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十二因緣講記 第叁集▪P3

  ..續本文上一頁精還是救人心,自己先過濾一下。那我是害人精那我要怎麼改,那我是一個發願救人的人,只是眼高手低,老是在接受救濟,那這樣的話,但是你有那個心,這個心就是你生命因素,你要怎麼樣讓它發揮出來。你的慈悲心,你的恻隱心,你的同情心,或者你在這整個過程中,你有沒有發展什麼智慧,突破什麼困境,有沒有?或者自己只是個吊兒郎當過日子的人,你自己想想看。在這樣的情況,把這些因素通通挑出來,現在對你影響最大的是什麼,那麼我想要超越,那麼哪些因素必需除掉,哪些因素必需加強。有沒有?那麼修行是不是找到些好處啦!那就很簡單啦,這跟誦經念佛有沒有關系啊?這是實修啊,這就老實修行啊。那你認爲說我現在進步太慢,假如有個經典的指導是不是很好,那我告訴你,你誦華嚴經。華嚴經部藝很大,法門很多,那麼你仔細去讀誦,你就會發覺那一品最適合你,那你就以那一品作爲你宗師,終身的依靠。那麼你天天讀誦,有時候一天讀個5次10次都不要緊。那我們有誦經的方法,如何誦經不打妄想,如何誦經可以強扶煩惱,如何誦經可以智慧,如何誦經可以明心見性。那個我們講得很清楚,那你再按照那個方法帶進來,再配合你自己的生命品質跟生民因素再去做調整,誰說這一輩子不能成就。對不對。你現在不走這個老老實實的修行這條路,一直想妄想天開。我坐在這裏哦,“nonononono,修修修修修”是不是這樣啊,你就想那個,所以你每天都在那裏“修修修”,每天都在那邊打妄想,把工作做那麼多了,人家說你最近很進步哦,很心靜哦,你說不好意思,沒有,但是幾年下來都是這個樣子,爲什麼會這種情況,就是你沒找到那條路。剛才講這條路已經出現了,准備階段已經有了,有了以後,現在告訴你怎麼破無明,怎麼破意識形態,是不是很快啊。對不對,你會發現在我生命中,我是執著哪一方面,我是傾向于哪一方面,那麼從那一方面我要把它調整過來,是不是很快啊,這是絕對客觀的,隱瞞不得的。

  假如你沒有這樣的基礎在,你說你有正德,你說你有用功。請問你是怎麼用功,你是像那個電扇機一樣,人家轉33轉,你轉48轉。是不是,轉得比較快?是不是這樣?不是吧,應該不是這個樣子。應該是你怎麼用心才會産生效率,要怎麼用心我的生命品質才能提升,要怎麼用心我才能夠超越。是不是指這個部分,這才是你要精進的地方,我們現在的精進剛好相反,只是忙碌,你那個只是忙碌,不能叫精進。精進是指我用什麼方法可以淨化我的生命品質,可以淨化我的生命因素,然後呢可以使我的生命品質得到超越跟提升,把那些汙染生命因素的汙染源給除掉。在這個地方,我們弄了老半天,十年前學佛跟十年後今天差不多,除了布施很多以外,其他都一樣。十年前還沒學佛,不知道什麼叫布施跟供養。現在十年來懂得布施了,懂得供養。拜佛拜到“頭上都是糠啊”,有用嗎?其它沒變化。“ 37:25臺語 ??? 37:47 ”到底念經幾十年有用還是沒有用?心境沒有變啊,功課做再多都沒有用。你心境要會變啊,什麼功課都對,這就是修行啊。基本的基礎你做起來,知道了奧。現在要講有跟無明之間的關系,大家就不會那麼茫然了。意識形態就是在于你剛才第六意識捕捉的這些資料,你會加以過濾、分類。然後對你影響最大的那個部分會造成。所以說假設你是學法律的,你是一個律師或者法官常常在辦案,那麼發現這個社會風氣日下,那你會覺得說,這些壞蛋應該趕快馬山判刑,馬上執行槍決,這樣子社會才會好,那麼你很自然的這個意識形態就産生。你會發覺說效率很重要,明辨是非很重要,是不是産生這種情況?對不對,就造成你的意識形態,所以包公臉到最後爲什麼會變黑?他要是非太明顯,一緊張他才會判錯案,不是不會的。因爲他感覺壞人太多了,所以一定要這樣子,他的動機沒錯,可是失誤率會很高。那麼,你假如是從事慈善事業的,那就不一樣了,因爲你要幫助人家,救人家啊。所以當人家在講求效率的時候,對于沒效率的人會有一番呵斥,然後你會說,“沒啦沒啦,沒關系啦!”那你就變成了一個沒效率主義者,是不是?那會造成你的意識形態,同樣的資訊進來,因爲你做不同的性念會造成不同的意識形態影響著你一生的前進,那麼這個時候啊會造成你生老病死,生死輪回的福報高低問題。那現在你已經知道,都是意識形態在起作用的,我要怎麼把意識形態給破除。爲什麼我們不能破除啊,就是你缺少智慧,什麼叫智慧呢?就是缺乏客觀判斷的標准,你主觀意識有了,那你就容易造成本位主義。

  那麼要是你有那個客觀的標准來衡量的話,那就不一樣了。我們前面跟各位舉過例子,你看這個木頭,這個桌子,是黃花梨的吧,很漂亮,這個木頭,很名貴。我們是不是叫做好杈,紅木之中四大名木之一,對不對?它很貴,你會很珍惜它,對不對?今天假設啄木鳥來了,說好杈,那裏面應該蟲很多,它用力一啄,“哦天啊”這下子要去找啄木鳥牙醫診所拔牙齒。它所要的所謂好的木材,那應該是我們叫做“岙杈”因爲只有“岙杈”裏面才有蟲,是不是啊?那麼以啄木鳥以白蟻這一類的動物來看,那些木材,雜林、雜木是不是最好的。反而這種木頭是不好的,可是人類說這種黃花梨是最好的,啄木鳥說這個不好。我請問你,現在你站在上帝的立場,給你做上帝,你要怎麼辦?你如果判斷那個木材好,那個木材不好,你要怎麼判斷?你沒有辦法這樣判斷,你必須平等,因爲那些都是你創造的衆生,對不對?所以站在這個立場來看那,你會發現人有人的本位主義,你的意識形態認爲好的。另外一個意識形態不認爲是好的。那這個時候怎麼辦呢?你必須抛棄這種對立的思想。要怎麼抛棄?你要沒有智慧就沒有辦法抛棄它,你會站在你的立場,一直說這個是好的。那你要有智慧的話,你很自然的會抛棄,你會說對,假如說要煮飯的話“岙杈”好,要做家具的話要這個木頭(黃花梨木)。你不能把這個木頭拿去燒掉,那個雜木來做木頭,那只要叁年五年你就知道,你家裏就很麻煩了。那這個就是什麼?分別後的識的作用,你在實際上的運作上面來看木材應該一律平等。

  

  

《十二因緣講記 第叁集》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