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你已經生生世世在學佛了,不用心的話,還是茫茫然搞不清楚。
依照清涼國師這篇文章的指導,那是我們用心的一個軌迹,他教你如何善用其心。你自己用心,當然需要一番長時間的摸索,但是你若是不會用心,那就生生世世沈淪于生死間,直到哪一天培養出善根能力,才有辦法談這個部份,否則你就一直難以進入這種狀況。
就像我們在許多場合裏都可以遇到一種人,他在自己的行業裏一直處在不清不楚的狀態。照理講,他對自己行業的東西應該知之甚詳,非常精熟才對,但他卻對所經營的東西不甚了解;他只是運用一點技巧,讓自己在那個行業裏能運轉下去而已。業務員往往具有這種特色,他很會推銷,但是東西本身如何,他可能沒弄清楚,因爲他只要把東西賣出去,把錢收回來就好。
修行不能做這樣的事,對于生命的本質你一定要徹底了解!我們爲何而生?來這個世間要做什麼?一定要把這個弄清楚。
現在看「要旨」的部份。本節爲前面叁節的綜合敘述,尤其是以第五十一、五十二、五十叁參爲背景,來敘述佛後的理、智對立,複又融合的情形。這一節是講「對立」了、又「融合」了的這種情況。「有行布義、有圓融義,交參而和諧。」行布就是次第,對立很明顯,圓融是交融。
這當中,我們在理路上可以看到他們交叉在一起,但有很和諧;在表示智用之中,又能分權實,也就是前後文殊的差別。理路清晰而不紊亂。又以定慧融理智……
我們可以由這個地方來看到先賢,如清涼國師這般人物「遊刃之有余」。他們在學佛的過程中,不像我們現在學這個理,學得很累,人家都已經寫出來了,我們還看不懂。人家當初在什麼都沒有的情況之下,又怎麼寫的出來呢?而且你看他行文的過程,一點也不生澀,他在種種理路中的轉換跟圓融,很自在!
「本章,普賢所表的法界體、行、理,由在纏如來藏,展開到出纏如來藏,這正是秘密隱顯俱成門的實例。」講「在纏如來藏」,這個時候的如來藏是隱的;到後來講「出纏如來藏」,這時顯的。你在修行的過程中,如何把這佛性引出來,讓它充分展開,這就是我們的工作。而你要怎樣把佛性引出來呢?那就要有文殊的智慧了。
「文殊所表的能證大智,由能信、能起到能證,具言信心、了解力與大智的妙用。」這個部份所講的是「諸法相即自在門」。十玄門當中在理論上常常用到,但是因爲他沒有特別標舉出來,所以我們在這裏租個補充。
此章雖然是用對力法來構思,一個一個對立起來講,但是全文都是立足于整體與統一的基礎。所以這不是部份跟全體的對立,先把這點弄清楚。能跟所的對立是全體的,是全體中的能所對立,不是部份與整體的對立;有這種對立的陳述來完成統一的構思。
我們現在則是部份跟整體分裂。學佛的基本心態要轉過來,要站在整體的立場考慮。以僧團爲例,你的一舉一動、思想觀念,要就整體來考慮,不能只顧自己。上班工作也一樣,你是團體裏的一分子,那就要以公司的立場來考慮,這樣生活才會愉快。否則你考慮的都是自己,遲早你會待不下去而離開那個公司,因爲你已經跟整體分裂了。
我們來到世間,跟這個世間要交融成一體,不要埋怨,一埋怨就分裂了,你又變成跟整體合不起來的單獨一部份了。這個社會爲何不好?爲何我不能接受?那是你的「能」跟這個社會的「所」,産生了對立。而不是你這個個體要遠離社會的整體。我們都把能所的對立變成部份與整體的分裂,這樣社會就愈來愈混亂,而生活也會陷入愈來愈可怕的境地裏,人類也是如此趨向于毀滅的。這並非主張政治統一的口號,而是強調人性的圓融、人性的整體性,絕對不要讓它分裂掉。
同樣地,你個人想要成就,那就必須與整個法界的整體性相融合、相統一。我們現在是分裂、對立,是那個人跟整體來對立,其實這個對立,從根源來講,只是一種自我的模糊概念而已,它事實上應該是能所的一種對立。凡是能所的對立,都要雙泯,都要心境兩亡,才能臻入和諧的境地,你何苦一定要把它們給對立出來呢?
