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因缘第三集
海雲繼夢和上
我们今天来继续昨天讲的部分。昨天十二因缘法对各位来说,我们只是一个前言、序述,今天要讲的部分是牵涉到实证的问题。昨天我们只是一个概论、概念提一下。十二因缘的组成是什么样的状况,我们最重要的是告诉各位正法的修行一定有它一定的脉络可寻,并不是说修行是乱无章法的,修行是不拘于什么形式,这是没有错。就像吃饭,这不拘于什么形式,但是什么东西一定要把它塞到口里头去我想这个是一定的,不塞进嘴巴里面就不算吃东西,你从鼻孔塞进去算不算?不算啊,用眼睛看的算不算?也不算啊。要吃东西一定要塞进嘴巴,那有没有一定的限制呢?那没有一定啊,不一定说一定要吃饭,吃面也可以啊,也没有一定要筷子啊,用汤匙也可以,用刀叉也可以,用手抓也可以,反正塞得进去就对了。那么,它有一定的规则,但是又有一个很大的方便,可以让大家去自由发挥,那么一个原则,你一定要能够肯定,假如那个原则你不能肯定,那你很显然就已经跑到正法、正途的外面去了,所以在自由发挥的同时,你要懂得这个基本道理。任何人在处理任何事都一样,绝对不可能因为说这个为了求多样性而没有一致性。你记得这一点。但是,为了一致性而牺牲多样性也不对,一致性就是原则,不能为了这个原则大家都赞成一成不变,那这时候你就都变成机器人了。
好像工厂生产出来的产品。一万个一万个都一样,一百万个一百万个都一样,那不对。应该来讲,在这一致性的前提之下,每一个产品都有变化,那么那个变化不离开它使用的宗旨,这个才对。好像我们这个杯子,你不管怎么样,它都是杯子,不管它的造型怎么变,它就是能装水,然后可以喝,那你假如把大气拿来装水可以,你怎么喝啊?对不对?它也可以装水啊。但是,除非你像大象一样,除非你像河马一样,要不然你怎么喝呢?它一定有一个标准,然后它可以起变化。这样子人生才是多彩多姿的,宇宙本来也是如此。我们在修行中也一样,在正法的运作当中,这两条轨迹是基本的,一个是从苦集灭道来,它经过三十七道品的修行,同样的你有时候因缘来,透过三十七道品的修行,也一样可以成就。不管你是透过苦集灭道走入三十七道品,或者透过十二因缘走入三十七道品,都一样。你假如说离开这两条思维模式以外,那么再来的就是大乘的修法。大乘是透过所谓六度、四无量心、菩萨万行来修行的,但是你要知道,不管六度、四无量心或者菩萨万行,你还是要经过三十七道品,六度万行你要把它弄清楚,那如何用心才可以用得上,你修行一佛乘也一样,一佛乘虽然是讲直接取佛果,没有错,但是呢,三十七道品的酝酿本身也很重要,虽然你不见得按照第次一步一步来,但是呢,它基本上的架构都不可免,那么,这些思维模式的建立,我们最主要是建立在苦集灭道跟十二因缘法上面,因为六度万行是一种展开的行法,从日常生活中过来的,这个部分呢我们中国人比较适合,那么假如你这个展开的行法没有这两条原则的指导,它很难形成所谓的菩萨道,很难。
所以你会发现有一些人他说是在修行,其实只在修口头禅,那就是他把理论的部分只变成口头上会说,那么另外的部分呢,就是变成世间善法,劝人为善啊、注音散书、救济啊,这些都是世间善法,因为它没有真正体会到什么叫做苦集灭道,那么他在展开的时候,很自然的就变成世间劝善的行为,那这样子跟佛法的宗旨,就脱离关系了。那么一佛乘它在这个部分,它也不免除这两个部分,这样它是从果地修回来。先标果,然后让我们去感受到那个因应该如何进行,这样子的话我们可以免除不必要的冤枉路,那么站在生命全方位的立场来看,你一行可以一切行,就像我们的身体,你没有办法把哪一个部分给割开。你说 这耳朵是多余的,拿下来看看,你一割,你就会发现会痛,不是耳朵痛而已,全身都会很痛,你觉得两只脚太长了,要把它折起来收起来好了,那不行。全身都会痛,因为那是全方位的,它不是部分的,其他的修行容易落入部分的行法,那么一佛乘它是全方位的、整体的修行方式,那么这个部分是另外的一个探讨范围,那我们把它归纳起来,大概不外乎从苦集灭道,或者从十二因缘法来展开。那么我们今天跟各位谈的是,从因缘法上来看,那么怎么样来断除这一个锁链,这个锁链牵绊我们生死轮回的锁链,一般来讲我们可以这么说,苦集灭道是断除我们的钝使,苦集灭道你可以断除钝使。也就是通常从爱下手,断爱,正念,那么这个部分你从这里下手的话,最主要就是要把不当的习气给除掉,譬如说,贪嗔痴慢疑,这一列的习气要把它戒除,这个是钝使。那么从十二因缘法下手是要破除无明,那这个时候就要断除利使,五利使,利是利害的利,钝是迟钝的钝,使是大使的使,这利使就是邪见、边见、断见、常见、戒取戒、禁取戒,这些不当的观念,错误的理念,要把它改革掉,主要是指这个部分。
