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就是你的意識形態跟概念包要如何除掉的問題。
你別人修行怎麼修,不知道,我們修行要知道怎麼修,這是很重要的一個概念,這不是打壓,而是一種覺知,你一定要覺知到。
首先我們先想想看,你是不是像孟子這樣,予豈好辯哉?予不得已也,假如這樣,通通在意識形態裏面,我不是愛辯,我只是把事情講清楚。那這樣就沒辦法。
所以我們昨天晚上,韓國一個元應大師,元應法師,應該今天還在臺灣,他在韓國做了一個片子,他出家五十幾年,在韓國一個地方,弄了一個石窟,弄個石窟自己在那邊寫經,字寫得相當不錯,在臺灣展覽,國父紀念館,到今天結束,他們去看拿給我那個片子,他的DVD,昨天晚上我把他看了一下,今天晚上叩完鍾,大家休息的時候,僧衆全部要集合看一下這片子。
這個片子算是拍的不錯,不錯不是導演的技術的問題,而是這位老法師在講他修行的過程。這個我們在跟各位談的,就是談這個部分,他理論不會像我這樣講了,因爲他修的好,所以他不會講,因爲我沒有修,所以我才會講,所以我就講的很多給各位聽了,那他修的很好他都不會講了,可是他講的東西,其實就在這個地方。
他只有一個條件,他整個片子裏頭只要求大家要謙虛,這個就很麻煩了,因爲我也不知道怎麼搞的,這兩個禮拜以來,我一直要求大家謙虛,他叫下心,下心,謙下心,我們常講謙下心,謙虛不是表演給人看的,你要真的能謙虛,你在身語意叁業,自然就會表達出來,謙虛不是叫你沒有生命感。
我常講一個學生,當時我在教書的時候一個學生,他在佛光山出家,他還沒出家前,就在佛光山念佛學院的時候,我去看他,那時候我不知道他法名叫什麼,他就穿著短褂,忙上忙下,全身都濕了,我就站在樓梯口,他就從上面,我就看他從上面一直沖下來,沖下來,沖過去要沖過來,奇怪怎麼才多久,不到半年就不認識啦,然後我就看他從樓上再沖下來的時候,我就過去故意擋他,擋了一下,他閃過去又忙了,我看他從外面要忙進來的時候,我就揮揮手,把他遮住了,他一愣,嗯!老師,你怎麼來這裏,這個叫謙虛。
跟你講你都不知道,他那渾身是勁,一直忙著做他的事,謙虛不是要死不活,人家一叫,嗯!好啦,也好,修行就是要這樣有一個勁,你那個勁使不出來,那個修行本身出問題,所以我們在看謙虛,不是在看你語言表達的,你語言表達的謙虛不一樣,一個不知謙虛的人,他只是要表現給你看,像我這樣子,一直要表現給你看。
一個懂得謙虛的人,他不這樣表達,他會很明白的告訴你,我懂什麼,我這個給你參考,頂多是這樣子而已,當你一再想要表達讓別人知道,你懂什麼的時候,那是不一樣的。那就是你內在有虛,空虛不實,所以你就不懂得謙虛。
你真的內在很充實的時候,你外在他就會謙虛了,所以有實力的人才有可能謙虛,沒有實力的人是不能謙虛的,他無法謙虛,他只有空虛,他怎麼謙虛呀?
所以修行人你先弄懂這一點,當你開始在要求自己應該要謙虛的時候,其實你的意識形態就放下了,你就會放下了,這是一個關鍵,你說我要怎麼破我的意識形態,看你自己謙虛不謙虛,所以我們從圓融道上告訴各位說,你只有拜忏一條路,業相現前怎麼樣,就只有拜忏,你要不願意拜忏,你永遠沒辦法修行。
拜忏不是說我弄錯了,我才要拜,弄錯怎麼拜,弄錯你要改過,不是拜就好了,你要知道,你弄錯的話是你要改過,你沒有錯,可是你不順,不如意,那叫什麼,那叫業相,業相現前你要趕快拜,可是你的意識形態會告訴你,我又沒錯,我爲什麼要拜,那就意識形態,你不是修行。
修行是只要看到業相,我們就忏悔,那業已經現前了,你還不忏悔,你就一定要業撞到頭上了,你才說,我前輩子造什麼業,爲什麼要撞到頭來,你才要忏悔?
