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嚴禅行法----《禅觀》第一集
海雲繼夢和上
今天我們先跟各位介紹一下,在華嚴思想的發展過程當中,一個很重要的關鍵點,那就是我們常跟各位講,華嚴的故鄉是在新疆這一帶。
這是怎麼講的呢,華嚴思想的誕生,它的雛形、它的種子,應該是在印度;那麼它散布在印度的哪一個區塊?這一點我們沒有辦法現在做確認。
在中國文化裏,我們是以中原文化爲代表,所謂中原在哪裏,大概大家也不知道,就知道中原而已,就臺灣人來講,中原只是一個很抽象、很遙遠的符號;它就大概在山西、陝西、河南這一帶叫中原;那麼四川、湖南,四川叫蜀、湖南叫楚;江南地方它也有文化;但是假如按照曆史傳統來講,它就屬于非主流文化,它是構成文化的一支。
同樣在印度,它主流文化是在恒河流域,印度河流域,可是我們看到在五十叁參的時候,都在印度南方沿海地區,這個印度南方沿海地區,就有點像我們國家南方沿海地區一樣,在江浙、福建、廣東這一帶;有類似這樣的狀況。
這裏面我們就沒有辦法確認,到底這個思想是南方沿海地區,還是在北方的恒河流域,這個是一個關鍵處;但不管怎麼樣,這個思想來到了新疆天山南北麓的時候,它有了一個很大的轉變,在這邊彙集起來。在這個地方彙集起來成爲華嚴經思想體系的時候,它有一個很重要的因素就是在新疆這一帶。
它是人類五大古文明的集合區,五大古文明全部彙集到這裏來,而且在這個區域裏它有一個特色,整個中亞草原我們現在叫草原,在當時應該是廣大的森林、茂密,那個時候它沒有一個主要的文化系統,它接受著這五大古文明逃難而來的所帶來的這些思想。
逃難來的有兩種,一種是難民、一種是貴族移民的,各位要留意到,它是兩個都有,難民成爲廣大群衆的基礎,最重要的是貴族,貴族帶來的是各文明,這五大古文明的精華他帶過來,那麼這些貴族到了以後,大家都有一種離鄉背井的感覺,因此大家都好好的相聚一堂,彼此尊重、互相尊重;這個互相尊重即使有摩擦也要互相包容,因爲離開這裏就只有回到災區去了,就是不願住在災區才跑出來,跑出來再遇有其他不太重要的這些沖突,就應該多包容,也因爲這個包容産生了華嚴思想。
各位要知道,華嚴思想之所以偉大、圓融,跟它産生地的環境有絕對的關系,那麼在新疆形成這麼一個廣博、精深、又圓融的這種思想體系,我們感到非常的榮幸,它翻成中文傳到了中原地區。在大唐盛世的時候,它大行其道,換句話說,也就是這個思想、這種觀念,它促成了唐朝的興盛,這是非常難得的。
而這種思想的引進,是漢明帝夢見金人想要求法、求經的終點站;經過了將近五百年,應該不止五百年,他是在西元六十年夢到佛陀的,結果是到六百多年,應該來講,是到武則天的時候完全兌現。
那就有六百年的時間,各位要知道,一個文化的交流要花費六百年,六百年才完成。東漢一百多年,魏晉南北朝四百年,才把整個文化給移植過來,在中國變成中國佛教文化。
那麼這個過程裏,我們爲什麼這麼肯定,它有一個關鍵,就是它的造像方式不一樣。來到中國的造像,我們所看到的是一個系統,你所看到的這種傳統佛像是一個造型,頂多頭上戴著五方帽而已,那麼璎珞莊嚴,其他的花紋那都是你亂塗的,那些色彩都是你亂塗的,你根本沒看過菩薩穿什麼服裝,那些吉祥紋飾也是你自己想當然而,高興畫就把它畫上去了,這些叫做不規矩的佛像,雖然我們跟它美其名叫做極彩,極彩叫不標准。它標准的才沒彩色,它彩色也不是這樣彩。
各位要知道,佛像,它一定有它的傳承,有它的傳統、有它的標准。我們現在不會修行,所以你不知道。真正佛像的標准造型,現在所能看到的都是魏晉南北朝的,那是標准的。
唐朝以後的佛像,你看不出標准的,唯一標准、真正標准的,我們叫做華嚴造像法。華嚴造像法有另外一個名字,叫做法界人中像。或者叫盧舍那人中像。因爲它是用盧舍那佛來表達。
盧舍那是我們的稱呼,因爲早期華嚴經翻譯的時候,是五十卷經文。我們現在叫六十華嚴,是西晉所翻譯的。晉朝翻譯的這個部分呢,我們現在簡稱叫六十華嚴,在六十華嚴裏頭稱本師毗盧遮那佛,它稱爲盧舍那佛。
到了這個梵網經翻譯的時候,也沿用盧舍那佛。可是到了武則天的時候,實叉難陀翻譯八十華嚴的時候,他就叫毗盧遮那佛。從此以後所有的密教經典通通稱爲毗盧遮那佛。
所以我們說華嚴經是一切密法的源頭,原因就在這個地方。那麼不管你叫盧舍那或者叫毗盧遮那佛,通通都是清淨法身佛。我們在分法、報、化的時候,那也叫作圓滿報身盧舍那佛。這個是從法報化叁身來區分的,否則一般稱爲盧舍那佛跟毗盧遮那佛通通稱爲清淨法身,叫作法身佛。
那麼後來爲了使這一種區別,把它統一一下不要那麼亂,所以我們叫法報佛。法報佛叫盧舍那、叫毗盧遮那,那都無所謂。另外一個叫應化佛、應身佛、化身佛統稱爲應化佛,叫釋迦牟尼佛。
