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他就是菩薩,你不會轉他就鬼王呀。你想想看,所以學佛讓你認清這個社會,這個世間,尤其地藏法門,它充分地把這個社會現象跟你鋪陳出來,你不要光從文字上去看,你透過它的文字去了解你的現實生活,體會一分你就證得一分,你就破除恐懼一分。然後地藏經裏頭它最終要教你的一個東西就是要會轉,會轉的話,鬼王都變菩薩;會轉的話,當下就是淨土。這是地藏法門教我們的。
所以我們常說:你在社會上受逼迫嗎?那是正常的,你不要否認。假如你說沒有呀,這世間很好呀。那你完了,因爲這樣講的只有二個人,一個是佛菩薩,一個是笨蛋,你有逼迫都不知道。佛菩薩因爲他會轉,所以他沒逼迫,鬼王來他一看,啊是財首菩薩;不會轉的一定看到是無毒鬼王,你說不是他不是鬼王他是菩薩,那你根本就是在背文字嘛,你是慣性沒有覺性嘛,所以那是很危險的,你隨時被抓走你都不知道。
所以地藏經它教我們就這兩個,第一個,看清楚我們的社會是什麼樣子,這是現實的。從一般老百姓的立場來看,這社會的現實你要看清楚,他不是在恐嚇你,你想想看,你有沒有逼迫?你有沒有恐懼?你有沒有無奈?你先把這些東西弄清楚,弄不清楚的不是白癡就是笨蛋,你弄清楚了好,再來學第二個,要會轉化。轉化當然要具備一些條件了,這個就是叫做廣設方便。每一次發願,不管他從長者子,廣設方便,一直到婆羅門女,光目女,他都是廣設方便,那就是要轉化。
你能夠掌握到這個重點,你要脫離苦海就不難。你要不會掌握到重點,你會說地藏經裏動不動就叫我們散盡家財,供養和尚!對啊,經典是這樣寫啊,那跟你解釋的恐怕完全不一樣。古代他可能這樣講,古代你再怎麼散盡家財,你也不過家徒四壁麼,對不對?那你怎麼散盡嘛?古代要房子跟現在要房子不一樣,因爲古代的土地都是免費的,人少地廣,所以你到哪裏要砌個房子很簡單,搬兩塊石頭,兩根柱子,屋頂鋪一鋪不漏水就好了,這就是房子了,跟現在不一樣。所以他要散盡家財很簡單,離開家了就散盡家財了。所以你用意識形態來看你根本不了解經文在講什麼,經文在那個時代裏它講這句話很簡單,誰都做得到。散盡家財還不簡單嗎?古代的財産大概多少,你知道嗎?你大概想象不到,它只有一個包袱,什麼樣的包袱?就是一條大方巾,所有的東西放下去,然後用卷的,斜背起來,打個結,全部家當都在這裏。晚上睡覺拿起來墊著當枕頭,早上變包袱,晚上變枕頭,大概散盡家財就那一包而已。而且在古代沒有牙刷,沒有牙膏,所以他不會帶牙刷、也不會帶牙膏,更沒有臉盆,也沒有毛巾,要洗臉就到水裏掬起來,這樣就夠了;要洗腳,就兩只腳掌放到水裏撮一撮就洗完了,古代的生活。所以他講散盡家財這個意思跟你現在講的散盡家財完全是不一個的概念,你現在那個不叫家財。你現在一講到散盡家財的家財是什麼,你馬上想到存折,裏面有多少數位,古代哪有存折,見鬼呀。我們看那麼多四庫全書裏頭從來沒有存折這個字呀。你現在那個我真的跟你講不是家財,那個叫業障。這個就不能跟你求證了,扯開來太廣。所以現代人是覺得這些知識我學的很多,我擁有很多――很多業障。
經文裏頭在講的是你的生命,它不是你外在的這些東西,而這個經文永遠可以用,這個經文所記載的絕對沒錯。但是你只要用意識形態進來,這個經文你就很難體會。
我跟你再舉個簡單的文字就好,你在這裏頭你會常看到,但你就做不到,因爲你的意識把你卡住了,使我們對經文的認知有困難。常有人講,像我們知識分子,包括我在內:你怎麼不用現在這種白話講呢,老是要講哪個。。。對不起你再過二千年,現在的白話還是文言。你現在用詞二千年後一定不一樣,現在叫“存折”,以後會叫存折嗎?不會呀。可是“散盡家財”二千年前這樣用,二千年後還可以用。所以我們人在做怪的是誰,就是你這個大腦。人類的大腦記憶性特別強,然後運用範圍非常窄,它不廣。你也不想想說,那些語言文字是一千幾百年前寫的,那麼當時他們對這些語言文字的用法跟現在的用法根本就不一樣,尤其他們的生活環境背影跟現在就完全不一樣。
我再舉個例子你看看:我們看經典或者高僧傳記裏頭,常有這種情況:這個人等一下到那裏,等一下到那裏。可是你現在到這裏、到那裏,你會留意到:我從北京出發到西安,那我一定要再回北京。古人很奇怪,這一點你現在沒有,他到西安以後,他不會想要再回北京來,你要留意啊,這在心情上是完全不一樣的。我只要離開北京就搬家了。因爲他全部家當就是那個包袱而已呀,所以他走了就不會再回來了。現在你絕對沒有這種概念。你買車票一定買往返票,買機票也是買往返有打折。古代沒有票,他想到西安去就到西安去了,什麼時候回來誰也想不到了。因爲他只能去他不能回來了,這邊沒有家嘛。所以那個生活情境跟你現在的生活情境是完全不一樣的。尤其出家人,出了家出去以後就沒有家,他到處爲家。所以你要了解到,他們的離開這個地方跟我們離開這個地方的觀念是不一樣,今天叫你走不要回來,就幾乎趕你走,古代人不要趕,出去就出去了。所以在整個生活情境不同的情況下,你對于經典的了解是完全不一樣的。
