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三圣圆融观▪P8

  ..续本文上一页你已经生生世世在学佛了,不用心的话,还是茫茫然搞不清楚。

  依照清凉国师这篇文章的指导,那是我们用心的一个轨迹,他教你如何善用其心。你自己用心,当然需要一番长时间的摸索,但是你若是不会用心,那就生生世世沈沦于生死间,直到哪一天培养出善根能力,才有办法谈这个部份,否则你就一直难以进入这种状况。

  就像我们在许多场合里都可以遇到一种人,他在自己的行业里一直处在不清不楚的状态。照理讲,他对自己行业的东西应该知之甚详,非常精熟才对,但他却对所经营的东西不甚了解;他只是运用一点技巧,让自己在那个行业里能运转下去而已。业务员往往具有这种特色,他很会推销,但是东西本身如何,他可能没弄清楚,因为他只要把东西卖出去,把钱收回来就好。

  修行不能做这样的事,对于生命的本质你一定要彻底了解!我们为何而生?来这个世间要做什么?一定要把这个弄清楚。

  现在看「要旨」的部份。本节为前面三节的综合叙述,尤其是以第五十一、五十二、五十三参为背景,来叙述佛后的理、智对立,复又融合的情形。这一节是讲「对立」了、又「融合」了的这种情况。「有行布义、有圆融义,交参而和谐。」行布就是次第,对立很明显,圆融是交融。

  这当中,我们在理路上可以看到他们交叉在一起,但有很和谐;在表示智用之中,又能分权实,也就是前后文殊的差别。理路清晰而不紊乱。又以定慧融理智……

  我们可以由这个地方来看到先贤,如清凉国师这般人物「游刃之有余」。他们在学佛的过程中,不像我们现在学这个理,学得很累,人家都已经写出来了,我们还看不懂。人家当初在什么都没有的情况之下,又怎么写的出来呢?而且你看他行文的过程,一点也不生涩,他在种种理路中的转换跟圆融,很自在!

  「本章,普贤所表的法界体、行、理,由在缠如来藏,展开到出缠如来藏,这正是秘密隐显俱成门的实例。」讲「在缠如来藏」,这个时候的如来藏是隐的;到后来讲「出缠如来藏」,这时显的。你在修行的过程中,如何把这佛性引出来,让它充分展开,这就是我们的工作。而你要怎样把佛性引出来呢?那就要有文殊的智慧了。

  「文殊所表的能证大智,由能信、能起到能证,具言信心、了解力与大智的妙用。」这个部份所讲的是「诸法相即自在门」。十玄门当中在理论上常常用到,但是因为他没有特别标举出来,所以我们在这里租个补充。

  此章虽然是用对力法来构思,一个一个对立起来讲,但是全文都是立足于整体与统一的基础。所以这不是部份跟全体的对立,先把这点弄清楚。能跟所的对立是全体的,是全体中的能所对立,不是部份与整体的对立;有这种对立的陈述来完成统一的构思。

  我们现在则是部份跟整体分裂。学佛的基本心态要转过来,要站在整体的立场考虑。以僧团为例,你的一举一动、思想观念,要就整体来考虑,不能只顾自己。上班工作也一样,你是团体里的一分子,那就要以公司的立场来考虑,这样生活才会愉快。否则你考虑的都是自己,迟早你会待不下去而离开那个公司,因为你已经跟整体分裂了。

  我们来到世间,跟这个世间要交融成一体,不要埋怨,一埋怨就分裂了,你又变成跟整体合不起来的单独一部份了。这个社会为何不好?为何我不能接受?那是你的「能」跟这个社会的「所」,产生了对立。而不是你这个个体要远离社会的整体。我们都把能所的对立变成部份与整体的分裂,这样社会就愈来愈混乱,而生活也会陷入愈来愈可怕的境地里,人类也是如此趋向于毁灭的。这并非主张政治统一的口号,而是强调人性的圆融、人性的整体性,绝对不要让它分裂掉。

  同样地,你个人想要成就,那就必须与整个法界的整体性相融合、相统一。我们现在是分裂、对立,是那个人跟整体来对立,其实这个对立,从根源来讲,只是一种自我的模糊概念而已,它事实上应该是能所的一种对立。凡是能所的对立,都要双泯,都要心境两亡,才能臻入和谐的境地,你何苦一定要把它们给对立出来呢?

  你不但把他们对立,而且把对立的因素给弄错了;你把自己独立出来,跟整体产生分裂,这样一来,对个人的生活也好,对修行也好,都不可避免会产生破坏的作用。

  

  第二章 相融显圆

  第1节 二圣法门各自圆融

  原文

  相融显圆者,亦二:

  一、二圣法门各自圆融

  二、二圣法门互相圆融

  二圣法门各自圆融

  一、文殊三事自相融者

  谓文殊必因于信方能成解,有解无信增邪见故,有信无解长无明故。信解真正,放了本源,成其极智;极智反照,不异初心,故初发心时便成正觉。

  又前方便之智不离智体,故后文殊名智照无二相,照信不殊于智,故从无身相而展右手。是以文殊三事融通隐隐。

  译解

  用「相互交融法」来说明其圆满的情形,这也分二部份:

