束缚住了。”并不是黑牛把白牛绑住,也不是白牛把黑牛绑住,这两头牛都被绳子绑住了。

  两人吵架,并非他要跟你吵,亦非你要跟他吵,

  是两人都被肚子里的气绑住了

  这两头牛,你一看就明白,可是你对自己明白吗?两个人吵架,是他要跟你吵架,还是你要跟他吵架?都不是,是两个人都被绳子绑住了,别人劝他别吵,他还不高兴,偏要吵,因为肚子里有股气啊,所以吵架是被肚子里的气绑住了,绑住了就没有你的自在。佛的道理就是叫你从中觉悟过来。

  眼根不是物件的枷锁,物件也不是眼睛的枷锁,

  因为它们两者而产生的欲望与执著才是枷锁

  这位居士又跟比丘们讲:“比丘们,与此同样的,眼根不是物件的枷锁,那物件,也不是眼睛的枷锁。因为它们两者而产生的欲望与执著才是枷锁。”譬如我们眼睛看着一个美好的东西,眼睛就离不开了,就被那个东西勾住了。这里就说明白,那个东西不是眼根的枷锁,是你产生的欲望把你锁住了。如果你没有这个欲望,看看有什么关系?所以我前两天跟你们说:要“有眼无珠”,修行人眼睛免不了要看,看了不要产生欲望。起了贪有贪的欲望,起了瞋有瞋的欲望。

  受了爱慕的迷惑,就只能看到片面,

  全面看世人全是残缺不全

  从前有一家小商店,里面坐了一个少女,又漂亮又庄严,有个年轻人对她产生了爱慕,就被这个欲勾住了,每天要去,不买东西也要看一看。后来欲越来越强,他就写了一封情书给她,无非是我怎么样爱慕你。下次他到这个女的面前,女的说:“你的信我收到了,你看问题不全面。你进来吧,你把我看得全面一点。”男的进去一看,吓坏了:她没有两条腿,是个残疾人。这件事情可以给我们一个启发,爱慕的迷惑是很厉害的,有了爱慕心就只能看到片面。往往有人爱慕心起来了,会说:“你是十全十美的人啊。”世界上哪有十全十美的人?全是残缺不全的。

  

《《金光明最胜王经》卷第三“劝请功德”的讲解(170~179)》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