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義之說。希望各位于此,能有比較具體而深入的認識。
第3節 法界存在的本然狀態
原文
以理智相對者。
一、普賢表所證法界,即出纏如來藏。善財童子入其身故。又雲:得究竟叁世平等身故。一毛廣大即無邊者,稱法性故;普賢身相如虛空故。又見普賢即得智波羅蜜者,明依于理而發智故。
二、文殊表能證大智,本所事佛,名不動智故。
慈氏雲:「文殊師利常爲無量百千億那由他諸佛母故。」文殊于諸經中所說法門,多顯般若旨故。
又雲:「從文殊師利智慧大海,所出生故。」
譯解
用「法界理」對「能證智」來說明。
普賢菩薩是用來表示所證得的法界理體,也就是光明慧開的如來藏,亦即善財童子所證入得法界體性。又說善財童子「得究竟叁世平等身」,即指此「無纏無縛」的本然狀態。稱「一毛廣大即無邊者」,是就法性而言法界體,即「一毛端見寶王剎」之境界。說「普賢身相如虛空」者,也是就其所表示的「法界理體」而言。
又「見到普賢菩薩,就證得智波羅蜜」是說,依于法界理體而引發究竟的智慧。所謂「法界理體」或「法界體性」,都是指「法界中存在的本然現象」。
文殊師利菩薩是用來表示能夠證得法界理體的大智慧。智慧之所以稱「大」,是指清淨、圓融、統一的智慧宏觀力。
這可由其「本尊佛」爲「不動智佛」得知。所謂「本尊佛」,是指本然的性德;「不動智佛」,是「根本智覺」的意思,或稱「遍滿一切法界的圓融智慧」。彌勒告訴善財說:「文殊師利菩薩是無量諸佛的啓蒙老師,即是基于此故。」文殊于各部經典所說的法門,皆能顯示般若智能的宗旨,這也是由于其整體性、圓融力、宏觀度的智慧所致。所以彌勒菩薩又說:「一切諸佛菩薩皆從文殊師利的智慧大海所出生,也是基于同樣的原故。」
要旨
第一、是以「能信」對「所信」。能信指「信心」,所信指「法界之存在」。
第二、是以「能起」對「所起」。能起指「了解力」,所起爲「存在的呈顯」。
第叁、是以「能證」對「所證」。能證乃「大智」,所證乃「法界理體」。
故合爲文殊的「信解智」對普賢的「理體行」。然而文殊是指圓觀之圓信、圓解、圓智;而普賢則是指存在之中本然現象的整體性、圓融性、統一性與和諧性。
按「不動智佛」是指以自己心性,能隨緣任運而起種種分別作用,然其本智無所動故。
講述
前面第一節「能信所信相對」,是就自心發起的部份來講;第二節「解行相對」,是指我們心中所應具備的條件狀態。而第叁節講「理智相對」。
「能信」是信什麼?是以什麼來信?就「所信」而言,你到底是信什麼?我們生活在社會上,整個生命的成長過程中,是用腦筋識性的部份比較強烈,發展到最後,都成爲很膚淺的生活狀態,無法進入比較深沈、比較真實的生命範圍。
假如稍微考慮一下,你會發現,我們一生中真正爲生命所做的、真正爲自己而活的,恐怕太少太少了。我們絕大部份的人,窮其一生都在應付外在的、社會的需要,自幼開始,從未發展生命中真正需要的那個部份,所以會用錯誤的觀念來看佛法。
佛法本身並不怎麼稀奇,它只是要你面對生活、面對生命的本然現象,然後過一個屬于自己的正常生活而已,就這麼簡單!可是我們長期以來,不但今生,且累世以來,都是在群衆當中爲別人而活,所以就有很多概念都是爲了迎合別人而成立的。這種生活的概念跟質量,我們謂之「顛倒」,這在《楞嚴經》上也交代的清清楚楚。
現在,我們只是要把這種顛倒、不正常的情況恢複過來。而我們對于顛倒、不正常的人生百態,並沒有足夠的認識,至于正常的人生狀況是什麼樣,那就更不用說了。所以希望能透過佛法的指導有所了解,進而過一個真正有價值的生活、有意義的生命形態。
這個了解不是應付的、不是文字的,更非自己憑空想象的。因爲文字表達有一定的缺陷存在,而你的想象又多半是錯的。假如想象全然正確,那你就不是「人」,而是「佛」、是「菩薩」了。因此,在談論能信、所信跟解、行的關系時,就要從很深刻的部份提出來。
現在講「理、智」這一對。這兩個字並非指同一個,而是兩個。「理」指普賢,「智」指文殊。
「理」指普賢所證的法界;而我們所證的法界,就是指普賢的「理」。在前面的「譯解」裏說過:「普賢菩薩是用來表示所證得的法界理體,也就是光明慧開的如來藏。」前面我們講能信、所信,那個「所信」也是「如來藏」,但那是指處于混沌中如來藏,而此處所指的是「出纏如來藏」,因此叫做「光明慧開的如來藏」。
那「如來藏」要怎麼解釋呢?這是一個問題了。這個東西,一般很難解釋。如來藏就是「真如」,「在纏如來藏」就是在纏的真如,意思是說,你本自具足了空性,但是你並沒有讓它顯現出來;雖然沒有顯現出來,但那個空性還是存在。「出纏如來藏」就是讓空性、真如顯現出來。這「如來藏」如果要換一個比較通俗的講法,就叫「佛性」。在纏如來藏,就是內在被隱匿蒙蔽了、還沒有被引發出來的佛性;出纏如來藏則是已經引發出來的佛性。