這個盧舍那爲什麼會有報身佛這個名稱出來呢
那就是它的造像非常的特別,這個特別我們叫做盧舍那人中像,它在造佛像的時候在身上,它不是這樣彩色。彩什麼顔色而已,而是畫有很複雜的圖案。這個複雜呢就是把法界的所有圖案全部表達在上面(盧舍那法界人中像)。
現在我們先看這個圖。這個圖是個佛像全身的造型,這兩個是手臂,一個是手臂彎起來、一個是手臂放下來。
那麼在這個身上它畫有很多圖案。這個圖案大概分兩類,一個是法界、一個是十界。法界就是講山川大地的這種情況,山河大地通通畫出來,那麼講十界的時候就是六道、四聖,地獄、惡鬼、畜生,通通畫出來全部在這個身上畫。
那麼這個畫法裏頭,它是很有學問的。地獄畫在最下面,再來是惡鬼、再來是畜生,然後在人道、天道、阿修羅,然後在上面有四聖。那這個每一尊佛像的造型,這個裏面的圖畫不太一樣,那就看它的功夫,有的畫兩佛、兩個佛、有的畫很多佛,那麼這一個圖形裏的佛就很多,有的畫八相成道,有的是畫十法界衆生、九法界衆生都畫出來,那麼佛只有一尊,這個是造型上的不同那麼這個佛像。
爲什麼會有這種造型,它很特別,跟一般的佛像不一樣,一般就是包衣,或來到中國以後,中國的這種披肩式的這種造型,大概是這兩個狀況。菩薩像就有多璎珞,璎珞表達的是修法過程當中的氣脈,任督二脈如何打通,那個氣脈的點不一樣,它是這種表達方式。
但是這個系統的造像法不一樣,這個我們叫做華嚴造像法,它的盛産地就是在新疆地區,這些爲什麼會在這個地方産生呢?爲什麼不從印度過來?而都在新疆地區呢?這就是一個問題。
而新疆地區它又是華嚴的故鄉,所以我們把這個造像法叫做華嚴造像法,這是一種想當然而的推理方式,它是有依據的,當然要找這些依據,你就要從學術的立場來研究,我們不從學術立場來談,那是學者的事。我們現在從修法的立場來看,爲什麼會這個樣子。
佛像傳到中國來,事實上也是經過新疆地區進來的,那麼所有的佛像都要經過新疆,透過絲路傳進來的,而最主要的關鍵是在敦煌以及新疆天山南北麓的幾個石窟裏面,而那些石窟目前不存在,毀壞了,所剩下的古物只有少部分,最多的是敦煌的部分,而在敦煌裏頭我們看到的這盧舍那造像的部分不多,比例上不多,而盧舍那造像的部分本身是非常令人驚訝的。驚訝的是爲什麼會把法界的這些東西全部在佛身上給表現出來。各位知道這是什麼原因嗎?
這樣的一個圖畫,它就是一個壇城。整個法界的壇城都在這裏面。法界是什麼?法界在哪裏?你不用找,這個也就是我跟各位講的,全法身爲一法界,佛身本來就是法身。他把所有的法界通通畫在上面,那不是法身法界是一嗎?體會得到嗎?它已經很具體的事相表達出來,法界等于法身,法身就是法界。這個表達這個問題,可是學者的理論還沒出來,因爲沒人這樣講,沒人講不要緊。你講就好了。
你講了以後學者就有某人講,上海下雲他如是說。事實上,這不是我說的,這個早就講了。它在造像的實物上就已經表達了。他從佛身身上去畫法界,那佛身不等于法界嗎?這古人已經表達再清楚不過,那個腦筋就打結了,所以我跟各位講你不要用大腦,大腦沒辦法,大腦找不到證據。證據就擺在眼前,他就說找不到證據,這不是佛身、法界是一嗎?
你說它是法界還是佛身?它整個看起來是法身,可是它裏面畫的都是法界,那不是法界等于法身嗎?這個在曆史上,在一千多年前就已經有證據了,但這全法身爲一法界。全法界爲一法身,這句話沒人講。法身等于法界,這句話沒人講,所以學者就認爲沒有這回事,不是沒有,它早就有了,現在你講了就是,這絕對是正確的。
這個證據是很完整的。因爲學者早就彙集了這些東西。而這個東西在世界各大博物館裏,他們當年進來偷了搶了回去,通通帶回家去了,現在都放在他們的博物館裏。
而這裏面要怎麼樣仔細去分析,那就是個人的解讀,解讀的方式它就是白描出來,應該還有,還有正面和後面它有分幾個區塊,就是說他在整個佛身上面,整個立體的,他不是用線條帶過去,而是圖刻上去。
我要告訴各位,這個圖案是我們跟各位講是最早期的曼荼羅,在這個曼荼羅裏什麼都有,但是沒有系統,所以這個時候日本人把它叫雜密,因爲它沒有系統,但是它很完整。後來叫純密,就是大日經和金剛頂經到的時候,善無畏跟金剛智到的時候,他們叫純密。
純密是理歸于一叫純。雜,萬行分歧叫雜。換句話說,雜是從事相看,純是從理論看。理只有一個空性,所以叫純。雜因爲萬行紛敷,所以叫雜。從事相看是雜,從理上看是純。
所以最早期我們十玄門叫諸藏純雜具成門。諸相,各個相都有。純的、雜的都…
《華嚴禅行法--《禅觀》第一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