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因緣第二集
海雲繼夢和上
……根本就不知道今天會發展到這種程度,我舉兩個例子,你參考看看。第一個,就經濟學,大家讀過書你知道,我們翻譯過來最早的一本經濟學的書,叫什麼,亞當斯密的《國富論》,有沒有?那時候,嚴複先生翻譯的,叫《原富》,很富有,後來叫做《國富論》,國富論,國家如何富強。那時候那叫什麼經濟學嘛,現在真是莫名其妙,但是它裏面就提到,“有一只看不見的手,在指揮著社會的進步。”那是經濟學思想的最早源流。你怎麼會知道,到現在,經濟學會發展出純數學方程式的,當時一個數學方程式都沒有,一個數字都沒有,完全都講那理論,都是很抽象的理論。那麼經過馬爾薩斯,經過馬歇爾,一直到凱恩斯,馬歇爾發展出個體經濟,凱恩斯發展出總體經濟,一直到後來,這種經濟學的發展,誰能夠肯定,當年亞當斯密在十八世紀的時候,寫那本書,也不過才兩個世紀而已,進步得這麼快,你想象得到嗎?
那麼他就是在這很廣泛的資訊裏面,他一直篩選,經過幾代人的努力,經濟學才發展出來的。在當初,你跟亞當斯密說,將來,這個國民所得BMP會等于C+I+T+(E-I),你會跟他說這種公式?他會知道啊?他會知道money,money,M等于MY+M2,加什麼加什麼,這種公式他會懂嗎?他不懂的。發展出這個公式,距離他的時間也不過才一百年而已.但是,他是從龐大的資訊裏面,去過濾出來的,變成這樣的一個思想精華。
我們現在最明顯的,電腦也是一樣。當年發明電腦,你知道要做什麼嗎?一部電腦,就像我們這種大樓這麼大,比我們這個面積要寬叁、五倍,比我們的高度要高出兩倍以上,十層樓那麼大的。這樣一部電腦,它的目的,就是要拿來預測天氣的變化,你有想過啊?現在我們這裏面就有幾部電腦,你想想看,小朋友都會玩電腦。你怎麼想都想不到,當時一部電腦要美金五千萬,現在,五百塊臺幣就有了,多少人手上用的是電腦,多少人家裏有好幾套電腦,微電腦,對不對?連煮飯都用電腦,叫微波爐。你有想過嗎?那個時候,到現在也不過五十年的時間而已。
這就告訴我們,龐大的資訊,加以組織運用,就可以。現在我們告訴各位,你在修行中,要想建立正確人生觀啊,跟要探討人生究竟的意義是什麼,那告訴各位,一個最笨的方法,老老實實地修行。還是一樣,要自己下手,自己動手做,把所有的資訊你去過濾,你願意過濾的人啊,你將可以得到成就,你不願過濾的人,只要想撿現成的,“師父,怎麼開智慧,你講!我就要開智慧了。”我知道,你很急的要開智慧,那頂多是你買一部電腦回來而已,你不會開智慧的。你必須好好的,從頭到尾,用功一番,整個奮鬥史啊,人類奮鬥史的部分,要在你一個人身上去經驗它。你要把現在人生你所遭遇的龐大資料,加以分類、分析、過濾、篩選出你的心靈方程式,然後在這個心靈方程式當中,你才能夠去體驗去展現你的生命本質,你那個生命最終的精華,會在這個地方兌現,這輩子絕對可以完成!你不用擔心。
那麼在這個時候,你要知道,我自己要去把這些資料,加以收集、分析、歸類,這個過程,都屬于獨覺,獨覺的本性,但是沒有人指導,你很容易偏差。我們現在就是有這樣的福報,你不要再忙修瞎練了,釋尊給我們這十二點,十二個階段,那你怎麼樣子去下手,爲自己做個定位。並不是說,你用你的方法不對,佛法絕對告訴你,生命本能的這種自我訓練,是絕對要求你自己來,自己動手做,不是不能用你的方法,但是你的方法一定要符合一個標准。我們常講,你不要想要用你的方法,就把火車擺到高速公路上去,否則,你越是加足馬力,那所發生的災難一定越嚴重。對不對?你說我買的是最好的鏈子,六百五十的,把它擺在鐵路電氣化上面,那我看你去加足馬力好了,你會死得很慘。爲什麼?因爲你方法用錯,你一定要有正確的方法,用你的方法去開可以,但是那一個途徑,一定要有人指導。
那麼,這個十二因緣法,是一個很好的指導方式,你要把它分成兩個階段,叁個階段,都無所謂,但是你一定要這樣經過。我們剛才跟各位講,凡夫從“有”,然後進入“生”,然後到“老死”,我這樣的講法,跟你傳統聽人家講的會不太一樣。我告訴各位,這是第一個階段,凡夫是這樣來的,當你認識到這一點的時候,我想要避免生死輪回,就從這個地方下手。那你要去找,生死輪回在哪裏?它的根源在哪裏?不是把這個“生”打死了以後,就不生死輪回了,不是啦,是因爲他“有”,他執著,執著在他的意識形態上面,那麼,要把意識形態給扣除掉,那麼生死輪回才會消滅啊。
那麼意識形態是怎麼來的,你要弄清楚,你才有辦法消滅,對不對?意識形態,從哪裏來,就從因爲你的執著,不只執著世間萬物,執著你那一種:你的認爲,這樣才對。你會說哦,人生本來就是要孝順,不孝順的就不對。那是你執著的,人生是不是要孝順?孝順這兩個字是中國字,外國詞典大概沒有。一個外國人啊,他用他的英文或他的外國語文,要表達孝順這兩個字的意義,用他的字眼來表達孝順這兩個字的意義,可能一輩子用不到叁次,可能用不到叁次。你不能夠說,它就是人生的真谛。他在中國,他可以這麼說,但是你要知道,中國人對這個東西他有所執著,知道嗎?
