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華嚴禅行法--《禅觀》第十集▪P2

  ..續本文上一頁可講,因爲不破你永遠都在凡夫的階段,連行者的階段都不可能。

  所以第一個要破你的是什麼,看你這個地方是怎樣,那我們這個地方叫八識識成概念的這個部分你能不能看到,那你假如不到淨識這個地方,這一點絕對做不到。基本上你到淨識的時候。

  到淨識這個叫做名字覺,其實我們講的名字覺是在這個地方,住的地方叫名字覺,可是你現在修行還沒有到名字覺,還挂一個准名字覺,報名會通過,你才要報名而已,還沒通過,你要留意,因爲這個連初信位都還沒有。

  初信位是初果位,一進初果位你就預流,上道了,上道就不能倒車,倒車違規,很多人都喜歡開錯交流道,倒車下去,你不能倒退,所以只要上道叫預流果,七次天上人間來往就證阿羅漢,所謂七次是指剛好,剛好不是正好七個,就是說,你在天上人間要來往幾次不管,不管,來往幾次不管,到最後你一定會證阿羅漢,你放心。

  哪一個是這輩子來證阿羅漢的呢?你知道嗎?各位都很想看看這一個,有沒有他是預流果以後,天上人間來來往往七次,證阿羅漢的,到第七次,由最後一次要證阿羅漢的,你比較難遇到,而且遇到你也不相信,這個是一定的,但是我告訴你,我們在座當中有很多人是天上人間來來往往的,第幾次不知道,最後一次他就會證阿羅漢。

  我們這輩子看到最清楚的就是廣欽老和尚,通常在這個時候來的,他都示現不識字的狀態,以這個爲主,來會示現識字的,都已經是進入菩薩位了,所以有成就的阿羅漢,識字的,認識的,會講經,會說法,會說道理的這些,他都入菩薩位,而會進菩薩位就是前輩子是阿羅漢,這輩子再來的,這些人也很多,可是你就不相信,他就不能講太多,講太多你就不相信,像廣老他都不講,你就很迷,爲什麼,因爲他是這種阿羅漢,沒有爲什麼。

  那麼現在問題就在這裏了,你要具備這個條件,淨識的這個條件,好,這個這個地方一開始跟你講說修行是什麼,你就會看到概念是怎麼形成的,這是從識性上來看,這個(淨識)是一個單一概念,那你現在要看概念是怎麼形成,是從八識識來形成的,你就證初信位,初果。

  當你想有沒有再進一步,這個前面八識識怎麼來的,這就二信位,二果向,向二果走了。

  然後你看到五蘊識形成八識識,其實你在修行的階段裏,你不知道他叫什麼名字,但是你知道他是由這個東西來的,這個東西叫什麼名字不要緊,你自己取名,這個是我取的,那你認爲八識識不喜歡,你叫什麼識都可以,或者不叫什麼識也可以,你自己取名字。

  然後你再看到這個東西八識識是五蘊識來形成的,你就證二果位。

  那麼五蘊識的這個東西呢,你可能不叫五蘊識了,你不管把它叫做這個,那麼這個東西是怎麼搞的,你想要找那個東西就是變成四信位,叁果向了,當你找到說五蘊識是怎麼來的,是念,念經過五蘊運轉而來的,其實這個都已經很微細了,你已經證叁果了。

  叁果是五信位,你不要看,五信位在華嚴裏不算位,這個叫名字覺而已,名字覺的時候,你的那個心路曆程,心活動的軌迹已經很微細了,這個你大腦已經沒辦法計量了,你嘴巴能講出來的,嘴巴能講出來的都在這個(異)的範圍裏面,講的越多越清楚的越往後走了(滅),你放心了,哎,那個沒辦法講了,越沒辦法講究越往前面走。

  這個識性的東西就是這種狀況,所以我們講經的人很慚愧就是你講越多越沒用,講到最後所以什麼叫金剛經,畫個圈啵!一聲,金剛經講完了,你說那是在做什麼,就在這個地方,所以來到叁果位,基本上語言文字都沒有辦法表達。

  那麼叁果位你會想說那麼五蘊識是怎麼轉的,你又要往前走,四果向,四果向就到六信位了,好,六信位是准備向七信位走,破無明,破我執無明,就證阿羅漢了。

  那這樣就完畢了嗎?沒有,再往前走,八信位。再來你會破法執無明證九信位,那就沒什麼好破了,法執都破了,都通通放下了,那要怎麼辦呢,這個時候只是到九信位,連十信都還沒有,那這樣對嗎?再進一步,所以你在這個(異)時候,想要破無明的時候,就要培養廣大的那種法身觀要,有法身觀你要經過十信位就很快,假如你不培養法身觀,十信位你跨不過去,你要經過無量的叁大阿僧祇劫。

  你假如在這個地方就開始培養法身觀,淨識以前,剛才講的,那個禅修置心一處技術面那個以前就培養數息法,看到數息身就是法身的那種感覺出來的時候,你這個地方十信位是同樣的功夫來到這裏,到了十信位的時候,你一支香的時間就可以過了,你就證法身了。那以一支香去賭無量的叁大阿僧祇劫我想非常劃算。

  但是你假如不培養法身觀的話,你要無量個叁大阿僧祇劫,可是你培養這種法身觀的時候,經過這個地方(住)裏的話,大概時間比非人格性法身的阿羅漢成就時間要加一倍,假設這裏(住)需要兩年的時間,那你要四年,而且四年裏,這裏面的語言理路大概你會弄得很清楚,你比阿羅漢清楚,阿羅漢不清楚,阿羅漢只知道這樣子做過去,他在表達上面有困難。

