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十二因緣講記 第叁集

  十二因緣第叁集

  海雲繼夢和上

  我們今天來繼續昨天講的部分。昨天十二因緣法對各位來說,我們只是一個前言、序述,今天要講的部分是牽涉到實證的問題。昨天我們只是一個概論、概念提一下。十二因緣的組成是什麼樣的狀況,我們最重要的是告訴各位正法的修行一定有它一定的脈絡可尋,並不是說修行是亂無章法的,修行是不拘于什麼形式,這是沒有錯。就像吃飯,這不拘于什麼形式,但是什麼東西一定要把它塞到口裏頭去我想這個是一定的,不塞進嘴巴裏面就不算吃東西,你從鼻孔塞進去算不算?不算啊,用眼睛看的算不算?也不算啊。要吃東西一定要塞進嘴巴,那有沒有一定的限製呢?那沒有一定啊,不一定說一定要吃飯,吃面也可以啊,也沒有一定要筷子啊,用湯匙也可以,用刀叉也可以,用手抓也可以,反正塞得進去就對了。那麼,它有一定的規則,但是又有一個很大的方便,可以讓大家去自由發揮,那麼一個原則,你一定要能夠肯定,假如那個原則你不能肯定,那你很顯然就已經跑到正法、正途的外面去了,所以在自由發揮的同時,你要懂得這個基本道理。任何人在處理任何事都一樣,絕對不可能因爲說這個爲了求多樣性而沒有一致性。你記得這一點。但是,爲了一致性而犧牲多樣性也不對,一致性就是原則,不能爲了這個原則大家都贊成一成不變,那這時候你就都變成機器人了。

  好像工廠生産出來的産品。一萬個一萬個都一樣,一百萬個一百萬個都一樣,那不對。應該來講,在這一致性的前提之下,每一個産品都有變化,那麼那個變化不離開它使用的宗旨,這個才對。好像我們這個杯子,你不管怎麼樣,它都是杯子,不管它的造型怎麼變,它就是能裝水,然後可以喝,那你假如把大氣拿來裝水可以,你怎麼喝啊?對不對?它也可以裝水啊。但是,除非你像大象一樣,除非你像河馬一樣,要不然你怎麼喝呢?它一定有一個標准,然後它可以起變化。這樣子人生才是多彩多姿的,宇宙本來也是如此。我們在修行中也一樣,在正法的運作當中,這兩條軌迹是基本的,一個是從苦集滅道來,它經過叁十七道品的修行,同樣的你有時候因緣來,透過叁十七道品的修行,也一樣可以成就。不管你是透過苦集滅道走入叁十七道品,或者透過十二因緣走入叁十七道品,都一樣。你假如說離開這兩條思維模式以外,那麼再來的就是大乘的修法。大乘是透過所謂六度、四無量心、菩薩萬行來修行的,但是你要知道,不管六度、四無量心或者菩薩萬行,你還是要經過叁十七道品,六度萬行你要把它弄清楚,那如何用心才可以用得上,你修行一佛乘也一樣,一佛乘雖然是講直接取佛果,沒有錯,但是呢,叁十七道品的醞釀本身也很重要,雖然你不見得按照第次一步一步來,但是呢,它基本上的架構都不可免,那麼,這些思維模式的建立,我們最主要是建立在苦集滅道跟十二因緣法上面,因爲六度萬行是一種展開的行法,從日常生活中過來的,這個部分呢我們中國人比較適合,那麼假如你這個展開的行法沒有這兩條原則的指導,它很難形成所謂的菩薩道,很難。

  所以你會發現有一些人他說是在修行,其實只在修口頭禅,那就是他把理論的部分只變成口頭上會說,那麼另外的部分呢,就是變成世間善法,勸人爲善啊、注音散書、救濟啊,這些都是世間善法,因爲它沒有真正體會到什麼叫做苦集滅道,那麼他在展開的時候,很自然的就變成世間勸善的行爲,那這樣子跟佛法的宗旨,就脫離關系了。那麼一佛乘它在這個部分,它也不免除這兩個部分,這樣它是從果地修回來。先標果,然後讓我們去感受到那個因應該如何進行,這樣子的話我們可以免除不必要的冤枉路,那麼站在生命全方位的立場來看,你一行可以一切行,就像我們的身體,你沒有辦法把哪一個部分給割開。你說 這耳朵是多余的,拿下來看看,你一割,你就會發現會痛,不是耳朵痛而已,全身都會很痛,你覺得兩只腳太長了,要把它折起來收起來好了,那不行。全身都會痛,因爲那是全方位的,它不是部分的,其他的修行容易落入部分的行法,那麼一佛乘它是全方位的、整體的修行方式,那麼這個部分是另外的一個探討範圍,那我們把它歸納起來,大概不外乎從苦集滅道,或者從十二因緣法來展開。那麼我們今天跟各位談的是,從因緣法上來看,那麼怎麼樣來斷除這一個鎖鏈,這個鎖鏈牽絆我們生死輪回的鎖鏈,一般來講我們可以這麼說,苦集滅道是斷除我們的鈍使,苦集滅道你可以斷除鈍使。也就是通常從愛下手,斷愛,正念,那麼這個部分你從這裏下手的話,最主要就是要把不當的習氣給除掉,譬如說,貪嗔癡慢疑,這一列的習氣要把它戒除,這個是鈍使。那麼從十二因緣法下手是要破除無明,那這個時候就要斷除利使,五利使,利是利害的利,鈍是遲鈍的鈍,使是大使的使,這利使就是邪見、邊見、斷見、常見、戒取戒、禁取戒,這些不當的觀念,錯誤的理念,要把它改革掉,主要是指這個部分。

