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地藏經 北美福慧寺開示 第1講▪P2

  ..續本文上一頁藏菩薩,那相應于這個地藏菩薩,他從這邊進來,這邊是觀音院,這是聖觀音,從這邊進來地藏觀音,這邊是除蓋障,這邊是金剛薩埵。這個叫十方,這邊叫叁世,從東門到西門這邊叫叁世佛,十方佛就構成十方叁世佛。

  那跟各位談的是,從北門這邊修進來叫福德門,修福德。福德門爲什麼要這樣修呢?這裏面牽涉到他的經文結構了,要談這個部分,地藏菩薩的經文,他特別有這樣的一種狀況。對于不學佛的人,不信的人,那麼他廣設方便。只要你恭敬,對于他的形象、他的名號,能夠供養,能夠贊歎,你先結個緣,往後自然就會起信,他就是有這個方便。那麼在這個地方,從這個南門進來,除蓋障這邊,南門進來的話,你就一定要實修了。那麼從地藏菩薩這邊進來,你不一定要修,怎麼樣真正認真地修,你不一定知道,但是你先修供養,這個地方你一修供養就結上這個緣,結上緣,對于還不信的人這個很方便。我拜拜總可以吧,叫我每天功課做多少那難說了,所以很多人願意拜拜不願意修行,那你最好是修地藏菩薩,因爲他有這個本願。

  那麼當你遇到困難的時候,你心愛的人生病要怎麼辦呢,那你會坐不住,對不對?你不能說我買一包乖乖餅幹拜,就要保佑我平安了,那他說要保佑你平安可以,每天念一萬聲地藏菩薩的名號,那你爲了你心愛的人,不管你的兒子、親戚、眷屬,那我還是念吧,我念一萬遍也不交錢,對不對?要交一萬塊比較難,念一萬遍好辦,是不是這樣?那以這樣的方便,你就進入第二個階段了。你最好是不要碰到困難,碰到困難有求于,好了,你有求,那就叫你念一萬聲,每天念一萬聲,這個是很方便的方法。那你不信,你人生很自在,什麼都不管,那叫你念,念叁聲你都不願意,你還說念一萬聲。可是當你遇到困難的時候,尤其你的股票天天跌停板,你絕對想說我念一萬聲看能不能漲停板,那個時候你就自己逼自己了,這個是這個法門他最大的特色。

  那爲什麼是這個樣子?你看哦,因爲你先以這樣的善巧方便,這個經文裏叫廣設方便,廣設方便以後你逐漸會走進來。這個地方大日如來在這裏,這個地方叫做母,母親的母,這個母是什麼?根本呐。我們都一直講他媽媽,到底地藏菩薩媽媽是哪一個,裏面那麼多個,到底是哪一個?不是,他講的是本體,本體是根本,你的根源,你的出處,因爲透過這個地方可以到達這裏,所以我們叫做孝經,知道嗎

   他是因爲從他的作用到他的本體來,以《華嚴經》來講叫做大方廣,也就是體相用,透過他的用可以回到他的本體,這個叫做“孝”,知道嗎,透過我們現在的生活狀態,你能夠找回自己的本來面目,這個叫做“孝”,這個本來面目這裏是你自己的出處,所以爲母說法,這個就是經典表達的語言模式。

  你會以爲說他就到忉利天,他媽媽在忉利天,那我就到忉利天跟媽媽講經,從表面上來講,這樣很容易教化衆生,對于一些匹夫匹婦來講,我當然不是講各位了,各位在座都是大菩薩,你不會是匹夫匹婦……那他很好接受,他也容易接受,他一接受那就達到他廣設方便的目標嘛,是不是這樣?可是他真正的意思呢,是要回到他的本來面目這裏來,對于生命的真相他能夠徹底了解。這個結構就是講給你一個整個生命的真相,講整個生命的真相。我們學佛的目的不是爲了自己的生命真相嗎?密的本來面目嗎?本來面目是什麼,不是你的生命真相嗎?難道還有什麼本來面目?所以關鍵是在這個地方。

  我們之所以跟各位提這個部分,是要各位去了解到一個問題,我們在學佛不要盲目,不要因爲經典這樣講,我們不是說懷疑或不信,佛都告訴過我們,你不要因爲我是佛,那我講的話你就相信,你必須去自己求證,自己做自己的燈塔,自己做自己的島嶼,各位能體會嗎?佛陀是所有世界宗教的教主當中,唯一要你對他所講的話提出批判的人,你要知道啊,他講的是真理,真理就不怕你檢驗,所以我講的是我經驗的,那你呢必須去檢驗他,這樣你才不會迷信。

  我們今天都把他簡化了,佛經說、佛經說,弄到最後就電視說、報紙說、教授說、醫生說……那你活在哪裏啊?你就活在人家說裏面。你沒有自己的見解,沒有自己的立場。所以你盲目,你痛苦,你無奈,你是活在人家的眼光裏,你把你的生命,把你的幸福,那個鑰匙交給別人保管,你隨時被人家掌握跟操縱。佛家要我們當家做主,你如何當家做主?一個當家做主的人會人家說、電視說、報紙說、教授說、博士說……會這樣嗎?想想看。你今天會淪落到這樣的地步,就是因爲“人家說”。

