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严禅行法----《禅观》第一集
海云继梦和上
今天我们先跟各位介绍一下,在华严思想的发展过程当中,一个很重要的关键点,那就是我们常跟各位讲,华严的故乡是在新疆这一带。
这是怎么讲的呢,华严思想的诞生,它的雏形、它的种子,应该是在印度;那么它散布在印度的哪一个区块?这一点我们没有办法现在做确认。
在中国文化里,我们是以中原文化为代表,所谓中原在哪里,大概大家也不知道,就知道中原而已,就台湾人来讲,中原只是一个很抽象、很遥远的符号;它就大概在山西、陕西、河南这一带叫中原;那么四川、湖南,四川叫蜀、湖南叫楚;江南地方它也有文化;但是假如按照历史传统来讲,它就属于非主流文化,它是构成文化的一支。
同样在印度,它主流文化是在恒河流域,印度河流域,可是我们看到在五十三参的时候,都在印度南方沿海地区,这个印度南方沿海地区,就有点像我们国家南方沿海地区一样,在江浙、福建、广东这一带;有类似这样的状况。
这里面我们就没有办法确认,到底这个思想是南方沿海地区,还是在北方的恒河流域,这个是一个关键处;但不管怎么样,这个思想来到了新疆天山南北麓的时候,它有了一个很大的转变,在这边汇集起来。在这个地方汇集起来成为华严经思想体系的时候,它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在新疆这一带。
它是人类五大古文明的集合区,五大古文明全部汇集到这里来,而且在这个区域里它有一个特色,整个中亚草原我们现在叫草原,在当时应该是广大的森林、茂密,那个时候它没有一个主要的文化系统,它接受着这五大古文明逃难而来的所带来的这些思想。
逃难来的有两种,一种是难民、一种是贵族移民的,各位要留意到,它是两个都有,难民成为广大群众的基础,最重要的是贵族,贵族带来的是各文明,这五大古文明的精华他带过来,那么这些贵族到了以后,大家都有一种离乡背井的感觉,因此大家都好好的相聚一堂,彼此尊重、互相尊重;这个互相尊重即使有摩擦也要互相包容,因为离开这里就只有回到灾区去了,就是不愿住在灾区才跑出来,跑出来再遇有其他不太重要的这些冲突,就应该多包容,也因为这个包容产生了华严思想。
各位要知道,华严思想之所以伟大、圆融,跟它产生地的环境有绝对的关系,那么在新疆形成这么一个广博、精深、又圆融的这种思想体系,我们感到非常的荣幸,它翻成中文传到了中原地区。在大唐盛世的时候,它大行其道,换句话说,也就是这个思想、这种观念,它促成了唐朝的兴盛,这是非常难得的。
而这种思想的引进,是汉明帝梦见金人想要求法、求经的终点站;经过了将近五百年,应该不止五百年,他是在西元六十年梦到佛陀的,结果是到六百多年,应该来讲,是到武则天的时候完全兑现。
那就有六百年的时间,各位要知道,一个文化的交流要花费六百年,六百年才完成。东汉一百多年,魏晋南北朝四百年,才把整个文化给移植过来,在中国变成中国佛教文化。
那么这个过程里,我们为什么这么肯定,它有一个关键,就是它的造像方式不一样。来到中国的造像,我们所看到的是一个系统,你所看到的这种传统佛像是一个造型,顶多头上戴着五方帽而已,那么璎珞庄严,其他的花纹那都是你乱涂的,那些色彩都是你乱涂的,你根本没看过菩萨穿什么服装,那些吉祥纹饰也是你自己想当然而,高兴画就把它画上去了,这些叫做不规矩的佛像,虽然我们跟它美其名叫做极彩,极彩叫不标准。它标准的才没彩色,它彩色也不是这样彩。
各位要知道,佛像,它一定有它的传承,有它的传统、有它的标准。我们现在不会修行,所以你不知道。真正佛像的标准造型,现在所能看到的都是魏晋南北朝的,那是标准的。
唐朝以后的佛像,你看不出标准的,唯一标准、真正标准的,我们叫做华严造像法。华严造像法有另外一个名字,叫做法界人中像。或者叫卢舍那人中像。因为它是用卢舍那佛来表达。
卢舍那是我们的称呼,因为早期华严经翻译的时候,是五十卷经文。我们现在叫六十华严,是西晋所翻译的。晋朝翻译的这个部分呢,我们现在简称叫六十华严,在六十华严里头称本师毗卢遮那佛,它称为卢舍那佛。
到了这个梵网经翻译的时候,也沿用卢舍那佛。可是到了武则天的时候,实叉难陀翻译八十华严的时候,他就叫毗卢遮那佛。从此以后所有的密教经典通通称为毗卢遮那佛。
所以我们说华严经是一切密法的源头,原因就在这个地方。那么不管你叫卢舍那或者叫毗卢遮那佛,通通都是清净法身佛。我们在分法、报、化的时候,那也叫作圆满报身卢舍那佛。这个是从法报化三身来区分的,否则一般称为卢舍那佛跟毗卢遮那佛通通称为清净法身,叫作法身佛。
