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雲和上《地藏經》(北美)
第6講
主講人:海雲繼夢和上
這個業感跟業緣的部分,經典裏頭直接講的我就不再跟各位談了。那麼這個地方他有提到地藏菩薩跟佛說,他提到,“我今又蒙佛付囑,至阿逸多成佛以來,六道衆生,遣令度脫。唯然世尊,願不有慮。”那這個部分他有一些我們要跟各位談的,佛爲什麼付囑給他?在第一天我們就跟各位談了,這個從密教來看就很清楚,圖像曼陀羅裏在釋迦內院裏頭,那有無能勝明王,這個是化身佛。我們知道佛成佛的時候,佛看衆生,衆生皆成佛。有沒有,記得這個前提吧。
在般若經典裏頭這個講的很清楚,其實這個是法身佛的境界。在化身佛的境界裏,那佛既然在成佛的時候看衆生皆成佛,那在菩提樹下看衆生皆成佛,他還要度什麼衆生,對不對?所以這裏面,你就發現到法身佛跟化身佛之間有一個距離存在。理論上來講,衆生皆成佛,事實上你說我成佛,我還沒成佛,是不是會發生這個問題呀?所以化身佛他有一個無能勝明王要來攝受、教化、調服這些在法界中迷失家鄉的生命孤兒,要使這些生命孤兒重返生命的故鄉。
那麼我有這樣的一個本願,對不對?這個你就看到了,那麼既然要這樣做的話,在法身佛的領域裏頭,他一定要有一個跟化身佛相應的。那麼你把這個看一下,那這個時候,也就是地藏院裏北門這個福德院裏地藏菩薩,所以我們前面跟各位講到,這個地藏菩薩,他事實上這麼多圈圈。這個地藏菩薩他就是這個生命因素。那我們講說生命因素----攝受法界迷失的生命孤兒重返生命故鄉的這個生命因素,他在起作用。從法身佛裏是地藏菩薩,從化身佛裏就是無能勝明王,這兩個相呼應。所以釋迦摩尼佛付囑的時候,其實就是無能勝明王起作用,現在地藏菩薩在這邊跟他呼應。因爲這個南閻浮提衆生用了大腦以後,就常常犯了不該犯的錯誤,整個問題就在這裏。那麼這個地方,經典裏他提到了“會中有一菩薩摩诃薩名定自在王“,這個定自在王菩薩來請教佛,說唯願世尊,他說:“世尊,地藏菩薩累劫已來,各發何願,今蒙世尊殷勤贊歎。”也就是說他到底發什麼願,這個生命因素在根本上他的質是什麼,本質是什麼,你爲什麼這樣一再地殷勤贊歎?唯願世尊略而說之,所以就提出這個生命的因緣出來了。
那這個世尊告定自在王菩薩說:“谛聽谛聽,善思念之,吾當爲汝分別解說。”他首先提的就是一切智成就如來,那麼他講到當時有兩個小國王,這兩個國家天天在打仗,那有點像美國跟伊拉克天天在打一樣。這兩個國王,當然不是這兩個,有一天----大概是打累了碰在一起,就相約我們不要打了,這樣衆生很苦。這個經文講兩個國王打,你體會不出來是兩個生命因素發生矛盾。就是跟各位一樣,要活得不耐煩,無聊,很乏味,生命裏又要活下去,又不知道怎麼辦,這種情況産生了。所以這兩個生命因素就有一個要先成佛來度衆生,有一個說我把衆生度盡才要成佛,所以就有這麼兩個生命因素。那麼這麼兩個生命因素在這個時候呢他是通通凸顯出來,凸顯出來才有福報,不凸顯出來沒有福報,但是他還沒有成就,所以兩個就開始做這樣的一種安排。
告訴各位,這兩個生命因素不是別人,是你自己,你每一個人自己,你不要把他看成“哎呀,你看,人家就有那麼好的朋友”。你不要向外看,把菩薩一定要看成,菩薩一定要看性德化,不要把他擬人化,看成外面的人,菩薩是你自己的生命因素。當你看到有這樣的情況,你就要反觀自己,我要怎麼樣激發出來。所以我們跟各位講說,在我們凡夫來講叫性格,就叫性格。當你這個性格兌現以後,就叫性德。所以就自己來講,你有什麼性格,那性格在凡夫來講,那性格是矛盾的。矛盾不要緊,你要讓他能夠相輔相成,這個才是重點。那你要自己慢慢調整才知道。
我們常跟各位舉例子,我們常常罵小孩子說,貪玩,貪玩不好嘛,所以你就很生氣呀。可是這個孩子他讀書,那你就很高興嘛,對不對?同樣是貪,貪玩你就不高興,貪讀書你就很高興。你會說這個人很厲害,很會賺錢,也不過是貪賺錢而已呀,但是當他貪賭博,你就氣死了,是不是這樣?其實貪性是一樣的。你自己要去調整。可是我們常常被這些社會公約把你卡住了,你看不到了,你看不到生命的真相。真的是貪,還是執著?你分不清楚。貪讀書,你就這孩子好乖;貪玩你就這孩子都不乖。同樣是貪,爲什麼有乖不乖?貪你喜歡的就乖,貪你不喜歡的就不乖,那怎麼會是這樣呢?這樣就不對了,所以生命在起作用的時候,你要看到生命,不要光是道德律。那你假如能夠發現你的性格傾向于哪一部分,那你去調整,你就很好修行了。這樣很好修行。
所以古代有人就是利用人性的這個部分,有沒有,記得嗎,我不講