我們小時候,讀書,忠孝仁愛信義和平,我看現在有幾個?那時候我們叫“總統萬歲!”我看現在誰萬歲了?沒有啦,爲什麼?那已經造成一種意識形態,那個部分,是一種執著,那個執著從哪裏來的?你要知道,從哪裏來的?因爲執著,才塑造出他的意識形態,有了意識形態才有生老病死,生死輪回。那麼執著,要把它破除,意識形態才能破。執著從哪裏來?你假如執著的根源不破除掉,執著你根本沒有辦法破。那麼執著的根源就是因爲你有喜歡不喜歡,就是愛嘛,對不對,你有喜歡不喜歡,那我必須把喜歡不喜歡給除掉。
所以現在有很多修行人,動不動就講“我沒有意見。”(臺語9:25)左右看左右瞟,“你看看這個東西你覺得怎麼樣?”“我對這個,我沒有意見。我這個人是不執著的。”(臺語9:34)你把一個小朋友畫的畫,跟一個張大千畫的畫,放在那邊,來問他,這兩幅畫,哪一幅比較好?他說這個不要執著,它就是畫,你認識就好,我是沒有的。(臺語9:52)你不執著,你不分別,假的啦,(臺語10:04)爲什麼?他懂得,佛法中在講,要把這個愛,喜歡不喜歡,給消滅掉,你才有辦法破執著,那麼他就會開始迎合這個意識形態。因爲他喜歡這種意識形態,即使做不到也要講到啊,所以他要表現給人家看。那麼有這種傾向,這是學佛人的這種情形。我曾經碰到一個這樣的人,他跟某一位大師學,那我說,聽說你跟某人學得不錯,“沒有沒有(臺語10:46)”因爲他知道,凡夫有一個特性,都認爲自己是很不平凡的。所以呢他就又表現出他不是凡夫,所以他就是很......不是不平凡的人,他是很平凡的人,我就跟他講說,一個很平凡的人喔他絕對不會說我是很平凡的人,他說,“哪是這樣啊?平凡人就是以爲他自己很不平凡的。”我說對,你就是不平凡的人,才會說你是平凡的人。他說,“沒有啦,我就是平凡的人。”他陷在那語言的僵化裏面,他不能自拔了。
這個東西啊,就是表示他愛,他喜歡,那種平凡的角色,可是他做不到,所以他就用語言來表達說,他是屬于那一類型的,其實他根本做不到啦!很多出家人或者修行人、在家人,他很喜歡穿上一種呢,叫做什麼,——糞掃衣,衣服染成“那個”顔色的,那個人就跟這種人一樣。我跟你講保證一樣的,而且他選擇的質料啊一定是進口麻紗的、進口絲質的那一種去做的。既然你要穿糞掃衣啊,有種的話你就自己到垃圾桶去撿,撿來洗幹淨把它縫縫補補拿來穿。可是他不是啊!他一定要去買,買最好的布料是那種顔色的。其實現在要買那種衣服很簡單嘛,你穿棉質的,現在有所謂環保色的,染色染到最後剩下的那一桶,哈哈,跟泔水差不多的,然後去染出來的哦,很髒很耐看的那一種,你買那個就好了。那你也不必跟人家爭嘛!你說我反正看起來就(tuitui)一個嘛,那這樣就可以了,可是他就不是。那就表示說在這一個部分呢,他的愛啊表現得很清楚,這個愛是執著的根源。
那你要破除這個愛啊,還要再找愛的根源在哪裏。那麼,有很多修行人啊,再往上去啊,因爲比較微細啊,他無法起觀,所以幹脆啊就斷除所有的一切愛染。愛染是指喜歡,所以呢,從這個部分呢,斷愛證滅,就是阿羅漢的修法,所以從斷愛來生滅的人啊他有一個特色,他不太愛喜歡跟人家攀緣,不太喜歡跟人家講,不管你有錢沒錢,因爲他怕。這是指真的修行人,他擔心啊,被染上去啊,因爲你有錢我可能啊會攀緣有錢人,因爲你沒錢,我可能啊會惹上沽名釣譽。所以呢他兩者都不要,好吃不好吃都無所謂,所以他就一直發展出那種生活方式。眼睛眯著,走路看地下,然後看到這裏有門,感覺啦,不是看到啦,因爲他眼睛眯著嘛,感覺這裏有門就在那邊“锵”(敲門),看有沒有人來布施。站了老半天,就是鍾鼓屋,廢材料,擡頭一看,“哦,(臺語)”他就再走了。但是七個門而已哦,他只能找七戶人家。所以,(臺語)要小心,常常沒飯吃。他這個就是啊,他爲了斷愛,他上面呢不再思考了。那麼這個時候,所有可能的汙染源,他全部要斷,因此啊,他會生活過得一種啊,變成過一種苦修,寡欲,可以說無欲的生活,不是寡欲而已。我們中國人叫寡欲,知足常樂,但他呢,他是不能知足,也不准知足,因爲知足就表示還有欲望,他叫無欲,真的是無欲的生活。
這種情況他會有成就,但是他爲了抗拒外在環境的誘惑,自己本身啊要守護得很好,因此…
《十二因緣講記 第二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