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普賢行願品 昆明開示 第七集 (2011年七月)▪P3

  ..續本文上一頁我像這樣我對誰講?講到你純屬巧合嘛。他爸爸一看“啊,對哦,我都退休了,爲什麼又扛一個業來呢?”他就不想做了。因爲沒有必要嘛,該退休了,退休金就夠我用,每個月還可以領多少,好好過日子。前面幾十年就爲了這個結果,那是不得不工作,現在生命進入第叁期了。好好好,他很高興,他就跟他兒子講說:“你有聽到嗎?我該休息了,這個事業就給你了。”他兒子想一想,說:“爸,師父不是講嘛,我爲什麼要那麼辛苦呢?”

  六十來歲的人,六十、七十歲的人是可以這樣想:我爲什麼要那麼辛苦。你剛二、叁十歲的人爲什麼要那麼辛苦,你本來就要那麼辛苦,你搞錯啦!“師父不是講爲什麼要那麼辛苦嗎?”那你就不辛苦了——這個叫人渣。你知道嗎?他本來就在找機會說,不想那麼辛苦了,那剛好聽到這一句話,他好對號上座,對不對?“師父叫我不要那麼辛苦啊”——那你不是人渣嗎?老爸留什麼給你啊?你要怎麼混日子啊?他不想這些啊。

  這個就告訴我們,我們在講給你的,你要用得恰當;你要用不恰當啊,就像這個年輕人一樣。“師父講的就叫我們放下嘛,何必挑事業,我何必做那麼辛苦嘛,我就放下嘛。”放下你幹嘛?當乞丐啊?你要當乞丐也可以啊,問題是你又不甘心當乞丐啊,對不對?

  所以你要留意到啊,經文在教導的事你一定要弄清楚,你不要隨便自己填,這個叫想當然爾,自以爲是——自己以爲這樣就對了,這些都佛講的,佛法啊,師父講的。所以適用到你身上來,你就常常要這樣去檢測自己:我這樣做,對嗎?他是這樣講,我也這樣做,對嗎?這裏頭牽涉到了身份、立場,對不對?人生經曆等等,還有一些實際的技巧上面,你這樣做,對嗎?

  像拜佛一樣,你也拜佛,我也拜佛,你拜對嗎?你有沒有想過:我這樣拜對嗎?佛經也好,祖師也好,叫我們拜佛,說“罪滅河沙”,我拜了半天,到底有沒有滅罪啊?我都沒感覺到,很顯然我拜得有問題啊。你不要還沒開始兩下子,就出去跟人家講拜佛多好啊,你能夠證明說你的拜佛真的很好嗎?你講不出來。

  所以這個就證明你沒有經過實踐、求證,乃至驗證,那所有的佛法都是白說的,不算,不算!一定要去做,做到了才算,你沒做到就不算,這是一個關鍵。所以你現在所聽到的,你一定要自己去摸索、實踐,然後會遇到困難,你要去解決困難。我這樣拜對嗎?我是不是哪裏可以改一下?要改哪裏,你要改啊。

  一個很漂亮的女孩子到廟裏來:“師父,聽說看到佛要拜佛是嗎?”我說:“是啊。”她就拜下去了,一拜下去,“啪!”(裙子裂開了)你看,沒經驗就會這樣,我不能叫她拜啊。穿那兩片窄裙,然後又那麼短,一跪下去,屁股就跑出來了,然後她也不知道啊,她就拜啊,她穿的衣服不適合拜啊。

  好了,那怎麼辦?我說:“帶她去換個居士服。”只好居士服給她穿回家嘛,不然裙子都裂開了,你怎麼辦?然後再要再教她怎麼拜,告訴她:以後你要學佛,服裝要穿寬松一點,不要穿高跟鞋,穿高跟鞋怎麼拜嘛?然後那個什麼,恨天高是吧,前面一大截,後面一大截,這樣子她一拜下去,我看都要跌倒了。像這個,從生活中的這些,她從沒留意的,你要開始先調。這不是拜佛不拜佛,她來想拜佛,那個心她已經就拜佛了;可是她現在的環境,她不適合拜啊。當時,我說:“好,拜佛”,對啊,一下子,一看,你只看到她臉,沒看到她身體啊。一看拜下去,聽到“啪”一聲,回頭看,怎麼這個樣子啊?

