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是你對生命的肯定這部分假如沒有的話,你的人生會越來越痛苦,關鍵就在這個地方,就在于你對生命價值的肯定與否。當你對生命一直沒有認知,一直在發展物質這個層面的時候,你的生命就會越來越萎縮了,這個時候就是你大腦的思維已經壓迫傷害到生命的價值觀了,這個是娑婆世界,所謂南閻浮提世界的一個基本的業。那麼這兩品經在這個地方所要談的是談這個東西。
所以地藏菩薩首先答複摩耶夫人講的說,閻浮提衆生造業差別,所受報應那是無量無邊的,到業感品的時候,那佛告訴地藏菩薩講:“一切衆生未解脫者,性識無定。惡習結業,善習結果。”他舉了一個例子說,如魚遊網,像魚在網邊玩一樣,將是長流脫獲暫出,被網卡住了,即使你掙開來,很快又複遭網。因爲只要你用大腦,你免不開這些。佛法要讓我們感受這個部分就是讓我們感受到生命的存在跟生命的價值。所以在地藏本願經裏頭,他特別強調的就是你對生命的肯定跟感受,你必須要能夠感受到生命的存在,不要一直用大腦去推理。我們常講,各位住在加拿大,加拿大臺灣話叫什麼“隱居好”或者溫哥華。你光是住在這裏,就一定會發就對了,溫哥華嘛,就會發了。你知道這地方很美,是不是?你有沒有每天都感受到很美,那一轉角,一段路,你有沒有感受到很美,你來到這裏就感受到美了,感受到美要不要推理。哇,好美啊,原來有櫻花,現在春天櫻花開,所以很美,是這樣嗎?你這種人,大概一點都不美,講了一堆的美,一點美感都沒有。看到美,你就哇這麼一句話,就夠了。人家說很美,你就哦,嗯嗯,然後車子再開,那個叫沒有生命感。洋人很好,他們常常贊美,贊美先生,贊美太太。可是當他流于口頭禅變慣性的時候,那個就不叫贊美了,那變寒暄了。一見面,哇,你好美,親一下然後又去了,沒有生命感嘛,對不對,那一種不算,要真的感受到,那個生命力才會出來。而那個東西是沒有辦法用大腦的,這是第一個。
第二個大腦用慣了以後,你很容易流于慣性。慣性是沒有覺性,慣性是墮落的根源,傳統的話叫相續心,相續心輪回本,知道嗎?所以佛教要我們擁有人生的覺性,生命的覺性,那就是你要具有生命感。怎麼樣培養生命感?人生的樂趣很重要,就是興趣呀。所以一開始就跟各位講,你一定要培養你的興趣,人生的興趣。告訴各位,最好的興趣不會衰退,興趣不會衰減的興趣呀,就是服務衆生的興趣。這個很麻煩,因爲衆生很難惹。這麼一堆人在這裏,看師父,每個人看法不一樣。有的人說師父講的很好,師父講太快,然後接著師父你要怎麼講,你叫師父怎麼講,師父不照你的講,明天就不來了。爲什麼呢?因爲衆生,個人有一套。但那一套呢,你要符合他,因爲他要的是他要的。各位,你要來聽你要的東西,我是不講的,因爲我不是錄音帶,所以我再放一遍給你聽。不會,我講的都是你沒聽過的。(掌聲)我不是要鼓掌了,我不小心講出來而已。
因爲要在這樣一個時代裏,我們要把以前那個時代的講法再講一遍,其實很簡單。我講我可以在電腦裏面用那個搜索引擎,我一按這個地藏經這一句,所有的注解有哪些,通通跑出來,很簡單。你知道這個品目,這個item輸進去,通通通通跑出來,相關的解釋通通在這裏,那還不簡單嘛。告訴你,那叫慣性嘛。有一部經注解那是誰寫的?寫那個無量壽清淨平等覺經,還是什麼注解,黃念祖老居士。那種注解其實我們每個人都可以寫得跟他一樣好,因爲他是什麼,他等于是一部詞典嘛,把所有的資料彙集在一起。你看那種書,你會發現,一點生命感都沒有,因爲他沒有東西在裏面,他有的都是老古董,都是魏晉南北朝、唐朝的注解,他就把那些注解彙集在一起。那你假如看知識的話,那是很好的一本書,但你要感受生命的存在,那零分,跟你講零分,那裏面沒東西,因爲他完全是古代的知識。那你現在人要去了解他的話,那你就産生困難了,他到底講什麼?叁位祖師講的,等一下這個講,等一下那個講,看到最後腦筋都混亂了,不行。不一樣。
