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假如不從父母開始,都是假的了。你爲什麼對師父那麼好,你有企圖心嘛,對不對?師父會給我開智慧嘛。爲麼不跟父母好?父母不會給我開智慧呀,父母把我生下來,就給我生得業障很重了。那你要是有這種情況、這種心態啊,基本上不對。
所以我跟各位講,每個人來到這個世間,所具備的條件,所帶來的條件,大家都平等的,都有一個爸爸,一個媽媽,太陽都是二十四小時的,對不對?大家吸的都是同一口空氣,都沒有問題的,都一樣平等的,絕對沒有不平等的。你說,我父母親就不像人家父母親,人家爸爸姓胡,我又不姓胡,對不對?沒有關系,那個是他的條件,你有你的條件,那你要懂得去運用這些條件,使用這些條件。你假如不能運用這些條件,那你只會坐失良機,永遠坐失良機。爲什麼?這就是剛才講的,認真工作跟認真生活,每個人都有機會孝順父母,而你不孝順,這是最重要的一個機會,你的靈性將會喪失。所以你在這個地方弄清楚。
“若令衆生歡喜,則令一切如來歡喜”,這叁個講得很清楚了。“何以故?”下面就講理論的部分。“諸佛如來以大悲心而爲體故”,大悲心爲本體,這裏頭牽涉出來我們佛教的演變曆史也在這裏,佛以大悲心爲體,那毗盧遮那佛是不是也以大悲心爲體?對不對?一切佛都一樣啊。好,那以大悲心爲體的菩薩是誰啊?觀世音菩薩,對不對?那他用慈悲作妙用來利益衆生,那毗盧遮那佛是以大悲爲體,菩薩是以大悲爲用,所以曆史,思想史跟佛教信仰史裏頭就用觀世音菩薩來取代毗盧遮那佛,這個時候“華嚴叁聖”就變成叁大士信仰。所以你會看到菩薩裏有一個騎龍觀音,他這個騎龍或者騎麒麟,這跟騎象的普賢、跟騎獅子的文殊並列在一起,民間信仰不知道就說,騎象觀音、騎龍觀音、騎獅子觀音。我想你會看到很多,其實他不是,騎象的是普賢、騎獅子的是文殊,騎龍或者騎麒麟。那其實不是騎麒麟,它叫犼,就是獨角的龍,不是兩角的,那個我們曆史上把它叫犼。那麼這個才是觀音,而他這個觀音是取代了毗盧遮那佛的作用。你要留意到,這個叫叁大士信仰。所以叁大士中間這一尊是觀音,旁邊的是普賢、文殊,這個沒有錯。那麼這個信仰就把“華嚴叁聖”作轉移了,這是宋朝以後發展出來的信仰,到了明朝幹脆就獨尊,叫毗盧觀音,那個觀音就叫毗盧觀音,就毗盧遮那佛跟觀世音菩薩並在一起。他的寶冠上面就不是佛像了,是一個太陽或者是五方佛,但是他現菩薩像,這個叫毗盧觀音。這是佛教思想演變的過程,在我們曆史上所産生的。
我們現在不要光看你眼前的,因爲眼前所見到的佛教的種種像,在中國來講,都有它很長遠的曆史背景和曆史演化的痕迹在,那這一點必須弄清楚。當然很多人不知道,也不經意的就信口開河,那我們就統統把他當作民間信仰。而你今天是個知識分子,這部分就應該有所認識,當然這個要展開來,是一個很高的學問,它也是足以寫專業論文的。好,那麼講到這本體跟妙用之間的關系,曆史上的,給各位介紹了。
他講到“諸佛如來以大悲心而爲體故”,那大悲用在哪裏呢?“因于衆生而起大悲”,大悲是用在衆生,不是自己在那邊無病呻吟。很多人常常講:哎,衆生真苦啊!衆生哪裏苦啊?你根本就沒受苦,你怎麼知道衆生苦啊?衆生真的苦,不是你想象的,衆生真的苦,是內心的空虛跟苦悶,這個才是真的苦,誰也沒辦法幫他。沒飯吃、沒地方住、冬天凍得要死,那個痛苦,他都能挨過,但是最怕的就是內心的無奈。
跟各位講,老人家沒有子女啊,那種無奈真的是比死還痛苦,你知道嗎?尤其是那有子女又見不到,這個就更痛苦了。所以古代有“父母在,不遠行”,有沒有?因爲有子女看不到是老人家的痛苦啊。你都不知道啊,因爲沒老過,對不對?他在思念子女的時候怎麼樣?老人家只有思念子女,孩子不會思念父母,爲什麼?因爲他夠忙的。那這裏頭就産生一個問題,尤其這樣的一個時代,忙碌的時代,你不會去說想象,靜下來想想爸爸喜歡吃什麼?更不會想說今天晚上要陪爸爸聊聊天,要談談什麼,因爲覺得好無聊,跟那老人家講話不叫機車嗎?那這個時候你的靈性就枯竭了,所以我們還是跟各位講,你在家裏先提倡一個“孝順父母運動”。你自己要先去想辦法,不是打個電話說“爸,我跟你問好啊,跟你叁拜啊”,不止這樣,你要了解到,他有什麼話想跟你講,你就跟他順便講“那你到我這邊來住嘛”。因爲你是以事業爲主,對不對?“家裏沒事你就放著吧,你過來吧”,他想不來都不行,一段時間以後他就想說:“好吧,過來小住一段時間也好,你盡個孝道嘛。”這個是很重要的部分。
好,這個“因于衆生而起大悲”,你假如不真正涉入衆生的事務,你的大悲心是無法起的,而這個心是要用到跟父母一樣的地位。你假如對父母沒有的話,那跟衆生,你就……你一定會修行都會覺得不踏實。爲什麼?衆生那麼難纏,我要誦經趕快開悟 ,爲什麼叫我去找衆生?因爲會産生這種矛盾嘛,因爲你對這條路,慈悲的這條路是絕緣的。