  一、二圣法门各自圆融。

  首先是文殊师利「信、解、智」三事互相交融。

  若称文殊的本质,则必须依于「信心」的成立,才能建立正确的「知见」。若只有知见而无信心,就会增长邪见;若只有信心而无正确的知见,则会增长无明。只有信心与知见确实交融,才能洞彻本源,成就究竟的「大智慧」。这种究竟大智的观照作用,不离于最初所生之信心,所以「初发心时便成正觉」,即是以真正的信与解所成就的极智来圆满的。

  又,前述种种智能「作用」,并未超出智能的「本体」。所以第二次所见的文殊本质,称为「智慧与作用无二无别」。观照到信心的成就,并未离于智慧的本身,因此说文殊可以从不见身相的情境中,伸展其右手。这是表示「体」虽然不可见,却仍旧能正确无误地发挥其妙用。此即文殊师利菩萨的「信、解、智」三事(三要素)相互融会、密不可分的情形。

  要旨

  前段先讲文殊要素中「信解真正,方了本源,成其极智」;复以「极智反照,不异初心」,来说明「初发心时便成正觉」的圆满义。文中仍属行布之局,且将「初发心时便成正觉」归纳于文殊智门中,行者宜留意。

  后段以文殊的「从无身相而展右手」,说明「智照无二相」来圆融「智体」与「智用」,而将信、解、智涵盖无遗。此文行文即属「圆融之局」,笔触所及,气象万千,诚文字之大师也。

  讲述

  前面「相对明表」的部份,是分文殊、普贤这两大部份来讲;文殊具有三个因素,普贤也有三个因素,它一对、一对地来剖析。现在进入「相融显圆」的部份,则是从原本「相对立」的立场转入「相融合」的立场来看。这也可分为两个层次:

  第一,二圣法门各自圆融,就是看文殊和普贤,如何各自将本身的三个要素圆融起来。

  第二,进一步看文殊跟普贤两者如何彼此圆融起来。当文殊跟普贤相圆融的时候,就是毘卢遮那如来了。

  现在看原文:

  文殊三事自相融者

  谓文殊必因于信方能成解,有解无信增邪见故,有信无解长无明故。信解真正,方了本源,成其极智;不异初心,故初发心时便成正觉。

  这是指文殊的信、解、智,三个要素自相交融的情况。最后这一句「初发心时便成正觉」,不是口号。

  在佛门中,有很多人强调「当生成就的法门」,当生成就的法门不如当下成就的法门。哪一个快呢?只要你现在发心,即可成正觉,这事确实有理论依据的,问题是你有没有发心?人家发的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而你发的是口头上的空心,那就不算了。佛法讲的是实际,而不是乱打广告。

  用「相互交融法」来说明圆满的情形,也可分两部分:

  第一,是二圣法门各自圆融的部份。

  首先是文殊师利「信、解、智」三事互相交融的情形。我们是从文殊的本质上来讲的,而不是将他拟人化。文殊的本质就是智慧。你必须依于信心的成立,才能建立正确的知见,所谓「文殊必因于信方能成解」,是这个意思。而且下面讲得很清楚:「有解无信,增邪见故」,若只有知见而无信心,那就会增长邪见。

  有些佛学专家都只是一般的学者专家而已,他「有解无信」,所以「观世音菩萨是哪一国人?」他会到处去求证。我们的重点则在了生死上面,所以不用太计较,因为知识弄得再多也没用;你有解而无信,徒增邪见而已。

  另外一种,只有信心而无正确知见的人,他会增长「无明」。增长邪见是个人的事,增长无明却常常对社会造成一种负担。因为属于「无明」的这种信心,很容易被野心家利用,群众因此被带往另一个错误的方向。不但如此,当你提醒他「这样不对」的时候,你就完了,你成了众矢之的,人家马上轰过来了。因为眼前流行的是错误的观念,你不跟着流行会被排挤,这就是无明。你跟他讲「真正是什么……」他领会不到,也不能接受,因为他没有正确的知见。学佛在于增长智慧,要觉悟、要了生死,可是一开始就走向无明的极端,可不可惜?

  「有解无信,增长邪见」是自己的问题,你要对宗教信徒产生影响还不是那么容易,因为有解无信,通常只会变成社会上的学者专家。学者专家还有一点涵养,也许脾气不好、不修行,这种愚痴的人态度很恶劣没错,但那只是他个人的业而已。

  然而「有信无解」往往造成群众的共业,一旦共业形成,即使你已经有觉知而想要避免,却避免不掉。你说:「不要紧,共业中有别业!」那得看你在造共业的时候,到底造了多少别业,造了什么样的别业?否则一旦沉沦,那就万劫不复,通通下去了,这是很可怕的情况。所以对于「信」跟「解」,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信解真正,方了本源,成其极智

  只有信心与知见,确实的交融,信解真正,才能洞彻本源,成就究竟的大智。你没有洞彻本源,根本难以成就究竟的大智慧。

  我们不能用社会那一套来指导佛门中的一切,也不要以为弘法很简单,要能够讲到让顽石点头,没那么容易。今天各位都能在这里听,耐着性子听下来,这是…

《三圣圆融观》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