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地藏經 北京夕照寺開示 第一集▪P3

  ..續本文上一頁色的、要供幾盆、要怎麼樣,給你煩死了嘛。所以處事就是“好,供花我來處理,我怎麼布置、前面後面、桌上、供佛怎麼樣處理,整個我來”,你要會處理這些呀。

  所以這裏頭就牽扯到整個流程。處事是處事的整個流程,這個流程裏頭牽扯到事,它也牽扯到人,因爲整個流程裏你會跟很多人接觸,包括買賣,包括審美觀。比如說花,我們大概都是花花綠綠的,有的人就供單色花,單色花不打緊;有的就喜歡白色花,你白色花一供,就有人說又不是死人,好了,這就來了。好了不要白色花,我們供黃色花,那跟出殡的現場差不多。因爲有人有這種觀感,他不是對不對的問題,那你要如何協調。搞了半天以後,好吧,還是五顔六色比較好,那就沒有人講話了。五顔六色一布置以後又麻煩來了,因爲照相的時候太複雜了。又來了,那你怎麼樣擺平這些?這就是處事的流程,整個過程你要會處理,那你修行才有可能。

  我要告訴各位,這個是很簡單的一個道理,處理事情是最具體最明顯的,你這個都處理不好,你要到修行裏面去,那是很抽象的。所以當這個人在處理事情一問再問的話,我告訴你,我不會叫他修行,因爲要修行只有我倒黴。我要叫你修行,你會一問再問嘛,這麼具體的事情你都弄不好,到那個非常幽暗、要完全邁向未知的領域裏你更會亂問嘛。這麼具體明顯的事你都看不懂了,那個幽暗裏面的抽象狀況你會看的懂嗎,你想想看,你怎麼去修行嘛。

  所以我們常講說處事,你要整個流程、整個過程摸一遍,成敗不論,成敗不要緊。因爲會成功是因爲你有福報,它就會成功;那你沒福報啊那麼簡單的事你都做不好。可是你不要在意你到底有沒有福報,你在意整個流程你一定要走一遍,走過你就有信心。當整個流程各種大小事情,縱的橫的事情,你都這樣走過一遍的、大概不多啦,五次就夠了,你現在活了幾十歲,哪些事情你做過?告訴你,到現在都還沒有成功經驗的人,就是整個過程走過一遭的人,他的這一生永遠是在逃避的。因爲是逃避的人生,所以你就沒有整個流程經曆的經驗,沒有整個流程走過就是失敗的。整個流程走過那件事你可能做失敗了,也算成功,你要留意到。所以我在說成功的時候,是指你整個流程圓滿走過,即使搞得一塌糊塗都不要緊,因爲整個流程你知道嘛,這次算零分,下次來你也八十分,因爲你整個流程流過了嘛。但是你沒有經曆過,你到處都在找理由,逃避逃避,夾縫中混,整個過程人家是做過的,但對你來講你是完全失敗,因爲給你再來你沒辦法做,因爲你沒經驗啊,你整個過程都在逃避嘛,有沒有?你檢討你自己,檢討自己就好。所以你要是沒有真正的這個過程,經曆過的話,那你現在最重要的人生就是去經曆它。經曆幾次以後,你對你的人生、對你的生命你絕對會有信心。有了信心以後,你跟人相對、與人相處,你會有信心,也容易取得人家對你的信任,而不止是好感而已。你要留意到。

  那種逃避的人生他有一個專長,就是僞裝。因爲要逃避嘛,所以他要僞裝。僞裝他就有一種應對的模式,就是講一些空洞的、虛浮的、應對的話,那這個在第一印象裏,假如你這一部份訓練得很成功的話,給人家第一印象是很好的,但是人家不會跟你長久相處。因爲長久相處,你馬上露餡。你注意看你周遭的朋友,你跟他們相處,你去留意看看,是不是這種狀況。

  所以你跟誰相處,那個人證明了你的水平、你的種類。一個有實力的人,他一定跟有實力的人相處,因爲談吐之間都拿實力在談;一個虛應故事的人,他的朋友都是虛應故事的,因爲大家在比較都如何虛應故事,因爲他不需要實力。你留意到嗎?所以你是個學佛人,很簡單地你從這裏就看到:人性的存在、生命的等級、與品種的不同,你馬上就看出來了。所以我們說什麼叫健全的人格性?“爲人處事”四個字,就是“爲人處事”。爲人處事及格了,你的人格性就及格了;人格性及格了,資糧道就及格了。而修行最難的是這個部份。