你看知不知道。春申君養士叁千,雞鳴狗盜之士都有幫助,對不對。他什麼都不會,就會“哦,咯咯”(雞叫聲)。結果他逃難的時候就學雞叫,守城門的人就把門開了就跑出去了。那要不是這些雞鳴狗盜之士,你怎麼知道有用啊?所以對人從生命來看,從生命來看人,任何才能都很精彩。你用道德律看人,那很多人你就活不下去。不要太過于用那些意識形態,生命的存在他是很燦爛的,因爲我們用意識形態你會去窄化他。
那麼第一個他提到那一個發願要成佛的人那叫做一切智成就如來;那個要衆生度盡方才成佛的人,那個叫做地藏菩薩,這簡單講就這樣。那個佛早就入滅去了。那個地藏菩薩還在那邊頭沒頭出的廣度衆生。那你就知道這個願力在生命因素裏有的是很容易兌現,有的是不容易兌現,越不容易兌現的生命因素是越偉大。所以我們才跟各位講,你要發願,是發願你做不完的這個願,你不要發願兩天就做完了,所以你看諸佛菩薩在發願都是在盡未來際在做,那就是把你的生命因素激發出來,那你要是想說我發願這輩子做完就算了,那個都是小願,所以發願是這樣發的,這是第一個。
第二個他講“過去無量阿僧祇劫,有佛出世,名清淨蓮華目如來”。那個時候有個福度羅漢,他沒有名字,我把他叫做福度羅漢了,那麼遇到光目女。光目女因爲他的媽媽都死亡,所以問這個問題,那麼有一個問題。經文你都看過了,所以我就不講了。那麼這裏面我要跟各位談的就是這個羅漢就是無盡意菩薩,那個光目女就是地藏菩薩,他的母親就叫做解脫菩薩。這裏面呢我記得前面有跟各位談過,一個是相,一個是質。他現羅漢是個相,他的本質呢其實是無盡意菩薩。所以我們在看菩薩,你只看到相,你沒有看到本質。這個生命的本質叫無盡意菩薩,我跟你講的性德,那麼他顯現爲作用的這個時候就變羅漢了,他是變羅漢了。所以在度光目女,那你把這個無盡意菩薩說他是羅漢,那羅漢拜一拜就好,那要菩薩我就拜叁拜,你不要這樣看,那你就拜錯了。因爲那時候你只拜到相,沒有拜到本體,所以這叫生命因素。光目女他是相,他的本質是地藏菩薩,那就是生命因素嘛。光目的母親呢,他是解脫菩薩,他愛吃什麼,那是他顯相,他受報給你看。
所以這些諸佛菩薩爲什麼示現那些苦難相來度衆生呢?不是,你不要以爲說菩薩都是這個樣子,不是都是這個樣子。這是生命中互相激蕩,你看我們的生命本身,他是很完美的一個有機體,互相激蕩,所以要用這個生命因素凸顯出來的時候呢,有些生命因素就要沈下去,這就是菩薩的性德關系嘛。但是佛的時候是所有的通通展開了,所有的生命因素全部展開,這是一個很重要不同的地方。
所以我們要告訴各位說,在讀經的時候,他的語言模式跟思維模式跟我們看書的是不一樣,看書一就是一,二就是二,一條就是一條,對不對,那是經典他有相互表法的關系,所以華嚴經爲什麼叫大方廣就是體相用,有體有相有用,他是相互在做表達的,用叁個層面來說明真理存在的狀態,我們常常搞不清楚。用大腦,大腦只看到相,只看到一部分,另外兩個部分看不到,所以常常會因爲大腦的推理跟求證的作用,我們會傷害到生命的真理,就是這個樣子。所以你要保持一個彈性,生命空間的彈性,你才能夠看到生命。
所以前面我們也跟各位講,你不要一直活在生存邊緣掙紮,這樣的人是沒有福報的。你要生活,在生活中有一個空間,那個空間你就有彈性了。因爲有那個空間,你才能講氣質;因爲有那個空間,你才能夠講品味。知道嗎?當你一直在生存邊緣掙紮,那活下去要緊,那還有什麼氣質,還有什麼品味呀,對不對?所以人性的尊嚴在哪裏?人性的尊嚴不在生存邊緣掙紮的部分,人性的尊嚴是在你生活中才有尊嚴。當你很匆忙的時候,希望人家布施一杯水給你,那你看看,你有什麼尊嚴?可是當你花個兩塊錢買一瓶可樂來喝的時候,這裏幾塊?要不要?我不知道。那你就這樣喝了。可是當你花十倍的錢,買可樂來喝的時候,我相信你絕對不會嘴巴就灌了。你一定拿個杯子來,而且還要挨杯口地倒,爲什麼?因爲你花了十倍的錢,你的生活就産生了嘛。生活産生,你的品味就來了嘛。那有些是假品味了,不是真品味了。品味是從你生命的氣質裏面散發出來的。當你要擺裝腔做架子的時候,那就不是真品味了,那是炫耀。之所以要裝腔作勢的人,其實他是在生存邊緣掙紮,生存邊緣掙紮不一定是底層小老百姓啊,你去留意看看,很多皇帝都是在生存邊緣掙紮。我們最近的一位皇帝就是這樣,天天在那邊爲了生存在掙紮。那日子很難過,所以那種難過日子不一定是窮人,雖貴爲天子也一樣,這個就很清楚了。所以人品如何,不是看他有錢沒錢,地位高低,是看他是在生存掙紮還是有生活空間,有生活空間他才有品味可言,他才有人性的尊嚴可言,要不然是沒用的,所以我們從這個地方可以看得到。
那麼第四卷經文的後面,他結束的時候,四大天王,四大天王來跟佛說,地藏菩薩這麼樣的了不起,我都看的…
《地藏經 北美福慧寺開示 第6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