那么后来为了使这一种区别,把它统一一下不要那么乱,所以我们叫法报佛。法报佛叫卢舍那、叫毗卢遮那,那都无所谓。另外一个叫应化佛、应身佛、化身佛统称为应化佛,叫释迦牟尼佛。
这个卢舍那为什么会有报身佛这个名称出来呢
那就是它的造像非常的特别,这个特别我们叫做卢舍那人中像,它在造佛像的时候在身上,它不是这样彩色。彩什么颜色而已,而是画有很复杂的图案。这个复杂呢就是把法界的所有图案全部表达在上面(卢舍那法界人中像)。
现在我们先看这个图。这个图是个佛像全身的造型,这两个是手臂,一个是手臂弯起来、一个是手臂放下来。
那么在这个身上它画有很多图案。这个图案大概分两类,一个是法界、一个是十界。法界就是讲山川大地的这种情况,山河大地通通画出来,那么讲十界的时候就是六道、四圣,地狱、恶鬼、畜生,通通画出来全部在这个身上画。
那么这个画法里头,它是很有学问的。地狱画在最下面,再来是恶鬼、再来是畜生,然后在人道、天道、阿修罗,然后在上面有四圣。那这个每一尊佛像的造型,这个里面的图画不太一样,那就看它的功夫,有的画两佛、两个佛、有的画很多佛,那么这一个图形里的佛就很多,有的画八相成道,有的是画十法界众生、九法界众生都画出来,那么佛只有一尊,这个是造型上的不同那么这个佛像。
为什么会有这种造型,它很特别,跟一般的佛像不一样,一般就是包衣,或来到中国以后,中国的这种披肩式的这种造型,大概是这两个状况。菩萨像就有多璎珞,璎珞表达的是修法过程当中的气脉,任督二脉如何打通,那个气脉的点不一样,它是这种表达方式。
但是这个系统的造像法不一样,这个我们叫做华严造像法,它的盛产地就是在新疆地区,这些为什么会在这个地方产生呢?为什么不从印度过来?而都在新疆地区呢?这就是一个问题。
而新疆地区它又是华严的故乡,所以我们把这个造像法叫做华严造像法,这是一种想当然而的推理方式,它是有依据的,当然要找这些依据,你就要从学术的立场来研究,我们不从学术立场来谈,那是学者的事。我们现在从修法的立场来看,为什么会这个样子。
佛像传到中国来,事实上也是经过新疆地区进来的,那么所有的佛像都要经过新疆,透过丝路传进来的,而最主要的关键是在敦煌以及新疆天山南北麓的几个石窟里面,而那些石窟目前不存在,毁坏了,所剩下的古物只有少部分,最多的是敦煌的部分,而在敦煌里头我们看到的这卢舍那造像的部分不多,比例上不多,而卢舍那造像的部分本身是非常令人惊讶的。惊讶的是为什么会把法界的这些东西全部在佛身上给表现出来。各位知道这是什么原因吗?
这样的一个图画,它就是一个坛城。整个法界的坛城都在这里面。法界是什么?法界在哪里?你不用找,这个也就是我跟各位讲的,全法身为一法界,佛身本来就是法身。他把所有的法界通通画在上面,那不是法身法界是一吗?体会得到吗?它已经很具体的事相表达出来,法界等于法身,法身就是法界。这个表达这个问题,可是学者的理论还没出来,因为没人这样讲,没人讲不要紧。你讲就好了。
你讲了以后学者就有某人讲,上海下云他如是说。事实上,这不是我说的,这个早就讲了。它在造像的实物上就已经表达了。他从佛身身上去画法界,那佛身不等于法界吗?这古人已经表达再清楚不过,那个脑筋就打结了,所以我跟各位讲你不要用大脑,大脑没办法,大脑找不到证据。证据就摆在眼前,他就说找不到证据,这不是佛身、法界是一吗?
你说它是法界还是佛身?它整个看起来是法身,可是它里面画的都是法界,那不是法界等于法身吗?这个在历史上,在一千多年前就已经有证据了,但这全法身为一法界。全法界为一法身,这句话没人讲。法身等于法界,这句话没人讲,所以学者就认为没有这回事,不是没有,它早就有了,现在你讲了就是,这绝对是正确的。
这个证据是很完整的。因为学者早就汇集了这些东西。而这个东西在世界各大博物馆里,他们当年进来偷了抢了回去,通通带回家去了,现在都放在他们的博物馆里。
而这里面要怎么样仔细去分析,那就是个人的解读,解读的方式它就是白描出来,应该还有,还有正面和后面它有分几个区块,就是说他在整个佛身上面,整个立体的,他不是用线条带过去,而是图刻上去。
我要告诉各位,这个图案是我们跟各位讲是最早期的曼荼罗,在这个曼荼罗里什么都有,但是没有系统,所以这个时候日本人把它叫杂密,因为它没有系统,但是它很完整。后来叫纯密,就是大日经和金刚顶经到的时候,善无畏跟金刚智到的时候,他们叫纯密。
纯密是理归于一叫纯。杂,万行分歧叫杂。换句话说,杂是从事相看,纯是从理论看。理只有一个空性,所以叫纯。杂因为万行纷敷,所以叫杂。从事相看是杂,从理上看是纯。
所以最早期我们十玄门叫诸藏纯杂具成门。诸相,各个相都有。纯的、杂的都…
《华严禅行法--《禅观》第一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