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的。
你要真修行呀,從這裏來,感受法身慧命的存在,我們學佛就學在這裏,所以參禅,他的核心就在禅觀,你怎麼去培養禅觀,這個是所有高明人在教導的手眼,在指導你的一個技巧,這個字你叫禅觀也好,你不喜歡也可以,叫直觀也好,或者你用什麼名堂都可以,這不是專利的問題,但是你禅修到底要幹什麼的那個,你要弄清楚,你要去跟你的師父去把這個東西弄清楚,那個到底是什麼,所以我們要求的第一步你一定要做好,感受法身的存在。
在這叁法當中,你做的姿勢,能不能單盤,雙盤,都無所謂,但是感受法身的存在是第一要務,關鍵在這裏。
假如你在這個地方,不能起信心的話,你的修學無意義,我們教你,不是要教特異功能,不教你這些,你也不要去學這些,我們也不講那些。
我們只教你感受法身慧命的存在,這個感受你有了以後,開始參禅的話,你就會看到心活動的軌迹,那就細,他不是法身存在而已,就法身的活動你都可以開始看,就是心的活動軌迹,要用根性要怎麼用,因爲你的識性稍微破了往前進一步的時候,根性就往前進一步,根性跟識性,是成反比例,當你識性越發達的時候,根性就越不作用。
所以當你參禅開始的時候,爲什麼我們叫淨識,淨識是初果向,所以叫初向位,證初果叫做初信位,這個地方,淨識這個地方是初向位。
開始見到八識識成概念的時候,這個時候初果位是初信位,見到五蘊識成八識識的時候,是二果位,這是叁信位,這個時候是識性一直往前破,當識性一直往前破的時候,根性就一直增長,我們破一份無明證一份法身,你就一直往前從這個十信位以後的地方講的,那在這個地方你的識性一直破的時候,根性就一直增長,這兩個是成反比的,叁果位是五信位,四果位破我執無明是七信位,破法執無明是九信位,剩下一分十信,所以這個十信位在這個地方,十信位是法身的資糧,關鍵就在這裏呀。
你修學在修什麼,我們把這些東西弄清楚,因爲在後面起法界觀的時候,就沒有辦法跟你講這些,那裏面森羅萬象,你就進大觀園了,法界的大觀園,法身的大觀園,你這個地方弄不清楚,所以心路軌迹,心路的曆程,你沒有辦法弄清楚,你進不去,你說法界是什麼,你怎麼進,你沒辦法進。
所以,這個地方,這是住的範圍,這是住,生住異滅住的這個範圍,這是指修行,我們講修行是指這個範圍,這是修行的領域,生命力修行的領域在這個裏面,真功夫在這裏。
但是,你在淨識的這個地方是異,這個是前行階段,那麼你剛開始在這個地方,從無禅觀、初禅觀、細禅觀到微妙禅觀,沒辦法跟各位交代很清楚了,你的生命是多元的,整體性的,這裏這樣分起來,分化起來,這是第一層,這是第二層,這是第叁層,這是第四層,這是第五層,後面還有好幾層,他統合起來是一個生命狀態。
可是我們今天都以爲禅修很簡單,抱著蒲團就要開悟,門都沒。
所以你進來禅修,我們分兩個階段,第一,一進來先拜佛,基本上最少拜二十一拜,然後開始念佛,念佛完再打坐,每天的功課是這樣做。
那麼禅二,禅叁以上呢,我們就按照禅訓儀軌,早上一大早起來,基本上講兩點半叁點起床的時候,就是搞禅訓儀軌,搞到肚子餓了,吃晚飯出坡,出坡完才打坐,你現在以爲說到禅堂就是坐香,跑香,坐香,跑香,你怎麼參念佛是誰?念佛時誰,這個從淨識以後這個地方修行開始以後,那個時候一靜下來,因爲數息已經止法了嘛,止法就是心靜下來以後,佛號會跑出來,那才有念佛是誰,你根本沒念佛,哪有念佛是誰,現在就抱著蒲團,你那麼參念佛是誰?你根本沒念佛,怎麼念佛是誰,我參念佛是誰,怎麼念,像那些人從來沒念過佛,怎麼有可能念佛是誰?
而這一法從弘忍時代就一直傳下來,現在戰亂,通通破了,道場也破了,法門也斷了,所以誰也不知道怎麼參,只知道參念佛是誰,怎麼念,你從來沒念過佛,怎麼念佛是誰?