  我們不但要對“人家說”要保持一個冷靜的態度,好好去檢驗,即使佛陀這樣說,我們都還要再檢驗。佛陀講的是絕對對的,我們不懷疑。佛是如語者,實語者,我們絕對接受。接受是一回事,檢驗是一回事。告訴各位,你要是不透過檢驗,你對佛教只是盲目跟迷信,沒有自信,沒有信心。因爲我們檢驗過了,所以你有絕對的信心,你要講的跟佛講的不同,你不會接受;你要講的跟佛講的一樣,不管他是誰,我都接受,因爲他講的是真理,我不因爲他的外相而有撿別,那你能不能具備有這樣的能力,鑒別檢驗的能力,這是佛法中非常重要非常強調的一個基本原則,不要你盲目,也不要你慣性。

  學佛人你今天只要想要,你只要想說,我要轉凡成聖的話,那這個條件你必須具備。你要是不想轉凡成聖,我只是個拜拜求心安的話,那佛說的就算,你不用檢驗,因爲你求心安。那你想要做一個頂天立地的一個大丈夫,那你必須要檢驗,檢驗以後他就變成你的生命因素,那就不是人家說、佛陀說。你要記得這個原則,因爲你的檢驗,他會變成你的生命因素,那就是你自己的。

  怎麼檢驗呢?那就叫疑情,你要提疑情。疑情會寫嗎?懷疑的疑,禅宗常用的話,感情的情。有疑情的人他一定先接受,然後我慢慢去檢驗,去求證。檢驗求證不用大腦推理,大腦推理沒用。所以很多人會一直問,師父啊這個這個……師父啊那個那個……啊師父你看怎麼樣?你一直問的人沒有用,問到最後你都知道,知道不算,那個不叫疑情,不叫檢驗,檢驗是你內心裏頭去感受。

  佛陀這樣講,把後世末法衆生,在彌勒菩薩成佛以前,這個責任都交給地藏菩薩,那地藏菩薩怎麼那麼衰,那其他菩薩就那麼涼?爲什麼通通掉到他肩膀上來,其他的都不要,爲什麼?你要去求證這個問題呀,但是你一定問不到答案,也不必問,你自己要去檢驗。這個檢驗只有你從生活中,從各個方向慢慢地去體會,經文要一再一再的讀。我舉這個例子是給你看,因爲剛好這個他比較明顯,很具體,那《地藏經》他的位置就在這裏就出現了,就表達出來了。

  那今天你要是不留意,那這個東西現成的擺在這裏,你也不知道啊,對不對?你因爲有留意這個疑情,所以你就會從這個地方看到這個地方來了。事實上,在這樣的一個結構裏,能夠同時出現兩次,那機會也真少,這裏只有幾百尊而已,生命因素那麼多,他在這裏他會重複出現,那真難得,真難得。所以這個就是你帶著疑情,你自然就會找到很具體的答案出現。

  從釋迦牟尼佛,你看,他在這個地方咐囑于地藏菩薩,那這個地方的基因裏頭就有一個在了,對不對?而且又透過這個剛強難化的衆生,因爲你不信嘛,他尤其講的就是南閻浮提衆生,因爲大腦一起作用,什麼都不信了,尤其是有福報的。我當然不是說各位,尤其有福報又冷靜、能幹、精明的這些人,他不用這一套思維模式,他只用大腦的那一套思維模式,那他當然不會接受。地藏菩薩說,不要緊,只要你廣設供養,這個緣就先跟你結了。那假如真的連這個破毀都不願意接受的人,那因緣還沒到。一般人通常都會有向善的心,只要人家供個神像,雖然不信,他也會恭敬,點個頭,就像《法華經》上面講的,若人入塔廟,你會進塔廟,可見你還能接受,單合掌,小低頭,一稱南無佛,究竟成佛道,這個就是廣設方便。你能夠買個餅幹,供個花、水,燒個香,那個又比……更進步了,對不對?這個因緣嘛,廣設方便,大家都能接受。在古代,在這個時代都一樣,所以我們奉勸各位,你經過任何的寺院,或者其他宗教的教堂等等,還是要恭敬心,你不要嫌棄說那是外道的,在那邊咒罵一頓,那個不究竟,那個都不當。這個都是地藏菩薩的方便。那我們要跟各位談的就是這一點,這個立場,學佛的基本立場。

  你只要具備這樣一個條件,接受,慢慢去求證,這個部分你就有極大的善根。我們最怕的是盲目跟迷信,爲什麼?因爲佛說,佛說,佛這樣說,當然我知道啊,經典裏頭,《地藏菩薩本願經》裏頭出現說“衆生度盡方成菩提”,一共出現幾次你知道嗎?你大概也不知道。而這句話呢,我們常常引用,可經文裏頭沒有啊。經文有講這一類的話,它出了叁次,但是這一句話呢,是後來的士大夫他把它做成對子的時候,它才出現的,不是經文原有的。經文也是這樣講這一類的話沒錯,那只是讀書人把它美化,做成那兩邊對聯的時候,把它寫出來的,“地獄不空誓不成佛,衆生度盡方成菩提”,它是這樣一個對子,而這種東西《地藏經》裏面沒有,但《地藏經》只是一再表達這個理念就對了,是後來讀書人把它做起來的。

  那我們呢,一個修行人呢,你要去做的就是這種印證,你自己給自己印證,充分去産生信心,這個是我們跟各位講地藏法門的一個最重要的地方。

  那麼剛才跟各位提到,既然他的目的是要我們去兌現到這裏頭來,那麼在這個《地藏經》裏頭,他的表達方法跟其他經典有什麼不同?那我們也提到了,南傳佛教他的經典不會這麼複雜,也就因爲北傳佛教他的經典在表達生命的這種語言上面,他知道,大乘經典的這些成就者他知道對生命的表達會隨著時空的變化,時間、空間的變化以及各民族的文化不同,他在诠釋生命的這個東西是各不一樣的,因此他就有一套表…

《地藏經 北美福慧寺開示 第1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