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三圣圆融观▪P2

  ..续本文上一页因缘条件,毗卢遮那如来则是我们所讲的标的。如来的标的,这个境界超越了一般识性的心缘相跟语言相,更超乎我们脑筋的攀缘与想象,所以藉由菩萨的这两个主要条件,来作为分析和说明的基础。假如你能了解到这两个条件的玄奥与微妙,那么就能明白这当中目标所指的浩瀚大海——这个佛果海,就是我们的自性海。但是在说明这两个主要的因缘条件时,要把它分为三个层面来说明。

  我们一般人学佛,会发现有所谓的「世间法」和「佛法」。什么叫「世间法」?什么叫「佛法」?你能不能下定义?你大概会说:「回家煮饭洗衣服、上班领薪水,这叫世间法;作功课、诵经念佛,这叫出世间法。」不是这样定义的。凡是你用脑筋去想的,通通是世间法。你什么时候不用脑筋,那才是出世间法。注意噢!当你用脑筋去想「怎么不用那个脑筋」,这还是在用脑筋想。

  佛法中有好多事情,必须自己去体会。简单提醒各位:「要身心自在」,结果你就很认真地追求那个「自在」,请问:「你认真追求自在,但自在真的求得到吗?」绝对求不到!自在不是追求来的,它是一种状态,是自然产生的。你说:「我要很精进的去追求成道!」告诉你,这样绝对成不了道!那不精进追求,难道整天睡觉就好?也不是!这当中就要我们自己用心去体会了。学佛必须经历「很认真」的过程,在这「认真」中,必须懂得感受,并且要提着极高度的警觉性等待,此即所谓「精进」。而我们都只是劳身疲倦,而非真正的「精进」。

  精进是要能够用心,我们则是很用力、很用功,而不是很用心,所以文殊师利菩萨才会提醒我们「善用其心」。各位必须能够去体会「不用脑筋」的那个部份,以及那样的情况是什么?我们都只是在用脑筋,脑筋的作用就是识性,而识性的作用会产生「心缘相」,会攀缘。譬如我在这里这样讲,你就开始顺着想了,想什么状况、什么状况……那就是开始攀缘了。

  有时候,我们会被文字所引导,例如「望梅止渴」,应该是你看大梅子就会产生唾液,因此而有止渴的作用。但是有好多人一看到梅子,不知道是什么?他会问:「这是什么?」人家回答:「这是梅子!」他一听是梅子,口水就一直流了。为什么「看到」梅子口水不流,反而是「听到」才流口水呢?看到柠檬,你的嘴巴不感觉酸,听到柠檬,却猛流口水。为什么呢?这叫语言相!

  语言很强烈地引导你,事实本身反而对你起不了作用,这表示你的生命已经有断层,已经失去某些生机了。你有没有活着呢?你还活着!那个「活着」跟行尸走肉却差不了多少,因为实际的境界对你产生不了作用,你活在一种想象和虚幻的境界里。这叫迷惑颠倒啊!这种人可不可悲呢?

  因此,我们所说的那个部份,是超越脑筋识性的心缘相跟语言相的。上面这个例子很通俗、很简单,应该很容易了解,可是如来果地,就进入很微细的部份了,这不是简单举个例子就可以了解的。我们举例给各位参考,是希望你能透过这个指导加以超越。在这个因跟果之间,我们应该有这样的了解。

  前面的「要旨」中提过,果海指的是自性海,也就是说,如来的佛果指的就是自性海。「二圣为因」则是因行的两大部份,换句话说,二圣的因行圆满了,如来的果德当即成就。而二圣之因满,就是指文殊、普贤的因要圆满。这有两层意义:

  第一个,二因各自圆满。

  第二个,二因和合交融为一体,和谐圆满。

  和谐的圆融体是理事圆融无碍。有些人,例如很多佛学专家,「理」可以讲得很多、很好,但「事」方面却做不到。很多讲理的人看到佛像,不见得会拜佛,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也有很多人「事」很会做,但「理」却不了解,学佛的这种人特别多,他参加法会、拜佛、念佛、作功课,样样不缺,问他为什么?他不知道,只知道这样拜佛、拜忏很好,但却讲不出个所以然来,这就是「事」方面做得很多,但「理」上却不了解。而理讲很多的人,可能一句佛号也没念过,他只会在理上进行种种考证和研究,因为他理事不圆融。

  同样地,很多佛弟子「事」做得很多,「理」则一窍不通,所以人家会骂你迷信,人家一骂,你就哭。历史上真的有释迦牟尼佛这个人没错,而他有没有教我们念佛呢?也有!可是为什么释迦牟尼佛这样教呢?你又讲不出来。这就是理事不能圆融,所以光会争论有没有西方极乐世界,那是毫无意义的。

  以这个例子来看,当我讲文殊、普贤性德的这些因缘条件时,你能不能让他们交融?譬如文殊讲的「信、解、智」三个,普贤讲「理、行、体」三个,那么你「信、解、智」跟「理、行、体」是否能够交融?我们常常将「信、解、智」和「理、行、体」分开,然后就不知所云了。

  「信、解、智」和「理、行、体」如何交融呢?文殊的「信、解、智」甚至是一体而非分离的;普贤的「理、行、体」也是一样。我们说明的时候,虽然是三个分开俩讲、来分析,但其实他们是一个,都是一体的。不但文殊的「信、解、智」是一个,普贤的「理、行、体」也是一个,而文殊跟普贤再进一步交融,还是一个——就是毘卢遮那佛。都是一体的,你能不能体会?

