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爲你就住在這兩個寺院裏頭,他一全殺,你就全部被消滅了,所以佛陀很聰明,非常有智慧,你們不合就分開,不合就分開,人家要殺你也殺不完。你知道嗎,佛教就這樣一直擴散,一直擴散,你看起來佛教好像很不團結,但佛教的生命力特別強,他不講團結,你要殺他也殺不完,不知道跑哪裏去了。
好,到這個地方就告一段落了,但是這些密法並沒有消失,在印度的國土裏他不會消失,因爲他教給很多在家衆,還有很多單獨修行的人。從這演變到後來,一直到你現在所知道的藏密的修行人,第一代叫帝洛巴,第二代叫那諾巴,我不會記錯,第叁代叫瑪爾巴,第四代叫密勒日巴,密勒日巴的弟子叫惹瓊巴,惹瓊巴的弟子不知道叫什麼巴,我不知道,那個弟子開始轉世,到第四代才被認出來,也就是第一代的達賴喇嘛。
那個時侯是元朝,第一個被明成祖永樂皇帝所封的是DB法王,第二個被封的是班禅喇嘛,第叁個被封的是達賴喇嘛,DB法王是在南京封的,達賴喇嘛跟班禅喇嘛通通在北京封的,他們的出生地,這叁個名字一個在南京,兩個在北京,是這樣來的。所以它的曆史不長,而這一套密法的曆史來源是在蓮花生大士的時候,是比較早進去,那是在唐朝末年的時候,到了這個時候,密法進到西藏已經是到晚期了,那個晚期的密法,他們現在叫譚崔,是不是?修藏密的人就知道叫Tentra。Tentra就是性力派的修行者,所以他的密法你看看會兩個人抱在一起,但是在漢傳密教裏達特羅密教裏沒有兩個人抱在一起的,他只是用兩個法器證明陰陽,而不是用男女兩個在一起的,那個就是譚崔的密法,所以在密法的發展過程中有這種情況,我跟各位談的是第叁期佛教信仰密教的部分。
從宋朝以後,中國文化跟中國佛教思想的發展就停止了,那我們從現在開始要進入第四期佛教思想的發展,假如各位你有興趣要參與這個時代的偉大思想建設,那現在是可以參與的,但不是研究過去的,是在研究未來,向未來發展的,第四期佛教思想的發展。那麼在第叁期的時候,現在我們要跟各位談的第叁期是,第叁期在開元時代,有兩個大德從印度到中國來,一個叫善無畏,一個叫金剛智,金剛智把金剛界金剛頂經帶到中國來,善無畏把大日經帶到中國來,這兩人在長安見面了,在長安見面以後兩個人就互相灌頂,這個叫金善互授,金剛智和善無畏互相灌頂,金善互授。金剛智把金剛頂經弘揚出來,善無畏把大日經弘揚出來,他們有一個弟子叫做大廣智不空,這是印度人,這叁個人統稱爲開元叁大士,但是最有成就的是一位叫做慧果的阿阇梨,是這叁個人的共同弟子,他在青龍寺東塔院傳法。
