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华严禅行法--《禅观》第十集▪P3

  ..续本文上一页念,第三念,第四念,我想说第一阶段,第二阶段,第三阶段,第四阶段,想一想他问语出何处,干脆就给他叫生住异灭。

  你假如跟那个中医师,西洋中医师就不叫什么经络,什么经络,什么阳明经,什么太阳经,他叫第一线经,第二线经,就这样排,都可以,那没有关系,这些语言没有说一定说出处哪里,这是你修行的一个经验跟过程,把他表达出来。

  在表达的里面我们要的是那个,不是这个字,这个语言文字没关系,什么字都可以改,就是你那个状况要能够掌握住,现在要跟各位谈的是这个部分。

  假如从后面讲到这里(生),再从这里讲过去你就清楚了,所以这个图表你要好好抄,抄完回去再整理,整理以后再用你的,抄是用蓝色的抄,抄回去用红色的注记,红色注记以后呢,有了心得再用黑色的说明,你自己说明自己解释,那你的心就一直融进去了。

  然后你会发现这个表其实你可以写好多本书了,这里面任何一个都是这里(生)讲的一些部分,这个叫本体念,本体呀心的东西呀,叫本体没有错,心这个东西就本体来讲有本体心,本体性跟本体念三个东西。

  所以这个体所以叫本体心的心是体,性是本体的作用,性这个字就是心站起来,心生了,本来这个心是躺着,现在站起来了,有没有生了,叫性,那这个性前一念心的作用,这个今心,念这个字,就是现前这一念心,就摆在这里,就今心,叫念。

  中国字,不是字,艺术品,你看单纯的这个心,跟各位讲一定要谦虚,谦虚就是这一点,有没有,上面这一点应该点在这里,这里是空心,这一点不见了叫空心,对不对,会不会写,有没有写过,这里没有笔,要不要写给你看,这一点要点在这个下面,这个叫谦下心,这里有笔,写给你看看,这个叫空心,有没有看到,这里空的,这个叫空心,谦虚心的心是这样点的,这一点点在下面,这叫谦下心。

  所以中国字是艺术品,你要看懂,要会看,他这个,心点在这里是正常凡夫心,你开始修养就到这里,修行成就连这一点也没有,就空心,所以这个心的本身,我们给各位看的就是你要看到本体这个东西,他是有生命的,他体相用兼备的,并不是说心是本体所以就只有心,他有性,性是作用,你看心生,心站起来就生了,站起来不是用嘛,用了以后就产生念。

  现在问题就是,这个念你不会用,因为在这个本体里面的心性念这个本体念里你凡夫绝对掌握不到,你感受不到,所以要你禅定是干什么,进入禅定以后你要去参,怎么参,就看那个心念的轨迹怎么作用的,这个本体心是怎么来的你根本不知道。

  那小偷怎么进来你都不知道,所以你被俘虏了也不知道,因为你觉得这本来如此,所以你就被俘虏了,因为你不懂得这里面的结构,你所知道的状况都是到这个后面去了,到后面去了你已经被无明,一念无明起就是一个小偷跑进来把你俘虏了,一个强盗跑进来把你绑票了,你都不知道,无明就是把你绑票的那一个。

  那他怎么会起呢,因为你的心性念一起有相,这个相叫第一念,所以本体里面没有相,所以没有第一念这个东西,这个叫无念,当第一相产生的时候,这个叫实相,有人叫无相念佛,没有无相念佛,无相怎么念,这个叫实相,第一念叫实相,到无明一起,变成色,所以色是第二念,然后这个色变成第三念,以后为生灭念,也就是识开始了,以后为生灭念,从第三念开始为生灭念,其实识这个地方受有没有,这个第三念就是受了,画这条线下来,这个就是受,受就是第三念,到受你也感觉不到,那个心性念变成相,你是完全无知的,就好像胎儿在妈妈肚子里一样,到相都还在妈妈肚子里,父母未生之前本来面目,无明一起作用,你已经出生了,色已经产生了。

  这个时候你就流转了,你不知道,但是受是始作俑者,第六意识的作用,到这个地方你根本就不知道,然后开始流转,就绕一圈,受想行识,受想行绕一圈就叫识,就叫阿赖耶识,所以第六第七第八,然后就第八第七第六,这个绕一圈到这里,绕一圈从相绕一圈,用现在的语言讲,一的负29次方分之秒,那有几秒我不会算,他按秒来算是一的负29次方分之秒,你看有多快。

  那么你要从哪里看呢?你就看小孩子,你再回想一下,小孩子正在看东西的时候,怎么办,他两个眼睛瞪在那里,那个时候,你看两个眼睛瞪在那里,五蕴就一直流转,一直流转,你看叫爸爸,叫爸爸,他憨憨的,那一位怎么叫我叫爸爸,孩子有天赋,他要开口叫爸爸,那个爸爸一定昏倒,你叫他叫爸爸,他就爸爸,不会叫爸爸,你去慢慢的去体会。

  从那个时候,这个地方就一直在转,这个在转的时候叫五蕴识,脑筋没办法记,当逐渐形成形成,这个五蕴识他开始要跟外面的情况挂钩,原来这个人出来要叫爸爸,那个人出来要叫妈妈,他这个时候,不是这个人那个人,是这个image的时候叫爸爸,这个image的时候叫妈妈,到那一天他很高兴哈哈,爸爸,妈妈,不对,再一次,那个时候他就开始在调整,他从八识识再构成一个概念,概念他才能表达,你要留意到,这个就是这里面(住)在谈的这个部分。

