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有。純是就理講,雜是就事講,在這個時候它不是純雜的問題,最早的曼荼羅就是這個樣子。我們都以爲只有這個才是曼陀羅。
當胎藏界曼陀羅形成的時候就是純密,這個時候從理上講比較有系統。可是盧舍那法界人中像也是一個系統,而這個系統反而更活潑,它可以因爲每一個行者的不同,畫法都不同。
所以盧舍那人中像有很多,每一個行者他畫得不一樣,那這些雕刻都是石雕,石雕的功夫要相當大,各位你今天假如是在修行的時候。你知道它曼陀羅爲什麼要畫成這樣嗎(盧舍那法界人中像)?不知道,不知道它怎麼會擺在那裏,不是不知道,你要知道。這個在修行者來講是很重要的一個關鍵叫做禅觀。
它是密法,它需要禅觀。觀是觀照的觀,禅是禅宗的禅。禅觀不是只有禅法有,密法也要禅觀。密法不會叫密觀。它統稱爲禅觀。那密法在修密的時候怎麼禅觀?那是一種訓練方式,禅法在禅修的時候也要禅觀,這個就是關鍵。
禅觀是什麼?現在你在修行沒有辦法修是因爲你沒有那種動力,要禅觀,他需要有生命能量要足夠。沒有足夠的生命能量,你不能起觀,不能啓動。
很簡單講,禅就是體驗生命的原始狀態。現在我們的生命都被扭曲了、被汙染了。生命最原始、最初始、最純真的狀態,你要去體驗,那個體驗就叫禅。
那麼觀是什麼?觀就是觀照,那麼禅這個字在大乘的定義裏叫做菩提涅槃妙明真心。菩提涅槃是所,妙明真心是能。所以禅之一字有能有所。你不要弄錯,它不是靜態。它有能有所,觀是起作用把你推進去。
觀有叁個層次,一個觀照、一個照住、一個照見。觀照有點像在搜索一樣,還找不到目標,但是你要有搜尋的能力;照住就抓到了,抓到可能只抓到一部分;照見就很清楚,所以照見五蘊皆空就是法身的第一位,這是一個關鍵,你必須有禅觀的能力。
那麼修密法的這種禅觀,它叫法界觀。法界觀是指這部分(盧舍那法界人中像),這是華嚴行法的一個特色,整個法界全部現前,那麼這個現前不止這樣,我們在法界觀裏分有十對。教義、義理、境界、境智、人法、行位......等等,一直到感應,一共有十對。每一個同時要出現,那要怎麼出現?就像這種情況全部出現。一個都不遺漏叫高級禅觀。
我們現在感受生命的存在叫初級禅觀。很多修行人有很多境界,境界叫虛幻境界,他根本都沒上道。連初級的皮毛都還沒碰到,你要進到這裏面去,那麼金剛頂經跟大日經到了這樣一個境界的時候(胎藏界曼荼羅),它已經意識形態化了,你只能統一在這裏面或者在這邊,這邊是金剛頂經的金剛界曼陀羅。你一進入這領域,基本上是意識形態框住了,因爲離開這個範圍你就錯了。
所以有些人念佛,念阿彌陀佛,說那個卍字要這樣轉,這樣轉就是魔,這樣轉才是佛,這個都是意識形態。毫無意義,你爲什麼會注意到那裏,這個卍字要怎麼轉,它要是動態轉起來的話,一定你的方向和我的方向是不一樣,所以它本來就左右轉都會有的。看你從哪邊看,它是怎麼轉。
所以動態跟靜態的看法是不同。但你不會修行,你就用意識形態去帶進去,找你意識形態上所要的答案,那就産生偏差。
那麼原始的這種法界人中像在做法界觀的時候比較活潑。它是因爲每一個行者,你看它畫一個宮殿(盧舍那法界人中像)一尊佛在裏面,你看不到,它這樣的一個情況你看得很清楚,它每一個圖案都有它表法的地方,那麼古代在做這種表法的時候,跟你現在的定義不一樣。現在你的定義,絕大部分都是意識形態,所以你要進入意識形態裏是容易。
現在很多人修藏密說跟本尊合一,可以,那很簡單,因爲你成天都看祂,看到眼睛出煙霧,那眼睛閉起來他當然會現前,不現前你已經是頭殼壞去,因爲你在唱歌唱久一點,也會余音袅袅,那當然會現前。眼睛看久了,閉起來,祂還現前,這種現前叫做意識形態。祂不是真的現前。
真的現前它是生命,所以我們在做禅觀訓練的時候是要你去感受生命存在以及生命存在的活動狀態。生命的存在跟一個驚木擺這樣子不一樣,它的存在是活的,生命是永恒的、是恒動的,生命的活動是怎麼樣的狀態?你知道嗎?
