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正是「秘密隐显俱成门」的实例。而文殊所表之能证大智,由能信、能起、到能证,具言「信心」、「了解力」与「大智」的妙用,则是「诸法相即自在门」的实例。
本章虽然是用对立法构思,但是全文都是立足于整体与统一的基础上,所以这不是部份与全体的对立,而是全体中的能所对立,由此种对立的陈述来完成统一的构思。
讲述
善财童子第二次见到文殊,是五十三参里面的第五十二参。他在第一参时参访德云比丘,那是文殊菩萨叫他去的,所以这是第一次见到文殊菩萨,这也就是「前文殊」。而「后文殊」则是指善财童子第二次见到文殊菩萨,也就是第五十二参。当他见到文殊以后,方得以见到普贤,这就进入第五十三参了。
换句话说,在第五十二参时,具备了宏观的大智慧以后,才能在第五十三参时见到普贤菩萨——证入法界存在的本然状态;若无此种智慧,那就无法证入。所以说:
见后文殊方见普贤,显其有智方证理故,是以古德名后文殊为「智照无二相」。
古代的贤人,认为后面这个文殊,是智慧与观照的境界合一,两者是一而非二。「无二相」,是一个相而非两个相。
不见身相者,表极智甚深,心境两亡,信解双绝。
善财第五十二参参访文殊的时候,文殊菩萨尚在福城之中,于是菩萨伸右手越过 一百一十个城,摩善财之顶而为其说法。当时善财是「遥见」文殊的,他并未真正见到文殊菩萨的身相,这就是所谓「不见身相」,而他真正要表达的,则是究竟的圆融性。文殊极致的大智慧既深广有奥妙,在这个境界中,心与境界两者已然双泯。心是能观的,境是所观的;心跟境都消融了,这叫「信解双绝」,信、解是合一的。
又此一门,亦表定慧,理本寂故,智即慧故。亦表体用,普贤理寂以为心体,文殊智照为大用故。
「又」在文言文中,有好几种含意,作为转折语,表「其次」、「再一次」都可以。我们再进一步,可以将理体展开为「体性」跟「智用」两个部份,「智慧」则展开为 权用的「方便智」跟实际的「真实智」两种。用权实俩来区分,权是方便用的,善巧方便叫「权」,实是实际的,真实的那一个部份,故称「真实智」,所以才说「用文殊的两种智慧,来证入普贤的体性跟力用」。
文殊的智慧我们通常分为两个,不过在经文里的用法就不一定了。文殊的智慧到底表示什么?有时只表示「根本智」,有时则表「后得智」而已,有时两者兼之。我们学佛人可能会觉得说,根本智应该比较重要,后得智是方便智,比较不重要。然而真正的方便智来自于根本智,所以证入的智慧首先在于获得根本智,然后再发展后得智。
现在的人刚刚好相反,都是先有方便智,然后再去追求真实智。结果,那个方便智是假的,不是真的。真的方便智是建立在实际的真实智上面,而后由这个真实智去衍生微妙的变化,这样的智慧就会产生相当大的作用。
方便智是很抽象的,我们的方便智往往不是真实的方便智,而是卖弄机智和一点技巧。用脑筋的,那不是真的智能,而是世间法处世过程中的一种快速反应;真正的方便智慧来自于根本智。
那么「根本智」又是什么呢?就是前面定义的三个条件:深信因果、明了因缘法、通达空性。在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方便智是什么情况呢?一个人,他不学佛,经过你几句话点拨,他会改过来,马上学佛。你讲的那一席话,未必都跟佛法有关,你从其它方面来开解、说服他,可能几个钟头下来,连半个佛菩萨或因果都没提到,但是他会深信三宝,这才叫「方便」。
你有没有办法这样呢?大概很难啊!你一开口就被人家拉着走,所以讲佛法一定离不开佛菩萨、离不开因果,人家当然斥之为迷信,而你又滔滔不绝讲不完,这不是方便智。你要能够引导别人信佛,对三宝产生信心,用什么方法都无碍,此谓之「方便智」。
当你运用这一股力量的时候,很显然的,你不但要要深信因果、明了因缘法跟通达空性,还要深悉现代人的人性。你可以发现好多人度化众生,都偏重某个角落。有的人度程度低的人,有的人度富贵人,有的人度程度高的人,有的人度贫穷人;不管偏哪个部份,都是他个人能力所及之处,在某一群人里面,他来度比较方便。跟富贵人讲的佛法是佛法,跟穷人讲的佛法当然也是佛法,可是用词会不一样。如果你只会度穷人,那你就不会度富贵人家;你度富贵人家的那一套要拿来度穷人的话,你也度不来。为什么呢?你用的不是方便智!你用的只是自己社会生活的一些经验而已,那不是真正的方便智。
方便智建立在根本智上面,运用之际,范围很广,从最高层次到低层次,各行各业的人你都能开示,因为所讲的都是基于方便智,都可以引导形形色色的众生进入佛门,深信三宝。但是没有这根本智为前提,你就发挥不出来,你只是就生活经验去发挥而已。
