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嚴禅行法----《禅觀》第二集
海雲繼夢和上
我們提到所謂禅觀的這個部分,這個法界人中像是修行中禅觀的最直接的一個媒介。你知道後來爲什麼這個佛像、造像,到後來法界人中像不見了,只有一個佛像,佛像身上的圖案都哪裏去了?是不是雕刻者、那些修行者懶惰、太複雜了,就一筆把它抹掉,是不是這樣?不然哪裏去了呢?
這個你一定要實修,不然你不知道,你找不到答案。它沒有丟掉,它還在。因爲法界人中像是一尊佛像,後來在傳入中國克孜爾千佛洞,再進來就到敦煌,到敦煌進入石窟以後它把貼在佛身上的這些佛像,通通貼到石窟的牆壁上去。你要實修你就知道。
因爲我看一尊佛像,我到起觀的時候還是要在我的腦海裏出現,假如我把它布局在外面是不是更好觀想?你去留意看看,因爲你不修就沒辦法了,你要修你就知道,它通通密密麻麻在上面,牆壁上。四面八方我都可以起觀,觀在一個佛像上面,我等一下走到後面看,等一下在前面看,在牆壁上全部出來,所以佛像就單純化了,這個也是整個思想演變的過程。
爲什麼石窟裏頭佛像那麼多,就是從法界人中像走出來,走到石窟上面去,所以在石窟裏頭的佛像本身那就不必了,就不必再密密麻麻圖案那麼多,它已經都到石窟壁上去。
後來進入中國也發生同樣的情況,在大雄寶殿的四面都是壁畫,法界人中像已經轉爲壁畫去了,所以佛身本身只要金身就好了,你要留意到,這是有淵源的。你假如不知道佛像的演變是這種狀況,你修行根本下不了手。
現在你既然已經知道,佛像造像的演變,它跟它的物質環境有關。因爲石窟裏頭的造像直接就畫到牆壁上,那麼到了中國以後它的大雄寶殿裏頭,臺灣的大雄寶殿窗戶太多不能畫佛像,大陸的大雄寶殿都是密封的一樣,跟石窟差不多,非常暗,所以他通通畫在上面。假如你想看,下次我們再一起去。那個畫的真好。就是從這裏面來。因爲畫到牆壁上去面積加大,所以內容也豐富了,這個就是狀況。你不懂的這種變化,你根本進不去。
所以你不知道要如何起觀,這是一個,現在外在的條件,這個所出來了;再來就是你的能,能的部分。現在我們臺灣爲什麼沒佛寺,麻煩就在這裏。講沒佛寺好像我們沒佛寺,就叫人家都沒佛寺,我跟你們講,不是酸葡萄,是真的沒有佛寺。第一個沒有塔,第二個大殿修法堂都沒有。大殿要有壁畫,也沒壁畫。現在有的壁畫也不是起觀用的,都是美觀用的,反正有個觀。人家是禅觀用的,你是美觀用的,可是這沒有辦法,反正有個觀都通過了。它在封閉的情況之中能夠保存那麼長的時間,那在修法堂裏那這更嚴格,立體的、平面的都有,我們到現場看,你就可以明白爲什麼。新的時代所畫的壁畫缺少起觀的作用,在廣州這一帶有新畫的壁畫也很多,那是美觀用的跟起觀用的完全無關,這個是一個部分。
那麼現在我們要跟各位談的重點是你禅觀怎麼修的問題,前面我們提到禅觀不止是禅,壇城也不只是密,所以在原始的修行領域裏頭它本身不分禅不分密,你要留意到它不分禅不分密,是我們現在用意識形態才強分有禅淨律密,在古代佛陀什麼時候跟你講禅淨律密,祂每一個人什麼都要來,你要受戒,也要念佛,也要禅修,也要起觀,只是後來我們觀來觀去都觀歪了,好像修禅的人只抱著蒲團就會開悟了,沒有那回事。修密的人好像就不要禅修,沒有那回事,這些本來是一體的。
現在我講到源頭來,你看法界人中像,你可以從這個地方去看,你是怎麼修的。壇城是需要的,所以它有大曼,從密法的立場來講有大曼,就是佛曼。其實在這法界人中像裏頭,它是什麼都有了。佛曼、法曼、叁昧耶曼、羯摩曼通通在這裏面,這是你看密法的四曼。
禅法也有四曼,禅法的大曼是什麼?你自己本身是大曼,有沒有。你去注意看,空性是法曼,禅堂跑香是叁昧耶曼,你自己修法是羯摩曼,本來四曼具足。哪沒有?你就硬是意識形態,怎麼沒有?在禅堂裏修法四曼具足,你已經變成這個意識形態了(胎藏界曼荼羅圖),沒有這個就沒有曼荼羅,這沒有辦法了。
因爲在法界人中像中是都可以的,因爲你的禅觀也就是法界觀,整個法界誰都要觀,不管你修什麼,你都要觀這個。而這個從哪裏來?從你禅修開始。
你想想看,這裏面(法界人中像)佛像那麼多,念不念佛,一定念啊,因爲你要看到這叫什麼佛、那叫什麼佛,你就一直念啊,這是什麼菩薩,這是什麼護法,通通念,怎麼會沒念?以爲看就看啊,你的心在這裏翻筋鬥,這樣就好啊。你在看的時候就在念,就在念、要念,不是眼睛看、看懂就好要一個一個念,這個什麼佛、這個什麼菩薩,都要念出來。大家變成用看,不念。所以你就看不懂,你就一個盧舍那人中像或法界人中像就帶過去。
曼荼羅一個一個都要念出來,那就在念佛,誰說沒有?在這裏面你把法界人中像這個圖念一遍,其實就是誦了一部經了,佛也念了,經也誦了。你看,佛曼、法曼都有?