所以早上起來第一件事,按照淨土,我們講彌陀經上面所講的,到了淨土,僧團就是僧團淨土,是佛陀的第一個淨土,在這淨土裏,淨土的第一件事,就是供養十方諸佛,什麼叫供養十方諸佛,就是培養一切善根,培養善根什麼,念佛,拜佛。
所以早上每天一定要皈依叁寶,要問五能,要受戒,這通通每天都要一次,然後念佛,大概半個鍾頭到一個鍾頭,而且聲音要洪亮,不像你們,都是維那在念,自己在哼啊!哼啊,蚊子蒼蠅,蚊子叮蒼蠅,你要唱誦,吼出來,然後你坐下來的時候不念佛,佛號跑出來,你才能參念佛是誰,你根本就沒有,坐在那裏,師父說要參念佛是誰,念佛是誰,念佛,嘴巴念,心念?心念,嘴巴念,我念,到時候叁字經都出來了,當然是我念了,不然誰念?還會鬼念?
因爲你根本不念佛,你怎麼參念佛是誰,就是因爲你有念佛,這一坐下來,佛號的那種影像,那種法塵會浮出來,你才從法塵上面去破參,你根本也不念,然後又不知道整個過程是怎麼運作的,你不到達置心一處的時候,怎麼會浮出法塵?那是單一法塵出現的時候,你從那個地方去破的,你即沒有法塵,也不能置心一處,又不念佛,就意識形態搬一個念佛是誰,那個時候你是在哪裏呀,那時候你在這裏呀,你在這個地方怎麼參呀?你禅觀都沒有,你怎麼參呐,不可能。
首先我們訓練到淨識,不但要淨識,禅觀基本上要起來,那個時候佛號一浮現,你馬上殺進去,那個時候我告訴你,叁個月都嫌太長了,每次香起來你都啪!捕捉到,啪!撲捉到,幾次不成功,你就會發現成功是什麼,每一次念頭一來,你就抓住,念頭一來,你就抓住那時候你就知道什麼叫觀照,什麼叫照住,什麼叫照見。
你現在什麼都沒有,跟你講觀照是什麼,照住是什麼,照見是什麼你也不知道,我講的再清楚,也變成知識而已,你只能說海雲法師說,什麼叫觀照,照住照見是什麼,觀照是什麼,照見是什麼,所以照見五蘊皆空,海雲法師說,說的都是知識,你一定要進入,你進入到那裏面,你才會看到,哦!原來是這樣。
那什麼都別講了,你說我清楚,我清楚,我知道了,你不進入,那你就開始腦筋一直轉,一直轉,還是用大腦,叫你不要用大腦,你還是用大腦,因爲你沒有進入實際修行的領域,這一塊你完全看不到,這個就是遺憾,遺憾。
大家都來修行,大家都要追求真理,大家都要追求真實的生命,大家都在追求法身慧命,那你追到哪裏去了?你都追錯了,你方向錯了,最真實的,最實際的,已經灌頂完畢了。
你不要聽了嘴巴開開的,聽經不要入定,都老是聽到入定,入定沒用,你聽經會入定,就是在欲界定,按照那思維邏輯一直轉進去嘛,而我講的絕對合乎邏輯,你放心,我不會講不合邏輯的話,不合邏輯,你馬上就跳起來,我合乎邏輯的就是知識,所以我跟你講,講的再好都沒有用,你一定要走進去,講只是指導你,這叫指月,月亮在那裏你不看,你老是看這個幹嗎,這個叫知識,你要看到月亮。
告訴你法身是什麼,你就進去看法身,然後再下一步該怎麼做,你就知道了,因爲你都不行,你就要一直聽,你去行,行到要領抓到了以後,根本不用聽了,我不講,你也會接下去,因爲你知道下面是什麼。
但你不行啊,不行的時候,那只好再聽,看師父能不能一直講,講到我們通通開悟了,我每次講你都開悟,都是快要開悟,然後就搬凳子來,又差一點點,然後再搬樓梯來,又差一點點,跑到樓頂上,還是差一點點,叫飛機把你送上去,你還是差一點點,你永遠差一點點,那一點點就是你不行,不行,一定要行,而那個一點點的行,你的功夫要多少,那就個人的根器,個人的根器,你這輩子不修,下輩子修,一樣,還是要修,聽的多有個好處,就是下輩子來讀書,不考不玩,大考大玩這樣而已,然後每次考都第一名,一百分,因爲你已經儲備起來了,現在跟你講這些,是這樣的,那叫做有漏福,有漏福,不要修這些有漏福,你要真修行,真修行,這個是跟各位談到這裏。
