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华严禅行法--《禅观》第十集▪P2

  ..续本文上一页可讲,因为不破你永远都在凡夫的阶段,连行者的阶段都不可能。

  所以第一个要破你的是什么,看你这个地方是怎样,那我们这个地方叫八识识成概念的这个部分你能不能看到,那你假如不到净识这个地方,这一点绝对做不到。基本上你到净识的时候。

  到净识这个叫做名字觉,其实我们讲的名字觉是在这个地方,住的地方叫名字觉,可是你现在修行还没有到名字觉,还挂一个准名字觉,报名会通过,你才要报名而已,还没通过,你要留意,因为这个连初信位都还没有。

  初信位是初果位,一进初果位你就预流,上道了,上道就不能倒车,倒车违规,很多人都喜欢开错交流道,倒车下去,你不能倒退,所以只要上道叫预流果,七次天上人间来往就证阿罗汉,所谓七次是指刚好,刚好不是正好七个,就是说,你在天上人间要来往几次不管,不管,来往几次不管,到最后你一定会证阿罗汉,你放心。

  哪一个是这辈子来证阿罗汉的呢?你知道吗?各位都很想看看这一个,有没有他是预流果以后,天上人间来来往往七次,证阿罗汉的,到第七次,由最后一次要证阿罗汉的,你比较难遇到,而且遇到你也不相信,这个是一定的,但是我告诉你,我们在座当中有很多人是天上人间来来往往的,第几次不知道,最后一次他就会证阿罗汉。

  我们这辈子看到最清楚的就是广钦老和尚,通常在这个时候来的,他都示现不识字的状态,以这个为主,来会示现识字的,都已经是进入菩萨位了,所以有成就的阿罗汉,识字的,认识的,会讲经,会说法,会说道理的这些,他都入菩萨位,而会进菩萨位就是前辈子是阿罗汉,这辈子再来的,这些人也很多,可是你就不相信,他就不能讲太多,讲太多你就不相信,像广老他都不讲,你就很迷,为什么,因为他是这种阿罗汉,没有为什么。

  那么现在问题就在这里了,你要具备这个条件,净识的这个条件,好,这个这个地方一开始跟你讲说修行是什么,你就会看到概念是怎么形成的,这是从识性上来看,这个(净识)是一个单一概念,那你现在要看概念是怎么形成,是从八识识来形成的,你就证初信位,初果。

  当你想有没有再进一步,这个前面八识识怎么来的,这就二信位,二果向,向二果走了。

  然后你看到五蕴识形成八识识,其实你在修行的阶段里,你不知道他叫什么名字,但是你知道他是由这个东西来的,这个东西叫什么名字不要紧,你自己取名,这个是我取的,那你认为八识识不喜欢,你叫什么识都可以,或者不叫什么识也可以,你自己取名字。

  然后你再看到这个东西八识识是五蕴识来形成的,你就证二果位。

  那么五蕴识的这个东西呢,你可能不叫五蕴识了,你不管把它叫做这个,那么这个东西是怎么搞的,你想要找那个东西就是变成四信位,三果向了,当你找到说五蕴识是怎么来的,是念,念经过五蕴运转而来的,其实这个都已经很微细了,你已经证三果了。

  三果是五信位,你不要看,五信位在华严里不算位,这个叫名字觉而已,名字觉的时候,你的那个心路历程,心活动的轨迹已经很微细了,这个你大脑已经没办法计量了,你嘴巴能讲出来的,嘴巴能讲出来的都在这个(异)的范围里面,讲的越多越清楚的越往后走了(灭),你放心了,哎,那个没办法讲了,越没办法讲究越往前面走。

  这个识性的东西就是这种状况,所以我们讲经的人很惭愧就是你讲越多越没用,讲到最后所以什么叫金刚经,画个圈啵!一声,金刚经讲完了,你说那是在做什么,就在这个地方,所以来到三果位,基本上语言文字都没有办法表达。

  那么三果位你会想说那么五蕴识是怎么转的,你又要往前走,四果向,四果向就到六信位了,好,六信位是准备向七信位走,破无明,破我执无明,就证阿罗汉了。

  那这样就完毕了吗?没有,再往前走,八信位。再来你会破法执无明证九信位,那就没什么好破了,法执都破了,都通通放下了,那要怎么办呢,这个时候只是到九信位,连十信都还没有,那这样对吗?再进一步,所以你在这个(异)时候,想要破无明的时候,就要培养广大的那种法身观要,有法身观你要经过十信位就很快,假如你不培养法身观,十信位你跨不过去,你要经过无量的三大阿僧祇劫。

  你假如在这个地方就开始培养法身观,净识以前,刚才讲的,那个禅修置心一处技术面那个以前就培养数息法,看到数息身就是法身的那种感觉出来的时候,你这个地方十信位是同样的功夫来到这里,到了十信位的时候,你一支香的时间就可以过了,你就证法身了。那以一支香去赌无量的三大阿僧祇劫我想非常划算。

  但是你假如不培养法身观的话,你要无量个三大阿僧祇劫,可是你培养这种法身观的时候,经过这个地方(住)里的话,大概时间比非人格性法身的阿罗汉成就时间要加一倍,假设这里(住)需要两年的时间,那你要四年,而且四年里,这里面的语言理路大概你会弄得很清楚,你比阿罗汉清楚,阿罗汉不清楚,阿罗汉只知道这样子做过去,他在表达上面有困难。

