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色的、要供几盆、要怎么样,给你烦死了嘛。所以处事就是“好,供花我来处理,我怎么布置、前面后面、桌上、供佛怎么样处理,整个我来”,你要会处理这些呀。
所以这里头就牵扯到整个流程。处事是处事的整个流程,这个流程里头牵扯到事,它也牵扯到人,因为整个流程里你会跟很多人接触,包括买卖,包括审美观。比如说花,我们大概都是花花绿绿的,有的人就供单色花,单色花不打紧;有的就喜欢白色花,你白色花一供,就有人说又不是死人,好了,这就来了。好了不要白色花,我们供黄色花,那跟出殡的现场差不多。因为有人有这种观感,他不是对不对的问题,那你要如何协调。搞了半天以后,好吧,还是五颜六色比较好,那就没有人讲话了。五颜六色一布置以后又麻烦来了,因为照相的时候太复杂了。又来了,那你怎么样摆平这些?这就是处事的流程,整个过程你要会处理,那你修行才有可能。
我要告诉各位,这个是很简单的一个道理,处理事情是最具体最明显的,你这个都处理不好,你要到修行里面去,那是很抽象的。所以当这个人在处理事情一问再问的话,我告诉你,我不会叫他修行,因为要修行只有我倒霉。我要叫你修行,你会一问再问嘛,这么具体的事情你都弄不好,到那个非常幽暗、要完全迈向未知的领域里你更会乱问嘛。这么具体明显的事你都看不懂了,那个幽暗里面的抽象状况你会看的懂吗,你想想看,你怎么去修行嘛。
所以我们常讲说处事,你要整个流程、整个过程摸一遍,成败不论,成败不要紧。因为会成功是因为你有福报,它就会成功;那你没福报啊那么简单的事你都做不好。可是你不要在意你到底有没有福报,你在意整个流程你一定要走一遍,走过你就有信心。当整个流程各种大小事情,纵的横的事情,你都这样走过一遍的、大概不多啦,五次就够了,你现在活了几十岁,哪些事情你做过?告诉你,到现在都还没有成功经验的人,就是整个过程走过一遭的人,他的这一生永远是在逃避的。因为是逃避的人生,所以你就没有整个流程经历的经验,没有整个流程走过就是失败的。整个流程走过那件事你可能做失败了,也算成功,你要留意到。所以我在说成功的时候,是指你整个流程圆满走过,即使搞得一塌糊涂都不要紧,因为整个流程你知道嘛,这次算零分,下次来你也八十分,因为你整个流程流过了嘛。但是你没有经历过,你到处都在找理由,逃避逃避,夹缝中混,整个过程人家是做过的,但对你来讲你是完全失败,因为给你再来你没办法做,因为你没经验啊,你整个过程都在逃避嘛,有没有?你检讨你自己,检讨自己就好。所以你要是没有真正的这个过程,经历过的话,那你现在最重要的人生就是去经历它。经历几次以后,你对你的人生、对你的生命你绝对会有信心。有了信心以后,你跟人相对、与人相处,你会有信心,也容易取得人家对你的信任,而不止是好感而已。你要留意到。
那种逃避的人生他有一个专长,就是伪装。因为要逃避嘛,所以他要伪装。伪装他就有一种应对的模式,就是讲一些空洞的、虚浮的、应对的话,那这个在第一印象里,假如你这一部份训练得很成功的话,给人家第一印象是很好的,但是人家不会跟你长久相处。因为长久相处,你马上露馅。你注意看你周遭的朋友,你跟他们相处,你去留意看看,是不是这种状况。
所以你跟谁相处,那个人证明了你的水平、你的种类。一个有实力的人,他一定跟有实力的人相处,因为谈吐之间都拿实力在谈;一个虚应故事的人,他的朋友都是虚应故事的,因为大家在比较都如何虚应故事,因为他不需要实力。你留意到吗?所以你是个学佛人,很简单地你从这里就看到:人性的存在、生命的等级、与品种的不同,你马上就看出来了。所以我们说什么叫健全的人格性?“为人处事”四个字,就是“为人处事”。为人处事及格了,你的人格性就及格了;人格性及格了,资粮道就及格了。而修行最难的是这个部份。