這個地方談到淨識的這個部分,至于觸功德那邊,我們講這個基礎再看回來,技術面這裏,這個地方我們談到這個觸功德,觸功德就是八觸十功德,在這個時候,這個是在止法上面要進入置心一處之前會有的現象,那很多人在這裏也被打敗了,就是說,會被舒服禅纏住的人,來到這個地方,那麼會被這個地方困住,有的人會恐懼,因爲色身的變化你好克服。心理的狀態你難克服,而絕大部分在這個地方,他很快,這個止法的時候很快,你就突然間會溜進去得禅定。
因爲這個舒服感,他跟這個舒服感不一樣,在這個時候,假如有觸功德的這種逆源,逆源就是酸痛麻癢,再加生理上的,那一種痛苦狀況,是一種身心好轉的現象,這個你比較清楚,假如是很舒服的感覺産生的時候,你會精力旺盛,那個時候你會更精進,更精進的時候,那你就進禅定了,這是第一個。
假如是心理狀態,那就更糟糕,同樣他也有兩種狀況,心理狀況有一種是惡心,一打坐就怪味道出來,這個叫逆緣,觸功德當中的逆緣,生理上有逆緣就是會痛,那麼心理上會厭惡,不喜歡做功課,或者是看到佛像都討厭,這心理上會産生一種反製作用,這個部分,我們想精進的人,會知道這個已經進入觸功德了,自己會很謹慎,你會有罪惡感。知道這是業障,你禅修的人還好,修法的人還好,爲什麼,因爲可以拜忏,假如是拜忏的人呢,他怎麼拜呢,這個時候他只有休息,靜下來去感受那份該忏悔,而不能忏悔的這種痛苦,他一段時間就過了,過了以後,這個逆緣我們都好處理,到這個地方觸功德的時候。
順緣最難處理,順緣很難處理,因爲你有舒服感,你有滿足感,你有成就感,然後那個精進,瑞相連連,你噗!跑到禅定去了,那個數隨止,再來就觀還淨,很快就把你帶進禅定了,在禅定裏,跟這裏不一樣,這裏就是你坐在那個地方,你會鑽在某個地方,你會看到金字塔了,等一下巴菲爾鐵塔,等一下那裏,你專門在看那個,但是來到這個地方不是,當你看到佛菩薩莊嚴的時候,那就恭喜你入禅定了,你完蛋了,因爲一入禅定,你就很難爬出來了。
我跟你講說,那是色界天天王,跟天人的叁十二相莊嚴,你不相信,因爲那個時候,你所看到的都是這種菩薩,這種佛菩薩,很莊嚴,而且更微細的你都看得到,那個絲格多麼微細,你都看得很清楚,那個叫做禅定。
你會說,我就看到佛菩薩,那就沒辦法爭了,因爲你確實看到,但那是禅定境界,初禅天,二禅天叁禅天不一樣,因爲那個地方有二十四重天,四禅天裏頭有二十四個天,按每一個天的殊勝都不一樣,你就會說,那是佛菩薩,你是到了某個淨土去一樣,這叫無藥可救,你叫入禅定,入禅定我們不跟你撿別。
因爲初禅、二禅,叁禅,四禅其實也很清楚,但你一定要堅持說,這個是在色界定,我們不是要入色界定的高低,我們要趕快橫出叁界,你要再回來鑒定,我是不是真的置心一處,是不是真的放輕松,是不是真的息出息入很清楚。
你要知道,你在禅定裏是沒有用的,你在禅定裏看到那個很美很美,佛菩薩,你的心已經跑掉了,你沒有置心一處,你要留意到,但是你入禅定沒錯,但是你沒有置心一處。
那我們要你置心一處,是開始要看念頭,爲什麼要你念佛,法塵會現前,你就進去了,你從念頭裏看,那就剛才看的八識識怎麼樣形成概念,證初果;然後你想再進一步,二果向,看到五蘊識怎麼形成八識識,證二果;然後我要再進一步,叁果向,看到念如何形成五蘊識,就證叁果了;然後我又要再進一步,四果向,看到我執無明,破了,七信位;再進一步,八信位,看到法執無明,再破,證九信位,無學位,法執都破了,我執也破了,就這樣叫無學位。
無學位就要進入十信,在十信位裏擴大,然後准備進法界觀,這就我們修學的過程,你沒有這些基本的這些東西在禅修裏只這樣講過去了,在經教裏,這裏就講不完了,我們簡單的告訴你這些,詳細狀況我們等明天再講。
《華嚴禅行法--《禅觀》第四集》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