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假如不从父母开始,都是假的了。你为什么对师父那么好,你有企图心嘛,对不对?师父会给我开智慧嘛。为么不跟父母好?父母不会给我开智慧呀,父母把我生下来,就给我生得业障很重了。那你要是有这种情况、这种心态啊,基本上不对。
所以我跟各位讲,每个人来到这个世间,所具备的条件,所带来的条件,大家都平等的,都有一个爸爸,一个妈妈,太阳都是二十四小时的,对不对?大家吸的都是同一口空气,都没有问题的,都一样平等的,绝对没有不平等的。你说,我父母亲就不像人家父母亲,人家爸爸姓胡,我又不姓胡,对不对?没有关系,那个是他的条件,你有你的条件,那你要懂得去运用这些条件,使用这些条件。你假如不能运用这些条件,那你只会坐失良机,永远坐失良机。为什么?这就是刚才讲的,认真工作跟认真生活,每个人都有机会孝顺父母,而你不孝顺,这是最重要的一个机会,你的灵性将会丧失。所以你在这个地方弄清楚。
“若令众生欢喜,则令一切如来欢喜”,这三个讲得很清楚了。“何以故?”下面就讲理论的部分。“诸佛如来以大悲心而为体故”,大悲心为本体,这里头牵涉出来我们佛教的演变历史也在这里,佛以大悲心为体,那毗卢遮那佛是不是也以大悲心为体?对不对?一切佛都一样啊。好,那以大悲心为体的菩萨是谁啊?观世音菩萨,对不对?那他用慈悲作妙用来利益众生,那毗卢遮那佛是以大悲为体,菩萨是以大悲为用,所以历史,思想史跟佛教信仰史里头就用观世音菩萨来取代毗卢遮那佛,这个时候“华严三圣”就变成三大士信仰。所以你会看到菩萨里有一个骑龙观音,他这个骑龙或者骑麒麟,这跟骑象的普贤、跟骑狮子的文殊并列在一起,民间信仰不知道就说,骑象观音、骑龙观音、骑狮子观音。我想你会看到很多,其实他不是,骑象的是普贤、骑狮子的是文殊,骑龙或者骑麒麟。那其实不是骑麒麟,它叫犼,就是独角的龙,不是两角的,那个我们历史上把它叫犼。那么这个才是观音,而他这个观音是取代了毗卢遮那佛的作用。你要留意到,这个叫三大士信仰。所以三大士中间这一尊是观音,旁边的是普贤、文殊,这个没有错。那么这个信仰就把“华严三圣”作转移了,这是宋朝以后发展出来的信仰,到了明朝干脆就独尊,叫毗卢观音,那个观音就叫毗卢观音,就毗卢遮那佛跟观世音菩萨并在一起。他的宝冠上面就不是佛像了,是一个太阳或者是五方佛,但是他现菩萨像,这个叫毗卢观音。这是佛教思想演变的过程,在我们历史上所产生的。
我们现在不要光看你眼前的,因为眼前所见到的佛教的种种像,在中国来讲,都有它很长远的历史背景和历史演化的痕迹在,那这一点必须弄清楚。当然很多人不知道,也不经意的就信口开河,那我们就统统把他当作民间信仰。而你今天是个知识分子,这部分就应该有所认识,当然这个要展开来,是一个很高的学问,它也是足以写专业论文的。好,那么讲到这本体跟妙用之间的关系,历史上的,给各位介绍了。
他讲到“诸佛如来以大悲心而为体故”,那大悲用在哪里呢?“因于众生而起大悲”,大悲是用在众生,不是自己在那边无病呻吟。很多人常常讲:哎,众生真苦啊!众生哪里苦啊?你根本就没受苦,你怎么知道众生苦啊?众生真的苦,不是你想象的,众生真的苦,是内心的空虚跟苦闷,这个才是真的苦,谁也没办法帮他。没饭吃、没地方住、冬天冻得要死,那个痛苦,他都能挨过,但是最怕的就是内心的无奈。
跟各位讲,老人家没有子女啊,那种无奈真的是比死还痛苦,你知道吗?尤其是那有子女又见不到,这个就更痛苦了。所以古代有“父母在,不远行”,有没有?因为有子女看不到是老人家的痛苦啊。你都不知道啊,因为没老过,对不对?他在思念子女的时候怎么样?老人家只有思念子女,孩子不会思念父母,为什么?因为他够忙的。那这里头就产生一个问题,尤其这样的一个时代,忙碌的时代,你不会去说想象,静下来想想爸爸喜欢吃什么?更不会想说今天晚上要陪爸爸聊聊天,要谈谈什么,因为觉得好无聊,跟那老人家讲话不叫机车吗?那这个时候你的灵性就枯竭了,所以我们还是跟各位讲,你在家里先提倡一个“孝顺父母运动”。你自己要先去想办法,不是打个电话说“爸,我跟你问好啊,跟你三拜啊”,不止这样,你要了解到,他有什么话想跟你讲,你就跟他顺便讲“那你到我这边来住嘛”。因为你是以事业为主,对不对?“家里没事你就放着吧,你过来吧”,他想不来都不行,一段时间以后他就想说:“好吧,过来小住一段时间也好,你尽个孝道嘛。”这个是很重要的部分。
好,这个“因于众生而起大悲”,你假如不真正涉入众生的事务,你的大悲心是无法起的,而这个心是要用到跟父母一样的地位。你假如对父母没有的话,那跟众生,你就……你一定会修行都会觉得不踏实。为什么?众生那么难缠,我要诵经赶快开悟 ,为什么叫我去找众生?因为会产生这种矛盾嘛,因为你对这条路,慈悲的这条路是绝缘的。