所以,一般来说,要想修十二因缘法的都比较利根,大概还有一些习气在,那么修苦集灭道的通常你看不到习气,他完全符合戒律的规范,它会塑造成某一种模式出来,但是呢,你看修利使的断除利使的人,他会远离群众,因为他守住正念才不会产生不当的观念,那么,修钝使的人是行为上不能范,他也把这些习气给革除掉,你看他们在修行上有不同的,今天我们要跟各位谈的,最主要的是要怎么破无明这个东西,因为十二因缘有破无明,我们知道在小乘,阿罗汉这方面来讲,我们发现一个问题,它是能够破我执,不能破法执,他虽然说我空,但是法不空,那这个法执要怎么破,我们说必须要到达破无明的时候才能够达到这个目标,法执才能破。可是事实上这是一句很笼统的话,在华严来讲,法执的部分有四十一分无明,破一分无明算不算破无明?所以从全教来讲,他破无明是一破全破。但在华严来讲,你分分破,破前面的三十个无明,只叫做相似觉,破三十一分无明以后才叫随分觉,破四十分无明才叫十地菩萨,那差很多了。所以,破无明就变成一个学问的问题,这里面我们今天不讲那么大那么多的层次,因为要讲到那边去,那是华严的修法。我们现在讲,这个地方破无明你要怎么破,在这个十二个锁链当中,十二个环节连结起来的锁链里面,你要怎么把它剪断。我们昨天跟各位讲过从有下手,从爱下手,从名色下手,从行下手都可以。现在讲从无明下手的话要跟有连接在一起,我们知道有是意识形态产生,产生意识形态以后,意识形态能破啊,生老病死的轮回就可免啊。
那么在这个时候,生老病死的这个基础点是第一个严重的锁链,这个严重的锁链是第一道锁,但是这个意识形态是跟无明连在一起的,所以你要破无明啊,就是要破意识形态,把它倒过来。不像我们昨天讲的那种模式,昨天是层次渐进的。现在呢,我们从这个地方啊你要是能够直接呀把意识形态给破除的话,那么无明就能破,这点呀你会觉得说为什么,那这样的话不用讲十二因缘哪,对不对,为什么有那么多呢,那我们哪,要在这个地方给你介绍大乘行法的这种殊胜性,大乘里面哪,它有提到一个叫作是:舍色用身,大家都提都知道,不要那么自信,没那么根性就对了,那么识性要怎么不用,问题来了,无明下面第一个就是识,行下来就是识,无明的行是一种无意义的行,你对行当中会归纳出你的行为模式出来,那个行为模式就是识,这个识你能破的话,那么行啊你就能校正过来,就从下面向上,而不由上面向下,这是这样的奥,那么这个识啊我们现在看,你从有历史的成绩上面可以看的到,人类早期累积很多行的经验,但是他自己不知道,有没有读过书啊: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有没有,是不是委很长的一段时间,可见在旧石器时代人类就已经有行为呀,他已经为自己采取主动的行为,不是完全被动的,他会用石头啊,去达到某种目的,只讲这种行,肚子饿找饭去吃的那个不算,那也当然是行,那些动物也都有这种行。那时你会拿东西去敲打别的东西,这一个行啊一直到新石器时代啊人类已经几万年了。他才发展出说石头可以自己磨,新石器时代。从新石器时代再进入到农业时代文明就产生了,但是这里面又经过好几万年。那你就知道由那个无意义的行,自己会做,产生到它的意识形态产生,又把他规范出他的这种行为模式的时候啊,识产生了。
大家知道,当你这个识产生了我们个人的意识也是一样,你没有人指导啊你就会一直跟着其它的动物学。泰山他是跟野兽学,在大陆那篇报纸报出来有个小孩子(叫人犬),父母亲死了,那么他跟老祖母生活在一起,老祖母病了没办法照顾他,他自己也就跟家里一只秋田犬一起生活,结果秋田犬怎么吃东西他就怎么吃东西,秋田犬怎么抓痒他也怎么抓痒。结果他看起来是人啊,动作跟狗完全一样,他没有受到指导,已经七八岁了,可见他这个行要产生识并不容易,我们这个识就是父母亲在教的,所以大家有父母教我们哪,你要感觉到很幸福啊,这从世间法上来讲很幸福啊,其实父母教我们的就是在污染我们,把我们的根性污染掉了,培植我们强烈的识性,你就开始啊,识性一直培养起来,告诉你这是什么颜色,那是什么颜色,这个圆那个方的,这个花那个是草有没有,一直在教这些,但你不会的话就会处罚,你会的话就有奖励,那么会使你的脑筋的记忆性和分别性会一直强化。这个时候啊,你眼、耳、鼻、舌、身、意所接触的色、声、香、味、触、法你就会分得很清楚,然后这六根所接触的六尘你会透过第六意识,六识,前半段叫六识,后半段叫第六意识,第六意识是个讯号,当前面六根接触六尘境界所捕捉来的讯号传入给第六意识的时候他发生强烈的讯号。本来呀这个部分是很薄弱的,假如我们的社会父母、师长、不污染我们的话,这一个第六意识的讯号…
《十二因缘讲记 第三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