有些人拥有一股强烈的推销员气质,它具有某种感染力,能让然很快接受。你推销东西别人能接受,推销佛法,当然也容易接受。但这个佛法跟那直销商品一样,只是运用它的感染力推销出去而已,并不是运用真正的智慧。
在台湾,到处走动的菩萨很多,他很积极地在推销佛法,你可以发现他们用的并不是真正的智慧,而是一种让人容易接受的感染力而已。因此,他们的生活领域一定有某些层面非常相近,如医生推销给医生,律师推销给律师,这时候你可以发现,那未必是方便智,而仅仅是一种世间的能力。换句话说,他们只是把人际之间的感染力,导引到佛法上面而已,他一样可以运用这种感染力推销别的理念,但是他现在推销的是佛法。这一点我们一定要有所认知。
「有此一门,亦表定慧,理本寂故。」用白话来说:「用这一讲也可以用来说明定、慧。」日常生活中,我们往往受到意识形态的干扰而烦恼不断,坐立难安。「理本寂故」,就是指正定所呈显的法界理体的本然现象,原本就是寂静的,不受任何意识干扰,本来就如此。
以上是讲「定」,现在则讲「慧」的部份。「以正观的立场而言,智的力用本身就是慧观的现象,两者都是就宏观的智慧而言。」智的力用本身,就是慧观的现象,那个智慧拿出来作用,就是慧观,所以说智、慧两者是一个,不是两个。「它也可以用来说明体用」,讲定慧也讲体用。「普贤理体的本然现象,就是法界的本体」,这就是讲体的部份。「文殊的智慧宏观,就是在展现这个无边本体的妙用。」
这个部份用文字来解释并不难,但是从理上来讲,会很枯燥。你可能觉得:「讲这些要做什么?」讲这些不做什么,但是它可以像一面镜子,让我们了解自心的作用。我们内心里头在对好多事情作无谓的分别,这个「无谓的分别」是什么呢?就是我们烦恼的来源。假如这些分别能引起你的快乐,那还好,可是这些分别所引起的多半是烦恼,不但如此,还会让你生生世世堕入一个非常不好的因果轮回,这就是古代的大德们为什么要在这些地方用功的原因。
在此要补充一下,这些理论以中国来讲,是属于北方的佛教,是属于知识分子跟宫廷里面所支持出来的佛教。很多人会认为这种理论式的佛教不能落实在日常生活中,那就错了!这些东西都是我们日常所要实践的一种生活写照;其实它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所作所为的一个归纳而已,并不是尊奉为圭臬之后就束之高阁的东西。
譬如一天之中,你很可能只是这样过下去而不知道所为何来,凡夫当然无所谓,但凡夫过这种生活,其实跟畜生过日子也没有两样,因为他不知道为什么而活。可是修行人不是这样,修行人是在高度警觉的状态下生活的。换句话说,他处于一种具备觉知能力的生活状态,而凡夫却是处在无知能力的生活状态。
无知能力跟觉知的状态是不一样的。一个人的品德、真正的生命本质的差别,就在这个地方。平常生活中,凡夫要吃喝拉撒睡,要工作,要活动,修行人也一样。但修行人跟凡夫的差别,就在于修行人具备的觉知能力,凡夫不具备,所以说凡夫是「无知」的。
觉知能力从哪里来?我们往往也看不出来,只有修行人自己知道。像中国佛教的修行人跟印度不太一样,印度修行者一定要苦行然后去沈思,而在中国比较没有这种特色,他只是很自然地融入生活的状态中。中国人比较强调的佛法,是在日常生活当中,尤其是「禅」,他就在日常生活中,吃饭、穿衣、喝茶,很自在的生活。在生活中,你要具备高度的觉知能力,否则你跟茫茫然的凡夫众生没有两样了。
中国历史那么长,地域那么广博,一个人立足于这块土地上,又算得了什么呢?但一个我执很重要的人会认为:「天地之间不能少了我!」其实再死一百万个你也是一样,根本毫无影响。从一个修行的立场来讲,生活和生命的质量,跟凡夫是截然不同的,你若能在这么平淡的生活当中培养出高度觉知的能力,那就超越了。
然而要怎样去培养?怎样让自己不同于凡夫而超凡入圣呢?关键要领就在于清凉国师这段文字所讲的,这样修行、这样训练。你不按照这段文章所讲的来进行也可以,但是你心里所进行的调整与变化,那种训练到最后,终究还是蕴含了文章所讲的道理。假如你能依据这文章的指导来进行,心境要调整过来会很快;假如不遵循他的指导,那你的心境会怎么样调整?调整成什么样子?就不知道了。
古人常有一坐四十年的情况,他不是坐在那边睡觉,而是在茫然无知的状态中整理心境、整理所谓的「心灵方程式」。他开始从完全无知的情况下,整理到变成高度觉知的状况,要不要四十年功夫?每天一坐,还要七、八个钟头以上,是这样建立起来的。
这样的修行,当然辛苦了。然而现在我们透过清凉国师的指导,他告诉我们智慧怎么运用,告诉我们本体的目标是什么,那样去调整是不是很快?人家一坐四十年,我相信各位五年、七年就可以成就了,会不会太长?不长啦!大家要用心啊!…
《三圣圆融观》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