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我們要試著去感受那生命全然的存在,這才是所謂「法界的理體」。要能感受到這一點,需要很高的智慧。你若真能體會到,那就證得最高智慧了。這些智慧是依理而發的,依于理來的,不是隨便亂講的,不是扭曲狂想的。
已上是就普賢這邊而言,現在來看文殊這邊的意義:
文殊表能證大智,本所事佛,名不動智故。
慈氏雲:「文殊師利常爲無量百千萬億那由他諸佛母故。」文殊于諸經中所說法門,多顯般若旨故。
又雲:「從文殊師利智慧大海所出生故。」
文殊師利菩薩是用以表示,能夠證得法界理體的大智慧。智慧之所以稱大,這個「大」,不是一般的形容詞,這個大是指「清淨、圓融、統一」的智慧宏觀力。他不是分裂的,而現在我們的心卻是分裂、破碎的,即使有一點智慧,也都被意識形態給分割掉了。這可由文殊的「本尊佛」爲「不動智佛」得知。
所謂本尊佛是指「本然的性德」,不動智佛是「根本智覺」的意思,或者稱「遍滿一切法界的圓融智慧」。你一定要記得,我們自己的心性、我們的根本智能夠隨緣任運而起種種的分別作用和種種變化,但「根本智」本身卻是如如不動的。在《四十華嚴》裏面,本會前面那叁卷、四卷,提到「不動本座而遍叁千」;它說佛在逝多林裏面,能夠遍滿叁千大千世界,那就是隨緣任運而起種種教化功能,但是「本智無所動故」。這就是「不動智佛」的意義。
這地方告訴我們,根本智覺無所動,但是卻能遍滿一切法界,它具有周遍圓融的智慧。我們對于不動智佛,要有這一層認識,這是講大智慧的意思。
而一切佛之所以成佛,都是依于文殊師利菩薩而發心的。因此彌勒菩薩告訴善財:「文殊師利菩薩是無量諸佛的啓蒙老師。」這是因爲文殊于各部經典所說的法門,皆能顯示般若智能的宗旨,這也是由于其整體性、圓融力、宏觀度的智慧使然。所以彌勒菩薩才又說:「一切諸佛菩薩皆從文殊師利的智慧大海所出生。」這個智慧本身,具備了清淨圓融的宏觀力。
現在要談談能證得的「大智慧」究竟表示些什麼?這點很重要。我們一般人都以爲自己是很有智慧的人,在世間法中你可以自以爲很有智慧,因爲世間法的智慧是要你表現出來的,但佛法的智慧不是這樣。在佛門中,你若自以爲智慧高超,那就要小心了,因爲那只表示你的反應很快或者記憶力很好,這個因果背得很重,然而佛法的智慧不是指這一個部份。什麼叫智慧?
第一個條件,深信因果。
第二個條件,要了解因緣法。
第叁個條件,要證得空性。智慧,就看性空的問題能否通達。
這幾個條件,你具備了多少?怎樣才算很有智慧?怎麼證明你有智慧?你若是認爲自己很有智慧,那只是證明你的我執很強烈而已。所以學佛要先讓自己掏空,像空杯子,掏得愈空,佛法的智慧就裝得愈多;你不能掏空,裏面盡是自己的意識形態,哪裏還裝得下佛法的智慧?
這是第一個條件,那只是一般智慧,當你具足了這個智慧以後,再來就是要發揮、起作用了。發揮和起作用並不是針對個別的事相,而是具備整體的宏觀力;能夠全盤開展,那就是大智慧了。
譬如,我們常會發現很多人會說:「這個人很可憐,不救他實在于心不忍,要救他卻又是無底深坑,像無底洞一樣,這時候該怎麼辦?于是你就一直在那邊煩惱:「我學佛了,要慈悲爲懷,所以必須救他。」結果你一面救他,一面增長煩惱。這是一個很明顯的例子。你從來沒度過衆生,現在碰到一個有緣的,你要度他,想盡心盡力去圓滿,可是卻發現煩惱也跟著不斷。這種就是只具有個體的認知,僅僅看到個別的事相,而沒有宏觀的判斷。
要讓智慧開展成宏觀的格局,有一個特色,就是「平等性」,若不具備平等性,就無法展開宏觀。「度盡一切衆生」不是只度一個衆生,而是每個衆生都要度。至于眼前的這個度不度得成,那無所謂。你有智慧,自然就知道這是個人因緣尚未成熟,可以暫時放一邊,你再繼續成長,他就比較能把你的話聽進去。各位還會發現,你用功學佛以後,剛開始講佛法,人家根本不太相信你,但是等你逐漸成長之後,就可以比較完整、通盤地表達出佛法的精義,人家自然就會信你。
同樣地,這智慧逐漸展開、成長以後,會愈變愈完美,平等性也會跟著産生,這叫「宏觀力」。有了這種宏觀力,智慧才能顯現出來。最重要的是,這種智慧在任何人身上都一應具足,不會因爲你是凡夫,所以比佛少,不會因爲他成佛,就比我們多,不會的!每個人都一樣。問題是:你懂不懂的把它拿出來運用?