你爲什麼修法?叁昧耶曼就起來,願力起來了,你自己在實修的過程裏,當然你會燒香、供養、供水、供花、供果等等這些供養、羯摩曼,所以基本上在這個時候是不分禅不分密,全部都一樣,大家都這樣修。
這個是連接點,連接的點,連接能所之間的連接。再來就是你要怎麼修,這個是問題了。
我們站在一個修行人的立場看到一個東西,就要知道它怎麼修,你要有這種動機。學者不一樣,你看學者一看,天山南路的、天山北路的….,學者一定先看這個。你是行者,行者你一定要看這個怎麼修、個人所專不同,假如你是個藝術家來看,這個好這個是創作,藝術家是看這個。你是行者,你當然看它怎麼修?你假如不願意看它怎麼修,你不是行者,你沒有行者的資格。
學者有學者的資格,他有他的立場,他的角度他在看。你有你的立場,有你的角度看,是不是這樣?聽人家演講也是一樣,他是學者講他的,我在聽,以我行者的立場聽我要聽的,因爲他是專家,專家裏面一定有我們要的,我用我要的就好了。我專心聽、認真聽,欣賞他講的,他講到嗯,這是我修行要的。你就抓回來就好,你只要那一塊就好,其他你不要。
所以你看到這裏,你就要知道怎麼修,你必須要懂得怎麼修,你說我才在學而已。好,你就學怎麼修,能所之間弄清楚,再來我們要點、要領,要點是我的能,我要怎麼起觀。
起觀第一個我們跟各位講,禅觀就是感受生命存在的能力。在細部就是感受生命存在的活動那個能力,這個就是比前面進一步了,再來就看到那個生命活動的軌迹,你看得到了,這個時侯你就知道,根性怎麼起作用。不但是這個樣子,只看到軌迹,他只看到一部分,這個叫理事在交融,理跟事,你要能夠看到根性活動的軌迹,基本上是正在跟空性溝通的時候。你懂得空性,但是還沒有完全證得空性,有一點感受空性,所以根性才會起作用。你都沒有感受到空性,根性絕對不會起作用。
這個時侯,是你初果到四果之間的部分,我們跟你講的是華嚴禅的部分,跟羅漢坑那種非人格法身是不一樣,非人格法身對根性的起作用並沒有,他只是打死識性而已,讓識性不起作用、破無明。根性有沒有起作用?他不管。
可是我們華嚴禅在訓練的時候,根性要慢慢培養起來,所以當你識性越破的時候,根性就越強,兩個是同時前進的。可以一腳前一腳後,沒有問題。但是當你識性破一分,根性就長一分,它是同時進行的。所以他是人格性法身,不是非人格法身,這個法身是不一樣的。
但是這個時侯呢,在證阿羅漢以前的這種生命觀境是局部的,不是全部的。你所看到的法身也是部分的,不是全部的。到九信位以後就是雙破我執法執、無明以後,這個叫九信位。這真正的大阿羅漢,但是你還要再一分保任,把這個非人格法身擴充。
假如你沒用受華嚴訓練的話,這個十信位需要的時間要很長,你要是受過華嚴禅的訓練,那個十信位的時間很短,可能不要一支香的時間。但是你假如是非人格性法身訓練證得的阿羅漢,十信位可能要無量個叁大阿僧祗劫,才能跨過去,因爲那個是很難的事。
我們在告訴你說,你現在要一面破識性,一面長根性,你成佛證阿羅漢的時間會比較晚,比較晚的時間不會超過十年,但是你要純粹證阿羅漢、要再轉過來成爲法身的那個十信位,要圓滿這十信位,可能要無量個叁大阿僧祗劫,關鍵在這裏。
不是說我們要你晚一點成佛,不是。真正要成佛快,要證法身入法界,華嚴這一路走是最方便的,關鍵在這裏。現在就是從華嚴的禅觀訓練裏頭,你如何去培養你感受的能力,生命存在的感受力。
我們剛才從欣賞開始,從你參加華藏工程開始,你不要以爲說我們爲什麼莫名其妙搞一個華藏工程給你,目前我們大家在參加的華藏工程都不及格,都弄錯。因爲你那欣賞的能力沒有,而欣賞一定要叁到五分鍾。
人家講我很清楚的聽過,然後你內心裏頭要真的感受到,他講好在哪裏?好不是他的知見比我好,不是。而是你看到了,以他的程度能夠這樣表達,他進步了。以他上一次那樣講、這一次這樣講,他進步了。
或者你看到有人是來應付的,這也是欣賞。這家夥應付的很不錯,根本都沒准備,講起來還油裏油氣,很像一回事,他肯定這一關會被閻羅王逮住,因爲他是假的,因爲他很聰明。他有知識、也不准備,跑來吃一餐,應付一下。叁到五分鍾就講完了,講得很好。
有很多同修是這樣子,他來,他不講第一個講第四個,等前面叁個講完綜合就變他的,這很厲害,告訴你閻羅王通通把你記下去。說我看到了,又有一個被閻羅王逮住了,這也是欣賞,因爲他示現,他告訴你少演那種戲,對不對,這就是欣賞。你要聆聽,你沒有聆聽,你欣賞不到。
所以你在這個華藏工程裏,你就看到叁界六道衆生,你也可以在這兩個鍾頭…
《華嚴禅行法--《禅觀》第二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