只要有相現前,我們就忏,只要你開始忏,那業即使沖著你來,他也會放慢腳步,就算完全不可躲的定業,他跟你碰在一起的時候,不會把你撞死的,就算定業,你忏到那裏該死,你也會死的很美。
爲什麼修行人的死都很美?定業不可轉,所以他那個業來到你這裏時,只是剛剛好密合在那裏,他就在那裏死的很美,可是凡夫不是,一定要業把你淹沒了,你就痛苦的要死,結果是苦死了,怎麼會美,苦死怎麼會美,不美,你要留意到,這個忏就是謙虛,謙下心就是忏悔,你不懂得謙虛的人怎麼會忏悔呀?
真忏悔的人一定謙虛,真修行的人也會感覺到,我要修行,我就不要讓業來現前,所以看到業相,他會很敏感,會敏感他就忏悔。
我們不是,你講清楚,要是我錯,我就去忏悔,要是你錯,要錯你就不用忏悔了,閻羅王就把你記進去,你不忏也可以呀,油鍋伺候嘛,刀山伺候,八寒地獄,八熱地獄,就這樣而已呀,你弄錯了,你還忏悔什麼,弄錯是要改過,就是我前輩子不知道造什麼,這輩子業相現前,我忏悔,你真的二六時中都在忏悔的人,那就謙虛,就謙虛,我即使有奉獻,我也不表示,我只是靜靜的做,因爲我怕會弄錯,因爲我不期望看到業相,所以他不會冒出頭來。
所以,我常舉例子說黃檗禅師,這個故事常講給大家聽,他當時在長安,長安有個寶光寺,應該是寶光,我這個久了記不清楚,裴休是宰相,他是很虔誠的佛教徒,在這之前他拜過幾個大師,像慧忠國師很有名的大德,像圭峰大師也是很有名的大德,他都認識。
那一天他到寶光寺,大殿落成,那個極彩的佛畫很多,他在參觀的時候就問了一下,這些方丈,大和尚,大德們,不是不能以音聲見我,以音色我嗎,對不對,假如以音聲以色見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你們怎麼通通把他畫出來,哇!一下子一幹人馬全倒,這些大和尚都答不出來,問了半天沒人知道,那有沒有真修行人,叫來問問看,想想,我們煮飯那一個大概是吧,好吧,就去叫來了,在大寮裏面,叫火頭,柴頭,木頭就叫來,來了他一看,一個老朽,走路也不太端正,當然,宰相就宰相,他自我介紹,我是當朝宰相裴休,請問師父上下,嗯嗯,不知道講什麼,他說我叫黃檗,黃檗,我請問一下,不能以音聲見我,不能以色相求我,怎麼把佛像都畫起來呢,這怎麼講?他說裴休,他說有,不就出來了嗎,不能以音聲求我,不能以色相求我,可是我叫裴休你怎麼有,他當下就開悟了,裴休是當時開悟的。
所以他那麼多國師當中,他認這個不是國師的一個大和尚做師父,後來他把金山寺那水漫金山寺那個法海,有沒有,法海就是裴休的兒子,叫他去跟黃檗禅師出家,就是這一個。這個黃檗真謙虛,但是你會看到他講話很有信心,他什麼也不講,就叫裴休人家開悟了。像我講那麼多,你們也不開悟。真有實力的人他不要啰嗦,他躲在一個角落裏,這叫真謙虛,我們都不是,我們剛好顛倒。
這個就是他把這個意識形態,把這個概念包全部除掉,當然他有成就這是沒問題了,我是舉這個大例子給各位參考,我們自己要試著把這些意識形態,把這些概念給除掉。
尤其當你去參訪的時候,要跟人家請教佛法,你不要一再的表示你的意見,因爲我們有我們的語言模式,他人有他人的語言模式,他人有他人的思維模式,所以當你在請法的時候,人家講的,你就要記起來,不過。。。可是。。。。你不要講那麼多,你華嚴宗的人你去問天臺宗的人,人家用天臺答你,你又用華嚴宗,打擂臺是嗎?你去踢館?你是去參訪,不是去打擂臺,所以問可以問,沒有不過,但是、可是、還有、沒有那些,一有那些,你通通錯了。這是一個要領。
在看你這個地方你會不會處理,意識形態,概念會不會處理。你要參訪一定要到淨識來,從這個地方開始。
修學也一樣,你通通要到淨識來,開始學習才有可能,要不然這邊你沒有辦法進行,禅觀沒有辦法進行。那你假如是已經到了,已經到了淨識的階段,那你自己要自我檢驗,檢驗你有沒有欣賞的能力。
我用最白話講,你到底對于生命的存在,對于美你會不會欣賞,你去培養這個能力,欣賞的能力,要培養這個能力。
