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严禅行法----《禅观》第五集
海云继梦和上
我们再接着昨天讲的,这个禅修上面所需要进行的禅观工程,我们先看生住异灭这个图,这个禅观所需要的训练那要写一大本书,不是小事。但是我们要告诉各位,你既然在修行有一个要领,一定要注意,只要你缺少生命力,那就一定走错。你在修行的过程里,应该是越来越有生命感,而不是越来越没生命感,老是很萧条的那种情况是不对的。
你有一种可能,那就是生命力旺盛静不下来,那这个是有可能。因为我们刚学,就像灌气一样灌到球都爆了,因为你不知道该停,这是有可能,不可能没气,因为你在灌气。假如说你在修行的过程里,不是在充实你的生命能量,本身就是错误的,你就已经走相反的路子。
所以,禅观的本身,在中国为什么它不用瑜伽,而用气功,你就知道它原因在哪里了,因为气功本身是让你的生命增强能量基本上是比瑜伽来的快,但是这一套如何教给你,现在没有人会教。瑜伽在印度,它还传有正统的这一套,所以我们准备把这一套引用进来,当国内这一套能够在形成气候的时候,我们不排斥,我们通通接受。
但是,你要是不能增加生命能量,本身就不对,绝对不对,你不用担心。越修越萧条,佛陀不是要来虐待我们的,你放心,他是要我们能够活出灿烂,活出芬芳,不会叫你活的那么难受,那么我们在这里要先跟你分析一下,在整个修行跟训练的过程当中,你很容易掉入一种叫做想当然耳的现象,是你自己想的,佛法不是这样子,你自己想的,那是不对的。
为什么是这样,我们从这个图里头来看,今天我们是一个凡夫,你是一个什么样的凡夫,我们来看原始的状态你生命的本然状态。
这个叫做本体念,这个是生命的本来状态,本来面目,父母未生之前的本来面目,但你现在已经离开这里了。你为什么离开这里呢,因为这个生命的本来面目是这个样子,所以叫做本体心,本体性,本体念,这个心性念,这个叫做体(心),这个相(念),这个用(性),本体心本体念,这个是本体的本体,最核心的地方。本体念,他是一个相,本体性是一个作用。但是这三个构成一个本体,它说明生命这个东西它是活的,它体相用是一直存在的,它不是死的,不是石头一块。
可是你今天修行,为什么把自己弄成变成死的。为什么不能起相起用呢?可见你的本体本身是弄错了,你一直以为本体它本身是死的,是静态的,不是的,本体是活的。
但现在的问题是,就是性起念以后,这个念一起来就是第一念,他念会生相,产生一种相出来,这是非常抽象的状况。这个地方像虚空一样,空性中的空他是纯空,这个相就是我们讲的邻虚尘的相,当这个相我们叫做第一念。
你现在不是这个第一念,这个第一念变成色的时候,就无明介入了,一念无明起,无明介入,相就变成色了,这个时候你就生死轮回开始了,这个色就变成第二念,色被接受就变成第三念,就是受,这里转过来了,受想行构成一个识,这个生死轮回的状况就从这里来。
这里头跟你做了一个解释,尘,第三念就是尘,这个就是受,构成这个现象,在这个地方,第六意识开始起作用。这个受就是这个受,我这里就是第二念,第三念,移下来就是这个受,以后为生灭念,就是识开始了,就构成识了,这个识是怎么样,色受想行识,行识就是确认了,确认就是了别第六意识,统称为识,此识有无量念,这个识里头,就构成了这样一个识,他就有无量念了,此无量念皆称为生灭念,不止一个,已经好多了。
生灭念为识,识的取舍及住心,也就是出离因以及性德,你这个识他生灭念你要取不取的时候,是你出离的根本因,那么因为你的性格而有不同,所以这个叫性德,成就的叫性德,我们因地叫性格,当你决定它的时候, 你的佛国度就是那个 ,现在你往下轮转,你都分不清楚,所以他说是佛刹的根本因。
从这里走下来,从这个地方一直往下走,这个叫做顺生死流,顺生死流一直往下走,所以我们这个地方画了另外一个,所以叫做顺生死流,十二因缘,是这样走下来的。
这个是识的部分,一个识里头有无量念,你先记得这一个。第二个就是,这个是住,叫生灭念,这个修行是指这个领域,再堪破这个领域,这个叫做修行的领域。
那么再下来,顺生死流继续一直走,这个叫异,异叫善恶念,只有生灭,现在已经有善恶了,到这个地方就叫修养的人生,你现在一般讲修行的人,大概都在讲这个修养,不是真修行。在这里面,这个修养的人生,这个是叫做概念,善恶念叫概念。
这个灭是变异念,这个是凡夫生死的,他连善也没有办法修的,这个叫做变异念,这个就是意识形态,我先把这四个先分开来。
这边是识,这边是概念,住是识,异善恶念是概念,灭,这个变异念是意识形态,那这里面还没有那么简单。
