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華嚴禅行法--《禅觀》第十集▪P3

  ..續本文上一頁念,第叁念,第四念,我想說第一階段,第二階段,第叁階段,第四階段,想一想他問語出何處,幹脆就給他叫生住異滅。

  你假如跟那個中醫師,西洋中醫師就不叫什麼經絡,什麼經絡,什麼陽明經,什麼太陽經,他叫第一線經,第二線經,就這樣排,都可以,那沒有關系,這些語言沒有說一定說出處哪裏,這是你修行的一個經驗跟過程,把他表達出來。

  在表達的裏面我們要的是那個,不是這個字,這個語言文字沒關系,什麼字都可以改,就是你那個狀況要能夠掌握住,現在要跟各位談的是這個部分。

  假如從後面講到這裏(生),再從這裏講過去你就清楚了,所以這個圖表你要好好抄,抄完回去再整理,整理以後再用你的,抄是用藍色的抄,抄回去用紅色的注記,紅色注記以後呢,有了心得再用黑色的說明,你自己說明自己解釋,那你的心就一直融進去了。

  然後你會發現這個表其實你可以寫好多本書了,這裏面任何一個都是這裏(生)講的一些部分,這個叫本體念,本體呀心的東西呀,叫本體沒有錯,心這個東西就本體來講有本體心,本體性跟本體念叁個東西。

  所以這個體所以叫本體心的心是體,性是本體的作用,性這個字就是心站起來,心生了,本來這個心是躺著,現在站起來了,有沒有生了,叫性,那這個性前一念心的作用,這個今心,念這個字,就是現前這一念心,就擺在這裏,就今心,叫念。

  中國字,不是字,藝術品,你看單純的這個心,跟各位講一定要謙虛,謙虛就是這一點,有沒有,上面這一點應該點在這裏,這裏是空心,這一點不見了叫空心,對不對,會不會寫,有沒有寫過,這裏沒有筆,要不要寫給你看,這一點要點在這個下面,這個叫謙下心,這裏有筆,寫給你看看,這個叫空心,有沒有看到,這裏空的,這個叫空心,謙虛心的心是這樣點的,這一點點在下面,這叫謙下心。

  所以中國字是藝術品,你要看懂,要會看,他這個,心點在這裏是正常凡夫心,你開始修養就到這裏,修行成就連這一點也沒有,就空心,所以這個心的本身,我們給各位看的就是你要看到本體這個東西,他是有生命的,他體相用兼備的,並不是說心是本體所以就只有心,他有性,性是作用,你看心生,心站起來就生了,站起來不是用嘛,用了以後就産生念。

  現在問題就是,這個念你不會用,因爲在這個本體裏面的心性念這個本體念裏你凡夫絕對掌握不到,你感受不到,所以要你禅定是幹什麼,進入禅定以後你要去參,怎麼參,就看那個心念的軌迹怎麼作用的,這個本體心是怎麼來的你根本不知道。

  那小偷怎麼進來你都不知道,所以你被俘虜了也不知道,因爲你覺得這本來如此,所以你就被俘虜了,因爲你不懂得這裏面的結構,你所知道的狀況都是到這個後面去了,到後面去了你已經被無明,一念無明起就是一個小偷跑進來把你俘虜了,一個強盜跑進來把你綁票了,你都不知道,無明就是把你綁票的那一個。

  那他怎麼會起呢,因爲你的心性念一起有相,這個相叫第一念,所以本體裏面沒有相,所以沒有第一念這個東西,這個叫無念,當第一相産生的時候,這個叫實相,有人叫無相念佛,沒有無相念佛,無相怎麼念,這個叫實相,第一念叫實相,到無明一起,變成色,所以色是第二念,然後這個色變成第叁念,以後爲生滅念,也就是識開始了,以後爲生滅念,從第叁念開始爲生滅念,其實識這個地方受有沒有,這個第叁念就是受了,畫這條線下來,這個就是受,受就是第叁念,到受你也感覺不到,那個心性念變成相,你是完全無知的,就好像胎兒在媽媽肚子裏一樣,到相都還在媽媽肚子裏,父母未生之前本來面目,無明一起作用,你已經出生了,色已經産生了。

  這個時候你就流轉了,你不知道,但是受是始作俑者,第六意識的作用,到這個地方你根本就不知道,然後開始流轉,就繞一圈,受想行識,受想行繞一圈就叫識,就叫阿賴耶識,所以第六第七第八,然後就第八第七第六,這個繞一圈到這裏,繞一圈從相繞一圈,用現在的語言講,一的負29次方分之秒,那有幾秒我不會算,他按秒來算是一的負29次方分之秒,你看有多快。

  那麼你要從哪裏看呢?你就看小孩子,你再回想一下,小孩子正在看東西的時候,怎麼辦,他兩個眼睛瞪在那裏,那個時候,你看兩個眼睛瞪在那裏,五蘊就一直流轉,一直流轉,你看叫爸爸,叫爸爸,他憨憨的,那一位怎麼叫我叫爸爸,孩子有天賦,他要開口叫爸爸,那個爸爸一定昏倒,你叫他叫爸爸,他就爸爸,不會叫爸爸,你去慢慢的去體會。

  從那個時候,這個地方就一直在轉,這個在轉的時候叫五蘊識,腦筋沒辦法記,當逐漸形成形成,這個五蘊識他開始要跟外面的情況挂鈎,原來這個人出來要叫爸爸,那個人出來要叫媽媽,他這個時候,不是這個人那個人,是這個image的時候叫爸爸,這個image的時候叫媽媽,到那一天他很高興哈哈,爸爸,媽媽,不對,再一次,那個時候他就開始在調整,他從八識識再構成一個概念,概念他才能表達,你要留意到,這個就是這裏面(住)在談的這個部分。

