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三圣圆融观

  三圣圆融观

  海云继梦 讲述

  

  序章 何谓三圣圆融?

  原文:夫上圣观人设教,言不虚陈,按指发挥,触事皆通。因有妙德,叩示以二圣表法之二义,遂着三圣圆融观。

  一毛之智观,难以度成,粗依教理,略示纲要,惟冀远识,虚己而求之焉!

  解释

  世尊因材施教,言必对机,从不虚言,按理发挥,凡事皆圆满,闻着皆通达,此乃拥有圆满圣德之所致。圣德难以直接陈述,故以普贤、文殊二圣为表法,以显因果圣德之妙义,故而写成这篇短文。

  寥寥数语,区区浅见,未足以全彰圣德之大观,仅概略依据教理,简单提示纲要以为参酌。愿藉此文以启来哲,以励大心众生,故当三思其旨,谦冲为怀,晋而全大旨,全彰法海矣!

  讲述

  这篇文章是清凉国师写的。开头这两段文字告诉我们,教学是因人施教的,要不然这个教法就没有意义。

  第一段告诉我们「因有妙德」,「妙德」是指世尊。佛有妙德,那这妙德要怎么来表达呢?就用普贤与文殊二圣作为表法。一个是佛,一个是二圣,「叩示以二圣表法之二义」,所以他才写〈三圣圆融观门〉。

  这个地方既然讲三圣,为什么不以三圣为表法,而以二圣为表法呢?对于古人来说,这是不言可喻的,但对于现代的我们,却不容易了解。不管讲华严三圣、西方三圣、娑婆三圣或东方三圣都一样,虽然说是三个,其实是一个——就是佛;两个则指两位菩萨。也就是说,当两位菩萨和合交融的时候,即是佛。所以不要以为「三圣」是三个摆在一起,就果地而言只有一个,以因地来讲则为两个,而不是三个同时出现。我们因为看惯了三个,就一直以为是三个,事实上不是这样。

  毘卢遮那佛是什么?简单来说,当普贤菩萨融入文殊师利菩萨,或者当文殊菩萨融入普贤菩萨的时候,就叫做毘卢遮那佛。西方三圣也是一样,什么叫阿弥陀佛?就是大悲观世音菩萨融入大势至菩萨,两者相交融的这一个体,即是阿弥陀佛。娑婆三圣也是如此,当观世音菩萨融入地藏王菩萨时,就是释迦牟尼佛。同样地,月光菩萨与日光菩萨两者交融,即是药师琉璃光如来。

  不管哪个佛,我们都要从因地的两位菩萨说起,那就是文殊、普贤,或者观音、大势至,或者观音、地藏,或者月光、日光。并不是我们原先以为的三个一组,而是两个互相交融,起作用,成就为生命的统一体,这时候乃称之为「佛」。我们一定要先了解这一层涵义。

  第二段,「一毛之智观,难以度成,粗依教理,略示纲要,惟冀远识,虚己而求之焉!」它的意思是说,简单几句话无法完全将佛陀那种殊胜、完整、全然宏观的理论表达出来,所以简单地按教理的纲目来说明,希望后人能依于此一指导原则深入、发挥和超越。并不是说他这样讲,我们也跟着这样而已,各位要随着时代推移。现代的信息和训练可以提供我们全新的启示,这样对佛法才能有真正的了解,而不致局限在名相上或依于表面现象随便作说明。接着看本文的部份。

  

  原文:三圣者,本师毘卢遮那如来,普贤、文殊二大菩萨是也。

  大觉应世,辅冀尘沙,而华严经中,独标二圣为上首者,托以表法,不徒然也。

  今略显二门:

  一者,相对明表。

  二者,相融显圆。

  译解

  所谓「三圣」,即本师毘卢遮那如来、普贤菩萨以及文殊师利菩萨。此处言「本师毘卢遮那如来」,而不称「本师释迦牟尼佛」者,盖有多义:

  一,约法身,不约化身,故称「毘卢遮那」。

  二,约自性,称「如来」;不约轨则,故不称「佛」。

  三,约「化法」(化导的方法)、「化仪」(化导的仪式),皆同称「本师」。

  本文乃约化法而称本师,旨在「觉悟之体」,故约「毘卢遮那如来」。权教(方便的教法。华严、天台等一乘家判法相三论之三乘教为权教,而华严、天台本身之一乘教则为实教)约化仪,称本师,旨在「觉悟之人」,故约「释迦牟尼佛」。

  觉悟之体者,乃就「觉悟之本身」而言。

  觉悟之人者,乃指觉悟之后的这个人。

  觉悟之人,主要是指「乔达摩」这个人,尤指成道之后的乔达摩。

  觉悟之体,是指觉悟这件事或觉悟的状态。

  一次大觉悟,系由无量的因缘辅助而产生。在《华严经》中,单举普贤、文殊师利菩萨为二大主要因缘,是为了彰显行者契入法界体之用意,而不是随便虚设的。现在先简略地提出二个下手处,让行者明了契入之要领:

  第一,「相对法」用来说明「其所含要素」。

  第二,「相融法」用以说明「圆融义」。

  要旨

  本段为前言。对此文的了解,关乎你对佛法,尤其对大乘佛法的全盘认知,所以首先标举出「觉悟之体」及「觉悟之人」的区别。

  其在「大觉应世」一词上,乃依于「觉悟之体」,解释为「究竟觉悟的产生」,而不将其拟人化称为「释迦牟尼佛」或「乔达摩佛」,故而「普贤菩萨」及「文殊师利菩萨」二圣,称为「二大主要因缘」,也是基于同样的道理。如此将全文衔接起来,才不会有紊乱的情形。

  是故先将三圣予以因缘化、条件化,而不将之拟人化,不顺俗方之意于此也!