禅觀的訓練在初期,我們上一次講過,它就是在訓練你一種欣賞的能力,所以我跟各位講,你一定要參加華藏工程,培養你聆聽欣賞接納的能力。華藏工程是你修行進入禅觀的准備工作。
當人家在講,你沒有辦法聽,你沒有辦法進行禅觀,人家在講你聽得不耐煩,你怎麼能定?所以華藏工程的本身就是禅觀的前行工作,你不參加華藏工程,不能培養自己聆聽欣賞的能力,不能接納別人的意見,你沒有辦法禅修。禅修都不可能,參禅更不用說。
就算你有辦法證阿羅漢也是焦芽敗種,因爲你無法啓動你的生命力,你禅觀不能起作用,你只能夠止住妄想,把大腦給打破而已,打死大腦而已那沒有用,你一定要讓生命活起來,這一點是非常重要。
所以我們在修行和訓練的時候,它是培養你那個欣賞的能力,欣賞生命的活動,你能欣賞嗎?你看小孩子,他要哭,然後一臉眼淚一臉鼻涕,你說乖乖乖,糖果給你,馬上笑起來,連鼻涕、連眼淚和糖果一起吃下去,你會說好美啊。今天一個跟你一樣大年紀的人也是這樣子,你會說他瘋子,他發瘋了。因爲你不會欣賞,你認爲大人不能這樣,只有小孩能這樣,哪有這種事?生命的存在、生命的活動,你能欣賞嗎?你要的是大腦的裝飾,大腦去僞裝,大腦只會僞裝,所以我們這些同修們在做事,一看就知道。他是來應付的,還是來認真、來成長的,這就是一個關鍵。
你用大腦在裝飾,大腦想的我這樣子他就沒看到,是你的大腦以爲大家沒看到,但你認真做事的人家一定看到。大腦僞裝只能欺瞞,欺瞞大腦,閻羅王不看這些,閻羅王說這些都不存在,閻羅王看的是你認真做的那個成果,所以你去注意看看,一個笨拙的人他會很認真的做。因爲他不會做,所以他做完了,他也會在那邊,再看一下,再做,你知道嗎?
聰明的人就不一樣,你想想看,閻羅王是怎麼樣看事情,他在看你的裝飾品嗎?不會的,他是看你的生命,雖然你不懂,你不會但是你認真做。閻羅王就看到你認真做了。你懂、你會、可是你馬虎,你用欺騙的方法,是不實的。閻羅王一看就知道這是空白的,可是你的大腦會以爲,我這個做得很漂亮,你就像一個很漂亮的包裝盒,裏面沒東西,一個認真的人他雖然包裝不好,可是那東西是真的,你要留意到。
所以要你認真做,你不要一直想表現給人家看,當你想要表現給別人看的時候,不真,那只是表現,那是包裝盒。當你認真在生活,認真工作的時候,那個“真”就會出現,你知道嗎?那個真就會出現,所以你不怕真。
真在古來的話叫“野”,野叫質,本質的質。當你有了這個真實的這個本質以後,你再去包裝這個叫修養。那麼有了本質、有修養,這叫文質彬彬。你假如沒有那個本質,只有包裝盒,那叫虛有其表。假如你只有本質又沒有包裝,那叫野。
子路很野,子路跟孔子講。你這個什麼必也正乎名,名不正則言不順,子路跟他講,你這老古板。孔子說你野,野就是質,你講的那個東西沒錯,可是不是這個樣子,有些時候你需要有所堅持,就在真的上面,能夠文質彬彬是最好,不能文質彬彬也要有本質,不能虛有其表。
這個修行告訴我們真實的狀態(盧舍那人中像)那個時候很真,理論系統沒有現在那麼完美,沒有後來金剛智、善無畏,他們那麼完美,可是這個時候修行成就者多,因爲這個時候是在正法末,像法初的時代,從這以後一直到藏密的時代,是像法末、末法初的時代,差別將近一千年的時間,所以那個時候的成就者很活潑,而且相應于這個國家大事,社會的這個大事件,他很靈驗,他的觀法就是這種觀法。
假如照相起來的話,那就一坨在那裏,你看這主要的宮殿,這是不是大宮殿。這個很清楚的一種狀況,當它全部集合在一個佛身的時候,我們就很好做觀,起觀。
這個不是只有圖案給你看,它有思想、思維模式,整個系統,教了又教,你弄清楚,一坐的話就整個現前了,因爲在教你思維過程。它是有次第的,次第的話容易變成意識形態,你會停在某一個地方。
現在跟你談這個部分(衲衣畫正面),你就停在這個部分,可是圖案可以在你心中一次浮現,這個叫海印叁昧,一時炳然齊現,你通過這個法界人中像這一部分可以看到,你看這個地方是菩薩海會,這個部分給大家做一個了解。
我們在修行起觀的時候,在這個狀況中,在法界人中像裏頭,它反而比較真實,它比較從生活化來談淨土的狀況,談法界的狀況。那麼像這個地方,這個叫胎藏界曼荼羅的時候,你根本就沒有辦法了。
大家都坐在一起,你在這個起觀(盧舍那法界人中像),你自然就很靈活。但是在中華的文化體系中盧舍那法界人中像必然會走向胎藏界曼荼羅來,在法界人中像的範圍裏頭,它基本上這個地方比佛法的發展,在這個地方是屬于第二期思想。
盧舍那法界人中像是屬于第二期佛教思想的階段,來到胎藏界曼荼羅是第叁期佛教思想的階段,你要知道同樣是密法,密法在這個階段,在佛教的這種修法(盧舍那法界人中像)裏頭是第一個階段,密法第一個階段,到了胎藏界曼荼羅這個地方是第二個階段;
而第一個階段被人家稱爲雜密,第二個階段稱爲純密;在第一階段是比較野,純真。第二個階段比較意識形態,所以它很純、很規矩,十二院、十叁院;那麼這意思就告訴我們,這原來在畫盧舍那法界人中像這些圖案的時候,它應該也有分院,只是它概念上沒有胎藏界曼荼羅這麼清楚,那這裏按照大日經來區分就很清楚了;什麼叫大日經,就是法界人中像裏法身把它表達出來,叫毗盧遮那佛,事實上在這裏面就已經通通表達了,不一定要到胎藏界曼荼羅這裏來,到這裏來的思想已經系…
《華嚴禅行法--《禅觀》第一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