  所以修行你從這邊過來,你才發現,原來一念無明起,無明是怎麼走的,這是另外一個理論了,那麼你看到識是這樣形成的,你就要破識,回到這裏,那麼我們從這邊往這邊一直走下去叫順生死流,在修行就是從這邊要走回來,叫逆生死流。

  所以前面這個地方都叫資糧道,真正修行在這個地方,華嚴的修行是進入這個(生)的裏面,因爲這個裏面我們現在都不講,因爲這個地方是屬于梵行品的範圍,梵行品是從這個地方(異住的分界線)開始講起,講到這個地方(生住的分界線)一個階段,從這個後面(生)一個階段,應以實法而爲所圓,那個十法就是在講這個部分,修行完成的時候直接就進入到住的這個領域,他用一段經文講過去,然後後面每一句是一個位階,那就是生的這個部分。

  所以整個位階次第在華嚴經裏交代很清楚,你現在還沒有到這個領域(異),這個領域都不及格,報名都不通過,所以不必講太後面,雖然廣告跟你宣傳說這裏(生、住)很不錯,這裏已經夠辛苦了,再講後面你都一頭霧水。

  所以通常我們只介紹住的這個領域,不講生的這個修行方式,因爲這裏是叫高級禅觀,那現在你初級禅觀先修,再修中級禅觀,初級禅觀跟你交代了,中級禅觀你大概可以了解一下,等你這兩個部分都成就以後,我們再來講高級禅觀,所以我們這裏通常不講。

  不是我不講,因爲除開華嚴根本沒人講,他怎麼講的到嘛,他連經典依據都沒有,而經典依據在這個地方,十住位只有一句話,十行位也一句話,十回向位也一句話,十地位到七地以前一句,八地到等覺一句話,等覺一句話,妙覺一句話,那一句話你怎麼修,你不小心背過去,整部經文都背完了,那你怎麼修,你不可能怎麼修。

  所以在這個地方這個法身位的這個修行方式,我們有這個修行的那個整個過程,位階如何修的部分,甚至從根本智怎麼形成,後得智怎麼形成,自受用法樂智怎麼形成,他受用法樂智怎麼形成都可以告訴你,但是現在沒辦法講,除非你要寫博士論文,要不然的話你還是好好修。

  從這善惡念到淨識,然後進入生滅念的就行,這是才是我們所要的,而你在善惡念裏頭就要感受到法身的存在,你能夠真正感受到法身的存在,你修行才會不退心,舒服坑你才會跨越,那個觸功德的陷阱你才會超越,要不然你一下子就溜過去了。

  這個不只是禅修,密法,淨土,念佛,持戒都一樣,你只要陷入舒服坑裏都變成障礙,變成虐待,好好人生你不過,然後過那個莫名其妙的,毫無生命感的,那個叫修行修得很好嗎?其實是你掉入了陷阱,這是我們一再的跟各位提醒的地方。

  這是從逆生死流來講叫做破,破識性作用,那麼從根性的展現來講,那就是我們華嚴行者所要的,叫積極面的人生,因爲這裏面是講逆生死流是破的。

  那麼這個地方,我們現在跟各位談的是,真正的從叁段教學法,這一段叫第一段教學法,就是人格性養成教育,修行是人格養成教育,然後要有正常的家庭跟社會生活,正常的,不正常的不算,你在家裏,家裏有一個霸王,或者是一個女暴君,媽媽很能幹,全家人都不要講話,或者爸爸像霸王一樣,他一吃飯的時候,大家都是小老鼠吃飯,不敢出聲,那種情況,那種家庭生活基本上不健全。

  那個孩子只會做乖兒子或乖女兒,乖兒子跟乖女兒都很麻煩,因爲你是壓抑的,基本上心智年齡跟心靈年齡都不能成長,心智年齡跟心靈年齡沒有成長的話,你在修行上有障礙,那個修行很容易掉入舒服坑裏,這個要從舒服坑裏把他拉出來都拉不出來,所以人格性基本上不健全。

  而之所以修行會成就的人都不是乖兒子,你放心,那個修行人會成就,他的小孩子都是調皮搗蛋的,不受教的那個家裏氣的沒辦法,把他丟出去,趕出去出家的那個,那個會成就,在家裏很乖,很會讀書,斯斯文文,那個去出家,都阿彌陀佛的,沒有用,因爲他已經被壓抑了,他不正常,所以我們第一個,修行就是調整你的人格性法身,但是這個時候也沒有禅觀,這個沒有辦法禅觀。

  這個地方我們從正向來講,他不會逆生死流,他是真正的修行裏的狀況,我們大乘佛法我叫做宏觀的佛法,後來之所以會興盛,他就是從這裏來的,從積極面來看人生的,那麼在這個逆生死流這邊,他是反過來的,他是被你現實人生是采取否決態度。

  在印度是可以,來到中國就不行了,我告訴你,現在到西方世界去也不行了,因爲現在你看西方世界對于佛教爲什麼采取消極的態度,因爲你都否定,今天漢傳佛教還沒有到西方世界,現在出去的只是法會佛教,不是漢傳佛教,漢傳佛教就是宏觀的佛教就是在這個地方,要講的是這個部分,可是這個部分現在除了我這個傻瓜以外沒有人去講,所以他們也都不認識…

《華嚴禅行法--《禅觀》第十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叁聖圓融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