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三圣圆融观▪P4

  ..续本文上一页则是马上用整个生命去吸收、去感受,然后本身开始产生变化。有些人来听经,是为了收集数据或信息的;有些人来听经,则是让自己的生命融进去的。你是要当一个将自己生命与经法相融一体的行者呢?还是要当一个收集信息回去,然后记录、整理,好说给人家听的学者呢?这当中的差别就在于「了解力」!你了解到什么?是否具备真正了解的那种能力?这部份绝不是只靠文字层面就可以的。

  普贤表所起的法界,即是刚才所提的「存在的本然现象」。这「所起万行」,一般的解释是「一切菩萨道,我们去做的一切行为叫万行。」不管做什么,要知道你所做的,跟世间人所做的,其实差不了多少,你称「万行」,他叫「三百六十行」,只是称呼不同而已。但是普贤所表示的「所起万行」,并非此意。

  「所起万行」是指这个宇宙中存在的现象,你能否感受得到?有些人很聪明,有些人很愚笨,但是你能否真正体会聪明人和愚笨者,他们所展现出来的、完完全全平等的现象?所谓的不同,是脑筋的分别,站在「存在」的立场来看,他们完全一样,平等无二。我们要能看到这存在的本然状况,才称得上「所起万行」,而不是去救济、去布施、去诵经、念佛、爱语或赞叹才叫「所起万行」。这些做法固然是「所起万行」,但这跟世间人上班、跳舞、唱歌,又有何不同呢?因此这里所谓的「万行」,乃是存在的本然现象,就是这样而已。

  各位要注意,古人用的文字,意义跟我们现在用的不一样,我们往往把古人的意思给误会了。「普贤表所起万行,上下诸经皆言普贤行故」,意思并非「一切一切的行为叫普贤行」,而是指「存在的本然状态」。前面这句话翻成白话来看,正确的意思应该是:「普贤菩萨表示所引发的法界的一切状态或者现象。所以不论是《华严经》或者其它任何经典,都称一切的本然状态为普贤行。」经典里面讲这些本然现象,都是普贤行。这个定义一定要先弄清楚。

  一般人所讲的「六度万行」,称为「菩萨行」而不叫「普贤行」,差别就在「存在的现象」。不是骑着白象在路上走,叫普贤行。而是指事实的存在,不要弄错了!大白象走路是很踏实的,它的表法在这个地方。我们对事实的存在,能不能如实地接受、一对一的接受?既不会只接受一半,也不会过分地接受。既不加上任何意见,也不排斥,也不需要因为喜好而把人家赞叹过头了。

  六根接触六尘境界,能否如实了知,确确实实、百分之百完全地接受?我们没办法!对于喜欢的,接受度可能是百分之两百,对于不喜欢的,接受度不到百分之十。你有没有发现,当你跟某个人接触、喜欢他的时候,他的任何过失,你都能包容,俗话说:「他放屁都很香」,你的接受度超过很多;可是当你不喜欢的时候,不管他有多好,你都有种种理由去排斥。这就不是如实接受,而是扭曲了。

  人生之所以痛苦和烦恼,就是在这里扭曲了。这是一个核心问题,由此衍生出来的烦恼,充斥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喜欢与不喜欢之间,我们接受的幅度,差距太大了。烦恼就是这样来的!所以,这地方告诉我们,面对境界要能够很忠实地接受,而这实在是不容易。一个普贤行者,就是对于一切境界都能「如实了知」,所以说「此是普贤境,此是普贤行」。为什么是普贤境?就是百分之百接受,不管在顺境逆境都一样。什么叫普贤行?对于任何一个动作、所做的事情,都能如实了知。很多人对于自己的惯性都不自知,做什么都不知道,都在伪装自己,这都不是普贤行。修行人要如实了知地接受,也要如实了知地做下去。对于一切境界,完全忠实、百分百接受;对于自己的所言所行,清清楚楚,这就是「普贤行、普贤境」。

  「普贤行」三个字真不容易!「菩萨行」很简单,发心做义工、布施等等,都是菩萨行。为什么善财童子请问各大善知识:「云何学菩萨行,修菩萨道」,乃至「速疾圆满普贤广大行愿」?为什么要速疾圆满普贤广大行愿呢?你真能够生活在这样的境界里,那普贤境不就是极乐世界?普贤行不就是阿弥陀佛的行?假如能这样走上去,当下就可以成就了。可是我们都生活在脑筋所设定的虚妄的前提下,所以就像计算机一样,把自己框在某一个地方。为什么框在那里?因为意识形态的模式输入以后,就框住不动了,于是任何行为都照着模式走,逃不开,避不掉。修行就是要破这些意识形态,不受它们的拘束,让你活得纯真、自在。佛法就是讲这个,《华严》从根本上也一直在谈这个,我们一定要能体会。这是第一段,现在往下看:

  文殊表能起之解,通解事理,穷方便故。

  文殊师利菩萨代表能引起「对法界存在的本然状态,产生真正信心」的了解性,以及引起事相变化的主导原则、理路,乃至涵盖其中(事与理之间)的变通法则。它不是所谓「知道了」那种停留在语言文字上的、脑筋推理式的接受而已。从生命本身去感受的,才叫「产生真正信心的了解性」。它不是一对一的了解,而是能够整体、宏观地了解到全盘的事相变化和来龙去脉。我们自己一生中的所有事相,能否很确实地掌握到,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关键。