  讲述

  何谓「三圣」?三圣即「本师毘卢遮那如来,普贤、文殊二大菩萨」。称本师毘卢遮那如来,而不称本师释迦牟尼佛,即可知是华严三圣的一尊佛。这有多义:

  一,为什么叫「本师毗卢遮那如来」呢?

  约法身,不约化身;讲法身而不讲化身,所以称「毗卢遮那」。

  二,为什么称「如来」而不称「佛」呢?

  自性称如来,不约轨则,故不称佛。从自性来讲叫如来,从轨则来说就叫做佛。

  三,为什么称本师?

  约化法、化仪,皆同称本师。从仪式或者从真理来探究,都叫本师。这个文章是从「法义、法理」来讲,所以称「本师」。

  这里的重点是在「觉悟之体」,而不是在「觉悟之人」。因为是讲「觉悟之体」,所以称「毗卢遮那如来」。权教一般的讲法是从化仪、仪轨上面来讲,所以重点在「觉悟之人」,因此称「释迦牟尼佛」。

  何谓「觉悟之体」呢?

  就是觉悟的本身、觉悟的这件事情,故称觉悟的「体」。

  何谓「觉悟之人」呢?是指「觉悟之后的这个人」。

  「悉达多乔达摩」这个人还没成佛之前是个「求道的人」,成佛后叫「成道的人」。不管是成佛以前或成佛以后,这个人始终就是那样一个人。从人来讲,他可以叫做「释迦牟尼佛」,这是尊称;或者叫乔达摩也可以,这是从「觉悟的人」来讲。

  「觉悟的人」是觉悟后、成道后的人,成道前和成道后的人是不一样的,这两者生命质量完全不同。我们讲「觉悟的体」是指「觉悟」的这件事,所以学佛就是学着要觉悟,学着了解觉悟的现象、觉悟的这件事情、觉悟的状态,而不是要你变成乔达摩这个人,那是不可能的。所以学佛的过程中,要先把这个标的和关键弄清楚,不然你会觉得很奇怪;「将来大家都变成释迦牟尼佛,那怎么办?」下面:

  大觉应世,辅冀尘沙,而华严经中,独标二圣为上首者,托以表法,不徒然也。

  前面「译解」部份谈过,一次大觉悟的产生,是由无量的辅助因缘所促成,并不是要觉悟就随便能觉悟的。但是在《华严经》中,单举普贤、文殊菩萨这两大因缘为主,是为了彰显行者进入法界体的用意,所以二圣的表法并不是随便讲讲、徒然虚设的。

  前面的「要旨」里也曾经跟各位提过,这一段虽然是前言,但却是我们能否对大乘佛法有全盘认知的一个关键,所以一开始就剖析「觉悟的体」跟「觉悟的人」有什么不同。就「大觉应世」这一辞来说,我们是依于觉悟的体、觉悟的现象、觉悟的这件事情,来谈究竟觉悟的产生,而不是把它拟人化,称其为「释迦牟尼佛」或「乔达摩佛」。

  同样地,我们是把普贤菩萨跟文殊师利菩萨视为两大主要因缘,而不将这二圣给拟人化。拟人化很容易陷入迷信,因此常常作梦就梦到了,但「因缘」只是个条件,不是具象的东西,怎么会有个人让你梦到呢?假如将二圣因缘化,你根本不会乱梦一通。

  只有从这层意义来理解,整篇文章前后才能够衔接、贯通。这样来看大乘经典,也才不至于迷茫,否则读大乘经典,尤其性宗的经典,你会分不清楚到底在讲什么,因为你对经文的法义不够了解。你依文解义,就会一直以为佛法讲的尽是神通变化,那就沦为迷信了。这也是为什么我们不依据现在佛教普遍流行的那种说法来解释的原因。我们要先将「三圣」予以因缘化、条件化,而不是将它拟人化,因为经典的真正用意在这个地方。

  以下简单地先提出两个下手处来作说明,以便让行者了解如何进入这个法界的要领。

  第一个,是用「相对法」,来说明它所含的要素。

  第二个,是用「相融法」,来说明它的圆融义。到这个地方为止是前言。

  第一章 二圣因门的相对表法

  原文:相对明表者。三圣之内,二圣为因,如来为果;果超言想,且说二因。若悟二因之玄微,则知果海之深妙。然二圣因门,略为三对。

  译解

  首先用相对法来说明其中的要素。

  三圣之中,普贤、文殊师利这两个主要的因缘作为条件,而毗卢遮那如来则为佛果标的。因为如来的这个境界,超越了一般识性的心缘相与语言相,所以就由菩萨的这两个主要条件作为分析的基础。假如能了解到这两个条件的玄奥与微妙,那就能明白这个佛果标的有如浩瀚大海的深广与玄妙。而这两个主要的因缘条件,可以大略分为三对(即能信所信相对、解行相对、理智相对)来说明。

  要旨

  果海指自性海。二圣为因,即因行的两大部份。换言之,假如二圣的因行圆满,则如来的果德也成就了。二圣之因满有二义:一者,二因各自圆满。二者,二因和合交融而成一体。此一和谐的圆融体,其实就是如来的果德。

  讲述

  现在要开始讲它真正的因缘关系,先依文销义。

  首先,用相对法来说明其中的要素。三圣之中,普贤、文殊这两个是主要的…

《三圣圆融观》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