我常跟各位讲,很多同修都说:“师父啊,你讲的我都照做了,每次你讲经我都差一点点就开悟了”。有没有?差一点点啊。我说你永远差一寸。“你看我都快了,我都差一点点。就差那么一点点,你说是不是这样?”那是你讲的,因为你差一点点,所以我只能说“是、对”,为什么?因为你永远差一点点,你再拿一尺的来垫起来,还是差一点点。你就是从一楼爬到五楼去,还差一点点;就算给你爬到十楼去,还差一点点,永远差一点点。那一点点在哪里?为人处事。你放心。没有为什么,你不是在修法上去计较那一点点,你要回过头来从为人处事上去看,你真正的关键就在为人处事上的不健全不及格。只要你把这部份具足,这个叫资粮道具足,那你要精进行法很快。我常常跟各位讲,要证阿罗汉不难,三个月就足够了。多少人想来啊,但是你要具足资粮道,恐怕要三十年。
你现在能不能找一件事情,你真的好好去经历一遍?你要有的话你早就有了,因为你是一个失败的模式在运作,所以你一直在逃避。假如你是一个成功的模式在承担的话,而不是逃避,承担的人他有一个特质,你去注意看,遇到境界、遇到压力、遇到事件,他会认为这是一个机会。因为是机会,所以他有成功的可能。一个逃避的人,他马上说那不可能嘛,这个怎么样了,那个怎么样了。有没有?这就是逃避嘛。他找种种的理由,“这个有问题啊,这个说怎样啊、那个说怎样了”有没有?这就是失败的模式。他借着别人的理由、推脱来作为你自己的理由,那你就死定了。所以真的会处事的人,他很简单,就是自己去克服困难,解决困难,然后达成任务。留意到这一点。克服困难!一定有困难的。他要克服困难、要解决困难。他不克服困难、不解决困难,事情哪会现成的?现成的那就不是处事了。桌上拿桔子那不是处事啊。处事就是要你去克服困难嘛。而你要知道,克服困难跟解决困难是我们修行真实法当中最重要的一个问题。
真正修行只有三个要件:疑情、摸索、解决困难。你不要看我讲这个都是古人没讲过的词,你自己看看修行是不是这三个东西?没有疑情就没有智慧,疑情越多智慧越多,疑情越大智慧越大,没有疑情就没有智能,就这么简单。你要有智慧干什么?智慧是为觉悟用的,所以没有疑情你就不可能觉悟。这是第一个;第二个,疑情产生以后你要摸索。因为你要解决疑情,你就要去处理嘛,摸索就是在解决问题。所以疑情、摸索跟解决问题这三个是一个东西,同时发作的,它是修行上面的三个项度,是同一个,都在修行,没有疑情你不可能修行,你只是例行的惯性工作而已。
很简单讲,“礼佛一拜,罪灭恒沙”,你除了没把地板磕破以外,我看你礼佛不少,那请问你罪灭了没?因为你不带疑情,那么磕头如捣蒜。你带着疑情就不一样,你会一直进步,你礼佛是礼佛,第一拜到十万拜同样的行为在做,但是它的价值跟意义是不一样的。你带着疑情就不一样,你不带疑情,第一拜跟第一百万拜是一样的。它的答案叫无意义,没有意义啊,磕头如捣蒜。“念佛一声,福增无量”,人家又说“喊破喉咙亦枉然”,因为你不带疑情,你念佛哪有增福报?没有啊。念佛机一直在念,念佛机有福报吗?没有福报,因为它没有心,没有疑情。那为什么你念就会往生?因为你带疑情所以绝对往生。所以你要懂得这个是真实的。
当你在处事的时候,你都没有生命能量去激发你解决问题的能力,那你在修行里你会吗?所以不会处事的人,他在社会一定是个逃避者;因此他进来佛门想要修行也是逃避者,因为他模式是一样的,不会成功。因为社会不会成功,修行就不会成功。那我告诉你,你在社会成功的人来修行,一定会成功。因为你在社会上会成功,是你有解决困难的能力,因此在修行时你要解决困难就没问题!所以你在社会上表现是不是你进入佛门的资粮道?关键就在这里。它是一体的,不是对立的。所以你学佛把世间法跟佛法对立起来,基本上你弄错了。看谁教你的,你去找他算因果,我是不这样教你的,不会给你迷信的。外面是一切唯心造,社会生活是我们佛门修行的一种延伸,它是一种圆满的状况跟境界!
《地藏经 北京夕照寺开示 第一集》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