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三圣圆融观▪P9

  ..续本文上一页无量无边的善根福德因缘。你今天能在这里听这种硬梆梆的东西,都已经在过去一佛、二佛、三佛所,甚至在无量诸佛所中种诸善根了!

  有人一讲经,就有好几千人听,但是不用到二十分钟,人就开始跑掉了、睡着了。他们没办法听下去,那就是因为没种善根,所以无法接受。为什么你能接受呢?尽管你没办法完全做到我们所讲的标准,至少你愿意接受它。

  但是,有好多人就是难以接受,而这种人的佛法是从社会上来的一般概念,都是他个人筛选以后,自己编出来的一套佛法,不是释迦牟尼佛讲的佛法。他说:「佛法应该如何如何……」他自认为比释迦牟尼佛还厉害,所以才会一直用自己编出来的那一套讲佛法,仿佛是个超级大师。可是他在指导别人佛法应该怎么走的时候,却可能产生相当大的偏差,这就是「有信无解」造成的现象。

  这里告诉各位,成就极智之前,要先具备真正的信和解,否则无法洞彻根源,也就无法成就极智。因此各位学了这个法门就可以了解,面对群众讲不听的时候,不要动肝火。讲不通是他的事,不是你的事。如果到最后,你赞成他的讲法,那表示这一门你没有通,因为你被转了;你若是转他转不过来,他不接受,你也不用伤心,因为在释迦牟尼佛的正法当中(正法,不是末法),你已经帮他种了一点善根,他跟释迦牟尼佛的正法结上一个善缘,种下善根了。

  下面讲,这种究竟大智的观照作用,就是「极智反照」。

  极智反照,不异初心,故初发心时便成正觉

  既然不离于最初所生的信心,所以说初发心时的因地正或不正,就很重要了。因为「初发心时便成正觉」,是以这种「信解真正」的大智慧所成就的一切来圆满的。所以也要看你在这个地方所得到的智慧如何,没有智慧,这句话不能随便讲;有了智慧以后,当然可以确定这种状况。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注意的部份。再看下面这一段:

  又前方便之智不离智体,故后文殊名智照无二相,照信不殊于智,故从无身相而展右手。

  是以文殊三事融通隐隐。

  前面「译解」说过:「前述种种智慧的作用,并未超出智慧的本体,所以第二次所见的文殊本质,称为智慧与作用无二无别。所以观照到信心的成就,并未离于智慧本身。因此称文殊能从不见身相的情境中,伸展其右手(这表示体虽不可见,却能正确无误地发挥其妙用)。就算本体不可见,这个本体也可以很正确地发挥它的妙用,所以说「不见身相而展右手」。这就是文殊师利的信、解、智,三者互相融会而密不可分的情况;这三要素三位一体,是同一个,是统一的。

  前段先称文殊「成其极智」必须有「信解真正」为前提;又以「极智反照,不异初心」,来说明「初发心时便成正觉」的圆满意。文章还是属于「行布」的格局。而将「初发心时便成正觉」归于文殊智门中,这个我们修行人要特别留意,智慧的作用就在这里。

  后段以文殊「从无身相而展右手」,来说明「智照无二相」,来圆融「智体」与「智用」,而将信、解、智,涵盖无遗。这个行文就属于「圆融的格局」,清凉国师笔触所及,气象万千,实在是文字大师。

  各位请仔细去体验与品味一下。在中国历史上的几位大德中,清凉国师是极为杰出的成就者,他的文字表达非常优美卓越,除了禅宗里面的三祖僧璨以外,大概无人能出其右了。他能把如此深刻、细微且奥妙的内心境界,具体地透过文字表达出来,相当的不容易,释迦牟尼佛看了都会大为赞叹。

  原文

  二、普贤三事自相融者:

  谓普贤之理,理若无行,理终不显;依体起行,行必称体。由行证理,理无行外之理;由理显行,行无理外之行。

  故随所证,理无不具;一证一切证,故见普贤一毛所得法门过前不可说倍。有是即体之用,故毛孔法门缘起无尽。

  由是普贤三事涉入重重。

  译解

  其次是普贤「理、行、体」三要素互相交融的情形。

  由普贤的理为根本说起。「理」是抽象的,若不能付诸于「行动」实践,则理终不能彰显出来,终不能如实地为人所认知和依循。若能依于「存在的本然状况」而加以「实践」,不加诸任何意识形态的干扰,则此等「实践」皆无不符合「法界中存在的运行轨则」,则法界中一切「存在」呈现的状态,皆无外于「实践」的范围。换言之,法界中一切存在的轨则,都是人们一切行为与实践的具体表彰,行不虚行,理无空理,皆依体而彰。

  同样地,若由「理」来说明「实践」的话,则实践的范围亦不可能超出法界存在的轨则之外。因此,随着行者所证得的经验,一切法界存在所呈显的轨则,无有一法不具足,这就是所谓「一证一切证」。行者所证之一法,犹如见普贤之一毫毛,因为一证一切证的原故,故而超出前面所参一切法门不可说倍。

