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嚴禅行法----《禅觀》第十集
海雲繼夢和上
我們跟各位所提的這個禅觀,禅觀所能感受的這個境界,他是你大腦思維感覺跟幻想所不及的,而且也完全不同,所以只要你腦海裏頭有的,不管是感覺也好,那種所謂感受,你會用詞用的一樣的,只要是在你已知的範圍裏頭,都是大腦的記憶,推理、描述的境界,都不是真的。
禅觀是遠離大腦的東西,他是一種生命取向的模式,而不是大腦取向的模式,這個是我們要進到本門中來修學的人,我們第一個告訴各位的,不要用大腦。
不是說不要用大腦吃飯,你不用大腦吃飯,會把飯挖到鼻孔裏面去,是要用大腦吃飯,可是在修行的那種境界的感覺,是不能夠用大腦做類比的。
這裏面除了這叁個,大腦的感覺幻想,理智大腦的部分是無法觸及禅觀這一塊,還有一個東西,這也是語言很沒有辦法去表達的,就那個理性不是大腦的冷漠,你要留意。
禅觀是絕對理智的,但是不是冷漠,禅觀當中是非常溫暖的,熱情澎湃的,不是那種冷漠的,你在感覺上要有這一種區別,假如你修行到最後是冷冰冰的,人家跟你握手,你就丟一只死手給人家,那個大概都弄錯了。
他會使你的生命能量非常充沛,所以他不可能是蕭條的,冷漠的,冷冰冰的那一種,那種人基本上是修錯了。
而他的熱情澎湃又跟魔道的那個熱情澎拜不一樣,魔道,你看西遊記裏那個唐僧被牛魔王抓起來,人家開始在煮火鍋准備要烤肉,涮唐僧肉的時候,那一種熱情澎拜慶祝,那個也不對,所以他的熱情不是那一種無有章法,你要慢慢去體會這個。
他很理智又很熱情,他不是那種熱情很混亂的那種情況,所以在語言在表達的時候,他沒有辦法去表達這一種情境,所以我們跟各位說,你一定要經過一套嚴格的生命改造的那種方程式的訓練,以後你才能得到整體的,假如沒有的話幾乎都碰不到,所以這一塊。我們跟各位講,在整個過程裏,你是用知識沒有辦法去探討的,用大腦沒有辦法去摸索的。
所以我在用這個表,這個表我們叫什麼,叫開悟之路,這個不知道誰取的名字,我不知道,反正就用吧,反正也不錯。
這個表以外,另外一個表,這個表我也沒起名字,他就叫生住異滅,因爲這四個字比較大,就叫生住異滅,生住異滅四個字不是這個表的名字,不過也好,反正懂了就好。
爲什麼我要用這兩個表達方法,一個是直向的表達,一個是橫向的表達,直向的表達,你容易橫出叁界,一看就知道他就在這裏要轉彎,你不轉彎他就跑到四禅八定去了,這個不對。
所以這個開悟之路這個是符合我們講橫出叁界的表達方式,其實你這個圖要把他這樣畫過來也可以,爲什麼我要這樣畫,這表示圓心在置心一處這裏,圓心,因爲我們在畫圖表的時候,這是縱軸線,這是恒軸線,所以就用這樣來表達。
其實你把他反過來,橫出叁界往這邊轉,也可以,沒有說不行,我畫的僅供參考,你看不慣可以把他反過來畫,不一定通通右轉,左轉也對,只要表達那個意思就好,但是你一直往這邊走就不對了,假如你要把這條線劃成直的,把這條畫成橫的也可以,他是解說的不同而已,圖形怎麼長相都沒關系,你解說要弄清楚就好,你說,這個直直上去是對的,轉彎是不對的也可以,那這個就是初禅二禅叁禅四禅了,那這個彎了,你彎了就錯了,他直的上去就對,那你要這樣解釋也可以,這沒有關系,但你要了解修行的時候的那種狀態,我們講的那個,那個,到底是哪個樣子的那個你就把他弄清楚,這是一個。
我們現在要跟各位談的是生住異滅的這個部分,這個部分在剛才那裏也談了,在前面的這個定義我們現在就不談了,現在主要談下面的這個。
行法中我們要留意的這個部分,這一個關鍵是在于,我們在這個地方,這個住的地方,這個五蘊流轉的部分。
我們跟各位談過,真的修行是在住的這個區塊裏,因爲這裏頭事實上是這個受想行識繞一圈的時候,繞一圈就形成五蘊識了。
可是這個五蘊識是大腦記憶所不及的地方你記不起來,他五蘊識要一直轉轉轉,轉到形成八識識的時候,你的大腦才有記憶的單位。
八識識的,那那個時候,你已經經過幾千個念,幾萬個念了,八識識才形成,八識識再進一步才構成一個完整的概念,你才會用。
所以你現在在講話都是概念,很簡單的,爸爸這個字很單純,可是你要知道你的爸爸跟他的爸爸是不同一個,同一個就完蛋了。所以你的爸爸跟他的爸爸絕對不同一個,爲什麼不同一個,因爲概念不一樣,那個詞已經變成一個概念了,他不是那個詞,已經不單純了。
你知道嗎,所以概念裏面的東西是不同的,八識識是在形成的過程當中,你大腦已經可以記憶了,其實你八識識裏面的跟他八識識裏面的同一個東西已經不同一個了,比較類似有可能是五蘊識在轉的那個部分,但那個東西大腦記不起來,大腦記憶的時候那個單位太小了,八識識你還有個模糊的概念,到概念你才會用。所以這個地方就提到你把這個部分弄清楚。