  這個時候,你就會發現到一個問題,每個人都有同樣的問題,那一種熱誠是夠,可是你的環境條件可能都還沒成熟;你要你的環境跟條件先醞釀成熟,那你來進行就方便嘛。學佛很好,你回家一學佛,那家裏頭:“封建迷信!”那你何必告訴家人呢?你要醞釀到條件成熟以後再告訴家人。你條件因素還沒成熟,你回去講,只是愛炫耀而已啊。對不對?所以這一點都是你在學佛的過程所要進行的,不是說佛說、阿彌陀佛、菩薩啦、受戒啦、叁皈五戒這個才叫佛,不是!你在生活中如何圓滿,如何大家和諧,這個就是佛法。

  你要去注意到和諧跟與人相處的圓滿,那是一種靈性;你能夠感受到靈性的存在,而去體貼別人,這個就是在修行了。不是把很多佛法的東西貼在你臉上,不是啦。

  還有人穿海青在路上走的,還挂著念珠,我說“這家夥是從哪個閻羅殿跑出來的?”他的誠心、他的熱誠,絕對沒錯,但是這種做法好像不太對啊。對不對?你要穿海青,當然可以,這個時代你要穿什麼衣服當然都可以嘛。有的肚子挖一個洞啊,膝蓋挖兩個洞啊,背後挖一個洞啊,有的不穿衣服就跑出來了,那你要穿海青當然可以嘛。可是你就可以看到他的心境裏頭所帶的那一份——是一個什麼樣的狀態。所以要留意啊,如何跟人相處,跟這個社會相處得圓融和諧,那就是靈性啊。所以學佛不難啊,你把這些處理好,那你要從技術面來那就很快了,這個假如你體會不到,就不行了。

  了解這種語言上有可能産生的這種矛盾跟狀態以後,我們再來看看這些他所講的“種種承事”跟“種種供養”,這是總說。你說:“我喜歡貓,我對貓種種承事、種種供養。”沒錯吧?當然沒錯了,你說對貓啊,可是你這下子對老鼠要怎麼辦?對老鼠要怎麼辦?你一養貓以後啊,老鼠就緊張啊,對不對?好了,這是個問題了,問題就出在于說:我對貓的這種關愛,不止承事供養啦,還有種種的,你是不是一種情執?貓對老鼠的逼迫是另外一回事,我們不談。你看看這些,說到你純屬巧合啊,你有沒有養貓、養狗,我不知道。家有寵物的人,你去算算看,你一年花在寵物身上的時間跟金錢有多少?反過來再看看,你一年花在父母親身上的時間與金錢多少?你想想看這個就好。

  所以這個世界啊,我說很顛倒,保護動物協會、愛護動物協會,他就是沒有孝順父母協會,有沒有問題?出在哪裏?對不對?你保護動物、愛護動物是沒錯,我們不反對;可是相對的我們,以你對于你的寵物你所關愛的、所付出的,那回過頭來你想想看,你對你的父母付出多少?其它不談。多少人爲了動物上街抗議,有沒有?有沒有人爲了父母上街抗議的?——這個時代啊,顛倒啊,顛倒!不會去思考父母,只會思考他的寵物,這什麼時代啊?

  這個,“你不是說對一切衆生,種種承事,種種供養嗎?”對不對?它有一個前提啊——“如敬父母,如奉師長”,你有沒有?你敬父母、敬師長,是怎麼敬的,那你對一切動物是不是跟父母、師長一樣?沒有啊,你是顛倒啊!這裏講得很清楚啊——“種種承事,種種供養,如敬父母,如奉師長”。你對父母、師長,你是什麼態度的?什麼立場的?現在你對這些衆生是這樣子種種承事、種種供養嗎?所以我告訴你,在這裏一顛倒的話,你什麼都別修了,根本就不可能嘛。

  那個船在水上是這樣走的,你現在是把它翻過來,船在水上是這樣走的,你怎麼辦?你有可能嗎?不可能!你的顛倒是這種狀況。他不是說對一切衆生是種種承事、種種供養這樣就好了,他的這種承事、供養是“如敬父母,如奉師長,及阿羅漢,乃至如來等無有異”,這是前提性。那今天,你對如來、對阿羅漢、對師長、對父母,你的認知夠不夠?假如認知不夠啊,你根本不可能對一切衆生是這個樣子。

  所以我告訴各位,你不要發那種傻大願——我要度盡天下蒼生。你度盡天下蒼生?先把屋檐下這幾個度好。對不對?你要度誰啊?同床睡覺的那個人你都度不好了,你還度到外面去啊?(掌聲)所以這個地方是給你一個認知,你周遭的人,你必須先和諧、先圓融;假如你周遭的人不能和諧、不能圓融的話,你講外面的,那叫逃避責任。

  我們看到很多這種情況,很多媽媽——我們這邊我是還沒碰到啦,臺灣是很多啊,臺灣道場有活動,很多義工都來。我說:“怎麼老是大寮看到你呢?”她說:“師父,你別擔心,我家的事我都擺平了。”我說:“你怎麼擺平啊?”“我叫我老公煮飯。因爲煮給他們幾個吃功德不大,我來這裏煮給大家吃功德比較大。”我說:“你完了。”

