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三圣圆融观▪P3

  ..续本文上一页句话说,你能不能够真正产生如文殊菩萨一般的「能信之心」,进而引发自己对三宝的信心?如果能的话,那么文殊菩萨就是你的老师。假如能依于「文殊的十大愿」,那么文殊与你的父母眷属、兄弟姊妹,就具有同等的意义。你能否进入那个境界里面,端看你自己能不能产生那个信心,这就是依于「信」而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的意义。

  这个信,是内在具足的信心,而非向外寄托和依赖的那种相信,这一点要弄清楚。你要相信真的有佛菩萨,是指相信自己具有佛菩萨的性德,这才是真正的信心。对外的依赖、寄托,那叫「相信」,自心内在具足的这个,谓之「信心」,两者是迥然有别、大不相同的。

  而善财一见文殊就发起大信心,那是指善财童子位居信位的情形。善财见文殊有两个地方:

  一、五十三参当中,刚开始见到文殊师利菩萨而发心,这个是在信位。然后参访德云比丘以后,就开始进入十住位了。

  二、最后见到弥勒,成佛以后,又见到文殊,这属于后来的作用,所以称「道后文殊」,跟前面的「道前文殊」不同。

  善财一见文殊就发起大信心,这「见文殊」的意义是「自己感受到内心本自具足的信心」,而非「见到文殊师利这个人才发心」,这当中的意义颇为悬殊。经文中多次谈到「文殊师利能出生一切真心、大心的菩萨,而从不间断。」这是指我们的信心能够一再地增长、成长。

  然信,但有信而未能见,以所信所证无二理,故无初普贤。信可始生,理唯极见,故文殊居初,普贤居后。

  然而信,也只是称「信心」而已;「见」是证得,所以只称信心而尚未「证得」。「所信」跟「所证」虽然是一而非异,两者一体,无二无别,但是理体的部份,只有在最终证得的时候,才能如实了知。而在尚未证得以前,你可以称信心,信心可以先产生,因此文殊师利在十信位之初,便显其威德,而普贤只有在证得理体之后,才彰显其德泽。这仍然有它的次序存在,「故文殊居初,普贤居后」,就是这个意思。

  前面的「要旨」跟各位提了一下,此能信、所信一对,用显「由凡入圣」的必要条件。换句话说,普贤行者比先具足「能信、所信」的基础条件,才能正确地了解到菩提道的下手处。倘若不能了解到法界体性,那菩提道的真正信心,又怎么能够在菩提园中辛勤地耕耘呢?所以一开始我们先取这个部份,意义就在这个地方。

  第2節 了解性与实践力

  原文

  以解行相对者。

  一、普贤表所起万行,上下诸经皆言普贤行故。

  二、文殊表能起之解,通解事理,穷方便故。慈氏云:「汝先得见诸善知识、闻菩萨行、入解脱门,皆是文殊威神力故。」

  又云:「文殊常为一切菩萨师故。」

  又云:「文殊心念力故。」

  译解

  用「能起信的了解力」,对「所起法界的万行」来说明。

  普贤菩萨表示法界的一切状态或现象。所以不论是《华严经》或任何经典,都称一切的本然状态为「普贤行」。

  文殊师利菩萨则表示能引发对「法界存在的本然状态,产生真正信心」的了解性,它能整体、宏观且通盘地了解到事相变化的来龙去脉,以及引起事相变化的主导原则、理路,乃至涵盖其中(事与理之间)的变通法则。

  弥勒菩萨告诉善财童子说:「你先前得以见到各种善知识,了解到各类菩萨行门,证入每一解脱门,这些都是文殊师利菩萨所代表的智慧,导引你对法界存在的本然现象产生了解度及真实不虚的信心所致。」又说:「文殊菩萨本来即是一切菩萨的启蒙师,也是这个原故。」又说:「文殊菩萨的心念力,念于一切众生。一切众生对法界存在的本然现象,产生了解度以及真实不虚之信心的这种智慧,也是因为与文殊菩萨的心念力相应的原故。」

  要旨

  本处以「能起之解」与「所起之行」一对,来说明法界中本然存在的状态。其中「能起之解」有「自证智力」的条件,而「所起之行」则有「境缘法力」的情形。

  能起、所起之「起」,是指引发、引起的意思。能起之「解」,是指由了解性、了解力或了解度的深浅,而引起对法界存在的本然现象所应具有的信心程度。所以它应该是属于「普贤行愿力」中的「自证智力」的部份。

  「所起万行」是指于法界中一切存在的本然状态。这种存在的本然状态,不是死寂的状态,它是蕴含宝藏、充满活力、光芒四射的状态,所以才称之为「正法眼藏」、「无尽藏」等。

  假如对这种状态能够充分了解,而令其如实展现,一一无遗,那就叫作「所起万行」。至于一般世俗所称:「引起一切行为或善行」的说法,为不了义之说。

  讲述

  这一段是解行相对。是用「能起的了解能力」来对「所起法界万行」作说明的。

  首先要了解的是「了解力」到底是指什么?通常我们每一个人,几乎都会说:「我知道了!」你把不知道的事情弄清楚了,这个「知道的能力」,不叫作「了解力」。而几乎所有学佛人都拿这个世间的一般概念来解释佛法,所以对佛法的了解就产生一种很严重的缺憾。

