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二个,与人相处,为人处世圆满;第三个,自我反省,自净戒。这三个部分你弄好,要修行很快,很快。
现在呢,这个快的,你就搞得一塌糊涂,为什么修行那么难呢?是因为你不去具备这三个条件。所以我们看到很多同修——很精进的这老参、老修行,“师父,每次听你讲经,我都差一点点就开悟了。”我说:“你永远差一点点。”他说:“我再努力,你看我补充什么?”“你再怎么补充都差一点点。”就好像在一楼,你摸差一点点;你爬到二楼去再摸,还是差一点点;你爬到一百楼去、一〇一去,你还是差一点点。因为你差的不是上面那一点点,是下面这一点点。下面的资粮道你不够啊,就这三个东西你有缺的时候,你就不行呐。你行法上不能精进,一精进就成魔、成妖、成精啊,关键就在这个地方。
所以我一再跟各位讲,你一定要从生活中来,把几个基本观念弄清楚,你要成就不难。因为你一上去以后,你就过着十全十美的生活,止于至善的那种生命境界啊。你前面资粮都搞不好,那一段怎么有你的份呢?对不对?就像你说那个谁——嫁给王子的那个,你说一嫁进去,人家讨债马上来“你还欠我多少,你银行还多少还没还啊。”这不可能嘛。你一定要把这一些你自己的条件的部分先处理好,下面的部分才有可能处理。
所以当你自己的这些业障不能净除,你是不可能有成就的。所以我常跟各位讲,当你在人生中遇到任何挫折、困难,自己认为不如意、郁闷的事,你就一百〇八拜。譬如说今天来听经,本来都算得好好的,来就可以了,可怎么搞的,来到这里就是前面一段没听到。你有这种感觉,回去就一百〇八拜。你说:“没有,公车开到一半爆胎,我们在那边等又换一部车,结果耽误了。”那不管,那是你的业障,这个叫业相现前,就一百〇八拜。你不要让那个业报现前,你就躲不掉了。业相现前你就要拜忏了。你想一想啊:没事吧,哎呀,不烦就好了。那个业是在的。
所以修行人看世间事,跟世间人看世间事不同的。你既然是修行人,你就要消除你的业障,不是对不对的问题,因为你有业啊。就像我们现代人一样:“吃肉不是罪吧?”你现在就吃吧?下辈子业障就会现前。“吃肉不是罪。那你说这样吃肉会下辈子有业相现前,那我吃菜,业相现不现前?”也照样会有现前的;“那我要怎么办?”叫你不要吃嘛;“哪有可能不吃?”所以你不管吃肉有吃肉的业相会现前,吃菜有吃菜的业相会现前,凡是吃就是有业。告诉你可以不吃,你又不相信,那怎么办呢?那你就等业相来就去拜忏嘛。那你说:“我吃肉也要拜,吃素也要拜?”这本来就统统要去拜啊;“不是吃素不要拜吗?”谁告诉你吃素不要拜啊?没有啦,吃素更要拜啊,因为吃肉的人根本不信佛,所以不用拜嘛;吃素的人你信佛,你就更要拜啊!(掌声)
所以业怎么来临,你是不知道啊,你无法去分辨。这个吃的问题就是一个大问题。我不是鼓励说吃什么吃什么,但是你要知道“吃”本身就是业。很多人说:“这孩子很认真,读书啊,多好。”有没有业啊?照样有业,因为他是一种贪,你可能不知道哦。你会说他贪玩啊,对不对?贪看电视啊,贪什么,贪读书你就不讲,对不对?有些人没责任感,事业做不好;可是有很多人是事业做得很好,每天他都一直忙着事业。我跟你讲那都是业啊,他是什么,他贪赚钱,他不是贪钱吗?你会说:“人家是事业经营得成功,他有智慧、有福报。”是没有错,但这也是一种业,但你不知道啊,等到果报现前的时候,你再看看吧。
你的大脑是想象不到这些东西的,所以我才跟各位讲,当有业相,就是你有不如意的任何情况,你就记得一百〇八拜。你不要计较,你跟我计较没用,我也只能告诉你,你不拜,我有什么办法?你说:“师父啊,帮忙啊,我爸爸怎么样,我妈妈怎么样,我那个儿子怎么样……”师父怎么帮忙?叫你拜一百〇八,你也不拜。有个癌症的,我叫他赶快拜。他说:“不会啦,那医生常常误诊,现在都是骗人的。”等到事情发生的时候,我问:“你怎么了?叫你拜,有没有拜?”“师父,你替我拜。”我说“去死啊,我替你拜。”(众笑)
这种东西就是——昨天讲的,你有没有把修行、把学佛当一码事,假如你不把它当一码事啊,跟你讲,根本没用;你把它当一码事,你自己就会去处理。因为你现在还没有受到业的逼迫,你受到业的逼迫你才要拜啊,那已经来不及——那叫做“业报”现前,不是“业相”。现在还不逼迫你,显现一些相出来,是一种业相;业相你就赶快忏悔,把业海填平。那你的人生就不一样,你不是在凹地里头走,你是在高地里面,所以这是不同的一种领域。
好,修行的专业部分,暂时我们这里就不跟各位谈了。昨天跟各位谈的这个部分是“所”的部分——众生有哪些,我没有详细地跟各位讲,大概几个分类是这样的情况。