  我常跟各位講,很多同修都說:“師父啊,你講的我都照做了,每次你講經我都差一點點就開悟了”。有沒有?差一點點啊。我說你永遠差一寸。“你看我都快了,我都差一點點。就差那麼一點點,你說是不是這樣?”那是你講的,因爲你差一點點,所以我只能說“是、對”,爲什麼?因爲你永遠差一點點,你再拿一尺的來墊起來,還是差一點點。你就是從一樓爬到五樓去,還差一點點;就算給你爬到十樓去,還差一點點,永遠差一點點。那一點點在哪裏?爲人處事。你放心。沒有爲什麼,你不是在修法上去計較那一點點,你要回過頭來從爲人處事上去看,你真正的關鍵就在爲人處事上的不健全不及格。只要你把這部份具足,這個叫資糧道具足,那你要精進行法很快。我常常跟各位講,要證阿羅漢不難,叁個月就足夠了。多少人想來啊,但是你要具足資糧道,恐怕要叁十年。

  你現在能不能找一件事情,你真的好好去經曆一遍?你要有的話你早就有了,因爲你是一個失敗的模式在運作,所以你一直在逃避。假如你是一個成功的模式在承擔的話,而不是逃避,承擔的人他有一個特質,你去注意看,遇到境界、遇到壓力、遇到事件,他會認爲這是一個機會。因爲是機會,所以他有成功的可能。一個逃避的人,他馬上說那不可能嘛,這個怎麼樣了,那個怎麼樣了。有沒有?這就是逃避嘛。他找種種的理由,“這個有問題啊,這個說怎樣啊、那個說怎樣了”有沒有?這就是失敗的模式。他借著別人的理由、推脫來作爲你自己的理由,那你就死定了。所以真的會處事的人,他很簡單,就是自己去克服困難,解決困難,然後達成任務。留意到這一點。克服困難!一定有困難的。他要克服困難、要解決困難。他不克服困難、不解決困難,事情哪會現成的?現成的那就不是處事了。桌上拿桔子那不是處事啊。處事就是要你去克服困難嘛。而你要知道,克服困難跟解決困難是我們修行真實法當中最重要的一個問題。

  真正修行只有叁個要件:疑情、摸索、解決困難。你不要看我講這個都是古人沒講過的詞,你自己看看修行是不是這叁個東西?沒有疑情就沒有智慧,疑情越多智慧越多,疑情越大智慧越大,沒有疑情就沒有智能,就這麼簡單。你要有智慧幹什麼?智慧是爲覺悟用的,所以沒有疑情你就不可能覺悟。這是第一個;第二個,疑情産生以後你要摸索。因爲你要解決疑情,你就要去處理嘛,摸索就是在解決問題。所以疑情、摸索跟解決問題這叁個是一個東西,同時發作的,它是修行上面的叁個項度,是同一個,都在修行,沒有疑情你不可能修行,你只是例行的慣性工作而已。

  很簡單講,“禮佛一拜,罪滅恒沙”,你除了沒把地板磕破以外,我看你禮佛不少,那請問你罪滅了沒?因爲你不帶疑情,那麼磕頭如搗蒜。你帶著疑情就不一樣,你會一直進步,你禮佛是禮佛,第一拜到十萬拜同樣的行爲在做,但是它的價值跟意義是不一樣的。你帶著疑情就不一樣,你不帶疑情,第一拜跟第一百萬拜是一樣的。它的答案叫無意義,沒有意義啊,磕頭如搗蒜。“念佛一聲,福增無量”,人家又說“喊破喉嚨亦枉然”,因爲你不帶疑情,你念佛哪有增福報?沒有啊。念佛機一直在念,念佛機有福報嗎?沒有福報,因爲它沒有心,沒有疑情。那爲什麼你念就會往生?因爲你帶疑情所以絕對往生。所以你要懂得這個是真實的。

  當你在處事的時候,你都沒有生命能量去激發你解決問題的能力,那你在修行裏你會嗎?所以不會處事的人,他在社會一定是個逃避者;因此他進來佛門想要修行也是逃避者,因爲他模式是一樣的,不會成功。因爲社會不會成功,修行就不會成功。那我告訴你,你在社會成功的人來修行,一定會成功。因爲你在社會上會成功,是你有解決困難的能力,因此在修行時你要解決困難就沒問題!所以你在社會上表現是不是你進入佛門的資糧道?關鍵就在這裏。它是一體的,不是對立的。所以你學佛把世間法跟佛法對立起來,基本上你弄錯了。看誰教你的,你去找他算因果,我是不這樣教你的,不會給你迷信的。外面是一切唯心造,社會生活是我們佛門修行的一種延伸,它是一種圓滿的狀況跟境界!

  

  

《地藏經 北京夕照寺開示 第一集》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