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叁聖圓融觀▪P4

  ..續本文上一頁則是馬上用整個生命去吸收、去感受,然後本身開始産生變化。有些人來聽經,是爲了收集數據或信息的;有些人來聽經,則是讓自己的生命融進去的。你是要當一個將自己生命與經法相融一體的行者呢?還是要當一個收集信息回去,然後記錄、整理,好說給人家聽的學者呢?這當中的差別就在于「了解力」!你了解到什麼?是否具備真正了解的那種能力?這部份絕不是只靠文字層面就可以的。

  普賢表所起的法界,即是剛才所提的「存在的本然現象」。這「所起萬行」,一般的解釋是「一切菩薩道,我們去做的一切行爲叫萬行。」不管做什麼,要知道你所做的,跟世間人所做的,其實差不了多少,你稱「萬行」,他叫「叁百六十行」,只是稱呼不同而已。但是普賢所表示的「所起萬行」,並非此意。

  「所起萬行」是指這個宇宙中存在的現象,你能否感受得到?有些人很聰明,有些人很愚笨,但是你能否真正體會聰明人和愚笨者,他們所展現出來的、完完全全平等的現象?所謂的不同,是腦筋的分別,站在「存在」的立場來看,他們完全一樣,平等無二。我們要能看到這存在的本然狀況,才稱得上「所起萬行」,而不是去救濟、去布施、去誦經、念佛、愛語或贊歎才叫「所起萬行」。這些做法固然是「所起萬行」,但這跟世間人上班、跳舞、唱歌,又有何不同呢?因此這裏所謂的「萬行」,乃是存在的本然現象,就是這樣而已。

  各位要注意,古人用的文字,意義跟我們現在用的不一樣,我們往往把古人的意思給誤會了。「普賢表所起萬行,上下諸經皆言普賢行故」,意思並非「一切一切的行爲叫普賢行」,而是指「存在的本然狀態」。前面這句話翻成白話來看,正確的意思應該是:「普賢菩薩表示所引發的法界的一切狀態或者現象。所以不論是《華嚴經》或者其它任何經典,都稱一切的本然狀態爲普賢行。」經典裏面講這些本然現象,都是普賢行。這個定義一定要先弄清楚。

  一般人所講的「六度萬行」,稱爲「菩薩行」而不叫「普賢行」,差別就在「存在的現象」。不是騎著白象在路上走,叫普賢行。而是指事實的存在,不要弄錯了!大白象走路是很踏實的,它的表法在這個地方。我們對事實的存在,能不能如實地接受、一對一的接受?既不會只接受一半,也不會過分地接受。既不加上任何意見,也不排斥,也不需要因爲喜好而把人家贊歎過頭了。

  六根接觸六塵境界,能否如實了知,確確實實、百分之百完全地接受?我們沒辦法!對于喜歡的,接受度可能是百分之兩百,對于不喜歡的,接受度不到百分之十。你有沒有發現,當你跟某個人接觸、喜歡他的時候,他的任何過失,你都能包容,俗話說:「他放屁都很香」,你的接受度超過很多;可是當你不喜歡的時候,不管他有多好,你都有種種理由去排斥。這就不是如實接受,而是扭曲了。

  人生之所以痛苦和煩惱,就是在這裏扭曲了。這是一個核心問題,由此衍生出來的煩惱,充斥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喜歡與不喜歡之間,我們接受的幅度,差距太大了。煩惱就是這樣來的!所以,這地方告訴我們,面對境界要能夠很忠實地接受,而這實在是不容易。一個普賢行者,就是對于一切境界都能「如實了知」,所以說「此是普賢境,此是普賢行」。爲什麼是普賢境?就是百分之百接受,不管在順境逆境都一樣。什麼叫普賢行?對于任何一個動作、所做的事情,都能如實了知。很多人對于自己的慣性都不自知,做什麼都不知道,都在僞裝自己,這都不是普賢行。修行人要如實了知地接受,也要如實了知地做下去。對于一切境界,完全忠實、百分百接受;對于自己的所言所行,清清楚楚,這就是「普賢行、普賢境」。

  「普賢行」叁個字真不容易!「菩薩行」很簡單,發心做義工、布施等等,都是菩薩行。爲什麼善財童子請問各大善知識:「雲何學菩薩行,修菩薩道」,乃至「速疾圓滿普賢廣大行願」?爲什麼要速疾圓滿普賢廣大行願呢?你真能夠生活在這樣的境界裏,那普賢境不就是極樂世界?普賢行不就是阿彌陀佛的行?假如能這樣走上去,當下就可以成就了。可是我們都生活在腦筋所設定的虛妄的前提下,所以就像計算機一樣,把自己框在某一個地方。爲什麼框在那裏?因爲意識形態的模式輸入以後,就框住不動了,于是任何行爲都照著模式走,逃不開,避不掉。修行就是要破這些意識形態,不受它們的拘束,讓你活得純真、自在。佛法就是講這個,《華嚴》從根本上也一直在談這個,我們一定要能體會。這是第一段,現在往下看:

  文殊表能起之解,通解事理,窮方便故。

  文殊師利菩薩代表能引起「對法界存在的本然狀態,産生真正信心」的了解性,以及引起事相變化的主導原則、理路,乃至涵蓋其中(事與理之間)的變通法則。它不是所謂「知道了」那種停留在語言文字上的、腦筋推理式的接受而已。從生命本身去感受的,才叫「産生真正信心的了解性」。它不是一對一的了解,而是能夠整體、宏觀地了解到全盤的事相變化和來龍去脈。我們自己一生中的所有事相,能否很確實地掌握到,這是一個很重要的關鍵。

