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華嚴禅行法--《禅觀》第五集

  華嚴禅行法----《禅觀》第五集

  海雲繼夢和上

  我們再接著昨天講的,這個禅修上面所需要進行的禅觀工程,我們先看生住異滅這個圖,這個禅觀所需要的訓練那要寫一大本書,不是小事。但是我們要告訴各位,你既然在修行有一個要領,一定要注意,只要你缺少生命力,那就一定走錯。你在修行的過程裏,應該是越來越有生命感,而不是越來越沒生命感,老是很蕭條的那種情況是不對的。

  你有一種可能,那就是生命力旺盛靜不下來,那這個是有可能。因爲我們剛學,就像灌氣一樣灌到球都爆了,因爲你不知道該停,這是有可能,不可能沒氣,因爲你在灌氣。假如說你在修行的過程裏,不是在充實你的生命能量,本身就是錯誤的,你就已經走相反的路子。

  所以,禅觀的本身,在中國爲什麼它不用瑜伽,而用氣功,你就知道它原因在哪裏了,因爲氣功本身是讓你的生命增強能量基本上是比瑜伽來的快,但是這一套如何教給你,現在沒有人會教。瑜伽在印度,它還傳有正統的這一套,所以我們准備把這一套引用進來,當國內這一套能夠在形成氣候的時候,我們不排斥,我們通通接受。

  但是,你要是不能增加生命能量,本身就不對,絕對不對,你不用擔心。越修越蕭條,佛陀不是要來虐待我們的,你放心,他是要我們能夠活出燦爛,活出芬芳,不會叫你活的那麼難受,那麼我們在這裏要先跟你分析一下,在整個修行跟訓練的過程當中,你很容易掉入一種叫做想當然耳的現象,是你自己想的,佛法不是這樣子,你自己想的,那是不對的。

  爲什麼是這樣,我們從這個圖裏頭來看,今天我們是一個凡夫,你是一個什麼樣的凡夫,我們來看原始的狀態你生命的本然狀態。

  這個叫做本體念,這個是生命的本來狀態,本來面目,父母未生之前的本來面目,但你現在已經離開這裏了。你爲什麼離開這裏呢,因爲這個生命的本來面目是這個樣子,所以叫做本體心,本體性,本體念,這個心性念,這個叫做體(心),這個相(念),這個用(性),本體心本體念,這個是本體的本體,最核心的地方。本體念,他是一個相,本體性是一個作用。但是這叁個構成一個本體,它說明生命這個東西它是活的,它體相用是一直存在的,它不是死的,不是石頭一塊。

  可是你今天修行,爲什麼把自己弄成變成死的。爲什麼不能起相起用呢?可見你的本體本身是弄錯了,你一直以爲本體它本身是死的,是靜態的,不是的,本體是活的。

  但現在的問題是,就是性起念以後,這個念一起來就是第一念,他念會生相,産生一種相出來,這是非常抽象的狀況。這個地方像虛空一樣,空性中的空他是純空,這個相就是我們講的鄰虛塵的相,當這個相我們叫做第一念。

  你現在不是這個第一念,這個第一念變成色的時候,就無明介入了,一念無明起,無明介入,相就變成色了,這個時候你就生死輪回開始了,這個色就變成第二念,色被接受就變成第叁念,就是受,這裏轉過來了,受想行構成一個識,這個生死輪回的狀況就從這裏來。

  這裏頭跟你做了一個解釋,塵,第叁念就是塵,這個就是受,構成這個現象,在這個地方,第六意識開始起作用。這個受就是這個受,我這裏就是第二念,第叁念,移下來就是這個受,以後爲生滅念,就是識開始了,就構成識了,這個識是怎麼樣,色受想行識,行識就是確認了,確認就是了別第六意識,統稱爲識,此識有無量念,這個識裏頭,就構成了這樣一個識,他就有無量念了,此無量念皆稱爲生滅念,不止一個,已經好多了。

  生滅念爲識,識的取舍及住心,也就是出離因以及性德,你這個識他生滅念你要取不取的時候,是你出離的根本因,那麼因爲你的性格而有不同,所以這個叫性德,成就的叫性德,我們因地叫性格,當你決定它的時候, 你的佛國度就是那個 ,現在你往下輪轉,你都分不清楚,所以他說是佛刹的根本因。

  從這裏走下來,從這個地方一直往下走,這個叫做順生死流,順生死流一直往下走,所以我們這個地方畫了另外一個,所以叫做順生死流,十二因緣,是這樣走下來的。

  這個是識的部分,一個識裏頭有無量念,你先記得這一個。第二個就是,這個是住,叫生滅念,這個修行是指這個領域,再堪破這個領域,這個叫做修行的領域。

  那麼再下來,順生死流繼續一直走,這個叫異,異叫善惡念,只有生滅,現在已經有善惡了,到這個地方就叫修養的人生,你現在一般講修行的人,大概都在講這個修養,不是真修行。在這裏面,這個修養的人生,這個是叫做概念,善惡念叫概念。