你一定要具有生命感,所以我們在這個時代,我說很偉大是怎麼偉大,因爲前無古人。用我們現在這種新的理論、新的工具,重新诠釋佛陀的東西,沒人呢,所以先講的人贏嘛,對不對?不是我厲害,我不厲害呀,我只是大家不敢這樣講,我先這樣講而已。告訴你以後朝著這個方向講的人那還多的,還多的,那必然嘛。現在有很多東西,這些資訊是古代沒有的,古代沒有這麼多東西。我們知道佛教來自與印度。你知道印度文化是怎什麼樣?玄奘大師雖然到那邊住了十幾年,我跟你講玄奘大師所看的印度文化,跟佛教之間的關系沒有我們現在看得那麼清楚,你知道嗎?因爲我們今天的資訊太發達了,研究者太多了,挖了很多東西給我們,一對比我們都出來了。爲什麼我講這一句話?這是很大膽的講法。他在那邊住了十幾年,印度我還沒去呀,我怎麼說我懂得比他多,你知道嗎?他有沒有到那爛陀寺,玄奘大師,我舉例啊,有沒有到那爛陀寺?有嘛,對不對。當時那爛陀寺90%的人是修密法,玄奘回來竟然沒有密法,有沒有?玄奘帶回來的東西沒有密法,通通是般若性空跟唯識的東西,可見他在選擇科目的時候是非常偏的,他不是廣博,那問題就出在這裏呀。所以你不要以爲說你在現場,你在現場說不定在睡覺,人家在表演你都沒看到,這是人用大腦以後會産生的現象。
所以我們提供給各位充分了解,真正修行你要懂得是什麼,我們先把這個背景給弄清楚。我們一生裏頭,真的,你能夠看到這一點,我們這樣活著對嗎
我應該怎麼樣活著才對?當你會有這種想法的時候,你已經發菩提心,上菩提道了。你可能會這樣說,這句話我這樣講,好像不夠莊重。發菩提心的時候,應該會有一個XX,嗚啊,瑞氣千條。哪有這個樣子?想一想這樣好像,不太對,應該這樣才對,這樣就叫發菩提心了,不是你想哪個對的對,或者哪個不對的不對;說不對叫做發出離心,對的叫做發菩提心。不是,是你那個心境,開始覺醒了。就你現有的東西,你開始提出一種很客觀、很冷靜的、很慎重的批判,一種批判。那麼對于未來到底什麼是真正的那個部分,你也很謹慎地在摸索,只能這樣講是摸索,你不能確定哪個對,那個錯嘛,你在慢慢地做這種嘗試,所以這個時候你會發現,哪個字最適合,佛陀這個字,現在很流行叫 discovery ,這個字是最適合來解釋budda。你可以去探索,向未知的領域在探索。
所以我跟各位講,修行人,真的修行人他是很孤獨的,很孤獨的。因爲他面對他自己未知的領域,他在探險。那麼他有一些感受的時候,他不見得講得出來,尤其是碰到你也沒在修行的時候,那就雞同鴨講。我在講什麼,你根本不懂嘛,他已經進到很深的裏面去了,那你在外面,那你怎麼懂啊?所以我們說修行本身是一種生命的改造工程。那你這邊真正在修行的人他有一個地方,到一個臨界點以後,他真實生命的那個部分,他會現前。我們在禅修的時候,這個叫做生命觀境現前。生命觀境要現前,你一定要把心止息在一個地方,妄想心不起,你的那個真心如如不動在那裏,到了某一個程度,你那個法身慧命的境界他會現前,那你要有這種訓練。那像這種訓練要跟誰講,就算你進去了以後,又要跟誰講?你說,我好高興,我證得了,人家說你神經病,對不對,你證得什麼,你講的也沒人懂啊,你證得什麼?那一種喜悅你到的話,喜悅不是用講的,是你的生命能量會高漲,浩然正氣會迸發出來,那個時候你的生命會很燦爛,你會活得很有生命感,你會覺得這樣活著對,就是這樣。那個生命能量會一直出現,不是說我現在生命能量很飽,那不是吃派,這個是沒有辦法用形容。可是你在生活中,你自然地就會流露出來。不是我已經開悟了,我看一切世間都很美,那叫佛裏佛氣,看一切世間都很美,你是活得很高興這樣而已。那不是說開悟的人都很美很美,什麼是很美啊,很美不是用講的,是你實踐出來的。這個是我們在這種狀況中,你應該要有的一種體驗,這個體驗是非常重要。
所以我們先給各位講說,閻浮提衆生,他的業就在于你用大腦,用大腦不是罪過,當你大腦的思維模式侵犯到生命領域的時候,那個業就産生了,所以關鍵是在這裏。當你大腦的思維模式不侵犯到生命領域,沒有業。我這樣講是很簡單的區分,當然你要嚴格細講,什麼什麼又什麼啊,那留待私底下解決,這個上面沒辦法講太清楚。光是業感跟業惑這兩個東西,我跟各位講就要講12個小時,那我們用一個小時把它講完,已經很厲害了。我們要想跟各位再詳細地說也可以,需要時間,時間的關系,我們這個地方就不再跟各位談了。我們休息一下,等一下,我想就從定自在王菩薩來問佛的這個地方開始跟各位講這些公案,經典裏頭所談的這些所謂公案來跟各位舉例做說明。他舉例我就不再舉例,是就經典來講,好我們休息一下。
《地藏經 北美福慧寺開示 第5講》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