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我们要试着去感受那生命全然的存在,这才是所谓「法界的理体」。要能感受到这一点,需要很高的智慧。你若真能体会到,那就证得最高智慧了。这些智慧是依理而发的,依于理来的,不是随便乱讲的,不是扭曲狂想的。
已上是就普贤这边而言,现在来看文殊这边的意义:
文殊表能证大智,本所事佛,名不动智故。
慈氏云:「文殊师利常为无量百千万亿那由他诸佛母故。」文殊于诸经中所说法门,多显般若旨故。
又云:「从文殊师利智慧大海所出生故。」
文殊师利菩萨是用以表示,能够证得法界理体的大智慧。智慧之所以称大,这个「大」,不是一般的形容词,这个大是指「清净、圆融、统一」的智慧宏观力。他不是分裂的,而现在我们的心却是分裂、破碎的,即使有一点智慧,也都被意识形态给分割掉了。这可由文殊的「本尊佛」为「不动智佛」得知。
所谓本尊佛是指「本然的性德」,不动智佛是「根本智觉」的意思,或者称「遍满一切法界的圆融智慧」。你一定要记得,我们自己的心性、我们的根本智能够随缘任运而起种种的分别作用和种种变化,但「根本智」本身却是如如不动的。在《四十华严》里面,本会前面那三卷、四卷,提到「不动本座而遍三千」;它说佛在逝多林里面,能够遍满三千大千世界,那就是随缘任运而起种种教化功能,但是「本智无所动故」。这就是「不动智佛」的意义。
这地方告诉我们,根本智觉无所动,但是却能遍满一切法界,它具有周遍圆融的智慧。我们对于不动智佛,要有这一层认识,这是讲大智慧的意思。
而一切佛之所以成佛,都是依于文殊师利菩萨而发心的。因此弥勒菩萨告诉善财:「文殊师利菩萨是无量诸佛的启蒙老师。」这是因为文殊于各部经典所说的法门,皆能显示般若智能的宗旨,这也是由于其整体性、圆融力、宏观度的智慧使然。所以弥勒菩萨才又说:「一切诸佛菩萨皆从文殊师利的智慧大海所出生。」这个智慧本身,具备了清净圆融的宏观力。
现在要谈谈能证得的「大智慧」究竟表示些什么?这点很重要。我们一般人都以为自己是很有智慧的人,在世间法中你可以自以为很有智慧,因为世间法的智慧是要你表现出来的,但佛法的智慧不是这样。在佛门中,你若自以为智慧高超,那就要小心了,因为那只表示你的反应很快或者记忆力很好,这个因果背得很重,然而佛法的智慧不是指这一个部份。什么叫智慧?
第一个条件,深信因果。
第二个条件,要了解因缘法。
第三个条件,要证得空性。智慧,就看性空的问题能否通达。
这几个条件,你具备了多少?怎样才算很有智慧?怎么证明你有智慧?你若是认为自己很有智慧,那只是证明你的我执很强烈而已。所以学佛要先让自己掏空,像空杯子,掏得愈空,佛法的智慧就装得愈多;你不能掏空,里面尽是自己的意识形态,哪里还装得下佛法的智慧?
这是第一个条件,那只是一般智慧,当你具足了这个智慧以后,再来就是要发挥、起作用了。发挥和起作用并不是针对个别的事相,而是具备整体的宏观力;能够全盘开展,那就是大智慧了。
譬如,我们常会发现很多人会说:「这个人很可怜,不救他实在于心不忍,要救他却又是无底深坑,像无底洞一样,这时候该怎么办?于是你就一直在那边烦恼:「我学佛了,要慈悲为怀,所以必须救他。」结果你一面救他,一面增长烦恼。这是一个很明显的例子。你从来没度过众生,现在碰到一个有缘的,你要度他,想尽心尽力去圆满,可是却发现烦恼也跟着不断。这种就是只具有个体的认知,仅仅看到个别的事相,而没有宏观的判断。
要让智慧开展成宏观的格局,有一个特色,就是「平等性」,若不具备平等性,就无法展开宏观。「度尽一切众生」不是只度一个众生,而是每个众生都要度。至于眼前的这个度不度得成,那无所谓。你有智慧,自然就知道这是个人因缘尚未成熟,可以暂时放一边,你再继续成长,他就比较能把你的话听进去。各位还会发现,你用功学佛以后,刚开始讲佛法,人家根本不太相信你,但是等你逐渐成长之后,就可以比较完整、通盘地表达出佛法的精义,人家自然就会信你。
同样地,这智慧逐渐展开、成长以后,会愈变愈完美,平等性也会跟着产生,这叫「宏观力」。有了这种宏观力,智慧才能显现出来。最重要的是,这种智慧在任何人身上都一应具足,不会因为你是凡夫,所以比佛少,不会因为他成佛,就比我们多,不会的!每个人都一样。问题是:你懂不懂的把它拿出来运用?