一個是隱藏的佛性,一個是引發出來的佛性。「善財童子入其身故」,佛經裏,尤其大乘佛法,一講到「身」,都是指「本體」而非「身體」,所以謂之「體性」。善財童子入其身故,並不是說「善財童子進到普賢的身體裏面去」;普賢表所證得法界理體,換句話說,就是善財證入法界的理體裏面,亦即「證得法界體性」。它是一種體性的證得,你要是把它擬人化,整句話就變成「善財童子進到普賢的身體裏面去」,那就不通了。
又雲善財童子「得究竟叁世平等身故」,即進入無纏無縛的本然狀態。「究竟叁世平等身」這個體性是過去、現在、未來諸佛所具備的,善財童子既已經進入、已經證得,那請問他成佛了沒有?過去、現在、未來諸佛都同一體性,善財童子既然已經得到了這個體性,那他當然是成佛了。
這「叁世平等的體性」,亦即「無纏無縛的本然狀態」,我們的本然狀態現在都被我們的意識形態跟價值判斷給纏住了、解不開了。學佛人當然也有學佛人的意識形態,我們浮在表面的意識形態上,沒有進入深刻的層面,那就是受到束縛了。
怎樣能無纏無縛呢?稱「一毛廣大即無邊者」,這是就法性而言法界體。怎麼講呢?就像一毛端見寶王剎,從一個非常微細的地方,可以見到整個佛國度。整個極樂世界都可以在毛端上看得到,你怎麼看呢?意思是要你去深入、去體會、去印證,而不是真的用眼睛去看,故謂之「稱法性故」。這是大乘佛法的語言模式和表法。
「普賢身相如虛空故」,這是指「普賢所代表的法界理體,是盡虛空、遍法界」的意思。
又雲「見普賢即得智波羅蜜」者,爲什麼呢?這是指「依于法界理體而引發的究竟智慧。」所謂法界理體或法界體性,都是說「法界中存在的本然現象」。我們能否見到這個本然現象,那是要靠智慧的。
你能見到本然現象,很顯然的,你已擁有最高的智慧了,否則你根本見不到。所謂「見到」,即是「證得」之意,我們講「面見彼佛阿彌陀」,「面見」就是親自證得、當下證得的意思,不是阿彌陀佛來給你看,或你作夢夢到,那都是幻境。你要「證得」,跟阿彌陀佛的法界理體同爲一體,那才算數。這一段文章主要告訴我們,只要證得,能夠見到普賢菩薩,那你就等于獲得「智波羅蜜」。
智波羅蜜是十度當中的最後一度,是在般若波羅密以後。般若波羅密的「般若」是指「根本智」,那「方便波羅蜜」、「願波羅密」、「力波羅蜜」跟「智波羅蜜」,都是方便的「後得智」。後得智當中是以智波羅蜜爲最究竟、最高的智慧。擁有這最高的智慧就可以了達一切人生、宇宙的森羅萬象。
然而要怎麼樣去證得呢?它反過來講,你若能見到普賢菩薩、見到法界體性,那就證得了。所以這法界體性到底是什麼,便成爲很重要的一個因素。有好多人對「曆史事相」能了解,但對于「本然現象」卻不了解,所以要能自己去肯定。這當中有一個必須注意的地方,對于本然現象的了解,跟記憶無關,但在做任何一件事情都要清清楚楚。
這個法門跟混沌法門不一樣,所謂「混沌法門」是一邊念經一邊煮飯,或者一邊洗衣服一邊念佛,弄到最後沒有一樣真正用心,變成在做什麼都不知道,這叫「混沌」,是念念混沌,而非念念清楚。念念清楚即是「當下做什麼,就做什麼。」了了分明就對了!一個人要用心同時做兩件事情是很不容易的。我們學佛修行,剛開始要都攝六根,用于一個地方要很清楚;你就打開六根門頭,對任何境界,眼見色、耳聞聲,樣樣都分明,如此而已,就那麼簡單!
但是要知道,這有一種非常奇特的情況,就是事情過後,內心裏頭毫無罣礙,如果有罣礙,就表示工夫用錯了。爲什麼?因爲我在這一念很清楚,在下一念也很清楚,隨著時間流逝,你會發現,我永遠在這個念頭上很清楚,那麼,過去的念頭有沒有必要再記得呢?已經沒必要了嘛!你也不可能分心到過去那個地方。
你有沒有留意過念念都在當下的情況?你對今天很清楚,這只是一種過去延續下來的狀況;你對過去有沒有必要特別去攀緣、特別去記憶的呢?根本沒不要嘛!因爲你只是就眼前、當下的這一念清楚就好。我們六根接觸六塵境界是永遠存在的,如果你只對當下清清楚楚,過去對你也就無從攀附,沒有負擔。假如還有「過去」那個意識形態的殘留物在,那你對「當下」絕對無法清清楚楚。
在這種狀況下,你就會發現何謂「本然現象」?它不是叫你去記憶,也不是緊張兮兮地去了解它,你只是對現前的東西很清楚地了知。這個清楚其實是很感性的,不是理性或冷漠的。當你感覺悲傷的時候,你會痛哭流涕;感覺愉快時,會非常喜悅和雀躍。所以在整個學佛的過程中,…
《叁聖圓融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