有兩個地方可以去,第一個去看畫展,畫擺在那裏真的美嗎?還是人家布置的很美,你是看畫美還是他美術館很美。
我記得小時候沒錢看電影,都去看電影院,電影院會貼一些照片在外面,看著照片就自己編故事,明天到學校去了,就講個同學聽,我有去看戲院,我有去看戲院,然後我就把那幾張照片編一編講個人家聽 ,那電影我看過了,我沒有講電影我看過,我說戲院我看過,看過了就在那邊吹牛,然後再經過他們講一講,大概你就接起來了,那個電影演什麼,你就接起來了,因爲相片你已經看過了,所以那個費雯麗跟那個誰,老是對不上去,就是這樣子,克拉克蓋伯跟葛雷哥萊畢克,老是接不起來,爲什麼,因爲你只看相片而已,電影怎麼演,根本不知道,我們現在也發生同樣的情況,你只有一個假象,你沒有真正進行。
真正進行的部分你一定要進入,所以我們在自我訓練的時候,一定要懂得培養那個善根。
從哪裏培養,你從審美上面去進行,畫怎麼欣賞,你要看清楚,畫怎麼欣賞,看不懂就是看不懂,你不要看,哇很好,很好,講到抽象畫就記得那一個,那個是誰,那就畢畢畢畢什麼,你抽象畫到底看的懂不懂,看不懂什麼畢卡索都沒用了,因爲你看不懂嘛,你只是因爲畢卡索所以你那是,當那一幅畫他的畫拿出來,你根本不認識,跟他連不上來。同樣,其他的畫也一樣,你到底看懂嗎?他美在哪裏,你要有審美的能力,要有欣賞的能力。
第二個是音樂會,人家在演奏,在演唱,你到底聽懂不懂,你這個能力有沒有,你要培養欣賞的能力,那個美在哪裏你看不到,這是最典型的,你不會,在世間生活你也看不到,你會欣賞同修們,同事們,他們的認真你看得到嗎,你看社會那麼多偉大的事迹,他們的奉獻,他們的付出是多美呀,你看的到嗎?你一定看不到。
偉人不是電影裏頭演的那個才叫偉人,你生活中就可以看得到,默默的,在過他很有價值很有意義的人生,那個就美。
我們鄰居很多,樓上樓下很多,你欣賞得到嗎,我們就坐在這個樓房裏,你有沒有看到他自己會清掃樓梯的這些垃圾,掃一掃自己倒掉,也不要跟你請什麼義工費,登記什麼,都沒有,這你會欣賞嗎,你自己呢,偷偷的垃圾隨便丟,反正不管,我丟出去就好了,跟那個靜靜的把他掃起來,這兩種不同的人品,你欣賞的到嗎,這是關鍵。
當你逐漸的會從很具體的到很生活上的,你都看得到,那就不一樣,那種人頭發也不整理,衣服也是很邋遢的,可是他很美,爲什麼,因爲他很專注做他的事,你看得到嗎?
你能夠這樣去培養你,欣賞生命存在的那種現象,生命存在表現出來的那個存在你看得到,你跟法身就很接近,因爲你都存在一種意識形態,這種人很美,爲什麼,因爲這個眉毛畫了,這個畫了,這個畫了,頭發又梳起來,剛剛從美容院出來,當然很美,那個美,你不覺得他好像機器人嗎,好像百貨公司衣架子那幾個人嗎,他沒有生命感,你是不是看到生命感的那個,生命感的美,他是,不是無形無相,他是很自然的表達出來的,我們講無形無相,不是什麼都沒有,他的表達是什麼,很自然很純真的,那個叫無形無相,不是看不到,這樣摸來摸去,都摸沒有的叫無形無相,那你就搞錯了,他不是固定形象,不是模子的那種形象。
他的存在時很天真的,那個部分你要看得到,基本上你跟法身,從法身的立場來講,你是很有善根的人,你一定要在淨識上面,你才有可能去欣賞,否則你會跟那政客一樣,來到道場裏,我奶奶也吃素,小時候我也跟他去吃素,你到道場,你再講這些已經沒有意義了,那叫附庸風雅,來到這裏,我看到這裏都是吃素的樣子,就吃素,還好我們吃素,若我們不吃素,他就拍錯馬屁了。這個是不真的。因爲他的意識形態裏,他沒有到淨識來。
在淨識有淨識的欣賞方法,而在淨識裏培養欣賞的能力,你才有可能真,你在意識形態裏講欣賞都是假的,他附庸風雅,來到你家當然講你家很美,你家哪美,所以常常會講話不對口,關鍵就在這裏,所以從淨識來培養生命存在的感受力,這是非常重要的,我們休息一下再跟各位再談。
《華嚴禅行法--《禅觀》第五集》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