  文殊的了解性,了解到法界存在的种种现象不是死寂,而是活的;活的本身具有种种变化,因为如此,所以称之为「无常」。大家不要把「无常」想得那么可怕,它是我们的好朋友,天天都在你身边出现,到最后还会带你去,只是不知道要去哪里而已。你现在就要好好珍惜这个朋友,不要一讲到「无常」,就问:「黑的还是白的?」多做好事白的就来找,多做坏事黑的就来找,所以叫「黑白无常」。无论黑的、白的,一天二十四小时,它经常在我们身边,要时时提高警惕。

  身心瞬息变化,所以好的、坏的都没什么好执着。能认清这一点,心就会慢慢平静。你若用意识形态去框它,那对整个法界存在的事实现象,就完全无法了解。你去感受存在的现象,它是动态而非静态的;既然是动的,那就经常在变换,这个瞬息万变就是「无常」。但在整个变换过程中,它有一定的理路,那个「理」,你知不知道?那个「事」只是一种现象,就总体来讲,不会因为个人的死亡而使整体产生变化。同样地,有某些个体死亡,就有某些新个体产生。这个星球毁了,会有其它新星球诞生。整个宇宙,原本就是如此生生灭灭。

  我们讲无尽式的思惟模式时,你会发现,这辈子的生,是死的开始;这辈子的死,是下辈子生的开始。生死之间,只是这样翻过来而已;生命也是这样永恒、一再地流转下去。而你有没有了解到整个变化的来龙去脉?把这个「理」弄通了以后,就知道所现出来的相是什么样子——那就是「事」。理事之间如何圆融无碍?问题就在这里。

  慈氏云:「汝先得见诸善知识、闻菩萨行、入解脱门,皆是文殊威神力故。」

  《华严经》里,弥勒菩萨告诉善财童子说:「你在前面可以见到许多位善知识,了解到各种菩萨行们,证入每一种解脱门,有这等因缘,都是文殊师利菩萨所代表的智慧,导引你对法界存在的本然现象,所产生的了解度,以及真实不虚的信心所致。」

  我们也有这样的因缘,各位都具备了文殊师利菩萨的种种本质,但是各位能不能「见善知识、闻菩萨行、入解脱门」呢?文殊师利菩萨都已经跟你开示了,但是你见了善知识就非得要跟善知识、跟某某大德照个相才算数,这不叫「见诸善知识」。你要能够看到那个「法」,那才称得上「见诸善知识」。假如你看到那个「法」,而又能依那个法修行,则谓之「闻菩萨行」;而从那个法得到解脱,得到究竟,得到答案,那就叫作「入解脱门」。

  自古以来,很多大德都有这种经验,譬如说藕益大师,他读了莲池大师的《竹窗随笔》后发心出家,这就是「见到善知识」。我们不要着相,要确实明了文字上所讲的是什么。善知识约人是需要缘的,但约法,则人人有份。你去体会看看自己有没有这种权利?见善知识、闻菩萨行,有没有找到那个法门,有没有依教奉行?用功到某个程度,可能有某些瓶颈尚待突破,而你是否超越、到达指定的目标,这就叫「入解脱门」。「凡此都是文殊威神力故」,都是文殊师利菩萨所代表的智慧在引导着你。假如你很高兴听闻了法,后来又退心了,那是因为你所具备的文殊菩萨的本质不够深厚的原故。

  又云:「文殊常为一切菩萨师故。」

  又云:「文殊心念力故。」

  弥勒菩萨又说:「文殊常为一切菩萨师故」,文殊师利菩萨就是一切菩萨的启蒙师,也是这个原故。又说:「文殊心念力故」,文殊师利菩萨以其心念之力,念于一切众生,意思是说一切众生身上都具备这个条件,也就是说,对法界存在之本然现象所产生的了解度及真实不虚的信心智慧,我们每个人都具备了,但过分使用脑筋却反而消磨殆尽。

  学佛人稍为留意一下,那些比较憨的、比较迟钝的人,讲话有点不按语言逻辑的人,善根可能都很深厚;识性不发达的人,他生命的了解度可能比你高。有的人虽然没有进佛门,但有宿世善根,他的所言所行都合乎菩萨道、都是普贤行。这一段文字所要提示我们的,就在于这个地方。

  这里以「能起之解」跟「所起之行」为一对,来说明法界中本然存在的状态。其中「能起之解」有「自证智力」的条件,而「所起之行」,则有「境缘法力」之情形。能起、所起之「起」,是指引发、引起的意思。能起之解,是指由了解性、了解力、了解度的深浅,引起对法界存在的本然现象所应具备的信心程度。所以它应该属于「普贤行愿力」中「自证智力」的部份。

  所起万行是指发生在法界中一切存在的本然状态,这种存在的本然状态并非死寂,而是蕴育宝藏,充满活力,光芒四射的状态,故称为「正法眼藏」、「无尽藏」等等。能对这种状态充分了解,而令其如实展现,一一无遗,则称之为「所起万行」。至于一般俗称「引起一切行为或善行」的说法,那是不了…

《三圣圆融观》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