我們先告訴各位,你要懂得:想要了解佛法,先了解生命,了解人生,否則你不懂。因此我們就要求各位,你想修行、想要改造你的生命、想要轉凡成聖,那幾個基本條件一定要具備。我在跟各位談這些資糧道的問題,跟《菩提道次第廣論》講的資糧道不一樣,它是意識形態的資糧道,古代、古文言時代的資糧道。我現在跟你講的,是現實生活中你要具備的,而且是絕對有用,馬上要用的,而且馬上可以用的。所以你要的資糧道第一個就是人格性要健全,你的人格性不健全是不行的。你要去查資料這五大人格性要怎麼樣去健全。要健全這五大人格性,它有一個必要條件,就是你要具備信心。做一個人,人生你要有信心。沒有信心的人,他是沒有辦法人格性健全的,他會恍惚,他有嚴重的恐懼,因爲他沒有信心。要怎麼具備信心呢?你一定能夠做得到的,就是你要有處事的能力。假如你不會做事,你不會有信心的。什麼叫做處事的能力?這個好像我講的跟你想的也不太一樣,從這個地方我要跟各位講修行是怎麼修的。
我講是要具備處事的能力,那你一定想“我有呀”。你有嗎?你所擁有的“那個”是不是我所講的“那個”?那你就要求證了。比如講我會煮飯。你會煮飯,真的嗎?你說我會呀,不信你到我家來,你看我煮飯給你吃!那你要知道你所謂的煮飯這個字在每個人的诠釋裏頭可能不一樣。
有位太太五十歲,這太太福報很大,大到什麼程度,你知道嗎?她回娘家睡覺還睡在爸爸跟媽媽的中間。五十年來她沒用過錢買東西,她不會用錢,包括她的內衣褲、她的襪子、她的鞋子、她的衣服,通通是家人買給她,她不需要買。小時候爸爸媽媽買,結了婚以後先生買,她先生對她體貼得不得了,身份證長什麼樣子她沒見過,因爲不需要。先生很能幹,事業做得好,對她很體貼很照顧,家裏又有傭人,煮飯打掃,她只負責張口吃飯。福報大吧。有一天發心了,她說人生不能這樣,這就覺醒了。她在家裏無聊就猛看電視,什麼節目都看過了,看到我們的節目她很高興,就來了。她說她要來學佛。搞了半天,說好吧發心當義工,到大寮去,她負責煮飯,就叫她洗米放進電飯鍋裏頭。等到要吃飯的時候,她說我煮了。結果一打開還是米跟水,講了半天就是沒有按下去。她說啊我開悟了,原來煮飯要把那個按下去。煮飯,電飯鍋要按下去她不知道。好了,電飯鍋按下去了,她知道了。第二天她就按下去,還是沒煮,因爲每天晚上我們要把電源插座拔掉,她就按下去了,可是電源沒插下去啊,好了她又開悟了,電源要插下去。學個煮飯要花好久時間。這當然是極端的例子,你能夠遇到算你的福報。有人一輩子恐怕還沒有辦法遇到這樣的,我們都遇到好幾個了。
不是煮飯這麼一件事,真的會做事是你要會煮飯,這很簡單吧。記載也大概記載這樣,但是在現實實際修行的範圍裏,會煮飯這件事情就大事了。首先你要會買菜,種菜就不用講了,至少你要會買菜嘛。結果到菜市場菜都挑了以後他才發現他沒帶錢:啊買菜要錢啊?哪有買菜不要錢的!啊對不起,我明天給你好不好?什麼明天給我,你這個人從來我沒看過!那他就想辦法跑回去拿錢來,累得一身是汗。要會買菜。然後你知道他買什麼?他只買蘿蔔,其它他不知道。他會說買那麼多菜?你吃的不是那麼多菜嗎?!我怎麼知道,我吃的蘿蔔是一塊一塊,怎麼是這麼一條啊。他沒看過蘿蔔。所以你要懂得會做事不簡單,它是整套系統。現在我們的人,做事做這麼一件事,這麼一塊,豆幹一樣,你叫我做我就做了。你弄錯了,你要懂得,不要說怎麼種豆子,你要懂得怎麼做豆幹。同樣的,廚房這件事,你要會完全料理,到菜市場買回來,到最後整理好,廚余怎麼處理掉,這個才叫做會煮飯。現在你會煮飯,就只是電飯鍋插下去,按下去,啊飯煮熟了。這樣叫做會煮飯?那人家看到你實在會搖頭啊,你就只會煮飯這樣子嘛。會煮飯跟只會煮飯那就差很大了,會煮飯的人是可以修行的,只會煮飯的人是不能修行的。你要留意到。你看佛典記載高僧傳記載,不是說只要煮飯就好嘛,那就不一樣了。所以文字上的記載跟你腦袋裏頭所裝的有很大的差距。
會處理事件,不管哪一件事,是指整個處事的程序、處事的流程,你會具足的話,這個人你就有信心。假如整個處事的流程你不知道,那你很麻煩,每件事你都要一直問,誰交待你誰倒黴,因爲你會一直問嘛。很簡單的一件事情,人家說師父要講經了,桌上要供個花。好,這個我來,供花我會。搞了半天你就一直問,要供什麼花、要哪裏買、要紅色的、白…
《地藏經 北京夕照寺開示 第一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