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三圣圆融观▪P5

  ..续本文上一页义之说。希望各位于此,能有比较具体而深入的认识。

  第3節 法界存在的本然状态

  原文

  以理智相对者。

  一、普贤表所证法界,即出缠如来藏。善财童子入其身故。又云:得究竟三世平等身故。一毛广大即无边者,称法性故;普贤身相如虚空故。又见普贤即得智波罗蜜者,明依于理而发智故。

  二、文殊表能证大智,本所事佛,名不动智故。

  慈氏云:「文殊师利常为无量百千亿那由他诸佛母故。」文殊于诸经中所说法门,多显般若旨故。

  又云:「从文殊师利智慧大海,所出生故。」

  译解

  用「法界理」对「能证智」来说明。

  普贤菩萨是用来表示所证得的法界理体,也就是光明慧开的如来藏,亦即善财童子所证入得法界体性。又说善财童子「得究竟三世平等身」,即指此「无缠无缚」的本然状态。称「一毛广大即无边者」,是就法性而言法界体,即「一毛端见宝王剎」之境界。说「普贤身相如虚空」者,也是就其所表示的「法界理体」而言。

  又「见到普贤菩萨,就证得智波罗蜜」是说,依于法界理体而引发究竟的智慧。所谓「法界理体」或「法界体性」,都是指「法界中存在的本然现象」。

  文殊师利菩萨是用来表示能够证得法界理体的大智慧。智慧之所以称「大」,是指清净、圆融、统一的智慧宏观力。

  这可由其「本尊佛」为「不动智佛」得知。所谓「本尊佛」,是指本然的性德;「不动智佛」,是「根本智觉」的意思,或称「遍满一切法界的圆融智慧」。弥勒告诉善财说:「文殊师利菩萨是无量诸佛的启蒙老师,即是基于此故。」文殊于各部经典所说的法门,皆能显示般若智能的宗旨,这也是由于其整体性、圆融力、宏观度的智慧所致。所以弥勒菩萨又说:「一切诸佛菩萨皆从文殊师利的智慧大海所出生,也是基于同样的原故。」

  要旨

  第一、是以「能信」对「所信」。能信指「信心」,所信指「法界之存在」。

  第二、是以「能起」对「所起」。能起指「了解力」,所起为「存在的呈显」。

  第三、是以「能证」对「所证」。能证乃「大智」,所证乃「法界理体」。

  故合为文殊的「信解智」对普贤的「理体行」。然而文殊是指圆观之圆信、圆解、圆智;而普贤则是指存在之中本然现象的整体性、圆融性、统一性与和谐性。

  按「不动智佛」是指以自己心性,能随缘任运而起种种分别作用,然其本智无所动故。

  讲述

  前面第一节「能信所信相对」,是就自心发起的部份来讲;第二节「解行相对」,是指我们心中所应具备的条件状态。而第三节讲「理智相对」。

  「能信」是信什么?是以什么来信?就「所信」而言,你到底是信什么?我们生活在社会上,整个生命的成长过程中,是用脑筋识性的部份比较强烈,发展到最后,都成为很肤浅的生活状态,无法进入比较深沉、比较真实的生命范围。

  假如稍微考虑一下,你会发现,我们一生中真正为生命所做的、真正为自己而活的,恐怕太少太少了。我们绝大部份的人,穷其一生都在应付外在的、社会的需要,自幼开始,从未发展生命中真正需要的那个部份,所以会用错误的观念来看佛法。

  佛法本身并不怎么稀奇,它只是要你面对生活、面对生命的本然现象,然后过一个属于自己的正常生活而已,就这么简单!可是我们长期以来,不但今生,且累世以来,都是在群众当中为别人而活,所以就有很多概念都是为了迎合别人而成立的。这种生活的概念跟质量,我们谓之「颠倒」,这在《楞严经》上也交代的清清楚楚。

  现在,我们只是要把这种颠倒、不正常的情况恢复过来。而我们对于颠倒、不正常的人生百态,并没有足够的认识,至于正常的人生状况是什么样,那就更不用说了。所以希望能透过佛法的指导有所了解,进而过一个真正有价值的生活、有意义的生命形态。

  这个了解不是应付的、不是文字的,更非自己凭空想象的。因为文字表达有一定的缺陷存在,而你的想象又多半是错的。假如想象全然正确,那你就不是「人」,而是「佛」、是「菩萨」了。因此,在谈论能信、所信跟解、行的关系时,就要从很深刻的部份提出来。

  现在讲「理、智」这一对。这两个字并非指同一个,而是两个。「理」指普贤,「智」指文殊。

  「理」指普贤所证的法界;而我们所证的法界,就是指普贤的「理」。在前面的「译解」里说过:「普贤菩萨是用来表示所证得的法界理体,也就是光明慧开的如来藏。」前面我们讲能信、所信,那个「所信」也是「如来藏」,但那是指处于混沌中如来藏,而此处所指的是「出缠如来藏」,因此叫做「光明慧开的如来藏」。

  那「如来藏」要怎么解释呢?这是一个问题了。这个东西,一般很难解释。如来藏就是「真如」,「在缠如来藏」就是在缠的真如,意思是说,你本自具足了空性,但是你并没有让它显现出来;虽然没有显现出来,但那个空性还是存在。「出缠如来藏」就是让空性、真如显现出来。这「如来藏」如果要换一个比较通俗的讲法,就叫「佛性」。在缠如来藏,就是内在被隐匿蒙蔽了、还没有被引发出来的佛性;出缠如来藏则是已经引发出来的佛性。

