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背景、時代已經變了,我們還要回過頭來,以孝順爲基礎。古代當然沒這樣講,因爲古代孝順是基本的嘛,那你現在沒有啊,所以這個部分我們要弄清楚。你想要成就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就要發菩提心,菩提心建立在大悲心上面,大悲心建立在恒順衆生上面,而你要隨順衆生,那必須基于孝順父母,恭敬師長,乃至諸佛菩薩,是以這個基礎來的。
假如前面這個基礎沒有,你只有說我要服務衆生怎麼樣,那個不算。你怎麼服務衆生你想想看?我用十方的錢來利益衆生,衆生絕對是恭敬你啊,因爲你有錢啊,可是你沒想到,你的錢是十方的不是你自己的,那你這樣子浪得虛名嘛,不是真正在服務衆生。所以你一定要弄清楚這個部分,這是很重要的。
他理論上先講好,然後他舉例,譬如“曠野沙碛之中有大樹王”,有個大樹,“若根得水”,它這樹呢,“枝葉花果悉皆繁茂”,這個道理你很清楚了。“生死曠野菩提樹王亦複如是”,在我們的生死曠野中,這個菩提樹王也是一樣,“一切衆生而爲樹根”,有沒有?“諸佛菩薩而爲花果”,你現在看到的就是諸佛菩薩的花果。“以大悲水饒益衆生”,衆生是樹根,你現在用大悲水來饒益衆生,饒益樹根,“則能成就諸佛菩薩智慧花果”。有沒有?這講得很清楚啊。
理論講完了現在舉例來給你做說明,“何以故?若諸菩薩以大悲水饒益衆生,則能成就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故,是故菩提屬于衆生”,菩提屬于衆生,“若無衆生,一切菩薩終不能成無上正覺”,沒有衆生你不能成就無上正覺。換句話說,有這麼多的衆生你要怎麼跟衆生相處?而跟衆生相處有一些前提,我們都講過了,這一個也就是爲什麼你要人格性健全,你要處衆生戒圓滿,你要自淨戒要圓滿,自己要一再反思,這個是非常重要的,非常重要。
一個人格不健全的人他沒有辦法跟衆生相處,一相處就吵架,瞧不起衆生、看不起衆生,因爲你會跟衆生處不來。有人啊,很多人啊,他不是不好,他很認真,很能幹。能幹的人就有個麻煩,有主見,有主見,他想協助衆生,那結果造成什麼,衆生都要變成他的模型,知道嗎?因爲能幹,你就這樣子,“你沒飯吃,到這邊吃。”他沒腳啊,你要他爬過去,你怎麼不端給他吃?不行,人這麼多,統一規定。統一規定是你定的,衆生就是千奇百怪啊,這個時候,你本來想要幫助衆生,反而給衆生帶來什麼——痛恨,不只是麻煩而已。所以很多衆生在你幫忙以後,他爲什麼會罵你,因爲你幫的不是他要的忙。所以你要留意到,這一種你自以爲是的狀況是很麻煩的。所以必須要無我,關鍵就在這個地方。
無我,你才能恒順衆生。你有你自己的看法,尤其我們常講,精明能幹、聰明伶俐,要服務衆生啊,業障重重。你會說我這樣幫你們,你們還罵我?這叫活該嘛,你幫人家不是這樣幫的。而你說這樣子才有效率,這樣才有成果,這樣才……那都是你想的,對不對?衆生不是這樣想的,因爲衆生的立場他基于那個狀況之下,他所需要的協助是什麼?你要看清楚這一點,個別給,而不是統一的製度給的。
現在,西方,我是把它叫做民主政治的共犯結構,它最大的麻煩就是統一規定。統一規定是很麻煩的事,小孩子出生以後,就開始政府一直養,養到他死了,連棺材都把他處理好,然後死到那裏去都安排好了,你想想看,這樣的一個人出生有意義嗎?有什麼價值呢?人生是需要奮鬥的,需要挫折,需要磨煉。你假如沒有這些挫折、磨煉,你根本看不出這些人的什麼價值。他經過這樣訓練,他就會産生,他對藝術、對運動,或者對其它的那種興趣,他會培養出來。你沒有讓他去訓練、去掙紮,那生命的韌力不能出現。那請問你,你把他從出生一直到死亡,所要的這些福利,從哪裏來?一定是向國境以外的地方去掠奪來的,不然他怎麼樣子給他國民福利啊?對不對,你仔細去想想看。他是怎麼創造的?他一出生他創造什麼?所以你要留意,這種統一規定的情況,效率是很高,效果是很差。所以福利國家的青年人自殺的比例特別高。爲什麼會這樣?因爲他生活得無價值、無意義嘛,沒有意義呀。你看我們去留意看看,那個貧困的子女,其實貧困的子女知道奮鬥,孝順的比例特別高;擁有很良好的家庭的人,反而奮鬥的精神不夠,對父母的孝順的那個誠心也不足。這是爲什麼?因爲他沒有受過煎熬。
