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華嚴禅行法--《禅觀》第九集▪P3

  ..續本文上一頁裏沒成就,那個都成就了,但是那個沒用,不是你時間長的,你就是偉大,不是,是那個要領你要有,要有要領,這個要領怎麼來呢?這個我們是跟各位展開了,整個過程是這樣過來。

  但是我們第一個陷阱這個好克服,舒服禅好克服,因爲這麼一講你就會警覺到了,但這個不好克服,置心一處,這個觸功德一産生的時候,你就不知道了,一坐下去,奇怪,怎麼螞蟻那麼多,一找沒半只,可是全身都感覺到像螞蟻都爬上來一樣,不坐又不行,一坐下去就有那種恐懼感來,那你怎麼辦?螞蟻雄兵,真的是螞蟻雄兵,你一找沒半只,倒黴的一兩只會被你抓到,其他不知道跑哪裏去了,但是一坐,那個境界就會出來,怎麼辦,你會恐懼,恐懼就會,真的精進的同修他就會鑽進去了,一鑽就初禅定,這個很快會有的情況,那一進入初禅定你就解脫了,是解脫了,那種情況,觸功德的那種苦,那個處境你就消除了,但是進入初禅定並沒有成就,是修得福報。這有福報。

  但有了禅定不叫禅師,你要搞清楚,因爲這裏面的幾個重要過程,你都沒有辦法掌握,就算你這裏能夠掌握過來,你是能夠出叁界沒有錯,但是也變焦芽敗種,因爲你那個種子不能用,這叫非人格法身,你的生命已經變成跟石頭一樣了,不能起作用了。

  這種阿羅漢會有很多地方石頭神、樹神,會成爲器世間的神,這叫世間族。那你假如世間族跟佛法有緣的話,你還會成爲道場神,執金剛神,那還不錯,從那邊再開始學佛,那才開始學佛,你別以爲了不起,你以爲什麼神什麼神,你才要開始學佛再回來,有的在這個地方會起嗔心,起嗔心,觸功德時候會起嗔心,那就變天龍八部,會變天龍八部,那個個性你會顯現出來。

  所以我們在這個地方,爲什麼說你一定要依止善知識,你不依止善知識也可以,你是法行人,那法行人有法行人應該具備的條件。

  法行人有法行人應該具備的條件,他有兩個條件,第一個要有無盡超越的這種天賦,不要說我成功了,沒有成功不成功,我成功了,我第一個要什麼,要求證是不是真的成功。然後我要驗證,我這樣算成功嗎,自己肯定了以後,還要再超越,要經過叁個條件。要一再的去超越,這沒有極限的,這是法行人的第一個條件。

  第二個條件從第一個條件來,就是他自己會一再的反省跟檢討,這叫忏悔,這個修行人要是真的法行人,他絕對非常謙虛,因爲他要一再的反省檢討,反省檢討,反省檢討,在反省檢討就要忏悔,他一直要做這樣的一個工作,因爲我不反省,我不檢討,誰來鞭策我?所以我們在修行的時候都要求有一個護法,一個就好,不要一大堆,一大堆纏不清,一個向左轉,一個向右轉,我要往哪裏轉?我就要求一個護法他要鞭策我,有形無形不管,反正我就跟菩薩講要個護法,我要懈怠,我要自得,自滿,自大,要給我好好的這叫什麼斧劈,斧劈就叫拿斧頭來劈,叫斧劈。

  所以你不要看,佛法在自我要求都很嚴格的,你看,未供先嘗叁斧頭,私造飲食九鐵棍,你自己爲什麼,他不是要懲罰人家,是自己要警惕自己,自己要求自己,這個是法行人的一個基本要件,這兩個一定要有,而對自己要求嚴格。

  那麼在行法上呢,他要一再的超越,一再的超越,不是說我成就了,成就就沒事了,沒有那回事,就算成佛了成佛要幹嘛?成佛就坐在這裏被拜是嗎?不是這樣,所以那一種永無止境的超越自己,是法行人的基本。