換句話說,這種能證的大智慧,跟所證的法界體性是同一個,而我們的情況都一樣,就是無法把那種佛性引出來,因此也無力展現這種智慧。所以,按照「普賢行願力」的定義來講,「自證智力」和「境緣法力」,兩者是同時出現的;我們要用「自證智力」證入「境緣法力」,而自證智力逐漸提升,境緣法力也會跟著提升。「普賢行願力」逐漸提升,那麼「入不思議解脫境界」的目標也會自然達成了。所以說,兩者是同時具足的,只是我們現在沒有把它展開。
第一,「能信」對「所信」,這是指能信的「信心」,跟所信的「法界的存在」。
第二,是「能起」對「所起」,能起是指「了解力」,所起指的是「存在的呈現」。法界存在的現象,他本來就擺在那裏,任何人都可以去了解,可是你往往放棄自己的權利,不去留意。我們的認知不夠,爲什麼?因爲我們的生活被很多意識形態拉走了。
很多祖師大德說:「什麼叫佛法?什麼叫禅法?就是餓了就吃、困了就睡、渴了就喝。」佛法就是這麼簡單,可是要想活得真實,那就不容易了。你必須「能起」、「所起」具足,而我們都活的不真實,所以《金剛經》講「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
第叁,是「能證」對「所證」,能證是「大智」,所證是「法界理體」。這就比較深刻了,深刻的部份當然更需要功夫,但是如果能夠充分去體會第一、第二這兩個部份,你成長會很快;第叁部份則需要下苦功,這部份以文殊的「信、解、智」對普賢的「體、行、理」。
普賢的理、行、體,是指「法界的存在」、「存在的呈現」,跟「法界的理體」叁部份。文殊的能信、能起、能證,則指圓觀的圓信、圓覺、圓智,這是宏觀而完整的部份,不是破碎的。普賢是指存在中本然現象的整體性、圓融性、統一性與和諧性,這當中沒有沖突,沒有分裂。這是從文殊跟普賢相對應的情況,來了解他們所具備的元素及種種因緣、種種條件等的真實義。
我們當然也可以把它綜合起來講,但是他的綜合體,我們一直都理不清楚,所以清涼國師才會把這綜合體分析開來,把我們本性、性德最高的圓融性,分成叁對、六個元素來講。首先把它分成兩大類:一是文殊這一類的因緣條件,另一則是普賢這一類的因緣條件。文殊的這類因緣條件,又可分爲信解智;普賢的這類因緣條件,又可分爲體行理。總體來說,當我們對這兩部份都能個別地加以了解之後,就要進一步把它圓融起來,否則就一直分開而個別獨立了。
事實上,有好多人就是這種情況,他「理」跟「智」分裂了。有的人有理無智,有的人有智無理;有的人理智皆具,卻不能融合。學佛是爲了解脫,但卻反而弄得更痛苦,這是因爲我們對「理」並非真的通達,而是用自己的想法。
這種情況會産生一種現象,就是你對別人一直要求,而沒有辦法針對客觀存在的真理去進行,那就是「理、智」不能交融。所以各位一定要用心體會,當我們覺得佛法真正好的時候:「佛法好棒喔!」可是假如無法在生活中實踐、完成交融的話,那個「佛法真好」仍舊是假的,你就得想辦法改造自己了;這一定是你對佛法的認知有偏差,所以要從這裏下手。
佛法絕對可以運用在日常生活中,不能運用的話,是你的認知有問題。有時候理論上講起來雖然有點硬,但它可以運用得很自在,日常生活離不開這個法則。希望各位從這個地方,來體驗佛法的殊勝跟偉大,我們才能夠從中獲得真正的利益。
第4節 心境兩亡,信解雙絕
原文
見後文殊方見普賢,顯其有智方證理故,是以古德名後文殊爲「智照無二相」。不見身相者,表極智甚深,心境兩亡,信解雙絕。
又理開體用,智分權實;故以文殊二智證普賢體用(此之一門,古德親問叁藏,言有經說,未傳此方)。又此一門,亦表定慧,理本寂故,智即慧故。亦表體用,普賢理寂以爲心體,文殊智照爲大用故。
譯解
善財童子第二次見文殊後,才見到普賢,這是表明有了宏觀的大智之後,才能證入法界存在的本然現象。所以古代的賢人大德,認爲後面這個文殊,是智慧與觀照合一,兩者爲一而非二。「不見身相」則表示究竟的圓融大智是甚深微妙的,這已是心與境雙泯、信心與了解力的區分都不存在了。
其次,又將理體展開爲「體性」與「智用」;智慧則開展爲權用的「方便智」與實際的「真實智」兩種,所以才說「用文殊的兩種智慧來證入普賢的體性與力用。」同時,這一節也可以用來說明定、慧。「正定」所呈顯的法界理體之本然現象,原本就是寂靜,不受任何的意識幹擾;就「正觀」來說,智的力用本身就是慧觀的現象。兩者都是就宏觀之智慧而言,也可用來說明「體用」,普賢理體的本然現象就是法界的「本體」,而文殊的宏觀智慧則在于展現無邊的本體「妙用」。
要旨
本節爲前叁節之綜合,尤以善財童子第五十一、五十二、五十叁參爲背景,敘述佛後的理、智對立,複又融合的情形,有行布義、有圓融義,交參而和諧。在表示智用之中,複能分權實,即前後文殊之別,理路清晰而不紊亂,又以定慧融理智,于中特舉「理之寂」,與「慧之觀」來融合會通「定」與「慧」,足見先賢遊刃之有余!
本章普賢所表之法界體、行、理,由「在纏如來藏」展開,到「出纏如來藏」,…
《叁聖圓融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