我們再看下面,爲什麼修行要經過這個地方,初果,初信位見八識識形成概念,這個地方叫淨識,這個形成概念的時候,這個叫淨識,他還沒有中心價值觀的作用,所以不成爲染識。
你這個地方就概念沒有錯,這裏也叫概念,但這個染識是一個簡單的綜合概念,在淨識裏頭是單一概念,你要留意到,這是有區別的。
所以我們在跟你講說,工程面要從這個地方開始整理也好,這邊都是意識流,意識形態象水流一樣,多的不得了,那個意識形態已經變成一大串,一大堆東西,你看那裏面有多少東西在裏面,他已經不是單一的東西了,太複雜了。
那麼這個意識形態其實在這個上面我們就跟你講,意識形態所造成的行爲,這邊叫做意識身,生死輪回都是意識身在輪回,他已經是無形狀的,但是是他主要在主導的。
所以你造的業多,你的苦報就多,你修的福多,你所受的樂報就多,是在這個地方。
那我們修行第一個先把意識形態流,象河流一樣把他淨化掉,少一點,少一點叫概念包,概念一包一包,像拿粽子,一串,拿起來一大堆,不是一個概念,所以你在談一句話,談一個概念的時候,其實是一串的,這個叫做概念包。概念包再淨化,還要再淨化到第叁個階段,所以你會變成比較單純的綜合概念,也就是你那個概念裏有一個。
我們說學佛,學佛你就想起來吃素,五戒,學佛爲什麼跟吃素跟五戒有關系?就學佛,所以.....好像當然要有吃素跟五戒,那個其實這個是什麼,叫做中心價值觀。
你要當美國人,當美國人好像很簡單,我只是想當美國人而已,他要你宣誓,放棄其他國籍,向美國效忠,這個叫做中心價值觀,有一個中心價值觀在那個地方,使你很多東西都會因爲他而定位,這個叫做染識。
你要留意一下,人家在講話,"要當人家的兒子,要做人家的媳婦",媳婦你就知道,爲什麼,他有一個中心價值觀在,你就變染識了,這個叫染識,這裏已經很單純了。
綜合概念是概念,但有一個中心價值在,所以我們看到這邊的人在講話的時候,你在跟他講,他就不過、但是,你講完了,他又可是,你又講完了,還有,使你沒辦法,你不知道他在講什麼,他會轉來轉去,雖然他提一個問題,但他會轉來轉去,轉來轉去,這個都很麻煩,很多人在反應問題,他不能單純,他講不出他到底要講什麼,因爲他講了很多不過,但是,可是,還有,很多這種東西就不行。
但是這個地方(染識)他就只有一個狀況,你一講,他就“不是說嗎....”不是說什麼,他那個叫中心價值觀,他除了這一個問題以外沒有了,你要講什麼,他就不是說嗎,那個中心價值觀在那裏,這個叫做綜合概念。
把中心價值觀掙破出來就變淨識了,概念單一,那麼單一概念的時候,你一個人活在單一概念的情況下,就是我們一般人講的很有善根,他要修行,就快了,他要感受到法身的存在也快了。
但是你要知道,這裏面假如你的人生,人格性不健全,人性有所扭曲的話,那通通沒辦法,因爲你所顯現的都是假的,都是幻境,從這個地方來看,你到了這裏以後,我們叫做修行開始線,是從工程面來的。
剛才那開悟之路講的主要都是技術面的,而這裏講的是工程面,工程面是一來一往,這是左右兩方同時進行。
所以華嚴經裏面要講左右,有沒有,兩千,二十,這種數字有二的數字出來,都跟你講修行兩方面,一方面破識,一方面長根,一方面破識性的作用,一方面增長根性的作用,左右兩方,只要講到二,左右,二十,二百,二千,都是這個意思。
這個就是華嚴經裏面的語言模式,這個語言模式直接就講行法,他不止語言模式,思維模式,他也直接講到行爲模式,修行你就要這樣做的,而這樣的模式裏頭非常微細。
所以這裏我們要談的,談住的這個範圍,所以這個區塊是住的範圍,是講修行,染識跟淨識這邊還是修養而已,但是沒有這個修養的基礎,你這邊的修行沒辦法進行。
而各位現在所講的修行都在這個(染識)裏面,能夠講到這裏面(淨識)來,就已經不錯了,現在講的修養大概是意識流變成概念包,就是修養很好了。
我們不但要把概念包變成染識的單純的綜合概念以外,更要讓他變成單一概念,這個一直到單一概念以前都叫修養,這個地方就是修行的功夫了,這個地方要修行要進入這個領域裏(住),我們在講修行就是指這個部分。
這個是不講情面的,我跟各位講,一講情面,就統統掉到這邊(異)來,就掉會修養這邊了,講修養的這個部分,西方人的語言叫做“愛的教育”,講這個地方(住)叫慈悲的教育,這個住的範圍叫慈悲的教育,慈悲你知道嗎,吃了自己背叫慈悲,不是陶瓷做的杯子。
這裏面不講情面,也不講愛的教育,他直接就要破你的我執,破你的識性跟慣性的作用,一講到破,沒有情面…
《華嚴禅行法--《禅觀》第十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