  那麼我們假如是個信行人就按照這個標准,其實信行人,我們現在都是信行人的時代,不要以爲我們是法行人的時代,你看,虛雲老和尚他師父是誰?也不是什麼了不起的大德;來果禅師也不是什麼了不起的大德當他的師父,他師父都沒有名字,來果禅師去找他師父,他師父在抽煙,他一看很生氣,把他的香煙,以前點香煙不像現在那麼簡單,通通把他丟掉了,然後警告他說你再不改我就不來,結果他不知道他師父有沒有改,他從來就沒有再見過他師父,但是他成就那麼大,他是不是法行人,是法行人,可你就不能夠說我也要跟他一樣當法行人,你還早,他可以,法行人是不類比的。

  你假如看到他這樣,要學他那一套,基本上你是信行人,你放心,因爲來果是這樣,因爲虛雲是這樣,所以我要跟他一樣,我告訴你,你是百分之百的信行人,你沒有法行人的料子,法行人都是橫空而起,石頭裏頭撞出來的,他有這本事你有嗎

  各位想想看。來果禅師他爸爸生病,菜刀提起來,自己割一塊肝給他爸爸吃,你能嗎,你做到再講,你說虛雲老和上,他討叁個老婆,洞房花燭夜就跑去出家了,你呢,叁個老婆剛好昏倒,所以法行人的你學不來,法行人你無法學,他是天生的。

  所以我們這個時候遇到佛法,通通你要當信行人,自己好好的一個一個來,然後只有一個要求就是我成就了然後再超越,不是成就了以後就等著人家供養,不是,要一再的去超越自己,這樣就好了,這樣子你這個信行人才不會停止成長。

  法行人他成就快,這輩子一定入法界,成就法身大士的領域,信行人常常會中途停止,因爲你缺少推力,那你假如在信行人的基礎上,在學一個法行人的永不停止的這種情況,這輩子照樣可以成就,假如你是一個圓融道的行者,那就更好,這是整個修行的過程裏,我們提醒各位要注意的是這一點,怕的是各位你會自以爲是,修行怎樣,就自以爲成就了,我相信這個整個過程裏,你要經曆的整個修行的階段,我們是跟各位講的很清楚。

  從發心打坐開始,打坐,打坐是通稱,禅修叫打坐,淨土叫念佛,誦經也是,通通叫做打坐,那麼在整個過程裏,要訓練你去感受那個法身的存在,通通一樣。

  念佛人透過念佛觀感受到法身的存在,你能夠感受到法身的存在,看你的性德,你就決定往生,哪個佛國土無所謂,因爲你的性德,你的性德要去藥師佛那裏,你說我要往生阿彌陀佛那裏,不可能去阿彌陀佛那裏,因爲是跟你的性德相應的地方,你就到藥師佛去,你會不會到那邊感覺到後悔,阿彌陀佛那裏不會寫極樂世界站請下車,到極樂世界的同修們請下車,不會,沒有這一個,你說我要到那裏去,怎麼跑到藥師佛這裏說終點站叫我下車,沒有,反正你到了時候,自然就相應就去,因爲那是性德相應的,不是口號相應,你要留意到。

  極樂世界車站在哪裏,他不會廣播員廣播你到極樂世界的同修們趕快下車,請不要忘了別人的行李,不會,你修了多少功德,你自然帶多少功德去,別人的功德不會給你帶走,你放心,你的功德別人也帶不走,所以是從你的性德來的。

  念佛也好,五停心觀包括念佛觀,不淨觀,因緣觀還有什麼觀,好像慈悲觀,他都有他的依據,透過那一個觀的基礎,我們是透過數息觀,數息觀我要告訴你,透過呼吸你去訓練呼吸身,感受到呼吸身是一個系統,這個息身就是法身,你去感受這個部分。

  那麼你念慈悲觀,透過慈悲觀五停心觀之一,因緣觀,五停心觀之一,只要這五個當中的任何一個,你都可以透過那個媒介去感受你的法身存在。

  那麼你那一觀跟誰學,那個善知識會教你,你不要說人家沒教你,是你自己聽不懂,你去那邊學,那邊一定會教你,不然他怎麼會當你的善知識,你會選他他一定是你的善知識,你到那邊去學,好好的把那個感受給提出來。