  有一個又跟我講,我說“你這樣危險了。”她說:“師父,我已經二十年沒跟我先生同房了。”我說:“一定危險,你注意你老公。”她說:“沒有問題,我每次來道場,都是他載我來的。”我說:“這個就不正常現象嘛。你老公有沒有學佛?”“他不學佛嘛。”好了,第二個月,她又來了,她哭著罵我:“你怎麼詛咒我?”我說:“到底發生什麼事啊?”“我兒子在學校跟人家打架,教官叫我們去。”臺灣有教官,學校就有,軍官當教官,管這些大學生。她說:“叫我們家長去,結果那兩個兒子,爸爸同一個,媽媽不同一個。”她說,我詛咒她,她先生才有外遇。我說,這是你叫你先生外遇的啊,你二十年不跟他同房,那你叫你先生幹嘛?他又沒學佛,你到廟裏,你要去我就送你去嘛,你等于把他送給小叁嘛。對不對?你自己要把人家送出去,你還說怎麼樣?這個就是你不對,不是說你這麼精進學佛不好,你知道嗎?你一定家裏要圓滿,這個根本沒圓滿嘛。你跟先生怎麼吵,吵成這個樣子我是不管啦,但你這種行爲就不對。

  所以家裏的圓融跟和諧要怎麼達成,是你們共同討論,你沒有辦法找我討論,我不是你家裏的一份子嘛。這裏只講一個大原則,你們要去協調。你那個不弄好,你就完全投入,那當然有些老公是來廟裏吵:“我老婆不顧家,專跑你那邊。”那老公還算有責任,對不對?這個老公不負責任:“好,你要去,我送你去,然後我就到別的地方去了。”你不知道啊。那個要死不死,我就在那個地方,也算我業相現前嘛,對不對?她上個月來,我就跟她講會出問題,她還不相信,結果第二個月出問題,說是我詛咒她的。我哪詛咒你嘛!?

  這個就是你處理人生的事,一定要以人性爲本位來處理,人性的思考。你不要光是大腦想的:我學佛,我受菩薩戒,不同房……到處跟人家標榜你這個問題,你一定出事。你假如說,我們兩夫妻都來受菩薩戒,兩個都學清淨梵行,或許還有可能,知道嗎,或許有可能。因爲時間還沒到,不知道要發生什麼事,還不知道。這個基本上我們並不鼓勵的。

  所以你要留意到,修學佛法是以人性爲基礎,真理就是人生嘛,一定跟生活有關。假如跟你生活沒有辦法處理恰當的話,你的這個部分是一定會出事的。所以不要以爲佛法講的是什麼神秘的,沒有啊,一點都不神秘,就告訴你人事,生活中的事你要如何處理恰當,而是前面講的——以人性、以靈性爲基礎,做充分而圓滿的溝通,有沒有?稱贊如來啊。

  你跟家人是最重要,你訓練——你怎麼尊重家人,以人性的基礎來好好地溝通,讓家人充分了解你,你也可以充分了解家人,那一定是幸福、美好的家庭。你要知道:家庭是我們社會構成的基本單位,家庭能健全,社會就不會有不定時炸彈;你家庭不健全,所以社會事件一直發生。你講社會事件,我跟你講,都是家庭事件,因爲他在家裏沒有辦法弄好,他一定是把事情爆發出來。那報紙一報,就是社會事件了,不是,都是家庭事件。

  你去注意看小孩子,小孩子要是在家裏,他的成長很完整的話,他學校無所謂;但家裏假如弄不好的話,他一定向學校發展。那麼,這個父母假如告訴老師說,這個孩子就不聽話,那這個孩子在學校裏頭可能也沒有立足的余地,這個時候他就會往外跑。那一往外跑啊,在家裏父母管不到,你不管他嘛,你把他逼出去了嘛;到學校呢,學校老師又把他逼出去,又管不到;那他到社會上,是不是社會問題啊?所以不要以爲那是外在的問題,都是家裏的問題。

  所以你把孩子在家裏的事情,一定要充分地溝通,而是以人性爲基礎;所以爲了跟家裏的孩子、子女良好地溝通,甚至于你必須要放棄你的事業,少賺一點錢。可現在誰願意啊?“孩子啊,爸爸很辛苦啊,你要好好做人啊。”然後爸爸就走了。請問你,你都不知道怎麼做人,你孩子會知道怎麼做人嗎?“你要乖乖讀書啊。”你要看他想不想讀書啊?他要是不想讀書,怎麼辦呢?甚至于有很多這種讀書的興趣,是要父母親陪著他成長的。你根本都沒有陪著他成長,那他怎麼會産生興趣呢?好了,電腦啦、電視啦,這些訊息一來啊,就把他像釣魚一樣釣走了。所以家裏他呆不住的話,那就同學,同學最好的是同年齡,大家一起玩。所以你又鼓勵他跟同學相融,你又沒有關心他,然後說他是問題孩子,那他一定離開家庭、離開學校。好了,社會問題就産生了。

  所以你要留意到,人性充分而圓滿的溝通是最重要的人生行爲。這第二大願啊。對不對?弄清楚啊!

  我們休息一下再講。

  

  

《普賢行願品 昆明開示 第七集 (2011年七月)》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