  就像很多人这样讲:「我了解你,我也很了解我自己。」这都不是真正的了解,这只是对某些现象的一种认知。你了解到自己什么?头发较粗?较细?年龄多大?我们所谓的了解,只是很表面的,并没有真正的了解这当中真正的内涵指的是什么。这当中牵涉到的一个基本问题,也是佛法中我们所感受不到的,而且一直觉得迷惑的事。

  譬如我们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这个讲起来、听起来很有摄受力。东西明明在这里,他说:「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这时候你会认为讲不通啊!昨天睡了一觉,你说是梦幻泡影,反正已经过了;早餐已经吃了,所以也是梦幻泡影。但你要是不睡不吃,现在的感觉会怎么样?你会说这也是梦幻泡影吗?你一定是很想吃又很想睡。那为什么佛经里头说一切都如梦幻泡影呢?你有没有仔细去了解?你说知道了,却又举了一堆似真似假,连你自己也搞不清楚的事情,然后说这些都如梦幻泡影,于是就下结论说:「我知道了!」这不是我们所谓的「了解度」。

  我们之所以说这些事情都如梦幻泡影,那就要了解到整体的现象。从出生到死亡,假设是一百年的话,那你要能够感受到这一百年当中,有三万六千五百个日子,每一天、每一小时、每一分钟你在做什么?你有没有很清楚地了解到?从头到尾你都很实在的走过,丝毫不能马虎,这就叫做「存在的本然现象」。

  我们却不是这样。你怎么到台北去的?这一段路,只有从这里出发,然后就到台北了,其余什么都没看到。在整个过程当中,你只记得起点、休息站、终点站。休息站是真的、还是假的?是真的吃过又拉过的地方?这些个点只是整个过程当中的点缀而已,而它实际的问题在哪里呢?

  整个实际的过程是历史的、真实的。你走过,这是一个事实,但是对于这个事实的本然现象,你却毫无印象。你只记得其中几个点、几个站而已,这些点或站,我们叫做「历史事相」,它确实是整个历史过程当中发生过的情况。然而在我们的脑筋里面,最后都只剩下零零碎碎的「历史事相」而已,这个历史事相在整个存在的本然现象里,只是一个点缀其中的花蕊而已。

  从这个地方来看,你就知道为什么释迦牟尼佛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佛法告诉我们什么才叫「真实」呢?我们从起步开始的每一步、每一公里、每一寸土地,所看到的一切风光,都是真实的。可是你如果要真实了知那个部份,那么那么必须记得,光用脑筋是没有办法彻底了解的,因为它是整个生命的一部份。要记得这点!

  你把这一段路扩大,从出生到死亡,仔细再想想看,你从出生到现在为止,脑筋里所记得的是什么?生日、毕业日、结婚纪念日?这些等等,都是「历史事相」,我们都只记得这些。除了这些以外,我们人生的过程当中还有其它很多很多的部份,而我们就是没有办法对生命中大大小小每一个部份的本然现象,巨细靡遗地完全看到。

  在我们生命领域里面的一草一木,你根本没有留意到,没有用生命去感受它,剩下来的只是用脑进去记的。脑筋所记的,绝对不是存在的本然现象,绝对不是生命的本体;脑筋所记的部份,一定是人生过程当中所发生过的「历史事相」,这些历史事相才真的是「梦幻泡影」。当有人说:「我知道了」,他所知道的往往只是历史事相,而非生命中所涵盖的那些真实的本质。那个真实的成份,我们常常体会不到,所以知道的也只是「如梦幻泡影」的部份,而不是真实的部份。

  那么,到现在为止,你能不能了解自己所「了解」的是什么?你根本没有了解力!你的了解性太低了,几乎没有;要论了解度,也差不多是零而已。能不能感受到?在日常生活中必然要做的事情,一定发生的事情,它不是假的,但是我们毫不在意,因为脑筋对它没兴趣。可是你要知道,我们之所以成为今天的我,乃是由过去一点一滴累积而来。过去的每一刻、每个点滴,都是生命的一部份,而我们自己却完全不记得了。这个地方,唯有用生命的感受力才能体会得到,那便是我们所讲的「了解力」。所以说学佛一定要用感受,用整个生命去感受,而不是用脑筋去想。

  不管是用生命去感受也好,或是去感受生命也好,就拿这场法会为例,一堂法会下来,它的殊胜性、神圣性,你能不能完全感受到?或只是像录音机那样一直在绕?要让我们受益的,你能不能去接纳?能接纳多少?人家说:「念佛可以保平安」,这是为什么?你要是不能真正感受到,那绝对保不了平安。若是你能感受到,那你的生命本质已然有所超越,也无需保佑了,你甚至都可以保佑人家了。关键就在于你是用生命投入去感受,或只有很单纯地用脑进去分别、判断和分析而已。这一点,是一个学佛人应该要深切体会的一个差异。

  学佛人跟社会人不一样,社会人一听经,立刻开始分辨讲得好或不好;学佛人…

《三圣圆融观》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