好,我们再看经文下面,说“如是等类。”就是众生有这么多种,你都遇到的。遇到的话,“我皆于彼随顺而转。”这个就很难了,你要怎么随顺而转呢?“师父你不是说,修行人要定位吗?我定了以后怎么转呢?随顺转啊?”是,需要随顺转。
定位的问题啊,是你一定要定,你不定位的话,你这个人,所有的条件具足到你这里来,它会成为宇宙、法界中的因素,而随着轮流转,随着转出去,你是被组合的一个东西、一个因素。那你定位以后——我是讲华严里面的定位,定位以后,整个法界的因素全部会绕着你转,你知道吗?你定位的话,法界所有的因素,它会开始向你靠拢过来,以你为核心而转;但是你不定位的话,你是被人家吸过去,你会跟着人家团团转。关键就是在这里,所以定位非常重要。
而定位我们跟各位讲,就三个区块,你哪里也没办法跑,就这三个:一个是禅观的修行,禅观的范围就相当广;一个是经教,义学的部分,它也相当广,那你必须定位以后师父才能指导你;第三个是经营管理,我们传统的话叫戒律,戒律是经营管理。你要定位在这三个区块里面,那才能够开始帮你指导。
很多人在问:“师父,你看那《金刚经》要怎么修?”回去想半天来:“要怎么放下啊?”我说:“跳楼就放下了。”你自己不看、不摸索、不弄,那《金刚经》怎么修啊?我跟你讲,你也修不来啊。要修《金刚经》,本身你所要具备的条件,你够不够?“《阿弥陀经》怎么修啊?”还不简单,对不对?佛法不管哪一部经怎么修,只有一个原则——放下,就好修了;你放不下,你就不能修啊。“那要放下,我把《金刚经》放下就好了。”那是你的事啊,是叫你把世间事放下,把《金刚经》抬起来,当作那么一回事。假如这么一回事你都看不准的话,那就没办法。这是一个基本的命题,所以一个问题不是这样问的。
“我定位在禅观,我要禅修,那么禅修我要怎么进行?我现在所有的资粮条件各方面拿出来……”那师父才能告诉你,就你的资粮条件上面,下一步你怎么做。所以你假如真的想在这里学,你要准备一个本子,某年某月某日,我跟师父见面,我请教师父什么问题,师父教我做什么、做多久;第二次我再见面,把上一次你讲的,我做了哪些,怎么样,现在你再告诉我,我再继续。你要有依据嘛。“师父,你现在看我要做什么?”我怎么知道你现在要做什么?“我上一次问你,你不是说叫我做什么吗?”我说:“是啊,你有没有做?”“我就忙,就没做啊。”“没做?还是同样的那件事情嘛。”那个基础你要去做,所以记录,你要对自己负责,当作一回事,就是这个原因。
一次来问一个不一样:“上一次不是叫我修地藏法门吗,这一次怎么叫我又改为观世音菩萨?”因为你显现的相不同,因为你的心本来不定嘛,飘来飘去嘛,没有定位,所以你就会一直换,你会一直换。然后你来找师父,是跟师父做考试的嘛:看你还记不记得?“我上一次问你的,你记得吗?”师父一辈子就没事啊,就只能等你来啊?对不对?不是,你一定要对自己负责,不是师父。
师父是有一个模式,指导众生的模式,没有错。那你怎么来,怎么告诉你。你要是乱乱来,我就乱乱讲,对不对?你规规矩矩来,我就规规矩矩告诉你。所以这是你的态度,你修行的心态。你是什么态度,你自然就得到什么结果;所以你想要成就的态度,你当然就会得到你会成就的结果;你要是没有想要追求成就的话,那是不可能的。而这又不是你讲的,你要留意哦,不是你所想的,而是真实的。所以定位的问题,你一定要确定,下面才有可能。
像我们这个部分,我跟各位讲的,他是在太极的境界要转入无极的那个阶段里。那你假如不具备这个条件,你怎么转也转不进去啊。你还在三百八十四爻要转到六十四卦那边,那跟你讲这太极到无极之间,你怎么样也对不上来。所以它这个地方这个法,为什么说直接就到达形而上的地方,你要留意到,前面是有很多你应该要具备的条件。假如没有的话,不要紧,至少我先取得一个资格、身份,那你要赶快进行,这是一个。
那么下面开始要讲的这个部分,是属于普贤行愿的一个“能”的部分了。前面是一个“所”的部分,现在是“能”的部分,这个“能”是分有好几个层次,我们来看看他这边是怎么讲的。
第一个,“种种承事,种种供养,如敬父母,如奉师长及阿罗汉,乃至如来,等无有异”。对这些众生,要有种种承事、种种供养。
我要跟各位提一个很麻烦又很讨厌的事情,就一句话你常常会听颠倒。怎么听颠倒,我举个例子。有个年轻人,他爸爸请了我们的光盘回家,在听、在看,他刚好路过,他爸爸在看,他就驻足就听了那么一句话——我讲啊:“年纪到这个时候,你应该要会思考,有必要活得那么辛苦吗?你应该留点时间给自己好好享受享受。”这个爸爸六十来岁,退休了,自己又去搞了一个工厂。我在光盘里面当然不是对他爸爸讲,…
《普贤行愿品 昆明开示 第七集 (2011年七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