這個慧果大阿阇梨他畫了兩個曼陀羅,一個是金剛界曼陀羅,一個是胎藏界曼陀羅,那個時候,整個達特羅密教的思想是跟華嚴宗的思想相結合,當時叫做唐密,我們現在我不用唐密,我是叫華嚴密,因爲他的整個思想是以華嚴經做指導的。那麼傳到日本叫東密,天臺宗思想跟這個密法相結合的,傳到日本的叫臺密——天臺密簡稱臺密,華嚴密簡稱東密,日本人就把這個華嚴密叫做唐密,你要把它弄清楚,不要弄錯了。那麼就在這個時候,大日經的曼陀羅叫做胎藏界曼陀羅,胎藏界曼陀羅是有十叁院,十叁院從北面進來的叫福德門,從南面進來的叫智德門,智德門它有兩院,一院叫除蓋障院,一院叫金剛院。那麼北邊這邊進來的一個叫地藏院,一個叫觀音院,我要跟各位談的是地藏院跟觀音院是同一個行法,地藏院以地藏菩薩爲本尊,觀音院以觀世音菩薩爲本尊,所以我們今天在觀音亭講地藏經,就是這個因緣來的。
我假如不講,你還不知道,還要講曆史那麼長,你不要以爲這曆史長,它就是殊勝在這裏,地藏跟觀音是同一門,地藏跟觀音爲什麼會擺在一起呢?在曆史的偶然,你遇到了,對不對?那我再告訴你,生命的偶然是不可思議的,因爲地藏菩薩跟觀音菩薩,你知道佛教裏面一共有幾個菩薩,你知道嗎?簡單講叫N+1個菩薩,你知道嗎?不但無量無邊,還要再加一個,你看有多少個菩薩?!這些菩薩基本上跟你沒什麼因緣,因爲你也攀不上他,你也找不到他。但地藏菩薩跟觀音菩薩不要你找他,他常常會找你,爲什麼呢,因爲這兩個菩薩有個特色,叫做吃飽太閑。他吃飽飯沒事,專管人間閑事,專門在管你人間閑事,肚子痛你也找他,頭痛你也找他,牛掉了,你也找他,古代人養牛耕田,那牛跑掉了你也找菩薩,真的是什麼不管,牙齒痛痛的不得了,你也找菩薩……現在你看,明天股票不知道漲啊,跌啊,趕快找菩薩,孩子要參加考試了,你也找菩薩……找不到菩薩問師父,師父一定告訴你要麼念地藏要麼念觀音,有沒有?爲什麼?這兩位菩薩都是特別愛管人間閑事,所以你從這裏修還比較快,因爲跟我們最有緣,所以我們把這兩位菩薩跟釋迦摩尼佛合並稱爲娑婆叁聖,這叁個人跟娑婆世界最有緣。
我這樣講你可能會覺得,嗯!那是你講的,從來沒聽過,我敢肯定也從來沒聽過,因爲這只有我講嘛。這裏面事實上告訴我們一件事,你知不知道極樂世界的人都在幹什麼的?你不知道吧,極樂世界的人大概都像他這樣,都站在牆壁上,他吃飽飯沒事就站牆壁上,那觀音跟地藏他吃飽飯不願站在牆壁上,所以就跑到娑婆世界到處閑逛,是不是這樣?不是!這裏面牽涉到一個很重要的,你對佛教的認識夠不夠,我問各位什麼叫菩薩,你都認識吧,菩薩菩者菩提也,薩者薩埵也,菩薩者菩提薩埵也,菩提者覺也,薩埵者,有情也,菩提薩埵者,覺有情也。沒錯吧?我跟你講100%我絕對沒背錯,從詞典裏面背出來的,這種定義,你現在根本就不認識,你的覺有情叁個字跟菩提薩埵差不多,看不懂等于看不懂。什麼叫覺有情?我問你是覺悟的有情還是要去覺悟有情呢?你看看這兩個定義不同,覺悟的有情也叫覺有情,我要去覺悟有情也叫覺有情,動詞。到底是動詞還是名詞?