  要留意到,只要你是个知识分子,你在入定的过程,在这个观的过程里,知识分子的麻烦就是他大脑会起作用,所以我们跟你讲说你想要证阿罗汉最好是阿呆,阿呆容易证阿罗汉,那IQ很高的知识分子,脑筋转的很快的人,通常在这个地方比较有障碍,但是这个障碍你可以转化成你法身的资粮,这个就是你在华严的世界里,可以有这个好处。

  他不是绝对缺点,也不是绝对优点,他会告诉你这个缺点如何转化,如何运用。这个优点你要注意什么,他有什么陷阱。

  不然你去看看,在技术面里,舒服禅一进去就全部卡住了,因为你转不过来,而这一点看得到就已经非常不简单了,你要留意到,能够跳过舒服坑的。

  以目前全世界的行法中来讲几乎没有办法,没有办法克服,所以你不要看,为什么在西方禅修meditation弄到最后会变成心理医师的处方签,就是通通以舒服禅来开的,通通都是舒服禅里面的,他打坐禅修到最后就是舒服禅,而且他的最大特色就是不念佛不拜佛,你放心,就这么简单,因为那是你们佛教的东西,我只要mediation就好。可是他不知道meditation 的东西就是yoga。因为 medictation是他讲的。

  我们讲叫禅观,你要禅坐,就一定要培养禅观的能力,培养禅观的能力,在这个印度教里头,这个系统里来讲,就叫瑜伽,瑜伽要训练的就是大宇宙小宇宙,神我之间的关系,要统合的问题,他们瑜伽是这样讲的,所以叫相应。

  我们在讲禅观是要去体验法身的存在,类似这种状况,但是我们不讲求合一,可是以你色身在世的立场来讲,他是可以运用的,但不一定要合一,可是在一般外道的语言里头,他是讲合一的,你要把他当合一,我们也可以开方便门,认为是可以,但事实上合一不是我们的目标,你要留意到。

  所以你证得法身,并不是色身跟法身合一了,这个语言上来讲叫做知见不正确,证得法身不是拿色身去跟法身合一,不一样,这个不一样的,但是从外道的语言来讲,跟逻辑来讲,我们可以承认他,但是你不一定跟他认同,要留意到,这个是知见的问题,你不是很严格的分辨的话,你看不到,这个定义的差别你看不到。

  所以为什么早期叫禅观,不叫瑜伽,不叫相应,为什么不翻译过来,有他的道理,所以要把瑜伽的这个东西怎么样很清楚的表达到中国来,跟中国现在的禅观要怎么样表达成英国的语言文字,这里面还是一番大学问,他还必须重新创造字眼。

  就像我们禅这个字。佛教进来以前根本没有禅这个字,中国有定这个字,所以定很多,你到大陆去看,正定,保定,永定,都是定,定州,你看都是定,中国人定用的很多,但是就没有禅,他没有禅州,永定不叫永禅,没有,那是佛教的东西,但是他把禅跟观结合起来,观是中国字,他也是因为佛教传进来,中国人才把观这个字拿出来用。

  那么把禅跟观联合来,这个字在表达瑜伽里面的那个精髓,可是又不是印度教讲的瑜伽的部分,可是佛教从印度传来的时候就把这个字带来了,这个字就已经带进来了。

  所以在翻译的时候不像现在,因为英文翻译发音的关系,我们又重新用瑜伽这个字了,不一样,你必须把这个部分给弄清楚。

  所以我们在训练的时候,第一个是在破,破识性的作用,这个地方最初的识性,从净识开始,概念单一,概念开始,这个识一直破到微细的地方,最微细的叫无明作用,把他破掉了,在这个地方叫一念无明起,叫无明,从这个生到住这个地方就是无明,这个地方叫一念无明起,我们修行就是要让他一念无明皆不起。

  那么这里面的状况是什么样的一种状况,那就是前面这里,生的部分,生的部分这个叫本体念,住的部分叫生灭念,异的部分叫善恶念,灭的这边叫变异念,念念变异,这个地方(异)你会比较好一点,因为在善恶念当中你通常都是选善念,造善业,那生灭念就不一样了,生灭念这个地方有一个,这个识的取舍,及住心,及是出离因以及性德佛刹的根本因,你要有佛刹就在这个地方,识的取舍上面。

  修行你不要看着都是我写的,这是经本没办法写的,要修行,修行把你的心路历程把他变成这些文字,有时候想想我也真不简单,因为你要把这些东西弄出来,真的是很麻烦,不是要入定而已,你要浸在里面才知道泡出这样一个东西。

  你以为这样一句话要讲的很简单,经典都讲不出来,为什么,因为这是实际行法的东西,你知道了,知道你讲不出来。

  所以我说三玄三要是义玄禅师开悟以后差不多十年到十二年他才讲的来,你不要以为他三玄三要,你说这个东西要泡多久才讲得出来,而且还要对比,然后要让你看到很清楚,还有多少人问你语出何处,我跟她讲从头脑里产生的,他说那个不算,所以我本来是想说,这个叫第一念,第二…

《华严禅行法--《禅观》第十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三圣圆融观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