  這個滅是變異念,這個是凡夫生死的,他連善也沒有辦法修的,這個叫做變異念,這個就是意識形態,我先把這四個先分開來。

  這邊是識,這邊是概念,住是識,異善惡念是概念,滅,這個變異念是意識形態,那這裏面還沒有那麼簡單。

  我們看善惡念這邊叫修養人生,此間就是這裏面的概念取舍爲善惡念,與第一念第二念間的生滅念無關,完全無關,所以當你講第一念的時候,其實是第一個概念,這個你不要聽。每一個人講的都不一樣,修養很好的人,不是很有禮貌戴假面具的,不是那種leather man。是不是?戴面具,英文叫leather,皮革臉。皮革的人,那個假的戴面具的人不算,那個意識形態太多了,是講真正的,他是個很純淨,很幹淨的人,那個才有可能活在概念裏,這種人講的第一念是第一個概念。

  你看那民主政治選舉的那些政客講的,第一個都是意識形態,他不會講概念,他已經淪落到意識形態了,那是不一樣的,所以我們說跟第一念第二念無關,可是你用詞還是你用第一念,那是第一個反應是概念,不可能是講識性裏面的第一念第二念,這是不一樣,所以我們統稱爲概念。

  每個概念有無量識,概念就有無量識,概念取舍之間通常取善念,造善業,這上面我們跟各位講了很多。

  下面這個地方它講,意中有多概念選擇,這個意,善惡念裏頭有很多概念在選擇,故雲意,一概念有百萬識,確定了一概念,其他多概念就消失,所以叫做意,愛被確定了的概念,愛什麼,就是你確定了的概念,你要取一個概念,那個取叫愛,而此爲由愛到取之前念,通常的選擇是二擇一,就是愛跟取,就是下面這一個。你這個字比較大,下面,你看下面,在愛跟取之間,愛是前念,取是後念,所以剛才愛跟取之間,愛爲確定了的概念,而此爲由愛到取的前念,通常的選擇是二擇一。

  此二擇一就是的根源,從哪裏來,二擇一,所以當你沒有選擇的時候,結婚就結婚,當一個男生有兩個女朋友要選一個,哇!這機會成本太大,他就會一直在那邊有猶豫,到底結不結,跟哪個結,成本太大,這時候就苦。

  不止這個樣子,你在生活中都這個樣子了,我要厚的cash還是要買股票,當然你能夠判斷說明天一定漲,我今天就一定進場,問題是到底明天漲還是跌,這個時候就麻煩了,苦就在這裏。

  所以你的選擇是在漲跌之間的苦,現金換股票是絕對沒有問題,可是他要跌的時候,你絕對不換,你要現金。當要漲的時候絕對換,因爲你要股票,明天會漲,苦就在二擇一之間,那看你是怎麼苦法,不一樣,有的是苦在漲跌之間,有的是苦在股票跟現金之間,因地不同,果報不同。

  這個我們不詳細跟各位談,但是告訴你二擇一是苦空無常的根源,這個是一個理論,你在生活中所遇到的現象,都在這裏。

  對概念的確定,就是愛的現象,這個選擇是取的前面,你在十二因緣已經來到後段了,所以這個地方來講,是第叁個,是後段的部分,一取以後就有,老死了, 就到後面去了。那是生死輪回的後半段了,來到這裏你根本沒辦法控製了,這是第叁個,異的這個部分,再來就是滅。

  滅是變異念,變異念指的是凡夫生死,這時候的念,起念,念起念滅爲變異念,念念之間皆有無量的概念,就有無量的概念了,所以這個地方我們叫做意識形態,統稱爲意識形態。

  每個意識形態有無量個概念,意識形態的取舍傾向于競爭而造惡業,前面講概念的取舍通常取善念造善業,所以你去注意看,一講到競爭,你就不擇手段,在有修養的人,他會取善念,造善業,一競爭的時候都是取惡念,造惡業。

  所以,在市場上競爭,或者政治場合的競爭,都在造業,造惡業,那麼你在現實生活裏頭,通常會趨向善念,造善業,你要留意到。所以活在概念裏的人,我們叫善惡念,活在意識形態裏的人,都在造惡業,你去留意看看。

  所以我們跟各位奉勸,你最好不要去碰政治,不要碰政治,一碰政治,絕大部分都造惡業,絕大部分,哪個政治家是真的政治家,沒有,口口聲聲都是政治家,事實上都是政客,都是政客。因爲他們在競爭中,我們幾乎看不到,他是在這當中是取善念造善業,沒有,都是取惡念,造惡業。因爲他要競爭,競爭就是要贏,那不想贏的人就不競爭,不競爭他會選善念,他不造惡業。你要競爭就要贏,要贏你就不擇手段,所以大部分都會掉入造惡業的範圍。這一所選的識既是意識形態,所以他從取到有到生到老死,這個是取的後念,取的前念跟取的後念,關鍵在這個地方。

  世間人所講的因果,都在這個區間,民間信仰的佛教也在這個區域裏,都是意識形態講的,他這裏面在講的因果現象根本就不正確,那個都是從現象界去講的,不是真正的因果律,但是作爲一般老百姓的教育材料,這個有喝止作用,所以我們就不批評他的對錯。

  而事實上,那些因果律不正常,不正確,當做民間的信仰規勸避免造惡業,這還能達到一點教化的目的,也基于這個原因,我們不呵斥,但是,跟佛陀的定義有很大的不同。

  這個是我們跟各位談生住異滅的一個基本架構。基本架構就是這個東西,那麼這個地方談的這個都是循環的。

  這個是修行住的部分,這個從相,相的形成從娑婆若海形成相,當相形…

《華嚴禅行法--《禅觀》第五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