我跟同修们讲,我们这千佛堂有块招牌,你进来有没有看到?“慈悲关怀委员会”,有没有?有没有人发愿把它扛起来?你假如想到,自己的父母亲我都没时间孝顺,很多这些父母亲需要人家孝顺的时候,慈悲关怀委员会你就要推动,你要推动。因为你基于孝顺自己的父母,那帮助天下老人。你不要说,他没饭吃给他吃,要帮他洗澡,不是那些,他想要跟他的子女见面,你要怎么帮他,这样就好了。他想要跟他的子女,有很多事是要跟他的子女讲的,不能跟别人讲的,跟别人讲没味道,知道吗?只有跟子女讲才是他能够得到满足的,你怎么协助他?跟各位讲,功德无量,这是无量功德啊,这比你出钱啊干什么都来得重要。这是发自你的内心的。
“因于大悲生菩提心”,从这地方来。因为你真的体谅到众生,所以才起这个慈悲心。这个慈悲心会生菩提心是什么?人生觉悟的心、灵性觉醒的心,是不是从这里来,你看看他是不是联在一起的?因为你怜愍众生,你一定要很具体地感受到。因为你认真工作认真生活,你体恤到父母的存在,或者自己父母亲已经不在都不要紧,你有没有感受到这个需要?那我要帮这些老人跟这些子女们,帮他们来做一项服务。你这慈悲心起的当下,你的人生你的灵性的觉醒就起了,这个灵性的觉醒就菩提心嘛。菩提心是什么?你觉得它很抽象、很渺茫,无法形容?不,它是很具体的,它从你对众生的大慈悲关怀当中,它会激发起你真正生命灵性的这个心境。当它产生的时候它就叫菩提心。你假如不是从这个地方来产生的,那个菩提心只是个口号。
这个口号各位喊得很多了。中华民族有五千年文化,你感受得到吗?在哪里五千年?你一定感受不到,中华民族伟大,哪里伟大?你感受不到啊。我刚才就跟你举了,比尔·盖茨这样的人,新闻这样的报导,你都感觉到他们少了一个什么东西。他们没感觉,你会感觉到他就少了一个什么东西,就是没有父母在。中华民族的伟大就在于有父母在,你要能够感受到这一点,你就知道中华民族的伟大。中华民族文化的存在——为什么只有中华民族,全世界各民族只有中华民族经历五千年,虽然也遭遇很多风雨挫折,但是这个民族越来越强大,来自于什么?因为他孝顺父母,他尊重伦理。你能不能感受到?关键就在这里啊。
当我们每一个人都这么强调,我相信,我们国家很快就会起飞,不只是经济成长而已。这主要是来自于我们民族的基础,而民族的基础就来自于他的文化,而这文化最大的特色就是孝顺。而我告诉你,西方民族,尤其是美国,他们就批判我们的孝顺。知道吗?他是针对要消灭我们而来的,所以孝顺是落伍的,他们从不讲孝顺,你能体会得到吗?你看清楚你就知道这佛经里在跟你讲的是什么,不然你的灵性不觉醒,你绝对看不到菩提心就是这样激发出来的。你假如没有慈悲心,无法承认众生的存在跟父母之间的平等性,你菩提心绝对发不起来,你发的只是文字上的菩提心,口号的菩提心,佛法是不存在的。佛法是绝对从真正的菩提心来的,而他的菩提心来自于你对众生的慈悲,而你对众生慈悲的基础,就在于你对父母师长乃至诸佛菩萨,有没有?所以这是一系列的,所以佛法所讲的绝对是跟你生活有关的,他不会离开人间到云端去讲佛法,他就是在人间运作的,希望各位在这个地方你能够弄清楚。
那么下面讲“因菩提心成等正觉”,没有菩提心,你无法成等正觉。这等正觉不是等觉,等正觉就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就是正等正觉的意思,无上正等正觉,简称等正觉。你要留意到,你想要拥有佛教中最高的成就,是来自于菩提心,菩提心来自于大悲心,大悲心来自于众生,所以你要恒顺众生,而恒顺众生的基础,在于孝顺父母开始。你把这个部分弄清楚,所以佛法没有离开世间法,只是把我们的世间法加以扩大。
世间,我相信你听过人家讲一句话“发心学佛,发心修行,乃至发心出家,是大孝的行为”,有没有?你怎么讲?你出家是大孝?出家以后你就不养父母了,怎么叫大孝呢?关键就在这个地方。你不要以为那么一句话讲出来没有依据,依据就在这里,如敬师长、如奉父母一样,是以这个为基础,扩大,我对一切众生都跟父母一样。我对父母孝顺没错,但是我把这个孝顺扩大对一切众生,所以是大孝。那你假如说父母从来就不孝顺,那你借着说我出家是大孝,那当然大笑,哈哈大笑。那是骗人的,不是真的。你真的是很孝顺的一个孝子,那你现在出家你对众生会像你的父母一样,那当然是大孝。你不孝顺父母你就去出家,那不是大孝,那是笑遍天下,天下人都笑你,这不叫大孝。
所以古人在讲这句话,是以孝顺为基础,今天的人在讲这一句话是没有孝顺的基础,那不算,那叫欺世盗名。所以你要知道,文化…
《普贤行愿品 昆明开示 第九集 (2011年七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