  要留意到,只要你是個知識分子,你在入定的過程,在這個觀的過程裏,知識分子的麻煩就是他大腦會起作用,所以我們跟你講說你想要證阿羅漢最好是阿呆,阿呆容易證阿羅漢,那IQ很高的知識分子,腦筋轉的很快的人,通常在這個地方比較有障礙,但是這個障礙你可以轉化成你法身的資糧,這個就是你在華嚴的世界裏,可以有這個好處。

  他不是絕對缺點,也不是絕對優點,他會告訴你這個缺點如何轉化,如何運用。這個優點你要注意什麼,他有什麼陷阱。

  不然你去看看,在技術面裏,舒服禅一進去就全部卡住了,因爲你轉不過來,而這一點看得到就已經非常不簡單了,你要留意到,能夠跳過舒服坑的。

  以目前全世界的行法中來講幾乎沒有辦法,沒有辦法克服,所以你不要看,爲什麼在西方禅修meditation弄到最後會變成心理醫師的處方簽,就是通通以舒服禅來開的,通通都是舒服禅裏面的,他打坐禅修到最後就是舒服禅,而且他的最大特色就是不念佛不拜佛,你放心,就這麼簡單,因爲那是你們佛教的東西,我只要mediation就好。可是他不知道meditation 的東西就是yoga。因爲 medictation是他講的。

  我們講叫禅觀,你要禅坐,就一定要培養禅觀的能力,培養禅觀的能力,在這個印度教裏頭,這個系統裏來講,就叫瑜伽,瑜伽要訓練的就是大宇宙小宇宙,神我之間的關系,要統合的問題,他們瑜伽是這樣講的,所以叫相應。

  我們在講禅觀是要去體驗法身的存在,類似這種狀況,但是我們不講求合一,可是以你色身在世的立場來講,他是可以運用的,但不一定要合一,可是在一般外道的語言裏頭,他是講合一的,你要把他當合一,我們也可以開方便門,認爲是可以,但事實上合一不是我們的目標,你要留意到。

  所以你證得法身,並不是色身跟法身合一了,這個語言上來講叫做知見不正確,證得法身不是拿色身去跟法身合一,不一樣,這個不一樣的,但是從外道的語言來講,跟邏輯來講,我們可以承認他,但是你不一定跟他認同,要留意到,這個是知見的問題,你不是很嚴格的分辨的話,你看不到,這個定義的差別你看不到。

  所以爲什麼早期叫禅觀,不叫瑜伽,不叫相應,爲什麼不翻譯過來,有他的道理,所以要把瑜伽的這個東西怎麼樣很清楚的表達到中國來,跟中國現在的禅觀要怎麼樣表達成英國的語言文字,這裏面還是一番大學問,他還必須重新創造字眼。

  就像我們禅這個字。佛教進來以前根本沒有禅這個字,中國有定這個字,所以定很多,你到大陸去看,正定,保定,永定,都是定,定州,你看都是定,中國人定用的很多,但是就沒有禅,他沒有禅州,永定不叫永禅,沒有,那是佛教的東西,但是他把禅跟觀結合起來,觀是中國字,他也是因爲佛教傳進來,中國人才把觀這個字拿出來用。

  那麼把禅跟觀聯合來,這個字在表達瑜伽裏面的那個精髓,可是又不是印度教講的瑜伽的部分,可是佛教從印度傳來的時候就把這個字帶來了,這個字就已經帶進來了。

  所以在翻譯的時候不像現在,因爲英文翻譯發音的關系,我們又重新用瑜伽這個字了,不一樣,你必須把這個部分給弄清楚。

  所以我們在訓練的時候,第一個是在破,破識性的作用,這個地方最初的識性,從淨識開始,概念單一,概念開始,這個識一直破到微細的地方,最微細的叫無明作用,把他破掉了,在這個地方叫一念無明起,叫無明,從這個生到住這個地方就是無明,這個地方叫一念無明起,我們修行就是要讓他一念無明皆不起。

  那麼這裏面的狀況是什麼樣的一種狀況,那就是前面這裏,生的部分,生的部分這個叫本體念,住的部分叫生滅念,異的部分叫善惡念,滅的這邊叫變異念,念念變異,這個地方(異)你會比較好一點,因爲在善惡念當中你通常都是選善念,造善業,那生滅念就不一樣了,生滅念這個地方有一個,這個識的取舍,及住心,及是出離因以及性德佛刹的根本因,你要有佛刹就在這個地方,識的取舍上面。

  修行你不要看著都是我寫的,這是經本沒辦法寫的,要修行,修行把你的心路曆程把他變成這些文字,有時候想想我也真不簡單,因爲你要把這些東西弄出來,真的是很麻煩,不是要入定而已,你要浸在裏面才知道泡出這樣一個東西。

  你以爲這樣一句話要講的很簡單,經典都講不出來,爲什麼,因爲這是實際行法的東西,你知道了,知道你講不出來。

  所以我說叁玄叁要是義玄禅師開悟以後差不多十年到十二年他才講的來,你不要以爲他叁玄叁要,你說這個東西要泡多久才講得出來,而且還要對比,然後要讓你看到很清楚,還有多少人問你語出何處,我跟她講從頭腦裏産生的,他說那個不算,所以我本來是想說,這個叫第一念,第二…

《華嚴禅行法--《禅觀》第十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叁聖圓融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