  所以,一般來說,要想修十二因緣法的都比較利根,大概還有一些習氣在,那麼修苦集滅道的通常你看不到習氣,他完全符合戒律的規範,它會塑造成某一種模式出來,但是呢,你看修利使的斷除利使的人,他會遠離群衆,因爲他守住正念才不會産生不當的觀念,那麼,修鈍使的人是行爲上不能範,他也把這些習氣給革除掉,你看他們在修行上有不同的,今天我們要跟各位談的,最主要的是要怎麼破無明這個東西,因爲十二因緣有破無明,我們知道在小乘,阿羅漢這方面來講,我們發現一個問題,它是能夠破我執,不能破法執,他雖然說我空,但是法不空,那這個法執要怎麼破,我們說必須要到達破無明的時候才能夠達到這個目標,法執才能破。可是事實上這是一句很籠統的話,在華嚴來講,法執的部分有四十一分無明,破一分無明算不算破無明?所以從全教來講,他破無明是一破全破。但在華嚴來講,你分分破,破前面的叁十個無明,只叫做相似覺,破叁十一分無明以後才叫隨分覺,破四十分無明才叫十地菩薩,那差很多了。所以,破無明就變成一個學問的問題,這裏面我們今天不講那麼大那麼多的層次,因爲要講到那邊去,那是華嚴的修法。我們現在講,這個地方破無明你要怎麼破,在這個十二個鎖鏈當中,十二個環節連結起來的鎖鏈裏面,你要怎麼把它剪斷。我們昨天跟各位講過從有下手,從愛下手,從名色下手,從行下手都可以。現在講從無明下手的話要跟有連接在一起,我們知道有是意識形態産生,産生意識形態以後,意識形態能破啊,生老病死的輪回就可免啊。

  那麼在這個時候,生老病死的這個基礎點是第一個嚴重的鎖鏈,這個嚴重的鎖鏈是第一道鎖,但是這個意識形態是跟無明連在一起的,所以你要破無明啊,就是要破意識形態,把它倒過來。不像我們昨天講的那種模式,昨天是層次漸進的。現在呢,我們從這個地方啊你要是能夠直接呀把意識形態給破除的話,那麼無明就能破,這點呀你會覺得說爲什麼,那這樣的話不用講十二因緣哪,對不對,爲什麼有那麼多呢,那我們哪,要在這個地方給你介紹大乘行法的這種殊勝性,大乘裏面哪,它有提到一個叫作是:舍色用身,大家都提都知道,不要那麼自信,沒那麼根性就對了,那麼識性要怎麼不用,問題來了,無明下面第一個就是識,行下來就是識,無明的行是一種無意義的行,你對行當中會歸納出你的行爲模式出來,那個行爲模式就是識,這個識你能破的話,那麼行啊你就能校正過來,就從下面向上,而不由上面向下,這是這樣的奧,那麼這個識啊我們現在看,你從有曆史的成績上面可以看的到,人類早期累積很多行的經驗,但是他自己不知道,有沒有讀過書啊:舊石器時代,新石器時代有沒有,是不是委很長的一段時間,可見在舊石器時代人類就已經有行爲呀,他已經爲自己采取主動的行爲,不是完全被動的,他會用石頭啊,去達到某種目的,只講這種行,肚子餓找飯去吃的那個不算,那也當然是行,那些動物也都有這種行。那時你會拿東西去敲打別的東西,這一個行啊一直到新石器時代啊人類已經幾萬年了。他才發展出說石頭可以自己磨,新石器時代。從新石器時代再進入到農業時代文明就産生了,但是這裏面又經過好幾萬年。那你就知道由那個無意義的行,自己會做,産生到它的意識形態産生,又把他規範出他的這種行爲模式的時候啊,識産生了。

  大家知道,當你這個識産生了我們個人的意識也是一樣,你沒有人指導啊你就會一直跟著其它的動物學。泰山他是跟野獸學,在大陸那篇報紙報出來有個小孩子(叫人犬),父母親死了,那麼他跟老祖母生活在一起,老祖母病了沒辦法照顧他,他自己也就跟家裏一只秋田犬一起生活,結果秋田犬怎麼吃東西他就怎麼吃東西,秋田犬怎麼抓癢他也怎麼抓癢。結果他看起來是人啊,動作跟狗完全一樣,他沒有受到指導,已經七八歲了,可見他這個行要産生識並不容易,我們這個識就是父母親在教的,所以大家有父母教我們哪,你要感覺到很幸福啊,這從世間法上來講很幸福啊,其實父母教我們的就是在汙染我們,把我們的根性汙染掉了,培植我們強烈的識性,你就開始啊,識性一直培養起來,告訴你這是什麼顔色,那是什麼顔色,這個圓那個方的,這個花那個是草有沒有,一直在教這些,但你不會的話就會處罰,你會的話就有獎勵,那麼會使你的腦筋的記憶性和分別性會一直強化。這個時候啊,你眼、耳、鼻、舌、身、意所接觸的色、聲、香、味、觸、法你就會分得很清楚,然後這六根所接觸的六塵你會透過第六意識,六識,前半段叫六識,後半段叫第六意識,第六意識是個訊號,當前面六根接觸六塵境界所捕捉來的訊號傳入給第六意識的時候他發生強烈的訊號。本來呀這個部分是很薄弱的,假如我們的社會父母、師長、不汙染我們的話,這一個第六意識的訊號…

《十二因緣講記 第叁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