  又云「即体之用」,也就是「依体起用」,即依于本体而起无边妙用。即使如毛孔般微细的法门,究其缘起,亦属法界无尽缘起。

  此即普贤三要素「理、行、体」三者交涉,重重无尽的情形。

  要旨

  普贤三事自相融者,宜留意行文之立意。「行」仍行在理、体之中;「理」之所显,亦无外于行的范畴。体之所存,即是行之所依;理之轨范,亦自无外于体。若不能如是了知,则是愚迷邪见。盖于法界中,无有一法自其外,因此「理、行、体」三事,自是三位一体;非但如此,学此法、信此法、解此法、知此法,皆是自学,自信、自解、自知、自证、自悟。

  讲述

  接下来是讲普贤的「理、行、体」三个要素,互相交融的情况;由「普贤的理」作为根本说起。理是抽象的,若不能付诸行动、付诸实践,这个理就不能彰显出来,不能很清楚地被一般人所认知和依循。这一段很简单,也没有用多少文字,总共才十二个字而已:「普贤之理,理若无行,理终不显」。

  「理」是什么?它很抽象,但在我们心里头却很清楚,问题是,我们要怎样把内心的那种情境表达出来,而那个「表达」就是所谓的「行」。我们发现有一种状况,父母对子女有一种爱,这「爱」要如何表达呢?你说:「我爱你,爱在心里!」可是子女感受得到吗?绝对感受不到,所以你一定得透过某些行动来表达。

  有些病人虽然不会讲话,可是你跟他眼神交流的时候,可以看出他的感激或期望,这都是一种「行」。「行」不一定要像一般人喊口号那样:「中华民国万岁!」口号可以这样喊,但是那有意义没有?中华民国连一百岁都还不到啊!这不叫「行」,这叫「口号」。真正的行你能感受到,而且透过表达,会有很多情形、很多层面。所以说,父母对孩子的那股真爱交流,孩子若能感受得到,那他绝对不会变坏。

  我们一定要用生命的本质去包容和爱。用脑筋和识性的人,他在这方面很难感受得到。你的爱若是真正用生命去奉献、去关怀,真正的投入,对方绝对感受得到,这就是「行」。但这部份我们往往没有让它具体显现。你说:「我有啊!」那个「有」是假的。人生当中,真正的爱是没有附带条件的,爱不是占有。

  「行」,要懂得什么是「正确」的。所谓「正确」,指的是行动和实践,若无实践的行动,那个「理」显不出来。「理」本身是存在的,但是太抽象了,所以它的存在就藉由行动来表达。我们跟别人交谈的时候,也有这类情形。我讲这一席话,你听得很高兴、很入神或根本心不在焉,从你的言语行动中就可以看得出来。这就是「行」,我们可以感受得到。例如我们做一堂功课下来,姿势不知道变换了多少次,那就是没有投入。你的心若是真正投入,会忘了身体的部份,不然,身体对你的干扰就很强烈。

  你从「行」的表达,可以感受到「理」所呈现出来的是什么。当你行的叄层次愈来愈深的时候,你对理的感受也会愈来愈深刻。若是都没有感受,那「理」是什么你也根本茫然不知了,因为它本身很抽象。

  事实上「理、体」都是一体的。「体」是什么呢?我们暂且不管。若能依于存在的本然状况而实践,不加诸任何意识形态的干扰,那么这样子的实践,就无不符合法界中存在的实质意义。这就是「依体起行,行必称体」,是最重要的一个前提。

  受意识形态干扰,而不是依于存在之本然状况来实践的,就不是真正的「行」。就像某些人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求助于你,结果你讲什么,他都言听计从;意识形态的干扰,已经让实践的本身扭曲了。

  我在这里特别提醒各位这一点,但是我们似乎也很难做到。大多数中国人就像美国人所说的,有一种意识形态存在。外在的意识形态很容易干扰我们,你说:「我完全没有!」没有才怪!你看,这个外在的意识形态马上就对你产生一种压力作用了,所以你才急着辩驳。这些都算是比较明显的状况,然而意识形态的干扰往往是没有征兆、悄无声息,甚至随时存在的。假如你没有意识形态,不受干扰,你的种种实践就都符合法界中存在的实质意义,这是真正的「行」。

  有行证理,理无行外之理

  若能由此等实践来印证法界中存在的运行轨则,则法界中一切存在所呈现的状态,都不会超出实践的范围之外,这就是「由行证理,理无行外之理」了。换言之,法界中一切存在的轨则,都是人们一切行为与实践的具体表彰;行不虚行,理无空理,皆依体而彰,一切都依着本体来。这个意思就是说「理」与「实践」两者要互相穷尽。

  然而由理来显,就不是一般的显示。实践能够印证、显示理,但理要怎样显示、发起这个行呢?我们看下去:

  由理显行,行无理外之行

  若由理来界定行的话,行就无理外之行。换句话说,假如由理来说明实践的话,实践的范围不可能超出法界存在的轨则之外。所以,行跟理应该是一体的,互相都穷尽。

  我们本身在实践的过程中,行为与观念上有一点要特别注意。我们对理的认知,最忌讳的就是意识形态,而行为往往是超出我们意识形态的。这当中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大家稍微体会一下,我们都以为…

《三圣圆融观》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