  所以修行你从这边过来,你才发现,原来一念无明起,无明是怎么走的,这是另外一个理论了,那么你看到识是这样形成的,你就要破识,回到这里,那么我们从这边往这边一直走下去叫顺生死流,在修行就是从这边要走回来,叫逆生死流。

  所以前面这个地方都叫资粮道,真正修行在这个地方,华严的修行是进入这个(生)的里面,因为这个里面我们现在都不讲,因为这个地方是属于梵行品的范围,梵行品是从这个地方(异住的分界线)开始讲起,讲到这个地方(生住的分界线)一个阶段,从这个后面(生)一个阶段,应以实法而为所圆,那个十法就是在讲这个部分,修行完成的时候直接就进入到住的这个领域,他用一段经文讲过去,然后后面每一句是一个位阶,那就是生的这个部分。

  所以整个位阶次第在华严经里交代很清楚,你现在还没有到这个领域(异),这个领域都不及格,报名都不通过,所以不必讲太后面,虽然广告跟你宣传说这里(生、住)很不错,这里已经够辛苦了,再讲后面你都一头雾水。

  所以通常我们只介绍住的这个领域,不讲生的这个修行方式,因为这里是叫高级禅观,那现在你初级禅观先修,再修中级禅观,初级禅观跟你交代了,中级禅观你大概可以了解一下,等你这两个部分都成就以后,我们再来讲高级禅观,所以我们这里通常不讲。

  不是我不讲,因为除开华严根本没人讲,他怎么讲的到嘛,他连经典依据都没有,而经典依据在这个地方,十住位只有一句话,十行位也一句话,十回向位也一句话,十地位到七地以前一句,八地到等觉一句话,等觉一句话,妙觉一句话,那一句话你怎么修,你不小心背过去,整部经文都背完了,那你怎么修,你不可能怎么修。

  所以在这个地方这个法身位的这个修行方式,我们有这个修行的那个整个过程,位阶如何修的部分,甚至从根本智怎么形成,后得智怎么形成,自受用法乐智怎么形成,他受用法乐智怎么形成都可以告诉你,但是现在没办法讲,除非你要写博士论文,要不然的话你还是好好修。

  从这善恶念到净识,然后进入生灭念的就行,这是才是我们所要的,而你在善恶念里头就要感受到法身的存在,你能够真正感受到法身的存在,你修行才会不退心,舒服坑你才会跨越,那个触功德的陷阱你才会超越,要不然你一下子就溜过去了。

  这个不只是禅修,密法,净土,念佛,持戒都一样,你只要陷入舒服坑里都变成障碍,变成虐待,好好人生你不过,然后过那个莫名其妙的,毫无生命感的,那个叫修行修得很好吗?其实是你掉入了陷阱,这是我们一再的跟各位提醒的地方。

  这是从逆生死流来讲叫做破,破识性作用,那么从根性的展现来讲,那就是我们华严行者所要的,叫积极面的人生,因为这里面是讲逆生死流是破的。

  那么这个地方,我们现在跟各位谈的是,真正的从三段教学法,这一段叫第一段教学法,就是人格性养成教育,修行是人格养成教育,然后要有正常的家庭跟社会生活,正常的,不正常的不算,你在家里,家里有一个霸王,或者是一个女暴君,妈妈很能干,全家人都不要讲话,或者爸爸像霸王一样,他一吃饭的时候,大家都是小老鼠吃饭,不敢出声,那种情况,那种家庭生活基本上不健全。

  那个孩子只会做乖儿子或乖女儿,乖儿子跟乖女儿都很麻烦,因为你是压抑的,基本上心智年龄跟心灵年龄都不能成长,心智年龄跟心灵年龄没有成长的话,你在修行上有障碍,那个修行很容易掉入舒服坑里,这个要从舒服坑里把他拉出来都拉不出来,所以人格性基本上不健全。

  而之所以修行会成就的人都不是乖儿子,你放心,那个修行人会成就,他的小孩子都是调皮捣蛋的,不受教的那个家里气的没办法,把他丢出去,赶出去出家的那个,那个会成就,在家里很乖,很会读书,斯斯文文,那个去出家,都阿弥陀佛的,没有用,因为他已经被压抑了,他不正常,所以我们第一个,修行就是调整你的人格性法身,但是这个时候也没有禅观,这个没有办法禅观。

  这个地方我们从正向来讲,他不会逆生死流,他是真正的修行里的状况,我们大乘佛法我叫做宏观的佛法,后来之所以会兴盛,他就是从这里来的,从积极面来看人生的,那么在这个逆生死流这边,他是反过来的,他是被你现实人生是采取否决态度。

  在印度是可以,来到中国就不行了,我告诉你,现在到西方世界去也不行了,因为现在你看西方世界对于佛教为什么采取消极的态度,因为你都否定,今天汉传佛教还没有到西方世界,现在出去的只是法会佛教,不是汉传佛教,汉传佛教就是宏观的佛教就是在这个地方,要讲的是这个部分,可是这个部分现在除了我这个傻瓜以外没有人去讲,所以他们也都不认识…

《华严禅行法--《禅观》第十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三圣圆融观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