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句話說,你能不能夠真正産生如文殊菩薩一般的「能信之心」,進而引發自己對叁寶的信心?如果能的話,那麼文殊菩薩就是你的老師。假如能依于「文殊的十大願」,那麼文殊與你的父母眷屬、兄弟姊妹,就具有同等的意義。你能否進入那個境界裏面,端看你自己能不能産生那個信心,這就是依于「信」而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的意義。
這個信,是內在具足的信心,而非向外寄托和依賴的那種相信,這一點要弄清楚。你要相信真的有佛菩薩,是指相信自己具有佛菩薩的性德,這才是真正的信心。對外的依賴、寄托,那叫「相信」,自心內在具足的這個,謂之「信心」,兩者是迥然有別、大不相同的。
而善財一見文殊就發起大信心,那是指善財童子位居信位的情形。善財見文殊有兩個地方:
一、五十叁參當中,剛開始見到文殊師利菩薩而發心,這個是在信位。然後參訪德雲比丘以後,就開始進入十住位了。
二、最後見到彌勒,成佛以後,又見到文殊,這屬于後來的作用,所以稱「道後文殊」,跟前面的「道前文殊」不同。
善財一見文殊就發起大信心,這「見文殊」的意義是「自己感受到內心本自具足的信心」,而非「見到文殊師利這個人才發心」,這當中的意義頗爲懸殊。經文中多次談到「文殊師利能出生一切真心、大心的菩薩,而從不間斷。」這是指我們的信心能夠一再地增長、成長。
然信,但有信而未能見,以所信所證無二理,故無初普賢。信可始生,理唯極見,故文殊居初,普賢居後。
然而信,也只是稱「信心」而已;「見」是證得,所以只稱信心而尚未「證得」。「所信」跟「所證」雖然是一而非異,兩者一體,無二無別,但是理體的部份,只有在最終證得的時候,才能如實了知。而在尚未證得以前,你可以稱信心,信心可以先産生,因此文殊師利在十信位之初,便顯其威德,而普賢只有在證得理體之後,才彰顯其德澤。這仍然有它的次序存在,「故文殊居初,普賢居後」,就是這個意思。
前面的「要旨」跟各位提了一下,此能信、所信一對,用顯「由凡入聖」的必要條件。換句話說,普賢行者比先具足「能信、所信」的基礎條件,才能正確地了解到菩提道的下手處。倘若不能了解到法界體性,那菩提道的真正信心,又怎麼能夠在菩提園中辛勤地耕耘呢?所以一開始我們先取這個部份,意義就在這個地方。
第2節 了解性與實踐力
原文
以解行相對者。
一、普賢表所起萬行,上下諸經皆言普賢行故。
二、文殊表能起之解,通解事理,窮方便故。慈氏雲:「汝先得見諸善知識、聞菩薩行、入解脫門,皆是文殊威神力故。」
又雲:「文殊常爲一切菩薩師故。」
又雲:「文殊心念力故。」
譯解
用「能起信的了解力」,對「所起法界的萬行」來說明。
普賢菩薩表示法界的一切狀態或現象。所以不論是《華嚴經》或任何經典,都稱一切的本然狀態爲「普賢行」。
文殊師利菩薩則表示能引發對「法界存在的本然狀態,産生真正信心」的了解性,它能整體、宏觀且通盤地了解到事相變化的來龍去脈,以及引起事相變化的主導原則、理路,乃至涵蓋其中(事與理之間)的變通法則。
彌勒菩薩告訴善財童子說:「你先前得以見到各種善知識,了解到各類菩薩行門,證入每一解脫門,這些都是文殊師利菩薩所代表的智慧,導引你對法界存在的本然現象産生了解度及真實不虛的信心所致。」又說:「文殊菩薩本來即是一切菩薩的啓蒙師,也是這個原故。」又說:「文殊菩薩的心念力,念于一切衆生。一切衆生對法界存在的本然現象,産生了解度以及真實不虛之信心的這種智慧,也是因爲與文殊菩薩的心念力相應的原故。」
要旨
本處以「能起之解」與「所起之行」一對,來說明法界中本然存在的狀態。其中「能起之解」有「自證智力」的條件,而「所起之行」則有「境緣法力」的情形。
能起、所起之「起」,是指引發、引起的意思。能起之「解」,是指由了解性、了解力或了解度的深淺,而引起對法界存在的本然現象所應具有的信心程度。所以它應該是屬于「普賢行願力」中的「自證智力」的部份。
「所起萬行」是指于法界中一切存在的本然狀態。這種存在的本然狀態,不是死寂的狀態,它是蘊含寶藏、充滿活力、光芒四射的狀態,所以才稱之爲「正法眼藏」、「無盡藏」等。
假如對這種狀態能夠充分了解,而令其如實展現,一一無遺,那就叫作「所起萬行」。至于一般世俗所稱:「引起一切行爲或善行」的說法,爲不了義之說。
講述
這一段是解行相對。是用「能起的了解能力」來對「所起法界萬行」作說明的。
首先要了解的是「了解力」到底是指什麼?通常我們每一個人,幾乎都會說:「我知道了!」你把不知道的事情弄清楚了,這個「知道的能力」,不叫作「了解力」。而幾乎所有學佛人都拿這個世間的一般概念來解釋佛法,所以對佛法的了解就産生一種很嚴重的缺憾。