  而且,不仅仅他们两个是一体,我们、你们、他们、你、我、他,都是跟佛是同一个。「怎么会这样呢?佛是何等人?我是何等人?」告诉你,「何等人等于何等人」,通通都是同一个!你说:「我的意思不是这样,佛是那么的殊胜,而我是这么的贪嗔痴……」但是你知不知道,贪嗔痴也是殊胜的!是不是这样?你要能够去细细体会。

  第1節 信心——转凡成圣的先决条件

  原文

  一,能信、所信相对。谓:

  一、普贤表所信之法界,即在缠如来藏。

  故《理趣般若》云:「一切众生皆如来藏,普贤菩萨自体遍故。」初会即入如来藏身三昧者,意在此也。

  二、文殊表能信之心。

  《佛名经》云:「一切诸佛皆因文殊而发心者,表依信发故;善财始见发大心者,当信位故。」

  经云:「文殊出生一切菩萨无休息故。」

  然信,但有信而未能见,以所信所证无二理,故无初普贤。信可始生,理唯极见,故文殊居初,普贤居后。

  译解

  用「能信」的心与「所信」的法界,相对来说明这两大要素。

  第一,普贤是用来诠释「所信之法界」,也就是指处于混沌之中的如来藏。因此《理趣般若经》云:「一切众生皆是如来藏,即普贤的法界体性遍一切之故。」这是说一切众生虽然都处在无明当中,但其本身仍不失其为如来藏。所以《华严经》一开始讲:「入如来藏身三昧」,就是普贤体性遍虚空界的意思。

  第二,文殊表示「能信之心」。《佛名经》云:「一切诸佛都因为文殊的影响而发心。」这意思是说「依于信,而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这个「信」是内在具足的信心,不是对外寄托与依赖的相信。而善财一见文殊就发起大信心,这是指善财童子位居信位的情形。

  经文中说:「文殊师利能出生一切真心、大心的菩萨而从不中断。」称「信心」,只是称信心而已,还谈不上「证得」,然而因为「所信」及「所证」两者是一而非异、无二无别,所以在未证得普贤的法界体性之前,可以先产生信心,而理体的部份则在最终证得时始能知之。因此文殊师利在十信之初,便显其威德,而普贤则在证理之后,彰其德泽。

  要旨

  此能信、所信一对,用显「由凡入圣」的必要条件。换言之,普贤行者必须先具足「能信、所信」的基础条件,方能正确了解「菩提道」的下手处。倘若不能了解法界体性,以及在菩提道上具足真正的信心,又能如何正确地在菩提园内辛勤耕耘呢?故先举此节以明其真义。

  讲述

  第一个,用「能信」跟「所信」这一对来说明。以能信的心跟所信的法界,互相对照来阐明这两大因素。能信的心,是文殊的「信」;所信的法界,是普贤的「理」。这一段是以普贤为代表,来说明「所信的法界」。

  清凉国师这段论文跟华严经文一样,都可以从我们个人讲起。我们自己现在是怎么样的呢?我们现在就像处在混沌中的情况,迷惑不清,所以叫作「在缠」。「如来藏」是佛性的意思,这个佛性现在是处于混沌之中;我们现在被无明盖住了,所以叫「混沌」。

  我们现在都迷迷糊糊的,但是如来藏还是有的,并不因为我们身为凡夫,如来藏就没有了。所以《理趣般若经》讲:「一切众生皆如来藏。」为什么呢?「普贤菩萨自体遍故。」因为普贤菩萨的体性,遍布整个虚空法界,无所不在。我们虽然是芸芸众生,但仍拥有普贤菩萨的体,这个「体」就是如来藏。所以《华严经》一开始讲:「入如来藏身三昧」。如来即是自性,它隐藏起来了,在哪里呢?凡夫看不到!就像我们老是觉得很烦恼、很痛苦,在生活中老是感觉有一种逼迫感、一种压力。虽然有这种逼迫感和压力,但我们的佛性仍旧存在,它只是隐藏起来了,并没有消失,并未丢掉。这是第一要义。

  《理趣般若经》说:「一切众生皆是如来藏,乃普贤的法界体性遍一切之故。」普贤法界体性既然普遍一切,则你、我、他,人人皆有佛性,都具足了这个法界体性。所有一切众生虽然都在无明之中,但其本身的如来藏仍不失其为如来藏。所以《华严经》中,初会即入如来藏身三昧者,就是「普贤体性遍虚空界」的意义,这是第一个部份。

  第二个,就是用文殊来表示「能信的心」。

  《佛名经》讲:「一切诸佛皆因文殊的影响而发心」,都因为受到文殊的能信之心影响而发心。诸佛的老师,都是文殊菩萨。如果我们把文殊菩萨拟人化,那就变成说:「所有的佛要学佛之前,都要先拜文殊师利菩萨为师」,那各位有没有拜文殊师利菩萨为师?这就麻烦了!如果你这辈子没见过文殊师利菩萨,那不就不能成佛了?不是这样子的!正确的意思是说,一切诸佛之所以会成佛,都是因为受文殊这个「能信的心」所影响的。

  换…

《三圣圆融观》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