  一个是隐藏的佛性,一个是引发出来的佛性。「善财童子入其身故」,佛经里,尤其大乘佛法,一讲到「身」,都是指「本体」而非「身体」,所以谓之「体性」。善财童子入其身故,并不是说「善财童子进到普贤的身体里面去」;普贤表所证得法界理体,换句话说,就是善财证入法界的理体里面,亦即「证得法界体性」。它是一种体性的证得,你要是把它拟人化,整句话就变成「善财童子进到普贤的身体里面去」,那就不通了。

  又云善财童子「得究竟三世平等身故」,即进入无缠无缚的本然状态。「究竟三世平等身」这个体性是过去、现在、未来诸佛所具备的,善财童子既已经进入、已经证得,那请问他成佛了没有?过去、现在、未来诸佛都同一体性,善财童子既然已经得到了这个体性,那他当然是成佛了。

  这「三世平等的体性」,亦即「无缠无缚的本然状态」,我们的本然状态现在都被我们的意识形态跟价值判断给缠住了、解不开了。学佛人当然也有学佛人的意识形态,我们浮在表面的意识形态上,没有进入深刻的层面,那就是受到束缚了。

  怎样能无缠无缚呢?称「一毛广大即无边者」,这是就法性而言法界体。怎么讲呢?就像一毛端见宝王剎,从一个非常微细的地方,可以见到整个佛国度。整个极乐世界都可以在毛端上看得到,你怎么看呢?意思是要你去深入、去体会、去印证,而不是真的用眼睛去看,故谓之「称法性故」。这是大乘佛法的语言模式和表法。

  「普贤身相如虚空故」,这是指「普贤所代表的法界理体,是尽虚空、遍法界」的意思。

  又云「见普贤即得智波罗蜜」者,为什么呢?这是指「依于法界理体而引发的究竟智慧。」所谓法界理体或法界体性,都是说「法界中存在的本然现象」。我们能否见到这个本然现象,那是要靠智慧的。

  你能见到本然现象,很显然的,你已拥有最高的智慧了,否则你根本见不到。所谓「见到」,即是「证得」之意,我们讲「面见彼佛阿弥陀」,「面见」就是亲自证得、当下证得的意思,不是阿弥陀佛来给你看,或你作梦梦到,那都是幻境。你要「证得」,跟阿弥陀佛的法界理体同为一体,那才算数。这一段文章主要告诉我们,只要证得,能够见到普贤菩萨,那你就等于获得「智波罗蜜」。

  智波罗蜜是十度当中的最后一度,是在般若波罗密以后。般若波罗密的「般若」是指「根本智」,那「方便波罗蜜」、「愿波罗密」、「力波罗蜜」跟「智波罗蜜」,都是方便的「后得智」。后得智当中是以智波罗蜜为最究竟、最高的智慧。拥有这最高的智慧就可以了达一切人生、宇宙的森罗万象。

  然而要怎么样去证得呢?它反过来讲,你若能见到普贤菩萨、见到法界体性,那就证得了。所以这法界体性到底是什么,便成为很重要的一个因素。有好多人对「历史事相」能了解,但对于「本然现象」却不了解,所以要能自己去肯定。这当中有一个必须注意的地方,对于本然现象的了解,跟记忆无关,但在做任何一件事情都要清清楚楚。

  这个法门跟混沌法门不一样,所谓「混沌法门」是一边念经一边煮饭,或者一边洗衣服一边念佛,弄到最后没有一样真正用心,变成在做什么都不知道,这叫「混沌」,是念念混沌,而非念念清楚。念念清楚即是「当下做什么,就做什么。」了了分明就对了!一个人要用心同时做两件事情是很不容易的。我们学佛修行,刚开始要都摄六根,用于一个地方要很清楚;你就打开六根门头,对任何境界,眼见色、耳闻声,样样都分明,如此而已,就那么简单!

  但是要知道,这有一种非常奇特的情况,就是事情过后,内心里头毫无罣碍,如果有罣碍,就表示工夫用错了。为什么?因为我在这一念很清楚,在下一念也很清楚,随着时间流逝,你会发现,我永远在这个念头上很清楚,那么,过去的念头有没有必要再记得呢?已经没必要了嘛!你也不可能分心到过去那个地方。

  你有没有留意过念念都在当下的情况?你对今天很清楚,这只是一种过去延续下来的状况;你对过去有没有必要特别去攀缘、特别去记忆的呢?根本没不要嘛!因为你只是就眼前、当下的这一念清楚就好。我们六根接触六尘境界是永远存在的,如果你只对当下清清楚楚,过去对你也就无从攀附,没有负担。假如还有「过去」那个意识形态的残留物在,那你对「当下」绝对无法清清楚楚。

  在这种状况下,你就会发现何谓「本然现象」?它不是叫你去记忆,也不是紧张兮兮地去了解它,你只是对现前的东西很清楚地了知。这个清楚其实是很感性的,不是理性或冷漠的。当你感觉悲伤的时候,你会痛哭流涕;感觉愉快时,会非常喜悦和雀跃。所以在整个学佛的过程中,…

《三圣圆融观》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