我们看善恶念这边叫修养人生,此间就是这里面的概念取舍为善恶念,与第一念第二念间的生灭念无关,完全无关,所以当你讲第一念的时候,其实是第一个概念,这个你不要听。每一个人讲的都不一样,修养很好的人,不是很有礼貌戴假面具的,不是那种leather man。是不是?戴面具,英文叫leather,皮革脸。皮革的人,那个假的戴面具的人不算,那个意识形态太多了,是讲真正的,他是个很纯净,很干净的人,那个才有可能活在概念里,这种人讲的第一念是第一个概念。
你看那民主政治选举的那些政客讲的,第一个都是意识形态,他不会讲概念,他已经沦落到意识形态了,那是不一样的,所以我们说跟第一念第二念无关,可是你用词还是你用第一念,那是第一个反应是概念,不可能是讲识性里面的第一念第二念,这是不一样,所以我们统称为概念。
每个概念有无量识,概念就有无量识,概念取舍之间通常取善念,造善业,这上面我们跟各位讲了很多。
下面这个地方它讲,意中有多概念选择,这个意,善恶念里头有很多概念在选择,故云意,一概念有百万识,确定了一概念,其他多概念就消失,所以叫做意,爱被确定了的概念,爱什么,就是你确定了的概念,你要取一个概念,那个取叫爱,而此为由爱到取之前念,通常的选择是二择一,就是爱跟取,就是下面这一个。你这个字比较大,下面,你看下面,在爱跟取之间,爱是前念,取是后念,所以刚才爱跟取之间,爱为确定了的概念,而此为由爱到取的前念,通常的选择是二择一。
此二择一就是的根源,从哪里来,二择一,所以当你没有选择的时候,结婚就结婚,当一个男生有两个女朋友要选一个,哇!这机会成本太大,他就会一直在那边有犹豫,到底结不结,跟哪个结,成本太大,这时候就苦。
不止这个样子,你在生活中都这个样子了,我要厚的cash还是要买股票,当然你能够判断说明天一定涨,我今天就一定进场,问题是到底明天涨还是跌,这个时候就麻烦了,苦就在这里。
所以你的选择是在涨跌之间的苦,现金换股票是绝对没有问题,可是他要跌的时候,你绝对不换,你要现金。当要涨的时候绝对换,因为你要股票,明天会涨,苦就在二择一之间,那看你是怎么苦法,不一样,有的是苦在涨跌之间,有的是苦在股票跟现金之间,因地不同,果报不同。
这个我们不详细跟各位谈,但是告诉你二择一是苦空无常的根源,这个是一个理论,你在生活中所遇到的现象,都在这里。
对概念的确定,就是爱的现象,这个选择是取的前面,你在十二因缘已经来到后段了,所以这个地方来讲,是第三个,是后段的部分,一取以后就有,老死了, 就到后面去了。那是生死轮回的后半段了,来到这里你根本没办法控制了,这是第三个,异的这个部分,再来就是灭。
灭是变异念,变异念指的是凡夫生死,这时候的念,起念,念起念灭为变异念,念念之间皆有无量的概念,就有无量的概念了,所以这个地方我们叫做意识形态,统称为意识形态。
每个意识形态有无量个概念,意识形态的取舍倾向于竞争而造恶业,前面讲概念的取舍通常取善念造善业,所以你去注意看,一讲到竞争,你就不择手段,在有修养的人,他会取善念,造善业,一竞争的时候都是取恶念,造恶业。
所以,在市场上竞争,或者政治场合的竞争,都在造业,造恶业,那么你在现实生活里头,通常会趋向善念,造善业,你要留意到。所以活在概念里的人,我们叫善恶念,活在意识形态里的人,都在造恶业,你去留意看看。
所以我们跟各位奉劝,你最好不要去碰政治,不要碰政治,一碰政治,绝大部分都造恶业,绝大部分,哪个政治家是真的政治家,没有,口口声声都是政治家,事实上都是政客,都是政客。因为他们在竞争中,我们几乎看不到,他是在这当中是取善念造善业,没有,都是取恶念,造恶业。因为他要竞争,竞争就是要赢,那不想赢的人就不竞争,不竞争他会选善念,他不造恶业。你要竞争就要赢,要赢你就不择手段,所以大部分都会掉入造恶业的范围。这一所选的识既是意识形态,所以他从取到有到生到老死,这个是取的后念,取的前念跟取的后念,关键在这个地方。
世间人所讲的因果,都在这个区间,民间信仰的佛教也在这个区域里,都是意识形态讲的,他这里面在讲的因果现象根本就不正确,那个都是从现象界去讲的,不是真正的因果律,但是作为一般老百姓的教育材料,这个有喝止作用,所以我们就不批评他的对错。
而事实上,那些因果律不正常,不正确,当做民间的信仰规劝避免造恶业,这还能达到一点教化的目的,也基于这个原因,我们不呵斥,但是,跟佛陀的定义有很大的不同。
这个是我们跟各位谈生住异灭的一个基本架构。基本架构就是这个东西,那么这个地方谈的这个都是循环的。
这个是修行住的部分,这个从相,相的形成从娑婆若海形成相,当相形…
《华严禅行法--《禅观》第五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