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它本身大概像我們講的保險絲一樣,你要是多給他壓力喲他就會病了他會拒絕接受,因爲什麼呀會秀逗,他裝不進去,所以你看這個小孩子小時候只要很單純沒有經過良好的教育與訓練,長大你要教他很多東西他沒有辦法接受,他會排斥、會抗拒,真正你小時候就一在的訓練他那就不一樣,長以後你不教他他自己會去鑽,那就是他那一條啊第六意識,他已經訓練的很粗壯,本來的標准假設是五伏的光電可能通過,現在你已經所他訓練到五萬伏特了,那這個時候假如電的來源(這個刺激的來源哪)色聲香味觸法的刺激來源不夠的時候他會去尋找。而所謂高等的人,是尋找法塵,他要去看書、去音樂、美術、藝術等或學術發展,那比較低等的人哪他去尋找聲光色影的娛樂,有沒有,那就可這個看出來了,那麼這裏就告訴我們你第六意識受到這麼嚴重汙染以後,他發出的訊號把這些東西通通吸收進來,兼有分別,那剩下來的就是末那識,一直執著捕捉,捕捉以後它做什麼,送到阿賴耶識儲存,所以小時你沒法拼命記,你有發現小孩子記得很快,學習成長很快,因爲他本來阿賴耶識是空的。那我們長大爲什麼記不起來,因爲已經over,已經飽和了。
那你要想再充實,很抱歉,要換大的容量你就必須再訓練,更有效率的整合,你必須把資料給我分類,那麼這個時候你會發現,到了我們各位現在的年齡叁四十以後啊,就發生問題了,你的學習程度遲緩下來對不對,到六七十以後根本就沒有辦法,有的已經退化了,因爲裏面已經生鏽了,接受新知識已經塞不進去了,會反彈,可是我們看現在的情況,叁四十,四五十之間的情況發生這樣的狀況,你進來的東西你現在看到一個東西了,或六根所接觸六塵境界了,你吸收了,你看是吸收了,你馬上被第六意思捕捉、分別傳給第七識到第八識,看看裏面有沒有東西,作謂掃描,有沒有再捕捉回來,告訴第六識這個叫是什麼,你就講出來了,這是花、這是黑板、這是磬、這是木魚、這是經書、這是彌陀經、這是華嚴經、這是四聖谛、這是十二因緣,就這樣分別提出來。在這裏要知道這個時候啊,你是停留在六七八識的旋轉的,有沒有,是不是如夢幻泡影,你根本沒有看到那實際的東西呀,譬如我現在看的花,我看到這個東西,看到了,眼根見色塵境界。可是呢你的這個色塵哪馬上被第六意識抓去了,然後第七意識,把你送到第八阿賴耶識.這個叫“基百何”,傳出來說這個叫“基百何”,那麼現在你就只記得“基百何”,那個長得什麼樣子,你不知道了。你現在腦筋裏頭只有“基百何”,而“基百何”是什麼東西你並不知道,對不對?所以我們古人講“望梅止渴”,看到梅子會産生口水,現在很多人看到梅子、看到檸檬,會說這是啥?你跟他說這是梅子嗎?是嗎?你要說這是檸檬,是嗎?那口水不産生啊。可是他境界來講,檸檬,口水就流出來了,他想到抽象的名字,檸檬兩個字,口水會流下來,看到檸檬那個東西,他不會流口水,這個就是意識發達的現象。
他接觸那個東西他沒有感覺,這種情況啊,就造成在生活中産生什麼現象啊?譬如說我要喝水,水,你只知道水那個字,水是什麼你不知道,那麼要水,這個水吃下去就能止渴了嗎?你的生活已經變成這個樣子了,這個叫如夢幻泡影,這個叫顛倒啊,佛法教你的是要你恢複本來面目,去認識諸法識相它真正的狀況,而不是要你去了解這個假象。我們世間的教育啊,全部都是走這條路。佛法是生命本能的教育,讓我們的生命本能能夠充分發揮。這個時候啊,這個生命本能是什麼呢?前面六識,眼、耳、鼻、舌、身、意,所捕捉的這個色、聲、香、味、觸、法,不讓他跟第六意識接觸。第六意識一捕捉,就通通跑到第七八識去了,那就變成如夢幻泡影的有爲法了。這個時候,應該到第六意識,你所接觸到的色、聲、香、味、觸、法,接觸到以後,直接就流入薩婆若海,不經過第六意識,那你就很難了。因爲你那一個第六意識,本來5伏特的現在變成5萬伏特了,他有很強的吸引力,一直把他吸過去,那麼等于你把流入薩婆若海的這個部分,堵死了。所有的資訊應該是先到薩婆若海裏面去,結果你把他跳過去,被第六意識捕捉走了,所以你進入有爲法裏面,你沒有辦法進入諸法實相。這個是問題啊,一切凡夫都是指這個凡夫。那麼修行人就是要把第六意識堵住,不讓他發揮作用,而讓六塵境界直接流入薩婆若海。這個時候,用禅宗的話來講,那個第六意識的作用啊,由熟處轉生,他現在很熟,吸收得很快,你要把他堵住,由他變成很生澀不會去捕捉那個境界,那一方面呢,薩婆若海由生處轉熟,那所有的六塵境界通通流入薩婆若海。這不一樣喔,修行的作用,理論上的作用在這裏。如何修,要你自己去修了,我現在告訴你是這樣的一種狀況,那麼,現在十二因緣法在講的這個部分,是告訴我們把有的這個部分,第六意識捕捉的這個部分,把他斷除掉,直接由薩婆若海這邊來産生。流入薩婆若海,你要能夠流入薩婆若海,你就能用根,你要能斷除第六意識的作用,叫做舍識,所以舍識用根,就等于兩個入口一樣,你要是走入第六意識這個入口,就用識,你要是走入薩婆若海這個入口,就叫做用根,那麼我們現在都用識,不用根,我們要把他轉過來,叫做舍識用根,就指這個部分。各位想想看,修行的架構可以弄清楚了吧,這就是修行的架構喔。就看你怎麼用功了。