  文殊的了解性,了解到法界存在的種種現象不是死寂,而是活的;活的本身具有種種變化,因爲如此,所以稱之爲「無常」。大家不要把「無常」想得那麼可怕,它是我們的好朋友,天天都在你身邊出現,到最後還會帶你去,只是不知道要去哪裏而已。你現在就要好好珍惜這個朋友,不要一講到「無常」,就問:「黑的還是白的?」多做好事白的就來找,多做壞事黑的就來找,所以叫「黑白無常」。無論黑的、白的,一天二十四小時,它經常在我們身邊,要時時提高警惕。

  身心瞬息變化,所以好的、壞的都沒什麼好執著。能認清這一點,心就會慢慢平靜。你若用意識形態去框它,那對整個法界存在的事實現象,就完全無法了解。你去感受存在的現象,它是動態而非靜態的;既然是動的,那就經常在變換,這個瞬息萬變就是「無常」。但在整個變換過程中,它有一定的理路,那個「理」,你知不知道?那個「事」只是一種現象,就總體來講,不會因爲個人的死亡而使整體産生變化。同樣地,有某些個體死亡,就有某些新個體産生。這個星球毀了,會有其它新星球誕生。整個宇宙,原本就是如此生生滅滅。

  我們講無盡式的思惟模式時,你會發現,這輩子的生,是死的開始;這輩子的死,是下輩子生的開始。生死之間,只是這樣翻過來而已;生命也是這樣永恒、一再地流轉下去。而你有沒有了解到整個變化的來龍去脈?把這個「理」弄通了以後,就知道所現出來的相是什麼樣子——那就是「事」。理事之間如何圓融無礙?問題就在這裏。

  慈氏雲:「汝先得見諸善知識、聞菩薩行、入解脫門,皆是文殊威神力故。」

  《華嚴經》裏,彌勒菩薩告訴善財童子說:「你在前面可以見到許多位善知識,了解到各種菩薩行們,證入每一種解脫門,有這等因緣,都是文殊師利菩薩所代表的智慧,導引你對法界存在的本然現象,所産生的了解度,以及真實不虛的信心所致。」

  我們也有這樣的因緣,各位都具備了文殊師利菩薩的種種本質,但是各位能不能「見善知識、聞菩薩行、入解脫門」呢?文殊師利菩薩都已經跟你開示了,但是你見了善知識就非得要跟善知識、跟某某大德照個相才算數,這不叫「見諸善知識」。你要能夠看到那個「法」,那才稱得上「見諸善知識」。假如你看到那個「法」,而又能依那個法修行,則謂之「聞菩薩行」;而從那個法得到解脫,得到究竟,得到答案,那就叫作「入解脫門」。

  自古以來,很多大德都有這種經驗,譬如說藕益大師,他讀了蓮池大師的《竹窗隨筆》後發心出家,這就是「見到善知識」。我們不要著相,要確實明了文字上所講的是什麼。善知識約人是需要緣的,但約法,則人人有份。你去體會看看自己有沒有這種權利?見善知識、聞菩薩行,有沒有找到那個法門,有沒有依教奉行?用功到某個程度,可能有某些瓶頸尚待突破,而你是否超越、到達指定的目標,這就叫「入解脫門」。「凡此都是文殊威神力故」,都是文殊師利菩薩所代表的智慧在引導著你。假如你很高興聽聞了法,後來又退心了,那是因爲你所具備的文殊菩薩的本質不夠深厚的原故。

  又雲:「文殊常爲一切菩薩師故。」

  又雲:「文殊心念力故。」

  彌勒菩薩又說:「文殊常爲一切菩薩師故」,文殊師利菩薩就是一切菩薩的啓蒙師,也是這個原故。又說:「文殊心念力故」,文殊師利菩薩以其心念之力,念于一切衆生,意思是說一切衆生身上都具備這個條件,也就是說,對法界存在之本然現象所産生的了解度及真實不虛的信心智慧,我們每個人都具備了,但過分使用腦筋卻反而消磨殆盡。

  學佛人稍爲留意一下,那些比較憨的、比較遲鈍的人,講話有點不按語言邏輯的人,善根可能都很深厚;識性不發達的人,他生命的了解度可能比你高。有的人雖然沒有進佛門,但有宿世善根,他的所言所行都合乎菩薩道、都是普賢行。這一段文字所要提示我們的,就在于這個地方。

  這裏以「能起之解」跟「所起之行」爲一對,來說明法界中本然存在的狀態。其中「能起之解」有「自證智力」的條件,而「所起之行」,則有「境緣法力」之情形。能起、所起之「起」,是指引發、引起的意思。能起之解,是指由了解性、了解力、了解度的深淺,引起對法界存在的本然現象所應具備的信心程度。所以它應該屬于「普賢行願力」中「自證智力」的部份。

  所起萬行是指發生在法界中一切存在的本然狀態,這種存在的本然狀態並非死寂,而是蘊育寶藏,充滿活力,光芒四射的狀態,故稱爲「正法眼藏」、「無盡藏」等等。能對這種狀態充分了解,而令其如實展現,一一無遺,則稱之爲「所起萬行」。至于一般俗稱「引起一切行爲或善行」的說法,那是不了…

《叁聖圓融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