我跟同修們講,我們這千佛堂有塊招牌,你進來有沒有看到?“慈悲關懷委員會”,有沒有?有沒有人發願把它扛起來?你假如想到,自己的父母親我都沒時間孝順,很多這些父母親需要人家孝順的時候,慈悲關懷委員會你就要推動,你要推動。因爲你基于孝順自己的父母,那幫助天下老人。你不要說,他沒飯吃給他吃,要幫他洗澡,不是那些,他想要跟他的子女見面,你要怎麼幫他,這樣就好了。他想要跟他的子女,有很多事是要跟他的子女講的,不能跟別人講的,跟別人講沒味道,知道嗎?只有跟子女講才是他能夠得到滿足的,你怎麼協助他?跟各位講,功德無量,這是無量功德啊,這比你出錢啊幹什麼都來得重要。這是發自你的內心的。
“因于大悲生菩提心”,從這地方來。因爲你真的體諒到衆生,所以才起這個慈悲心。這個慈悲心會生菩提心是什麼?人生覺悟的心、靈性覺醒的心,是不是從這裏來,你看看他是不是聯在一起的?因爲你憐愍衆生,你一定要很具體地感受到。因爲你認真工作認真生活,你體恤到父母的存在,或者自己父母親已經不在都不要緊,你有沒有感受到這個需要?那我要幫這些老人跟這些子女們,幫他們來做一項服務。你這慈悲心起的當下,你的人生你的靈性的覺醒就起了,這個靈性的覺醒就菩提心嘛。菩提心是什麼?你覺得它很抽象、很渺茫,無法形容?不,它是很具體的,它從你對衆生的大慈悲關懷當中,它會激發起你真正生命靈性的這個心境。當它産生的時候它就叫菩提心。你假如不是從這個地方來産生的,那個菩提心只是個口號。
這個口號各位喊得很多了。中華民族有五千年文化,你感受得到嗎?在哪裏五千年?你一定感受不到,中華民族偉大,哪裏偉大?你感受不到啊。我剛才就跟你舉了,比爾·蓋茨這樣的人,新聞這樣的報導,你都感覺到他們少了一個什麼東西。他們沒感覺,你會感覺到他就少了一個什麼東西,就是沒有父母在。中華民族的偉大就在于有父母在,你要能夠感受到這一點,你就知道中華民族的偉大。中華民族文化的存在——爲什麼只有中華民族,全世界各民族只有中華民族經曆五千年,雖然也遭遇很多風雨挫折,但是這個民族越來越強大,來自于什麼?因爲他孝順父母,他尊重倫理。你能不能感受到?關鍵就在這裏啊。
當我們每一個人都這麼強調,我相信,我們國家很快就會起飛,不只是經濟成長而已。這主要是來自于我們民族的基礎,而民族的基礎就來自于他的文化,而這文化最大的特色就是孝順。而我告訴你,西方民族,尤其是美國,他們就批判我們的孝順。知道嗎?他是針對要消滅我們而來的,所以孝順是落伍的,他們從不講孝順,你能體會得到嗎?你看清楚你就知道這佛經裏在跟你講的是什麼,不然你的靈性不覺醒,你絕對看不到菩提心就是這樣激發出來的。你假如沒有慈悲心,無法承認衆生的存在跟父母之間的平等性,你菩提心絕對發不起來,你發的只是文字上的菩提心,口號的菩提心,佛法是不存在的。佛法是絕對從真正的菩提心來的,而他的菩提心來自于你對衆生的慈悲,而你對衆生慈悲的基礎,就在于你對父母師長乃至諸佛菩薩,有沒有?所以這是一系列的,所以佛法所講的絕對是跟你生活有關的,他不會離開人間到雲端去講佛法,他就是在人間運作的,希望各位在這個地方你能夠弄清楚。
那麼下面講“因菩提心成等正覺”,沒有菩提心,你無法成等正覺。這等正覺不是等覺,等正覺就是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就是正等正覺的意思,無上正等正覺,簡稱等正覺。你要留意到,你想要擁有佛教中最高的成就,是來自于菩提心,菩提心來自于大悲心,大悲心來自于衆生,所以你要恒順衆生,而恒順衆生的基礎,在于孝順父母開始。你把這個部分弄清楚,所以佛法沒有離開世間法,只是把我們的世間法加以擴大。
世間,我相信你聽過人家講一句話“發心學佛,發心修行,乃至發心出家,是大孝的行爲”,有沒有?你怎麼講?你出家是大孝?出家以後你就不養父母了,怎麼叫大孝呢?關鍵就在這個地方。你不要以爲那麼一句話講出來沒有依據,依據就在這裏,如敬師長、如奉父母一樣,是以這個爲基礎,擴大,我對一切衆生都跟父母一樣。我對父母孝順沒錯,但是我把這個孝順擴大對一切衆生,所以是大孝。那你假如說父母從來就不孝順,那你借著說我出家是大孝,那當然大笑,哈哈大笑。那是騙人的,不是真的。你真的是很孝順的一個孝子,那你現在出家你對衆生會像你的父母一樣,那當然是大孝。你不孝順父母你就去出家,那不是大孝,那是笑遍天下,天下人都笑你,這不叫大孝。
所以古人在講這句話,是以孝順爲基礎,今天的人在講這一句話是沒有孝順的基礎,那不算,那叫欺世盜名。所以你要知道,文化…
《普賢行願品 昆明開示 第九集 (2011年七月)》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