那你用功啊,不要輕易的問,我告訴各位,你先去感受一下,這個佛法倒底這裏我們在講的是什麼?因爲現在産生一個問題,我們有好多好多的雜訊,別的雜訊不講,現在你進到這個道場來,我們大家發願要修行,你會有一種感覺,佛法我好象都懂,而你講的,我也比較喜歡,(要不然不會來,對不對)既然喜歡,想要下手,不過不知道要怎麼下手,這是很實際的問題嘛。你很想從這裏下手,可是不知道,那麼我告訴你,你不要在這裏産生疑惑,你一定要堅定這樣信心。怎麼講呢,你不管到任何道場去,都會産生這個問題,因爲你現在對你自己沒有認知,你對你自己並不認知,雖然根性識性,我講得這麼清楚,你還是茫茫然,聽起來,我要的就是這個,做起來好象趕快。是不是這樣,問題在這裏,所以你在這裏要趕快有這一番訓練。什麼叫識,什麼叫根,你自己要浸泡在這裏面,要一再的反複的去推敲,去思索。那我是什麼境界過來這樣算是識,什麼境界過來這樣算不算用根。算不算用識,算不算用根,對這裏要擺弄清楚。這裏沒辦法弄清楚,那很糟糕,你怎麼修都修不成。你或許會這樣覺得,你教我念佛就好了,你看告訴我,我是念觀世音菩薩,還是地藏王菩薩比較相應,但是我告訴你,這不叫修行,這就象心理醫師開唯他命丸給病人吃一樣。喔,你的病情很嚴重,我告訴你,這是美國最進步最新的藥,這個你每天只能吃半顆哦,吃一顆不行哦,吃半顆才有效,而且一定要在早上十點五分吃,早一點不行,晚一點也不行哦。其實,它不過是唯他命B的口服藥而已,只是你不知道。爲什麼呢,那叫安慰劑,安慰你,不會有效的。有沒有效,安慰你會産生鎮定作用,你就不惶恐了。我們要告訴各位的是,真正的修行,了生死,出叁界,這一門,你一定要先認清你自己的糊塗面目,再講本來面目,糊塗面目都不認識,你怎麼知道你的本來面目是什麼個樣子,對不對?你想想看,你不要動不動你就告訴我本來面目就好了,你糊塗面目都不知道,你還知道什麼叫本來面目,人家本來面目兩只眼睛長這樣,糊塗面目兩眼睛長這樣,你都搞不清楚哪一個是真的,哪一個是假的,你怎麼樣看本來面目呢,對不對?所以在這個時候,一定要一再的去曆練,不要太過依賴外面的,因爲依賴外面是塵境,是法塵,我們要的是把法塵,把塵境給抛棄掉,要建立內在的世界啊,那你還依賴在外面的塵境幹嘛?所以你要在你現在對那個內在世界完全無知的狀況,去對自己內在世界有一番認識,那你要不要摸索一下,我是怎麼起心動念的,我這個起心動念不好意思告訴人家,可是我自己總要知道嘛,幾分真誠嘛,對不對。我可以天天吹牛說,我是一個十地菩薩沒有錯,回家算一算 。但是你自己要有這番認識啊。不要吹牛吹慣了,還以爲真的自己是十地菩薩,對不對。吹牛歸吹牛,那個世間教育嘛,已經把你訓練成說你是一個很不平凡的人了,你是某一號人物了,你是不能死的,你一死了,全世界都毀滅了,是沒有錯,你可以有這種想法,可是話說回來,你自己倒底有沒有感覺到,我再死100次,明天太陽還是照樣出來,寒流要來就是要來,不可能說我說不要來它就不來,不可能。那麼你有沒有認識到這一點,你認識的這個真實的部分以後,你會逐漸成長,然後你會發覺,啊,我一切妄想都是多余的,那個時候,你的真實面目就逐漸的兌現,你現在是不可能兌現的,你現在要怎麼兌現,所以你要下手修行,現在沒有那麼容易。這個時候,我們叫做准備階段,修行的第一階段叫准備階段,你要去先把這些資糧聚集過來。而第一個資糧就是信心,把這個信心建立起來,然後逐漸的去認識你的心理活動,了解你的心理活動以後你才有可能再進一步去認識你的心靈層次。你的心靈品質到底有多高有多低,然後進一步你才會發現(你把這個記錄下來奧。這個就心理方程式的因素啦)這個我的心靈品質當中啊,是由哪幾個生命因素在起作用的,不管是壞的或者好的你不管,我就是貪心,我就是瞋心,而我也有一點良心,對不對。然後你就把良心、瞋心、貪心通通把它列出來,列出來以後你才知道說我要改的是什麼。所以我才常跟各位講,你常常想一下,小時候到現在,你發自自己的內心有沒有很凶殘的心,講比較極端一點的,或者什麼憐憫大衆的心有沒有。這人自己都很想好高骛遠,自已以爲是某一號人物,這個也無所謂,那你這號人物到底是害人…
《十二因緣講記 第叁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