你都沒搞清楚,現在我一問,哦,對哦。不是哈對,哈都不對,什麼叫有情?那你就更不知道了。有情已經很白話了,有情有義嘛,有情嘛,那有情是什麼?你不知道。用現在話講,你要懂得佛法,你就用現在的語言講,那菩薩翻譯成馬來文,你要怎麼講?有情就是生命元素!你看這個定義已經顛覆了你所有的佛教認知,我跟你講,是你生命中的一個因素,菩薩,生命中有很多生命因素,通通叫有情,因爲古代沒有生命因素、沒有元素這個字,所以就叫做有情,現代你已經有新名詞了,叫做元素或因素。是不是這樣?那你爲什麼不用現代一定要用古代?那我跟你講要講現代的,不要再講古代的,講古代的你根本就不懂,講元素你就懂了,對不對?好,那覺有情呢,是覺悟的生命因素,這個覺悟的生命因素你有沒有呢,你沒有,因爲你沒有覺悟就沒有覺悟的生命因素了。
但是這個生命因素你有,哪一個?地藏。地藏的這個生命因素你有,可是你這個生命因素現在存在銀行裏,生命銀行裏,因爲生命銀行裏有一個叫做保管箱,你把這個生命因素通通放在保管箱裏,你沒有拿起來用,所以他不能夠叫菩薩,他只能夠叫做生命因素。現在我們要學這個法門,就是要把地藏的生命因素把他給拿出來,那就叫覺悟嘛,這個生命因素你要是找到了,那你就是地藏菩薩!知道嗎?哎,不要入定,我講的不錯叻(掌聲起)!你聽懂了聽不懂呢,聽不懂的不要緊,馬上舉手,怎麼樣?不太懂?你不懂的應該是地藏兩個字,地藏我還沒有解釋,我現在講有那麼一個生命因素,地藏你管他叫A嘛,A因素,觀音叫B嘛,B因素嘛,這無所謂。可是A有意義,B也有意義呀,A是什麼,B是什麼,這個是我們下面要講的,你必須先把菩薩弄清楚,那我們講地藏菩薩你才知道。
地藏這兩個字從文字上來看是心地的寶藏,這個也沒有錯,我們心裏有這個寶藏,這個沒有錯,但這樣講還不太夠,這個寶藏是什麼,大家都知道有寶藏,你不知道那個寶藏是什麼,金礦也是寶藏,銀礦也是寶藏,馬來亞有個寶藏叫錫礦,對不對?那也是寶藏啊。那你知道地藏這個寶藏,這個寶礦裏面提煉出來的是什麼,你知道嗎?現在問題就在這裏呀,你的生命中有這樣一個寶藏,但你不知道,這個寶藏,我用白話講一遍,你注意聽聽看:這個寶藏是能夠找回法界中,法界中失落的生命孤兒重返、重新回到生命故鄉的這麼一個因素,這一個能夠在法界中把生命孤兒找回家裏去的這個因素叫做地藏。這樣太長了,這樣更不懂了,你不講我好像懂一點,你這麼一講,我就不懂了,那我告訴你容易一點的,地藏這個名詞很簡單,叫做地圖,地圖知道嗎?生命的藍圖!當你迷路的時候,這個地圖可以發揮作用,按照地圖就可以找回去,你生命自己有這一個地圖。
換句話說它是一種生命覺醒的因素,它自發性可以覺醒,那你想想看,你有沒有覺醒,你這個因素有沒有在起作用?有,很多人在夜深人靜的時候,很多人,他常自己這個樣子,你說無聊嘛,也不是,他就自己會在那邊想,我這樣活著對嗎?人生這樣子在幹什麼?我活著的目的是要做什麼?我將來要死到哪裏去?我是誰呀?我人生就這樣嗎……在想這些東西,當然不見得像我這樣,我是這樣講,你不一定這樣想,但是大概類似這一種。當你這樣在想的時候,有時候自己會莫名其妙的,會自己掉眼淚,不知道爲什麼掉眼淚,有時候經過教堂,經過寺院,看看也自己掉眼淚。尤其聽到人家唱梵呗,梵呗知道嗎,剛才唱的那一種,佛教音樂,你就那眼淚好像水龍頭壞掉一樣,一直流下來,爲什麼?那個叫做生命故鄉的呼喚!你的生命,真實的那個生命故鄉,他在跟你呼喚:孩子呀,回家啦!可是你呢,你都是野孩子,你才不管呢,一玩下去玩瘋了,爸爸媽媽在找,你都沒聽到。
你到什麼時候,到晚上很冷的時候,或者很餓的時候,或者很困的時候,想睡覺的時候,那時候突然想…
《地藏經 馬來西亞槟城開示 第一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