你不但把他們對立,而且把對立的因素給弄錯了;你把自己獨立出來,跟整體産生分裂,這樣一來,對個人的生活也好,對修行也好,都不可避免會産生破壞的作用。
第二章 相融顯圓
第1節 二聖法門各自圓融
原文
相融顯圓者,亦二:
一、二聖法門各自圓融
二、二聖法門互相圓融
二聖法門各自圓融
一、文殊叁事自相融者
謂文殊必因于信方能成解,有解無信增邪見故,有信無解長無明故。信解真正,放了本源,成其極智;極智反照,不異初心,故初發心時便成正覺。
又前方便之智不離智體,故後文殊名智照無二相,照信不殊于智,故從無身相而展右手。是以文殊叁事融通隱隱。
譯解
用「相互交融法」來說明其圓滿的情形,這也分二部份:
一、二聖法門各自圓融。
首先是文殊師利「信、解、智」叁事互相交融。
若稱文殊的本質,則必須依于「信心」的成立,才能建立正確的「知見」。若只有知見而無信心,就會增長邪見;若只有信心而無正確的知見,則會增長無明。只有信心與知見確實交融,才能洞徹本源,成就究竟的「大智慧」。這種究竟大智的觀照作用,不離于最初所生之信心,所以「初發心時便成正覺」,即是以真正的信與解所成就的極智來圓滿的。
又,前述種種智能「作用」,並未超出智能的「本體」。所以第二次所見的文殊本質,稱爲「智慧與作用無二無別」。觀照到信心的成就,並未離于智慧的本身,因此說文殊可以從不見身相的情境中,伸展其右手。這是表示「體」雖然不可見,卻仍舊能正確無誤地發揮其妙用。此即文殊師利菩薩的「信、解、智」叁事(叁要素)相互融會、密不可分的情形。
要旨
前段先講文殊要素中「信解真正,方了本源,成其極智」;複以「極智反照,不異初心」,來說明「初發心時便成正覺」的圓滿義。文中仍屬行布之局,且將「初發心時便成正覺」歸納于文殊智門中,行者宜留意。
後段以文殊的「從無身相而展右手」,說明「智照無二相」來圓融「智體」與「智用」,而將信、解、智涵蓋無遺。此文行文即屬「圓融之局」,筆觸所及,氣象萬千,誠文字之大師也。
講述
前面「相對明表」的部份,是分文殊、普賢這兩大部份來講;文殊具有叁個因素,普賢也有叁個因素,它一對、一對地來剖析。現在進入「相融顯圓」的部份,則是從原本「相對立」的立場轉入「相融合」的立場來看。這也可分爲兩個層次:
第一,二聖法門各自圓融,就是看文殊和普賢,如何各自將本身的叁個要素圓融起來。
第二,進一步看文殊跟普賢兩者如何彼此圓融起來。當文殊跟普賢相圓融的時候,就是毘盧遮那如來了。
現在看原文:
文殊叁事自相融者
謂文殊必因于信方能成解,有解無信增邪見故,有信無解長無明故。信解真正,方了本源,成其極智;不異初心,故初發心時便成正覺。
這是指文殊的信、解、智,叁個要素自相交融的情況。最後這一句「初發心時便成正覺」,不是口號。
在佛門中,有很多人強調「當生成就的法門」,當生成就的法門不如當下成就的法門。哪一個快呢?只要你現在發心,即可成正覺,這事確實有理論依據的,問題是你有沒有發心?人家發的是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而你發的是口頭上的空心,那就不算了。佛法講的是實際,而不是亂打廣告。
用「相互交融法」來說明圓滿的情形,也可分兩部分:
第一,是二聖法門各自圓融的部份。
首先是文殊師利「信、解、智」叁事互相交融的情形。我們是從文殊的本質上來講的,而不是將他擬人化。文殊的本質就是智慧。你必須依于信心的成立,才能建立正確的知見,所謂「文殊必因于信方能成解」,是這個意思。而且下面講得很清楚:「有解無信,增邪見故」,若只有知見而無信心,那就會增長邪見。
有些佛學專家都只是一般的學者專家而已,他「有解無信」,所以「觀世音菩薩是哪一國人?」他會到處去求證。我們的重點則在了生死上面,所以不用太計較,因爲知識弄得再多也沒用;你有解而無信,徒增邪見而已。
另外一種,只有信心而無正確知見的人,他會增長「無明」。增長邪見是個人的事,增長無明卻常常對社會造成一種負擔。因爲屬于「無明」的這種信心,很容易被野心家利用,群衆因此被帶往另一個錯誤的方向。不但如此,當你提醒他「這樣不對」的時候,你就完了,你成了衆矢之的,人家馬上轟過來了。因爲眼前流行的是錯誤的觀念,你不跟著流行會被排擠,這就是無明。你跟他講「真正是什麼……」他領會不到,也不能接受,因爲他沒有正確的知見。學佛在于增長智慧,要覺悟、要了生死,可是一開始就走向無明的極端,可不可惜?
「有解無信,增長邪見」是自己的問題,你要對宗教信徒産生影響還不是那麼容易,因爲有解無信,通常只會變成社會上的學者專家。學者專家還有一點涵養,也許脾氣不好、不修行,這種愚癡的人態度很惡劣沒錯,但那只是他個人的業而已。
然而「有信無解」往往造成群衆的共業,一旦共業形成,即使你已經有覺知而想要避免,卻避免不掉。你說:「不要緊,共業中有別業!」那得看你在造共業的時候,到底造了多少別業,造了什麼樣的別業?否則一旦沈淪,那就萬劫不複,通通下去了,這是很可怕的情況。所以對于「信」跟「解」,要有一個正確的認識。
信解真正,方了本源,成其極智
只有信心與知見,確實的交融,信解真正,才能洞徹本源,成就究竟的大智。你沒有洞徹本源,根本難以成就究竟的大智慧。
我們不能用社會那一套來指導佛門中的一切,也不要以爲弘法很簡單,要能夠講到讓頑石點頭,沒那麼容易。今天各位都能在這裏聽,耐著性子聽下來,這是…
《叁聖圓融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