换句话说,这种能证的大智慧,跟所证的法界体性是同一个,而我们的情况都一样,就是无法把那种佛性引出来,因此也无力展现这种智慧。所以,按照「普贤行愿力」的定义来讲,「自证智力」和「境缘法力」,两者是同时出现的;我们要用「自证智力」证入「境缘法力」,而自证智力逐渐提升,境缘法力也会跟着提升。「普贤行愿力」逐渐提升,那么「入不思议解脱境界」的目标也会自然达成了。所以说,两者是同时具足的,只是我们现在没有把它展开。
第一,「能信」对「所信」,这是指能信的「信心」,跟所信的「法界的存在」。
第二,是「能起」对「所起」,能起是指「了解力」,所起指的是「存在的呈现」。法界存在的现象,他本来就摆在那里,任何人都可以去了解,可是你往往放弃自己的权利,不去留意。我们的认知不够,为什么?因为我们的生活被很多意识形态拉走了。
很多祖师大德说:「什么叫佛法?什么叫禅法?就是饿了就吃、困了就睡、渴了就喝。」佛法就是这么简单,可是要想活得真实,那就不容易了。你必须「能起」、「所起」具足,而我们都活的不真实,所以《金刚经》讲「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
第三,是「能证」对「所证」,能证是「大智」,所证是「法界理体」。这就比较深刻了,深刻的部份当然更需要功夫,但是如果能够充分去体会第一、第二这两个部份,你成长会很快;第三部份则需要下苦功,这部份以文殊的「信、解、智」对普贤的「体、行、理」。
普贤的理、行、体,是指「法界的存在」、「存在的呈现」,跟「法界的理体」三部份。文殊的能信、能起、能证,则指圆观的圆信、圆觉、圆智,这是宏观而完整的部份,不是破碎的。普贤是指存在中本然现象的整体性、圆融性、统一性与和谐性,这当中没有冲突,没有分裂。这是从文殊跟普贤相对应的情况,来了解他们所具备的元素及种种因缘、种种条件等的真实义。
我们当然也可以把它综合起来讲,但是他的综合体,我们一直都理不清楚,所以清凉国师才会把这综合体分析开来,把我们本性、性德最高的圆融性,分成三对、六个元素来讲。首先把它分成两大类:一是文殊这一类的因缘条件,另一则是普贤这一类的因缘条件。文殊的这类因缘条件,又可分为信解智;普贤的这类因缘条件,又可分为体行理。总体来说,当我们对这两部份都能个别地加以了解之后,就要进一步把它圆融起来,否则就一直分开而个别独立了。
事实上,有好多人就是这种情况,他「理」跟「智」分裂了。有的人有理无智,有的人有智无理;有的人理智皆具,却不能融合。学佛是为了解脱,但却反而弄得更痛苦,这是因为我们对「理」并非真的通达,而是用自己的想法。
这种情况会产生一种现象,就是你对别人一直要求,而没有办法针对客观存在的真理去进行,那就是「理、智」不能交融。所以各位一定要用心体会,当我们觉得佛法真正好的时候:「佛法好棒喔!」可是假如无法在生活中实践、完成交融的话,那个「佛法真好」仍旧是假的,你就得想办法改造自己了;这一定是你对佛法的认知有偏差,所以要从这里下手。
佛法绝对可以运用在日常生活中,不能运用的话,是你的认知有问题。有时候理论上讲起来虽然有点硬,但它可以运用得很自在,日常生活离不开这个法则。希望各位从这个地方,来体验佛法的殊胜跟伟大,我们才能够从中获得真正的利益。
第4節 心境两亡,信解双绝
原文
见后文殊方见普贤,显其有智方证理故,是以古德名后文殊为「智照无二相」。不见身相者,表极智甚深,心境两亡,信解双绝。
又理开体用,智分权实;故以文殊二智证普贤体用(此之一门,古德亲问三藏,言有经说,未传此方)。又此一门,亦表定慧,理本寂故,智即慧故。亦表体用,普贤理寂以为心体,文殊智照为大用故。
译解
善财童子第二次见文殊后,才见到普贤,这是表明有了宏观的大智之后,才能证入法界存在的本然现象。所以古代的贤人大德,认为后面这个文殊,是智慧与观照合一,两者为一而非二。「不见身相」则表示究竟的圆融大智是甚深微妙的,这已是心与境双泯、信心与了解力的区分都不存在了。
其次,又将理体展开为「体性」与「智用」;智慧则开展为权用的「方便智」与实际的「真实智」两种,所以才说「用文殊的两种智慧来证入普贤的体性与力用。」同时,这一节也可以用来说明定、慧。「正定」所呈显的法界理体之本然现象,原本就是寂静,不受任何的意识干扰;就「正观」来说,智的力用本身就是慧观的现象。两者都是就宏观之智慧而言,也可用来说明「体用」,普贤理体的本然现象就是法界的「本体」,而文殊的宏观智慧则在于展现无边的本体「妙用」。
要旨
本节为前三节之综合,尤以善财童子第五十一、五十二、五十三参为背景,叙述佛后的理、智对立,复又融合的情形,有行布义、有圆融义,交参而和谐。在表示智用之中,复能分权实,即前后文殊之别,理路清晰而不紊乱,又以定慧融理智,于中特举「理之寂」,与「慧之观」来融合会通「定」与「慧」,足见先贤游刃之有余!
本章普贤所表之法界体、行、理,由「在缠如来藏」展开,到「出缠如来藏」,…
《三圣圆融观》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