所以你要留意到,我們在人生的旅程裏,這是非常重要的,非常重要。大家都一直期望政府給我什麼,政府給我什麼,政府給你再多也不夠,真的完全滿足你需要的時候,你就萎靡了,但是沒辦法,西伯來文明他就是這種狀況。我們必須保留著自己生命的,一種韌性,你才會活得燦爛,活得有價值有意義。好,這個地方這理論要仔細講還可以講很多,我們這裏就不詳細跟各位講了,這理論的部分,你要想了解,去看看我們出的書上面都有。
好,下面再講“善男子,汝于此義應如是解,以于衆生心平等故,則能成就圓滿大悲,以大悲心隨衆生故,則能成就供養如來。菩薩如是隨順衆生,虛空界盡,衆生界盡,衆生業盡,衆生煩惱盡,我此隨順無有窮盡,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這個後面這一段,是經文十大願都有的。它爲什麼一直重複這一段?你留意,這個前面我就不再跟各位講了,這個意義你要這樣了解。
我們前面跟各位講過,你想要成就菩薩的智慧花果,諸佛菩薩智慧花果,那你就依于菩提心,依于菩提心,菩提心是依于大悲心,大悲心是依于衆生來的。而衆生爲菩提樹的樹根,大悲心就是水,對不對?以大悲水饒益衆生,則能成就諸佛菩薩智慧花果。這理論講是很簡單,在饒益衆生的時候,你就要記得,你必須先有真正的孝順父母,恭敬師長,承事供養諸佛菩薩,否則你做不到。
那它不是一個事業,你知道嗎?現在有很多慈善事業,慈善事業是個事業,做慈善事業不會成佛,你放心,因爲他沒有大悲心,他沒有菩提心。你去留意看看,所有的慈善事業來自哪裏,你知道嗎?來自他的企業公司的營利所得,法定比率的前提之下,他可以開銷,幫助政府做社會救助的工作,那美其名它叫做慈善事業,全世界都一樣。這個部分在法定比率的情況之下,是完全免稅的,他會當作費用報銷,完全免稅。那請問你,他是爲了減稅,還是爲了慈善?他沒有大悲心啊,知道嗎?但是社會需要他們的這個部分拿出來做救濟,社會是需要的,但是他跟你的大悲心沒有關系。我們也贊歎他對社會的幫助與協助,但是跟大悲心沒關系。所以這些人只是在會計年度上,按照營利所得,政府所規定的比例,攤提一定的金額,出來做事,他不是基于慈悲,所以他也沒有辦法激發他靈性的覺醒。你知道嗎?可能也有,不是重點,這個是我們要留意的。
慈善事業值得獎勵,它是社會善事,政府也有心,這個沒有錯,但是跟我們講的大慈悲心、菩提心、成就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完全無關。而且在這當中,他也沒有說“你要孝順父母”,對不對?政府撥款、企業機構撥款,跟孝順父母哪有關系啊?但我們講的是靈性的問題,它基于孝順父母、健全家庭,這個地方開始的。這個各位一定要弄清楚啊,這是一個很明確的差別。
好,現在要講的是後面的這個地方。後面這個地方“虛空界盡、衆生界盡、衆生業盡、衆生煩惱盡”,這個叫四無盡境,四種沒有止境的境界。那麼這個境界要做什麼用?爲什麼這十大願一直談這個部分。這四無盡境是屬于普賢行願力,普賢行願的結構當中有一個普賢行願力,有一個四無盡境。普賢行願力在幫助你把種性——覺悟的這種能力,叫做覺性轉變覺悟的種子,而進入無極的境界裏。四無盡境是在幫助我們破無常跟無明,你要留意到這一點。無常、無明的存在是太極裏面的一種滓質,這裏面包括惡質跟雜質。那四無盡境是在你一再地擴大的時候,讓你的普賢行願力一再地提升,就在這提升的同時,幫我們破無明破無常,你要留意到這一點。
換句話說,你只要修這麼一個大願,這兩個部分做到,那你呢就可以直接入法界。這個叫做縱向結構,就十大願裏頭的縱向結構,任何一願都可以達到這樣的目的。所以他每一大願四無盡境一定要講,只是講的充分一點還是簡單一點而已。這個地方他是講得比較簡單,因爲第九大願、第十大願快結束了。第一大願是講得最完整。在每一段後面只是附帶上來說,四無盡境的重要。而這四無盡境最主要是培養我們的心量。心量要廣大,無限的心量就從這裏來的。
好吧,我們休息一下,這第九大願先講到這裏。下面我們再講第十大願的部分。
《普賢行願品 昆明開示 第九集 (2011年七月)》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