  你假如不是的話,你一定 掉入那個舒服禅裏面,舒服禅裏頭他不會去感受法身的,他就是在那裏很好,然後就以爲那個好的那種感覺他是幻境,你把它當真,所以永遠泡在裏面,泡久了變枯木禅,野狐禅,所以就變成這樣。

  野狐禅看過?畫漫畫的野狐禅,就一直狐狸頭這樣子,看到遠處的月亮,那情景很美,他就呆在那裏面,他就很美,這不止野狐禅,白蛇精也是一樣,狐狸,蛇這些,他們都很喜歡待那個領域裏,待久了,他不會壽命無量長,你放心,烏龜比較長,其他沒他那麼長,他只是修得大福報,不是成就。

  你記得,感受法身的存在是第一個初級禅觀的階段,感受法身的存在以後,只要你能夠感受法身的存在,你就能置心一處,當你對于那個法身的存在沒有信心的時候,你的置心一處還沒有完成,不是沒完成了,技術上可能完成了,可是你不能感受到法身的存在,你的工程面淨識不能達成,因爲你有很多其他的中心價值觀會幹擾你,當你把感受法身的存在變成一種中心價值觀,本身也沒用。

  這個叫一世人撿角,這輩子沒用,這世人撿角、撿角,沒用,你不能把他變成一種意識形態。

  他是一種情境,這種情境你要去感受到法身的存在,他不是意識形態,你要感受到,哦,原來呼吸是這樣子,是個生命,你感受到呼吸是個生命,念頭也是個生命,可是你的念頭是支離破碎,就不能構成念身,念身是報身,你感受不到報身的存在,感受不到法身的存在,你還要感受什麼,你只感受到七情五欲的存在,那就不對了。

  所以在這個禅修的過程裏,主要是在這個地方,當這個部分完成的時候,那你置心一處是技術面,工程面淨識完成,法身也完成,現在我要看法身是怎麼活動了,正向的,根性作用,心活動的軌迹你就可以看得很清楚了,慢慢一步一步來,那麼識性是怎麼樣,我從八識識構成的概念我看清楚,這樣看的很清楚,概念可以不要進入八識識,所以當你看到概念形成的時候,證初果,這初信位,當你看到八識識是怎麼樣由五蘊識來構成的時候,你就證二果,你看到五蘊識怎麼形成就受想行識五蘊怎麼繞一圈的時候,就證叁果,要一步一步往前走,這就識性的作用,所以從識性你就一直還原,把他推推推,推到根源去,你就看到無明。

  無明就好像小偷一樣,在那裏不要給我進來,你就停住了,你能夠看到這一點的話,病,病來到那裏STOP,你就不要給我進來,你就把他擋住了,生死到那裏,給我停住,因爲他那個是識性,他要起作用的時候,你就在門口把他擋住了,全部還原了。

  你要什麼境界,通通在這個地方,無明要現前的時候,你把他擋住在外面,不讓他進來五蘊流轉,你就沒有這些一切業力,破無明功德在這裏,當你沒有辦法掌握這一點,所以無明一起作用,他就跳進來,無明一起作用等于門開了,他就進來了,病苦,生死,煩惱,意見,通通進來,當你在那個地方守住了的時候,他要來,對不起,此地不歡迎你,他永遠進不來。

  你的心性之中産生什麼變化,那些雜質不會進來,心性的作用是純然的叫做在薩婆若海中,這個叫做流入薩婆若海,心性的活動,純然的那個部分,任何的無明想要起作用,都沒有辦法産生。

  換句話說,無明想要起,那一念無明皆不起,我們是一念無明起你沒辦法,百萬障門開,你現在一念無明皆不起,他想起都起不來,因爲在一開始的地方,你已經把他踩住了,你不要給我進來,這個大門不爲你開,永遠進不來,在生命裏你所流淌的,是心性念的本然狀態。

  什麼七情五欲,哪有可能有七情五欲,五蘊要流轉的時候,都已經關門了,你還有什麼七情五欲,這是關鍵處。

  我們是期望各位從這個地方來學習,你先看清楚,禅觀他到底是在修什麼,不要弄錯了,我們絕大部分都在這裏弄錯,好我們休息一下,等一下再講。

  

  

《華嚴禅行法--《禅觀》第九集》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