就像很多人這樣講:「我了解你,我也很了解我自己。」這都不是真正的了解,這只是對某些現象的一種認知。你了解到自己什麼?頭發較粗?較細?年齡多大?我們所謂的了解,只是很表面的,並沒有真正的了解這當中真正的內涵指的是什麼。這當中牽涉到的一個基本問題,也是佛法中我們所感受不到的,而且一直覺得迷惑的事。
譬如我們說:「一切有爲法,如夢幻泡影。」這個講起來、聽起來很有攝受力。東西明明在這裏,他說:「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這時候你會認爲講不通啊!昨天睡了一覺,你說是夢幻泡影,反正已經過了;早餐已經吃了,所以也是夢幻泡影。但你要是不睡不吃,現在的感覺會怎麼樣?你會說這也是夢幻泡影嗎?你一定是很想吃又很想睡。那爲什麼佛經裏頭說一切都如夢幻泡影呢?你有沒有仔細去了解?你說知道了,卻又舉了一堆似真似假,連你自己也搞不清楚的事情,然後說這些都如夢幻泡影,于是就下結論說:「我知道了!」這不是我們所謂的「了解度」。
我們之所以說這些事情都如夢幻泡影,那就要了解到整體的現象。從出生到死亡,假設是一百年的話,那你要能夠感受到這一百年當中,有叁萬六千五百個日子,每一天、每一小時、每一分鍾你在做什麼?你有沒有很清楚地了解到?從頭到尾你都很實在的走過,絲毫不能馬虎,這就叫做「存在的本然現象」。
我們卻不是這樣。你怎麼到臺北去的?這一段路,只有從這裏出發,然後就到臺北了,其余什麼都沒看到。在整個過程當中,你只記得起點、休息站、終點站。休息站是真的、還是假的?是真的吃過又拉過的地方?這些個點只是整個過程當中的點綴而已,而它實際的問題在哪裏呢?
整個實際的過程是曆史的、真實的。你走過,這是一個事實,但是對于這個事實的本然現象,你卻毫無印象。你只記得其中幾個點、幾個站而已,這些點或站,我們叫做「曆史事相」,它確實是整個曆史過程當中發生過的情況。然而在我們的腦筋裏面,最後都只剩下零零碎碎的「曆史事相」而已,這個曆史事相在整個存在的本然現象裏,只是一個點綴其中的花蕊而已。
從這個地方來看,你就知道爲什麼釋迦牟尼佛說:「一切有爲法,如夢幻泡影。」佛法告訴我們什麼才叫「真實」呢?我們從起步開始的每一步、每一公裏、每一寸土地,所看到的一切風光,都是真實的。可是你如果要真實了知那個部份,那麼那麼必須記得,光用腦筋是沒有辦法徹底了解的,因爲它是整個生命的一部份。要記得這點!
你把這一段路擴大,從出生到死亡,仔細再想想看,你從出生到現在爲止,腦筋裏所記得的是什麼?生日、畢業日、結婚紀念日?這些等等,都是「曆史事相」,我們都只記得這些。除了這些以外,我們人生的過程當中還有其它很多很多的部份,而我們就是沒有辦法對生命中大大小小每一個部份的本然現象,巨細靡遺地完全看到。
在我們生命領域裏面的一草一木,你根本沒有留意到,沒有用生命去感受它,剩下來的只是用腦進去記的。腦筋所記的,絕對不是存在的本然現象,絕對不是生命的本體;腦筋所記的部份,一定是人生過程當中所發生過的「曆史事相」,這些曆史事相才真的是「夢幻泡影」。當有人說:「我知道了」,他所知道的往往只是曆史事相,而非生命中所涵蓋的那些真實的本質。那個真實的成份,我們常常體會不到,所以知道的也只是「如夢幻泡影」的部份,而不是真實的部份。
那麼,到現在爲止,你能不能了解自己所「了解」的是什麼?你根本沒有了解力!你的了解性太低了,幾乎沒有;要論了解度,也差不多是零而已。能不能感受到?在日常生活中必然要做的事情,一定發生的事情,它不是假的,但是我們毫不在意,因爲腦筋對它沒興趣。可是你要知道,我們之所以成爲今天的我,乃是由過去一點一滴累積而來。過去的每一刻、每個點滴,都是生命的一部份,而我們自己卻完全不記得了。這個地方,唯有用生命的感受力才能體會得到,那便是我們所講的「了解力」。所以說學佛一定要用感受,用整個生命去感受,而不是用腦筋去想。
不管是用生命去感受也好,或是去感受生命也好,就拿這場法會爲例,一堂法會下來,它的殊勝性、神聖性,你能不能完全感受到?或只是像錄音機那樣一直在繞?要讓我們受益的,你能不能去接納?能接納多少?人家說:「念佛可以保平安」,這是爲什麼?你要是不能真正感受到,那絕對保不了平安。若是你能感受到,那你的生命本質已然有所超越,也無需保佑了,你甚至都可以保佑人家了。關鍵就在于你是用生命投入去感受,或只有很單純地用腦進去分別、判斷和分析而已。這一點,是一個學佛人應該要深切體會的一個差異。
學佛人跟社會人不一樣,社會人一聽經,立刻開始分辨講得好或不好;學佛人…
《叁聖圓融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